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情景模拟

[7-8]
。
目前,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侧重于量
化土地需求的数量模拟模型[ 如系统动力学( SD) 模型[8] 和
型的斑块级变化,并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17] 。 但该
模型运行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模拟的前提是输入土地利用需
求,而 Markov 模型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数量的传统方法,具
nario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area of forest land,grassland and watershe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and the growth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which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dual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tudy area.
U2 -U1
U1 T
×100%
(1)
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用地类型的动态度;U1 和 U2 分别
为这一 用 地 类 型 在 研 究 期 初 和 期 末 的 数 量; T 为 研 究 时
段长。
2.2 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 该模型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
变化趋势,其重心坐标计算方法如下: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scenarios in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以期提供理论与实务指导。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进行建模描述的方法,旨在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帮助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目前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有马尔可夫链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和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等。
1. 马尔可夫链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况。
该模型假设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只与当前状态有关,与历史状态无关。
马尔可夫链模型简单、易于计算,但不考虑历史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细胞自动机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是一种基于空间交互的模型,将城市土地划分为若干个细胞,并根据细胞之间的交互规则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该模型考虑了空间布局的影响,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然而,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参数设置较为复杂,对数据的要求较高。
3. 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区域统计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式,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这种模型同时考虑了驱动因素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结果,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驱动因素,对于把握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009~2015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定量分析

2009~2015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定量分析刘依川;陈松林【摘要】基于2009~ 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福州市内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指数、利用强度等指标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动态度的计算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州全市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综合动态度不高,且内部差异较大.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和动态变化程度的空间分异基本一致,大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7页(P56-61,76)【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福州市【作者】刘依川;陈松林【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
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出于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区域土地利用的研究是LUCC研究的三大核心之一,对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土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在不同时空尺度和研究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关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研究。
驱动力研究是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杨梅等在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中,指出了土地利用驱动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变化性,并着重分析了驱动力机制和模型[3]。
自然条件是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关于自然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多结合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分析

。在国内,
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是从 2 0世纪 9 0年代开始
2 ] 6 ] 逐渐活跃起来 [ , 如秦占飞 [ 等利用 2 0 1 0年的蒲城县
1 研究区概况
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 位于北纬 2 5 ° 1 5 ′ ~ , 东经 1 1 8 ° 0 8 ′ ~ 1 2 0 ° 3 1 ′ , 东濒台湾海峡, 地处闽 2 6 ° 3 9 ′
图1 2 0 0 9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图
1 2 1 6 7 、 1 1 9 0 5和 1 1 7 5 0 。五条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均 大于 0 9 5 , 表明面积对数与周长对数的相关性较显著, 可运用分形的方法进行处理, 结果的可信度较大。根据 数据比较可知, 福州市 2 0 0 9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 顺序为: 水体 > 建筑用地 > 耕地 > 林地 > 未利用地。
第2 5卷第 6期 何瑞婷: 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特征分析 地形以山地、 丘陵为主, 其中海拔多在 6 0 0~ 1 0 0 0m , 地 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福州市水系发达, 水网密布, 其中 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 福州市暖热湿润的气候条件宜 于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山地和 丘 陵 面 积 比 例 较 大, 宜林用地多, 宜耕用地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近年来土地供
2 江下游入海河口盆地中心, 总面积 1 0 3 6k m , 人口密度 2 为1 6 0 2人 / k m 。福州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 [ 9 ] 平均气温 1 5 . 6 ~ 1 9 . 6℃, 年均降雨量 1 0 0 0~ 1 7 0 0m m ;
土地利用图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进行研究, 表明分 维数是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相关研究 的 有 用 指 标; 单勇 兵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用途、土地覆盖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整理。
数据包括土地用途类型、土地覆盖分类、土地所有权等信息。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农田面积减少了10%,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5%。
这表明农地被城市用地取代的趋势在加剧,农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
4. 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地物所遮盖的情况。
我们观察到,在过去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5%,而人工地物覆盖(如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10%。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森林和其他自然地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变。
5. 土地所有权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在过去十年间,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地区的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为国有,而城市地区的土地则由国有转为个人或企业所有。
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6.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调整等。
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