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解析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驱动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驱动、经济驱动、社会驱动和自然驱动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中国的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多源数据融合和空间分析技术,以揭示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
我们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了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通过变化检测算法识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这些遥感影像来源于多个卫星平台,包括中国资源卫星、美国陆地卫星等,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我们整合了社会经济数据、自然地理数据以及政策文件等多维度信息。
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GDP、产业结构等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自然地理数据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来源于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
我们还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等相关政策文件,以揭示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用途、土地覆盖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整理。
数据包括土地用途类型、土地覆盖分类、土地所有权等信息。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农田面积减少了10%,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5%。
这表明农地被城市用地取代的趋势在加剧,农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
4. 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地物所遮盖的情况。
我们观察到,在过去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5%,而人工地物覆盖(如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10%。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森林和其他自然地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变。
5. 土地所有权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在过去十年间,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地区的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为国有,而城市地区的土地则由国有转为个人或企业所有。
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6.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调整等。
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中国人 口・ 资源与环境 20 (6年 第 1 / 6卷 第 6期
C N OP L I R S R K; N E V R ME T V 11 HI A P U ATON. E OU C  ̄A D N I ON
中图分类号
有关 L C U C驱动 力的研 究足探 索 L C U C及其 驱动 机 制 的核心 问题 』 目前 有关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多 数 局 限 于定 】 。
l34 l。72 北 纬 2 。65 ” 25 4” 总面 积  ̄54 ~I43 1 4 22 9 ~2。 l 9,
摘要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系统为例 。 用灰色关联方法确 定影响土地 利用变化 的驱 动 因子并判别 其最大驱动 力, 果表 结
明: 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 。 达到 0. 9 . 8 1其次为基础 建设 投资额 、 4 第三产业产值、 工业 总产值 及总 人口数量 ; 耕地 、 林地、 荒地、 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 最大。以 19 —19 9 1 99年 间的建设用地面 积作为灰色 系统特征数
据序列. 选取与 其关联 系数 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数据作为 相关因素数据 系列 . 建立 G 16 模型 . M( . ) 结果表明 : 该模型 的计算值和
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 l .1 最小为 一0 2 %. 11%。 .5 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 34 %; .1 检验 结果表明.00—20 20 04年的模拟值与检验值 的 平均相对误差仅为 3 7 %. .4 模拟精度较高 . 因而可以利用该模 型预 测深圳 市建设 用地 的增长规模 。 关键词 灰 色关联分析 : M(. 模型 : G 1N) 土地利用变化 ; 动力系统 ; 驱 深圳市 F0 .; 11 3 1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2—20 . 60 14 20 )6—02 c0 14—0 5
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成为了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是指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土地的功能和价值,进而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造成影响。
首先,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市用地迅速扩张。
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区和工业区,造成了农用地的减少和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
其次,农业发展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随着种植业的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农业用地的扩大和粮食生产的增加成为现实。
然而,过度的农业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导致大量农田荒芜,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工业化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也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
工业用地的扩张和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大量土地被占用。
据统计,市区用地和交通设施占用了大约25%的土地面积。
与此同时,工业活动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
此外,政策和规划对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政府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各级政府通过土地用途管制、用地审批和土地市场调控等手段,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调控。
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农业发展、工业化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政策和规划的作用都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中煤南方能源有限公司王有华一、深圳城市更新概况深圳的城市更新最早始于2004年,当时叫旧村改造,2009年后称为城市更新,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综合整治、改变功能、拆除重建等措施,达到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消除安全隐患之目的,深圳城市发展已进入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一)城市更新的必然性1.土地资源稀缺据2011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深圳市国土面积为1993平方千米,除去农用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外,建设用地面积已达934平方千米,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7%,接近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能突破50%的红线。
预计到2020年,深圳可新增建设用地仅为42平方千米,既无外扩的空间,也无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的可能,唯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人口密度大深圳建市之初,规划人口为600万,据深圳市出租屋综管办统计,截止2011年10月底,深圳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口1280万人,户籍人口274 万人,全市实际居住人口已超过1500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市配套滞后,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拓展空间,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质量。
3.产业升级快深圳过去许多单纯的工业用地或厂房,基本上都是为配套早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经过产业转型和升级,已不适应当前以金融、高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参与城市更新改造,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释放土地最大价值。
4.历史遗留问题多1992年之后,深圳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随着大量移民及务工人员的涌入,深圳的房屋租赁需求急剧攀升。
村级股份公司及村民违规加建、抢建房屋现象屡禁不止,虽然经过1992年、2004年两次农村城市化改造,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均已转为国有土地,但城中村房屋的确权问题一直是困扰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
截至2013年底,深圳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有38万栋,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约占深圳市总建筑面积50%,通过城市更新部分可以理清产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1978- 2000 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T ab. 1 The land use change from 1978 to 2000 in Shenzhen
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水域
滩涂
建设用地
推平地
荒地
1978
604. 08
308. 02
848. 16
120. 66
53. 22
6. 35
3. 42
摘要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为例, 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影响土地 利用变化的驱 动因子并判别其 最大驱动力, 结 果表
明: 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 达到 0. 8491, 其次为基础建设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及总
人口数量; 耕地、林地、荒地、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以 1991- 1999 年间的 建设用地面积作 为灰色系统特 征数
0
1986
555. 8
236. 96
832. 88
155. 51
50. 43
59. 82
20. 5
32. 7
1990
385. 36
247. 05
827. 89
166. 92
41. 61
125. 21
68. 61
72. 46
1995
64. 82
287. 79
788. 01
151. 92
45. 54
311. 78
据序列, 选取与其关联系数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 数据作为相关因素数据系列, 建立 GM ( 1, 6) 模型, 结果表明: 该模型的计算 值和
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 11. 11% , 最小为- 0. 25% , 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 3. 41% ; 检验结果表明, 2000- 2004 年的 模拟值与检验 值的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 ¹ 深圳 特区特殊的政策; º 人口的快速增加; » 城市化与经济快 速增长; ¼乡村工业化; ½ 土地利用伦理观念的改变。在 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交 通条件、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内在因素对它的限 制。据研究, 转化为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与距交 通干线的距离、距 CBD 距离、坡度以及距城镇 的距离有 关[ 3] 。本文认为深圳市驱动力系统基本的作用过程是: 以 特区特殊的政策及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主的驱动力首先 影响到土地利用的决策者; 不同的土地利用决策产生相应 的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又 通过各种途径反馈作用于驱动力( 图 1) 。由此完成了驱 动力- 土地利用决策者-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覆被变化 - 驱动力的循环作用过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年 第 16 卷 第 6 期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16 No. 6 2006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王兆礼1 陈晓宏1 曾乐春2 魏清泉3
( 1.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75; 2. 广东省 征地服务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81; 3.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75)
2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系统分析
2. 1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根据对 1978 年的MSS 影像和 1986、1990、1995、2000 年
的 TM 影像的解译结果( 见表 1) , 22 年来, 深圳市土地利用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镇建设用地及推平未建地迅速增 加, 农业用地, 特别是耕地持续减少了 89. 9% , 林地减少了 9. 4% , 荒地面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迅速增加, 后期开
244. 56
55. 1
2000
60. 87
256. 84
768. 66
142. 26
32. 22
467. 20
172. 15
52. 62
2. 2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很多, 如果孤立地
分析个别驱动因子, 难以解释它们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 复杂关系, 因而需要将它们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 应用系 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综合考察其整体与部分以及结构与功 能的关系。
有关 LUCC 驱动力的研究是探索 LUCC 及其驱动机制 的核心问题[1~ 5]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多数局限于定 性研究的层面[ 2] 。有学者用统计学理论定量研究了土地 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 3, 5] , 但它们是建立在 大样本量基础上, 需要多年的连续序列土地利用数据才 能做出合理的预测。而对于土地利用数据缺乏的研究区 域来说,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理论建立的模型就很 难具有代表性。区域 LUCC 及其驱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 灰色特征, 特别当该区域没有较长系列的土地利用数据可 以利用时, 通过利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 就成为一种 较为有效的方法。虽有学者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土地利 用变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 5] , 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进 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深 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为例, 用灰色关联分析方 法确定建设用地与驱动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和作用的相对 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关联系数较大的因子建立 GM( 1, 6) 模型, 对未来的建设用地变化进行预测研究, 试图从新 的角度探索 LUCC 驱动力系统。
# 124 #
王兆礼等: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序列动态模型, 而 GM( 1, N) 模型是描述多变量一阶线型动 态模型, 能较好地反映系统中各变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关系, 主要用于系统的动态分析。实践证明, 灰色建模 所需的信息较少, 精度较高, 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 况[ 7] 。上述方法具体计算步骤见参考文献[ 6] 、[ 7] 。
# 125 #
图 1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简图 Fig. 1 Sketch of driving forces system of LUCC
in Shenzhen city
3. 2 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
( X11) 的关联系数最 大( 0. 849 1) , 其次为基 础建设 投资 ( X10) ( 0. 838 7) , 第三产业( X7) ( 0. 825 6) , 工业总产值( X8) ( 0. 824 2) , 总人口( X1) ( 0. 823 1) , 即外资的投入、基础建设 投资、第三产业及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是深圳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急速扩大的主要驱动力。特区优惠的政策 ( 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工业投资环境) 对于深圳市城镇用地 的扩展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首先进入深圳的主要是 工业投资, 特别是从香港转移过来的三资企业和以/ 三来 一补0业务为主的乡镇企业, 其中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 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工业用地面积不断 扩大, 另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引发了人口的迁 移高潮。这导致深圳市的人口呈现了特殊的机械增长趋 势, 即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涌入, 又促进了深圳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发展, 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则导致了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同时也促使乡村工业化的发展, 而这又促进了居 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又驱动了居住用 地、交通用地及商业用地的扩大, 这又导致了大量农业用 地被蚕食和侵吞。可见, 工业投资通过推进工业化进程, 促进了深圳市的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从而导致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快速变化。
始逐渐减少, 水域、滩涂面积略有波动。深圳市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土地利用构成主要以林地、耕地、园地 为主, 1990 年三者的面积尚占总面积的 75% 以上。但是, 由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的兴起( 如开发区 热、房地产热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等) , 导致大面积的耕地、 园地、林地转化为推平未建地与城建用地。到 1995 年, 城 建用地和推平未建地总面积达到 25% 以上, 林地和城建用 地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1995- 2000 年间, 城建 用地继续扩展, 推平未建用地面积虽有所减少, 但二者的 面积已占总面积的 32. 7% , 而农用地只占 16. 3% 。因此, 深圳市建设用地是主要靠蚕食、占用耕地和林地等生态用 地而得以迅速的增加, 并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带状分布, 由 特区内向特区外扩展的变化过程。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 深圳市位 于广 东省 东南部 沿 海, 陆 地范 围 为东 经
113b45c44d~ 114b37c21d, 北纬 22b26c59d~ 22b51c49d, 总面积 1 952. 82km2。自 1980 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 特殊的政策及 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大大推进了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2000 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1 665. 24 亿 元, 人均 GDP 4. 01 万元, 年均增长 11. 3% ; 外商投资企业 超过 11 000 家, 实际利用外资近五年累计 135 亿美元; 三 次产业结构由 1995 年的1. 6B52. 4B46. 0调整为 2000 年的 1. 1B52. 5B46. 4; 1980 年到 2000 年, 深圳市总人口从 35 万 人猛增至 741 万人, 20 年间增长了 706 万人。深圳市高速 度的城市化进程, 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 3] 。 1. 2 研究方法 1. 2.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