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如何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杭州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们认真研究 了国家和省有关政 策文件 ,多方考察学 习,
深 入 调 研 ,形 成 了 如 下调 查 报 告 :
一
2 万亩 以上 。可 有效缓解 决我 市用地 空间和 用地指 标 O 不足的矛盾。二是 政府决心大 。市委提出将农村土地 综 合整治作 为我市推进城 乡区域统筹发展 、破解用地空间 和用地指标难题 的主要切入点 ,各级政府开展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的决心 和信心很足 。三是群众基础好。以往实
有十 分 重 大 的 意 义 。
推 进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设 的意见 》 ( 浙委办 [ 0 0] 21
1 ),我省 农 村土 地综 合 整治 工作 正式 拉开 序幕 。 号 2 1 年8 ,杭州市市委提 出要 以农村 土地综合整治为 00 月 主要切入点 ,推进城 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如何推进农村
减 少 ,随 着 整治 工 作 的 推 进 ,工 作 难 度 将 不 断加 大 。 同
地 束缚 。而要 从根 本上 解决 我市 土地资 源要 素瓶颈 和 “ 三农 问题 ”,防止重复 建设 ,必须实施农村人 1转移 : 3 工程 ,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腾 出更 多空 间。 据 2 0 年 底 统 计 ,我 市 萧 山 、 余 杭 区 、 五 县 09 ( )共有 行 政)-0 8 ,村 庄 用地 总面 积 为1 3 市 f2 1 个 - j , 0 万 亩 ,农 村常住人 E 为3 87 l 8 .万人 。根据市 委城 乡区域 统 筹发展按 中心城市要 求规 划建设杭 州市区、按中等城市
杭州市用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探究

1 引言土地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活动、生产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与人类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生态建设等息息相关[1]。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分析对于生态系统稳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地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2]。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活动越来越频繁,导致区域用地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并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及驱动力开展了大量研究[3]。
杭州市人口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杭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分析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对优化杭州市土地资源配置、缓解人地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研究以杭州市2011~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联合ENVI 5.2、ArcGIS 10.2数据处理平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特征分析,并引入地形、社会人文以及气候因子,探究杭州市用地演变驱动机理,分析杭州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为杭州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增强城市规划政策协同性发展提供建议。
2 数据及方法杭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区域,是浙江省省会、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及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杭州市地形复杂多样,作者简介:程素丹(1991—),女,汉族,本科,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权籍调查、数据库研究。
杭州市用地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探究程素丹 何沛荣 杨剑秋(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摘 要:区域用地演变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其演变特征,了解杭州市用地现状,可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以杭州市2011年、2016年、2021年用地数据为基础,分析杭州市近十年用地变化,辅以地理探测器共同分析其演变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杭州市主要土地类型为林地与耕地,建设用地持续增长;杭州市用地发展过程中,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是前期影响杭州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前期经济发展较弱、人口密度低等,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能力较弱。
杭州市年度土地市场分析报告

杭州市年度土地市场分析报告根据杭州市年度土地交易情况及相关数据,以下是对杭州市土地市场的分析报告。
1. 总体市场情况在过去的年度里,杭州市土地市场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总体交易面积和交易额均有所增加,表明土地市场仍然具有较高的活跃度和潜力。
2. 住宅用地市场住宅用地市场是杭州市土地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住宅用地市场持续火热。
尤其是位于杭州市核心区域的住宅用地,供不应求的情况更为明显。
3. 商业用地市场商业用地市场是杭州市土地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杭州市商业用地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项目,受到开发商和投资者的青睐。
4. 工业用地市场工业用地市场在杭州市土地市场中所占比重较小。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工业用地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杭州市工业用地市场呈现出逐渐活跃的态势,一些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创新企业基地的建设对土地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城市更新与改造杭州市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与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土地整治、旧区改造等政策的推动,为土地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项目对于提升土地价值、改善城市环境、吸引外来投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杭州市土地市场在过去的年度里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住宅用地市场火热,商业用地市场稳定增长,工业用地市场逐渐活跃。
同时,城市更新与改造项目为土地市场带来了新机遇。
然而,土地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土地供应不足、土地价格上涨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监管和引导,以保持土地市场的良性发展。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6. 土地供应与需求杭州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影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杭州市土地供应量有所增加。
政府积极推动土地供应,采取招拍挂等方式,提高土地出让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然而,供应量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55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张 颖 韩 帅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16)通讯作者:张颖(1992-),女,河南焦作,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质信息技术㊁土地经济与政策㊂基金项目:华东地区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项目编号;D D 20230103);华东地区矿山开发与生态修复状况遥感监测2023年工作设计(项目编号:D D 20211390)㊂[摘 要] 本文以杭州市2012~201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为依据,通过采用M a t l a b 软件对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地类变化情况为耕地㊁园地㊁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逐年下降,住宅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特殊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工矿用地变化不大;(2)经济发展方面,杭州市G D P 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第一产业占G D P 比重最低且呈现下降趋势㊁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最高而逐年增加;(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特殊用地相关性最为显著,同时,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变化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产生了较大的正相关关系,与G D P 生产总值相关性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㊂[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相关分析法;杭州市[中图分类号]F 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3)21-055-03 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1],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体现了其稀缺性,土地资源的利用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㊂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行为,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势必影响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㊂因此,摸清家底㊁梳理清楚关系,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各地区重视㊁亟待解决的问题[2,3]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者们也开始聚焦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㊂如朱香[4]探索了宁蒗县2004-2016年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发现适度开发利用土地对区域的经济发展㊁农民生活水平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杨梅[5]对云南山区进行研究,回归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存在明确的耦合关系;郭丽丹[6]选取2002-2011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指标数据,研究表明湖北省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㊂周健[7]认为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势性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已经被诸多学者证实㊂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2~201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的规划中作为依据,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出可参考的意见;同时杭州作为发达地区,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借鉴的意义㊂1 研究区域概况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有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春秋两季的气候最为适宜,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㊂杭州地形复杂多样,西部是浙西丘陵区域,主干山脉有天目山,东部是浙北平原区域,地势平坦㊁河道湖泊密集,体现了的 江南水乡 的典型特征,同时杭州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素有 鱼米之乡 ㊁ 丝绸之府 的美称㊂不仅有种类丰富的农作物㊁林木㊁畜禽等,林果㊁茶树和花卉品种也多达260多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是杭州经济发达的重要基础㊂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2012-2018年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㊁‘浙江省统计年鉴“㊂对于指标的选取,在参考其他学者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8-10],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杭州市的实际情况选取土地分类指标为耕地㊁园地㊁林地㊁草地㊁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特殊用地㊁其他土地(设施农地㊁湿地);经济指标为G D P ㊁工业产值㊁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㊁第二产业产值占比㊁第三产业产值占比㊂2.2 研究方法通过采用折线图的方式分别对杭州市2012~2018年的土地结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直观的呈现,展示了2012-2018年期间杭州市不同地类的数量情况及趋势变化情况,同时也清晰的了解到经济指标的波动状态㊂在分析不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M a t l a b 软件对杭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和经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析两种指标的关联程度㊂基于以上数据处理,可以分析得到杭州市土地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相关程㊂3 结果分析3.1 杭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2018年杭州市土地利用情况为林地占比最大,约60.91%,耕地㊁住宅用地次之,占比分别为13.74%㊁8.75%㊂图2直观的反映了杭州市2012-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其呈现的特征为:耕地㊁园地㊁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逐年下降,住宅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特殊用地面积明显56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增加,工矿用地波动变化不大,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在2012-2017年逐年减少,2018年有增加的趋势㊂图1 2018年杭州市土地利用情况图2 2012-2018年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3.2 杭州市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图3可见,杭州市G D P 生产总值逐年递增,7年内从2012年7802.01亿元增加至2018年13509.15亿元,共增加了5707.14亿元,2016-2017年年增长率最快,为12.90%㊂图4直观的表现出,杭州市2012-2018年间第一产业占G D P 比重最低㊁不足5%,并且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最高,逐年递增趋势,第二产业占G D P 比重处于中位,在30%-50%之间,也是逐年递减㊂第一产业占G D P 比重减少这与杭州市的城市发展有关,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㊁耕地随之减少,农业的生产比重产生下降趋势;而杭州作为智能城市㊁旅游城市发展的代表,其旅游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对经济的影响㊂图3 2012-2018年杭州市G D P 变化情况图4 2012-2018年三产业分别占G D P 比重情况由图5可见,2012-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断增加,城市居民人均收入2018年比2012年增加了25468元,2018年人均收入是2012年1.71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18年比2012年增加16176元,2018年人均收入是2012年1.95倍;7年时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比城市居民收入增加更为显著,说明杭州市的城乡收入差异正在减小㊂图5 2012-2018年杭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3.3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通过采用M a t l a b 软件对选取的两类指标进行土地地类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㊂分析可知,草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特殊用地㊁园地和住宅用地地类变化与G D P ㊁第一㊁二㊁三产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关性㊂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特殊用地相关性最强,交通运输用地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次之,为0.977㊂与G D P 生产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57总值相关性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住宅用地对城镇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仅次于交通运输用地㊂杭州市土地地类变化主要和经济发展变化㊁消费能力有关,受工业发展㊁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㊂表1 土地利用类型和经济指标相关系数项目G D P 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草地-0.9040.9080.948*-0.947*-0.942-0.949-0.887-0.968*耕地-0.8900.8790.928-0.926-0.903-0.904-0.874-0.949工矿用地-0.4800.5040.593-0.587-0.579-0.619-0.453-0.663建设用地-0.7110.7220.797-0.792-0.782-0.801-0.687-0.842交通运输用地0.946*-0.957*-0.958*0.960*0.977*0.977*0.9410.963*林地0.489-0.520-0.3540.3660.4710.4360.5320.300其他土地-0.6560.6410.620-0.623-0.628-0.593-0.660-0.634湿地-0.8510.8640.912-0.910-0.908-0.930-0.832-0.94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053-0.0780.107-0.0940.010-0.0310.103-0.176特殊用地0.941-0.941-0.970*0.970*0.964*0.968*0.9300.980*种植园用地-0.8830.8860.942-0.939-0.925-0.937-0.862-0.964*住宅用地0.937-0.946*-0.957*0.958*0.970*0.971*0.9290.966* 注:*表示相关性在5%的水平上显著㊂4 结论和建议杭州市2012-2018年的地类变化情况为耕地㊁园地㊁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逐年下降,住宅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特殊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工矿用地变化不大;在经济发展方面,杭州市G D P 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第一产业占G D P 比重最低且呈现下降趋势㊁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最高而逐年增加㊂通过对杭州市2012-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发现:(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特殊用地相关性最为显著,特殊用地包括风景名胜等的土地,随着杭州市知名度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景点被有效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刺激社会消费,从而形成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2)同时,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变化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产生了较大的正相关关系,与G D P 生产总值相关性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㊂可见杭州市地铁㊁高铁的建设等,交通的便利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此结论在张景[13]的研究中提到的交通便捷程度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的观点一致㊂2012-2018年间,杭州市G D P 生产总值7年内从2012年7802.01亿元增加至2018年13509.15亿元,并且2016-2017年年增长率最快,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㊂同时,从地类的变化上来看,7年内耕地大量减少,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㊂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的问题,2019年至今的数据未进行分析,但是从已有的数据趋势对杭州市地类变化及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㊂耕地㊁园地等农用地的大量占用,不可避免的导致建设用地的粗狂㊁低效利用,在城市后续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利用,盘活土地㊁集约节约用地㊂(2)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做好国土空间规划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好生态㊁生活㊁生态分区,严格审批制度㊁控制建设用地规模㊂在用地上坚守底线,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用途管制制度,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㊂参考文献[1] 张定源,张景,牛晓楠,陈国光,吴佳瑜,周迅,王冲,张洁,侯振华,许美辉,郑志强,王斌,刘青帝.双评价理论探索与福建实践[J ].华东地质,2021,第42卷(4):419-428[2] 陈田田,张红.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 ].城市问题,2017,(6):60-67[3] 吴英杰.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 ].浙江大学,2010[4] 朱香.高寒山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8,(16):137-140[5] 杨梅,吴映梅.云南山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昭通学院学报,2020,第42卷(2):32-37[6] 郭丽丹,张磊,刘云.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第36卷(1):84-89[7] 周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发生机制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D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杭州市涉农用地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杭州市涉农用地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卓齐龙杨敏(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杭州310026)土地尤其是设施农用地和农业新业态用地(本文统称为涉农用地),作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农村发展新动能转换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
但由于我国涉农用地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用地概念模糊、规划滞后、利用粗放等现象,广受关注又备受争议。
本文从杭州市涉农用地现状调查和分析入手,试图找出涉农用地利用难点,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杭州市涉农用地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杭州市涉农用地现状1.1涉农用地审批情况2018年,我们对全市涉农用地情况开展了调查,共收集了186个有效样本,其中种植业主体42个、畜牧业127个、渔业17个。
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市涉农用地审批率达73.13%,总体情况良好(详见表1)。
表1杭州市涉农业用地需求情况调查表已批未批是已批占用基本农田面积超出用途不符合计用途不符未批是否符合涉农用地要求01221642104420.160253.50318.82062.961272672.11588.021705.5403432.4729.611173.5000010.190017202.24468371361862681.71781.62193.58.738.823697.671.2“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排查情况2018年9月以来,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杭州市全面开展了“大棚房”问题清理排查工作。
各地结合历年卫片执法检查结果、涉农用地审批台账、疑似农家乐影像图斑等数据,入棚入园逐一核查设施农业情况、项目建设时间、资金投入、土地流转、土地使用等各类基本信息,详细调查违法大棚棚数、违法建筑个数,研究定性问题类型,分类制定整改措施,排定整改期限。
及时快速核查认定国家暗访、土地例行督察发现的问题线索,对确属“大棚房”问题,坚决纳入整治整改范围,实行专项重点推进。
排查结果显示,全市现有设施农业大棚83727个,面积80237.84亩。
浅谈杭州市经营性土地做地中问题与对策

浅谈杭州市经营性土地做地中问题与对策摘要:市场经济气息不断加深,各房地产大鳄进驻、地王不断涌现、房价急剧上涨使得土地市场空前火爆。
然而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火爆土地市场在带动城市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突出的矛盾。
地块周边配套缺失、规划指标不合理、场地无出入便道、场地平整不到位等问题都使得政府面临开发商在取得市场竞地后的投诉与索赔。
由此,土地出让前的“做地”工作又更新更深地摆在了各做地单位面前。
关键词:经营性土地;做地;问题;对策1 前言随着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的顺利召开,以及2022年即将召开的亚运会,使得杭州已然进入了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时期。
杭州在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下早已摆脱了曾经“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的情景;相反,已经具备了“建设大都市、发展生态城”的战略条件。
2 做地的概念:“做地”是指土地储备机构组织开展的政府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工作的行为。
具体包括地块征收补偿,场地平整、围墙构筑、规划、环评、考古等前期手续办理,配套建设核查,场地绿化及场地管理等工作。
杭州在储备土地前期开发整理标准中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高标准、严要求”的做地标准的出台为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规范准则。
因此,在杭州储备地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被形象地称作为“做地”。
“做地”是杭州土地储备机构为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工作所创的特有名词,国内其他地方仍叫做土地前期开发整理工作。
前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提出做好城市土地工作,就要坚持“政府做地、企业做房”的理念使得政府做地工作积极深入、不断摸索、逐步推进。
为此,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继2014年7月出台《杭州市经营性用地做地质量标准指导意见(试行)》后,又于2016年12月更新出台《杭州市经营性用地收储标准》,标志着杭州市储备土地净地向优地的标准发展。
3 做地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3.1 明确做地政策做地政策是开展做地工作的首要前提,是经营性地块纳入年度“做地、收储、出让三个计划”的基础,也是配套建设资金及做地资金核拨的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黄仁涛,庞小平,马晨燕.主题地图编制[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市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77.18
227.43
255.58
275.02
302.29
市区实有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1180
1941
2349
2556
2895
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
1323
1544
1682
2306
2564
表2 杭州市度地利用分类汇总表(2006-2010)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规划1001
姓名:****
学号:**********
2012年6月6号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对于人口,政策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 发展
前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土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罂粟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杭州市市区为例,根据对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分析,并研究其驱动力。
2.强化生态建设,拓展风景旅游发展空间.
“生态保育用地、生态控制用地、生态公益林用地”规划衔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建设,建立以“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七湖(西湖、千岛湖、青山湖、南湖、湘湖、白马湖、三白潭)、一河(运河)、一溪(西溪)”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
(三)经济增长因子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2.市区建成区土地利用近十年内的变化。
表4杭州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变化图(2001-2010)
据图可知,杭州市市区建筑用地在2007-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厂建路面积的变化。
表4 杭州市市区道路面积变化图(2001-201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市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314.45
327.45
344.48
437.45
392.73
市区实有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4091
4216
4185
4258
4485
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
12490
13284
14177
15686
16483
(二)用地数据变化幅度
1 .杭州市土地总体利用百分比。
表3杭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图
如图,杭州式土地整体分类,可见山岭和林地所占比例很大,平原地区相对缺少。州市区位条件的改善和发展环境的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增大与土地供应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又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2]郭玉珠.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发展探索[J] .吉林: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12.,(03).
[1]孙田,陈龙乾.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1).
三、驱动力分析
(一)人口因子
表6 杭州市市区总人口变化图(2001-2010)
杭州市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人口数量持续增大,大量流动人口的进入,人口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的增加导致建筑用地的数量增多,且道路交通用地增多。
(二)政策因子
1.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杭州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适当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集约化经营,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生产率。在杭州市土地利用的规划中,明确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划定了允许建设用地区、限制建设用区、管制建设用地区和禁止建设用地区,严格禁止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和城市扩展区在禁止建设用地区延伸,充分体现规划在布局形态上的总体控制作用。
杭州市市区道路交通用地在2005年显著增加,主要由于主城区改建,以及交通工具。例如私家小车的快速增加,对道路的要求轮速增加。
4.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变化。
表5 杭州市市区绿地覆盖面积变化图(2001-2010)
由图可知市区绿地覆盖面积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在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用地,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用地的增加,以及道路两侧绿化面积的增加。
(二)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是在统计年鉴中手机所需要的数据,结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以2001年到2010年杭州市统计年鉴,获得总面积,建设用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各用地面积数据统计
对于杭州市市区土地利用分类及数据统计。
表1 杭州市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汇总(2001-2005)
2.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 杭州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为:
杭州、嘉兴、绍兴和湖州四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相衔接并成为这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打造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提升杭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
3.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着力提升杭州省域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优化老城区用地空间格局,整合新城用地空间,打破分区管辖权限进行统一土地利用协调,促进临平副城与下沙副城用地整合,富阳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用地协调,西部新城与余杭组团用地协调,强化萧山区与滨江区功能设施的协调。
一、研究区域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1.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市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是306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