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及有效强化策略要点分析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及有效强化策略要点分析

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及有效强化策略要点分析摘要: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土地开发利用是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土地合理利用,能够避免出现一些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可以改进土地资源的利用方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高的社会价值。

为了更有效地确保土地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及利用,我们一定要对其引起高度关注,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此从土地利用的现状出发,对如何科学有效强化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几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土地;现状;强化策略前言:当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对较少,如何提高社会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利用有限资源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而现实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开展,要有效改进土地资源的利用方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高的社会价值。

一、土地利用概述土地利用是人类对自然利用的一种途径,土地经济学认为,土地利用是一种经济活动,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等交换,人类劳动和土地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也是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目标,采取一系列行政管理、工程技术及生物手段,对土地进行持续的经营及改造。

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变化量总体趋于平缓。

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开始以较快的速度转变,尤其是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三旧”改造)项目,带动产业提升和城市转型,土地利用程度正在逐年下降。

而且利用结构不合理。

当前的产业模式属“二三一”模式。

从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分析,其“第一产业”效率最低。

在农业土地占绝大多数土地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凸显。

其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过小,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农业用地面积急剧下降,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部分因荒废而变成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逐渐不合理。

土壤现状与变化趋势的数值分析报告

土壤现状与变化趋势的数值分析报告

土壤现状与变化趋势的数值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了解土壤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专业数值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土壤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以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壤现状及其数值分析1.土壤类型与分布:根据土壤形成因素和特点,可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红壤、黄壤、棕壤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

数值分析技术可通过土壤分类图和地球信息系统(GIS)数据进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能力。

通过数值分析,可对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行定量评价,并预测其对植物生长的供应能力。

3.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的质地与结构直接影响水肥的保持与植物的生长。

数值分析技术可通过对土壤颗粒组成、团聚体大小及分布的研究,评估土壤质地与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土壤变化趋势及其数值预测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土壤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土壤水分、温度及生物活动等。

数值模型可模拟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土壤变化趋势。

2.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森林砍伐、土地转用等,对土壤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可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从而预测土壤的变化趋势。

3.土壤污染与修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通过数值模型,可评估不同污染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预测土壤修复的可能性及效果。

四、结论本报告通过专业数值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土壤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健康、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数值分析技术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

五、建议与展望1.加强土壤监测:持续监测土壤的变化,及时掌握土壤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推广环保技术:采取环保技术措施,如生态修复、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以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更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基于多源数据,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二、研究背景随着科技进步,多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都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多源数据获取及处理本文使用的主要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土地调查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等。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筛选,转化为土地利用研究所需的数据格式。

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图像校正、图像分类、数据统计等步骤。

在处理过程中,本文使用了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通过多源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草地、林地等自然用地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如城镇、道路等)逐渐增加。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逐渐增强。

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空间分布在时间序列的观测下,我们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的自然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而另一些地区则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土地利用状态。

五、驱动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人为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在青藏高原,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

六、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政策建议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趋势,我们预测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将继续发生变化。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保护自然用地。

论文: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分析及对策

论文: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分析及对策

遥感地学分析论文题目: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变化分析及对策学生姓名:邓双福学号:631203050107专业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指导老师:牟凤云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摘要大连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土地垦殖率高,陆地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海涂围垦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大,但由于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受地形地貌限制,全市耕地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及山丘谷地。

本文利用遥感、ENVI和GIS手段等得出的2012年大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再结合别人以前的研究结果,并对着几期的各种土地类型进行统计。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得出了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提出了一些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大连市;土地利用现状;对策AbstractThe land use type of Dalian is complete, the land reclamation rate is high,land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erve land resources less, to enclose tideland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potential.The land use type of water, arable , andresidential areas are heavy, but per capita occupancy of cultivated land is lowerpopulation. Restricted by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the cultivated land aremainly distributed in densely populated, economic relatively developed waternetwork, coastal plains and hills valley plains.This paper,by way of remotesensing,ENVI and GIS, has worked out current 2012 land use map , and combining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n statistics of this a few period of land use typ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we obtained the .results .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Dalian.Keywords: land resources; Dlian; soil utilization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目录引言 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 21.1研究区域 21.2研究区域数据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点分析 42.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2.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 52.3 土地利用变化后出现的问题 52.4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5结语 8参考文献 8引言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家政策推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地区发展需要长治市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研究的不足目前对于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驱动力因素的系统性分析,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背景通过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土地利用变化理论,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通过对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在土地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指导。

理论意义研究意义VS02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等方面。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土地市场调控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GIS技术等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地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

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等。

张家口土地结构现状及土地利用对策研究

张家口土地结构现状及土地利用对策研究

张家口土地结构现状及土地利用对策研究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和阜新平原的连接部,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

张家口市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形地貌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土地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压力。

对张家口土地结构现状和土地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该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张家口土地结构现状分析1. 土地类型分布不均衡张家口市的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

由于地势起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地分布不均衡。

平原地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占比较高,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林地和草地较多。

这种不均衡的土地类型分布,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目前,张家口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而林地和草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农业耕地过度集中,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林地和草地的保护和利用不足。

而且,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快,农村建设用地过度闲置,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张家口市的土地资源逐渐过度开发。

农业耕地的扩张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土地的过度利用和资源的浪费。

这对土地结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张家口土地利用对策研究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针对张家口市土地类型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应该加大林地和草地的保护力度,合理规划林业和畜牧业发展。

在平原地区,应该增加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优化城市布局。

2. 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了减轻农业耕地的开发压力,张家口市应该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和精准施肥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为了遏制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张家口市应该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力度。

建立健全土地准入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规范土地的流转和利用。

土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土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土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和管理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土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土地发展的趋势。

土地的发展现状目前,全球土地资源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城市化过程正在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导致农业土地面积减少,农业产能受到限制。

其次,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

这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平衡利用和开发。

再者,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过度开垦、非法占地和不合理的土地使用,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未来土地发展的趋势面对土地问题,未来土地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未来城市将倾向于发展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运用信息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来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从而减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来减少土地开发的压力。

2. 农业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未来农业将朝着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种植方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减少对农业土地的需求。

一些新兴技术如室内垂直农场和精准农业等将为农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3. 土地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土地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

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将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向。

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也将成为未来土地发展的重要趋势。

4. 土地保护与修复为了保护和修复受损的土地,未来土地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土地保护与修复。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压力加大。

同时,土地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权属纠纷频发等。

二、耕地保护政策解读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耕地保护政策主要包括: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红线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

三、耕地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等因素。

其中,农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退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此外,建设占用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耕地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土地质量下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村劳动力流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五、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以下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建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加强土地监管和管理;加强土地法律宣传和教育。

六、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确保补充耕地面积与建设占用面积相平衡;二是加强生态退耕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是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同时也要看到耕地保护工作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黄陵县国土资源局2008年12月目录第一章导论 (3)1.1研究对象 (3)1.2研究方法 (3)1.3研究内容 (4)1.4研究意义 (4)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2.5土地利用特点 (33)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第一章导论1.1研究对象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1.3研究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就是分析黄陵县各类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等的历史变化情况,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和对策。

该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黄陵县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分别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分析)。

2.分析黄陵县土地的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效果和效益比较等;3.分析黄陵县土地利用特点。

4.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总结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5.根据土地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6.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及变化趋势的预测,提出合理利用保护土地的对策。

1.4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益和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措施,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2.1.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地区南端,东靠洛川,西接甘肃,北邻富县,南连宜君.地处北纬35º20ˊ——35о49ˊ,东径108º31ˊ——109о27ˊ,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53公里,总面积2275.39平方公里.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2)地质地貌黄陵县是以梁为主的梁原沟壑地形,71%的面积是梁峁,19%是沟坡,6%的面积是原面积,4%的面积是川道河谷.境内桥山支脉纵横延绵,沮河东西贯穿,葫芦河、淤泥河南北斜割,地貌类型属石质低山丘陵和黄土高原沟壑两大类。

海拔最高1762.2米,最低740米。

沟壑密度2.2公里/平方公里,地表以新黄土为主,老黄土次之,覆盖厚度120-150米,沟谷川道有裸露岩石,沟深120-150米。

(3)河流水文黄陵县属洛河水系,洛河干流为黄陵县东部的介河,在县境内流长40公里。

沮河是黄陵县的一条主要河流,由西向东纵贯全县。

沮河长128公里,在县河口注入洛河,流域面积2420.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132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漠数490吨/平方公里。

葫芦河是黄陵县的过境河流,县境内流长32.4公里,在交口注入洛河。

年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输沙模数132吨/平方公里。

(4)气候气象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温度变化大。

年平均气温9.5℃,最高36.5℃,最低-21.4℃,年蒸发量1367.2毫米,无霜期17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68.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961.5毫米(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252.5毫米(1973年)。

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一般3-5月占18%,6-9月占70%,10-2月占12%。

(5)森林植被黄陵县森林植被分布不均。

全县有林面积199万亩,其中天然林182.8万亩,占林地面积91.8%,人工林16.2万亩,占8.2%,天然次生林分布于西部的丘陵山区,植被覆盖率为87.1%,人工林及片状天然林分布于东部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率为27%。

按用途划分:经济林7.5万亩,用材林102.7万亩,薪炭林25.6万亩,防护林63.2万亩。

2.1.2社会经济条件行政区划辖6镇4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

总人口13万人,农业人口占71.7%。

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

(1)政区资源特点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锗、镓、铀、水晶石、石灰石、砂岩、泥岩、红沙等地下矿藏。

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面积10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7.3亿吨,属“渭北黑腰带”煤田,是陕西四大煤田之一。

黄陵矿区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开发项目,是陕西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工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煤炭工业为基础,电力、建材、酿造业为骨干,相关产业作补充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水泥、白酒等。

到本世纪末使地方原煤产量达到500万吨,矿区总产能突破1000万吨,发电量突破7亿度,水泥达到10万吨。

(3)农业形成以苹果为主、畜牧、庭院和劳务经济为辅的“品”字形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其中黄陵苹果以果形端正均匀、色泽鲜艳、含糖高、香味浓郁、硬度适中及易装运、耐贮藏等优点,多次在全国果类品评会上获奖,畅销广州、深圳等28个省市和地区,并进入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之一。

苹果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总产达到6.06万吨。

(4)商贸金融商饮服务遍布城乡,集市贸易繁荣昌盛。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434.6万元。

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8亿元。

(5)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达到3603家,完成总产值5.6亿元,上缴利税9898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6)交通通讯县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运输畅通,网络密布。

以西包210国道为主的9条主干公路连接成网,县境内通车里程561. 7公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主干公路联网。

西(安)铜(川)一级公路的延伸工程黄铜一级公路及黄(陵)延(安)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西(安)延(安)铁路横贯县境南北,秦(家川)店(头)运煤专用铁路直达黄陵矿区,年运输量可达600万吨。

县境内黄渠专用机场为空运提供了方便,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已逐步形成立体网络。

黄陵通讯设施较为先进,90年引进加大拿北方电讯公司的程控电话,可直拨海内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多次进行扩容更新。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落户黄陵。

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3426户,互联网用户478户,移动电话用户28000户。

(7)文化教育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短波广播发射台1个,电视台1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并率先在陕西省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光纤联网,能接收30余套电视节目。

全县现有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081人;初级中学6所,在校学生8405人;小学151所,在校学生18100人。

2003年高考上线507人,上线率达84.5%,其中本科上线103人,创高考历史最好成绩;初中“三合一”考试再次名列全市第一。

现有科技人员4006名,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221人。

(8)体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自发的健身活动方兴未艾,现建有现代化、高标准的运动休闲广场一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现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3个,村级卫生组织197个,床位610张,卫生技术人员688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拥有病房床位4张。

(9)基础设施黄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建设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黄陵城市建设尤其是西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轩辕大道、商业大街等标志性建筑将于今年开工建设,串珠型城市布局已初具成型。

县境内电力由西北电网供给,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所,容量为2万千伏安;有35千伏变电站4所,容量为4300千伏安。

县电厂年发电量2000万度,并与西北供电网络连接。

金(锁)延(安)33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县境,以及靖边—西安天然气输送管道纵贯全境,给黄陵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10)人文自然景观“轩辕黄帝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第1号古墓葬,号称“天下第一陵”。

陵区三面环山,沮水绕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5800亩,共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属全国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长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

庙内“黄帝手植柏”为世界柏树之冠,汉武帝“挂甲柏”为世界柏树之奇。

庙内碑廊中陈列的石碑,多为历代帝王“御制祝文”,均为稀世珍品,同时还有孙中山、毛泽东、郭沫若、江泽民、李鹏等名人手迹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等。

随着黄帝陵庙前区和祭祀大殿两期整修工程先后竣工,一个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雄伟、庄严、古朴、肃穆”气势的黄帝陵展现在炎黄子孙面前,必将成为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纽带。

此外,还有亟待开发的秦始皇整修万里长城的又一宏伟工程——秦直道、唐代紫娥寺、宋代石窟万安禅院(又名千佛洞)、汉代纸坊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古杏城遗址的开发等。

近年来,黄陵县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强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发展壮大果业、煤炭、旅游三大产业,使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