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一一、红柳沟调查区域概况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
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
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务农为主。
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
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
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
调查统计表如下: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分析报告范文

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
今天咱们来唠唠这个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就好比一块大蛋糕,怎么切、怎么分、怎么用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可是个很有趣又很重要的事儿呢。
二、经济开发区概况。
这个经济开发区啊,位于咱们这片充满活力的区域,交通还算便利,周边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它的总面积大概有[X]平方公里,就像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有着无限的潜力。
三、土地利用现状。
# (一)工业用地。
1. 规模与布局。
工业用地在开发区里可是占了不小的份额,大概有[X]平方公里。
这些工业用地就像一个个小方阵,分布得还挺有规律。
有的靠近交通干线,这样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就特别方便,就像给货物装上了风火轮,“嗖”地一下就能运往各地。
2. 企业类型与效益。
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企业,从传统的制造业到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都有。
传统制造业企业就像老黄牛,踏实稳定,给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还能稳稳地生产出各种产品。
而高科技产业企业呢,那就是开发区里的小火箭,充满创新活力,虽然有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未来的发展潜力那可是杠杠的。
不过呢,也有一些工业用地的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像一个刚学会跑步的孩子,还需要再锻炼锻炼。
# (二)商业用地。
1. 商业中心与街区。
商业用地大概占了[X]平方公里。
在开发区里有一个小小的商业中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周围还有一些商业街区,就像星星的小跟班。
这里有商场、超市、餐馆啥的,一到周末或者下班时间,人来人往的,可热闹了。
但是呢,商业用地的分布有点不太均匀,有些地方商业氛围浓得像一锅热粥,有些地方却冷冷清清的,像个被遗忘的小角落。
2. 消费吸引力与发展趋势。
这个商业中心和街区对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吸引力还不错,大家都喜欢来这里消费。
不过随着周边地区商业的发展,这里也面临着一些竞争。
就像一场比赛,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跑,要想一直领先,还得不断地想出新点子,增加新的商业业态,不然就可能被超越啦。
# (三)住宅用地。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用途、土地覆盖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整理。
数据包括土地用途类型、土地覆盖分类、土地所有权等信息。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农田面积减少了10%,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5%。
这表明农地被城市用地取代的趋势在加剧,农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
4. 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地物所遮盖的情况。
我们观察到,在过去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5%,而人工地物覆盖(如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10%。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森林和其他自然地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变。
5. 土地所有权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在过去十年间,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地区的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为国有,而城市地区的土地则由国有转为个人或企业所有。
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6.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调整等。
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块现状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地块现状利用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块的现状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地块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详细调查和研究,本报告将对地块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情况、交通状况、环境条件以及附近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地块概况1. 地理位置该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东部,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
周边主要道路包括A街、B路和C路,距离公交站、地铁站仅步行10分钟的路程。
2. 土地利用情况该地块目前主要为一片荒地,无明确的土地利用功能。
根据初始调查,该地块的土地质量属于中等水平,无任何地质隐患。
土地利用率较低,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3. 交通状况该地块附近道路密集,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主要道路上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居民和商业活动的出行。
此外,距离地铁站也非常近,可方便快捷地前往城市其他地区。
4. 环境条件该地块周边环境整体良好,空气清新,无明显污染源。
水源供应充足,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商业用水需求。
5. 附近配套设施该地块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包括购物中心、学校、医院、餐厅等生活和商业设施。
附近还有公园和运动场所,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利用情况分析1. 商业开发潜力由于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东部,交通便利,附近有大量商业设施的存在,因此该地块具有开发商业用途的潜力。
可以考虑建设购物中心、写字楼或酒店等商业项目,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
2. 住宅建设可行性该地块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适合开发住宅项目。
可以考虑建设高层住宅小区,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住房的需求。
3. 农业利用前景尽管该地块的土地利用率较低,但考虑到持续城市化进程中对食品供应的需求,可以考虑将该地块用于农业开发。
可以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满足城市居民对本地绿色食品的需求。
4. 其他利用方式除了商业、住宅和农业利用外,该地块还可以作为公共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开发项目。
可以建设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或体育馆等,提供城市居民的休闲和文化活动空间。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分析报告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分析报告一:引言在乌鲁木齐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概况包括乌鲁木齐市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等情况。
2.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分析对乌鲁木齐市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用途结构、开发强度等进行分析。
3.农用地利用情况分析对乌鲁木齐市农用地的利用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农田面积、农作物结构、耕地质量等。
4.生态用地利用情况分析分析乌鲁木齐市生态用地的保护情况、生态系统功能等。
三:乌鲁木齐土地利用问题分析1.建设用地过度开发问题分析乌鲁木齐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引发的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
2.农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乌鲁木齐市农用地流转对农地保护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3.生态用地保护不力问题分析乌鲁木齐市生态用地保护不力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四: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对策建议1.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2.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防止过度开发,注重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3.加强农地保护政策推行农用地保护政策,限制农地流转,保护农地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完善生态用地管理制度,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图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设用地:指用于城市、乡村建设的土地。
2.农用地: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3.生态用地:指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特设的用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统一而又具体的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各种类型和用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文档内容和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兰店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分析报告
二〇一一年一月
一、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2010年度,普兰店市土地利用变化总量为253.47公顷。
从本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草地、耕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出现净减少,建设用地继续增大。
其中减幅较大的为草地和耕地,增加用地主要集中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各地类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普兰店市2010年度各地类增减情况表
单位:公顷
表2 普兰店市2010年度各地类面积变化情况汇总表
单位:公顷
面积与二次调查面积有细微差异。
从上表来看,2010年末耕地面积130105.68公顷,与年初耕地面积130260.07公顷相比,减少154.39公顷;2010年末园地面积14245.80公顷,与年初园地面积14257.16公顷相比,减少11.36公顷;2010年末林地面积69287.90公顷,与年初林地面积69322.68公顷相比,减少34.78公顷;2010年末草地面积13959.33公顷,与年初草地面积13979.38公顷相比,减少20.05公顷;2010年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29019.99公顷,与年初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28799.85公顷
相比,增加220.14公顷;2010年末交通运输用地面积6299.59公顷,与年初交通运输用地面积6271.63公顷相比,增加27.96公顷;2010年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8057.78公顷,与年初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8070.50公顷相比,减少12.72公顷;2010年末其他土地面积1332.43公顷,与年初其他土地面积1347.23公顷相比,减少14.80公顷。
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一)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1.建设占用耕地状况
2010年度,我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154.39公顷,其中新增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耕地137.029公顷(其中新增城市占用耕地66.35公顷、新增建制镇用地占用耕地35.06公顷、新增村庄用地占用耕地35.56公顷),新增交通运输用地占用耕地17.37公顷。
本年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97.18公顷,占总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62.95%;本年批准本年未建设占用耕地45.12公顷,占总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29.22%;本年度未批先建占用耕地12.09公顷,占总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7.83%。
2.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状况
2010年度,我市无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
3.生态退耕状况
2010年度,我市无生态退耕占用耕地。
4.可调整地类状况
2010年度,我市无可调整地类占用耕地。
5.灾毁耕地状况
2010年度,我市无灾毁减少耕地。
(二)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2010年度,未增加耕地。
三、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一)建设占用农用地、未利用地情况
我市201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253.04公顷(细化变更调查汇总结果为:商服用地12.53公顷,工矿仓储用地102.66公顷,住宅用地98.96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6.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99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中,本年度批准本年度建设新增157.45公顷,本年度批准未建设55.72公顷,未批先建新增建设用地39.87公顷。
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来源于农用地215.07公顷、未利用地37.97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中,来源于耕地154.39公顷,园地11.36公顷,林地34.91公顷,农村道路4.81公顷,设施农用地2.85公顷,坑塘水面6.71公顷,沟渠0.02公顷,田坎0.02公顷。
(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的数量与年度的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下达给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196.15公顷,其中农用地165.03公顷,耕地119.26公顷,我市纳入2010年度变更调查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253.04公顷,其中农用地215.07公顷,占用耕地154.39公顷,未利用地37.97公顷,略高于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四、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情况分析
(1)耕地总量平衡状况
按照土地变更调查,我市2010年末耕地总规模为130121.11公顷,高于《普兰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2010年末规划耕地保有面积79059公顷。
(2)占补平衡状况
截止本年末,我市严格执行了本地区的年度用地计划和耕地“占一补一”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各项目用地安排尽可能不占用耕地或尽量少占耕地。
我市2010年度平衡本年度建设项目新增建设占用耕地339.11公顷,按照先补后占的要求,在瓦房店市和庄河市开发耕地339.11公顷进行补充,切实做到了耕地占补平衡。
由于我市2010年度内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的耕地在2010年1月1日前已经作为耕地纳入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度变更调查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因此,在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流量中没有体现耕地增加。
五、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意识十分珍惜和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国土部门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应以身作则,切实担负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特别是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
采取最严厉的制度管理土地,把保护耕地和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
不仅要抓经济发展,更要抓耕地保护,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进行内部挖潜,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优先安排使用,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加强合理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对耕地实行强有力的保护机制。
(二)规范用地管理,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充分发挥用途管制的“龙头”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决定用地需求”为原则,在供给的范围内合理安排,达到供需平衡,用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实现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对执法监察过程中发现违法用地,做到坚决查处到底,本着既要查事又要查人的原则,决不手软,一查到底,严格杜绝违法用地的发生,并将本地的违法用地发生量与当地政府领导人政绩相挂钩,加大执法
力度,切实保护耕地和管好土地的神圣职责,从源头杜绝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发生。
(三)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1.农地整理:我市地处地山丘陵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坡度大,土壤贫瘠,致使我市普遍耕地质量较低,经过土地整理,不但可增加耕地面积,更有利于中低产田改造,即可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又利于集约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2.村庄整理: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搞好旧村庄、旧庄台的改造,严格控制人均宅基地占有指标,加大土地复垦整治力度,做好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3.盘活存量土地:一是做好存量建设用地调查,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利用和有效整合,盘活存量。
二是抓好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的消化利用工作。
4.建立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定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规模和方向,引导城镇村建设和工矿发展走内部挖潜的路子。
合理改造城镇村,加强农业结构调理管理,使非农建设过度占用耕地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四)进一步强化“以图管地,凭证用地”理念
一是早日建立一张图工程,做到以图管地,切实把土地管理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图斑。
在日常土地变更调查中,坚持“月清季累,半年预报,年终汇总”的工作制度,保持地
籍资料的连续性、现势性,确保“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社会树立“依法用地光荣,违法用地严查”的理念,增强以证管地,凭证用地的观念。
努力做到土地登记全覆盖,并及时做好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