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一一、红柳沟调查区域概况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
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
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务农为主。
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
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
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
调查统计表如下: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用途、土地覆盖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整理。
数据包括土地用途类型、土地覆盖分类、土地所有权等信息。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农田面积减少了10%,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5%。
这表明农地被城市用地取代的趋势在加剧,农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
4. 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地物所遮盖的情况。
我们观察到,在过去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5%,而人工地物覆盖(如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10%。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森林和其他自然地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变。
5. 土地所有权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在过去十年间,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地区的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为国有,而城市地区的土地则由国有转为个人或企业所有。
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6.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调整等。
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

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专题报告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压力加大。
同时,土地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权属纠纷频发等。
二、耕地保护政策解读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耕地保护政策主要包括: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红线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
三、耕地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等因素。
其中,农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态退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此外,建设占用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耕地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土地质量下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村劳动力流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五、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以下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建议: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加强土地监管和管理;加强土地法律宣传和教育。
六、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确保补充耕地面积与建设占用面积相平衡;二是加强生态退耕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四是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同时也要看到耕地保护工作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土地利用整改报告

土地利用整改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安排,我单位对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土地利用整改报告。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农用地被非法转为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导致了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我单位决定进行土地利用整改工作。
二、整改目标本次土地利用整改的总体目标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目标包括:1. 减少非法用地,恢复违法用地为合法农用地;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等各类土地用途;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整改措施1. 制定土地整改规划根据现有土地利用情况和整改目标,制定土地整改规划。
规划将着重考虑土地用途合理划定、土地要素配置合理性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因素。
规划的制定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确保土地整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对非法用地的查处力度。
对于已经转为非法用地的土地,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及时采取措施恢复为合法农用地。
3. 推进土地扶贫项目针对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开展土地扶贫项目。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贫困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4.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改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审批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四、预期效果与成果评估通过本次土地利用整改工作,预计能够取得以下成果:1. 减少非法用地面积,恢复违法用地为合法农用地;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 提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4.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
土地盘活利用情况总结报告

土地盘活利用情况总结报告一、引言土地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盘活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总结土地盘活利用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土地盘活利用情况1.城市土地城市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其盘活利用对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城市土地盘活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土地流转和整合。
通过这些措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城市功能也更加完善。
2.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基础,其盘活利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农村土地盘活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土地扶贫开发等。
通过这些措施,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3.生态保护土地生态保护土地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盘活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生态保护土地盘活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等。
通过这些措施,生态保护土地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存在的问题1.城市土地盘活利用中,土地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城市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2.农村土地盘活利用中,土地流转不畅、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
3.生态保护土地盘活利用中,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建议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
3.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五、结论土地盘活利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农村土地和生态保护土地,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
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
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
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
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
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
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
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
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
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
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图2. 2000年、2009年土地利用分布图
2.1.3 精度检验
执行监督分类后,需要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
用之前选好的验证样本对分类后的影像进行精度评价。
使用Confusion Matrix工具可以把分类结果的精度显示在一个混淆矩阵,用于比较分类结果和地表真实信息。
ENVI可以使用一幅地表真实图像或地表真实感兴趣区来计算混淆矩阵。
在Classification——Post Classification——Confusion Matrix——Using Ground Truth Image下完成精度评定的工作,得到下面的报表:
表1 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精度评价表
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土地覆盖主要表达的是土地表层以植被为主要覆盖物的自然类型和状态;土地利用则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状况。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
2.2.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全面而又具体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特征与各用地类型变化的方向,因而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模拟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和保护。
2.2.2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主要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占用土地以适应城镇化的发展。
而耕地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林地的改造利用上,可能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基数的快速增加,致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张。
2.2.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
根据刘纪远先生等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
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并赋予分级指数,从而给出了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定量化表达:
∑=⨯
⨯=
n
i
i i
j
C A
D
1
100
()
400
,
100
∈
j
D
式中,D j为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 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分级指数;C 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
按照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分级标准,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建设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为第一级,第二级为耕地、园地以及其他农用地,第三极的是林地、牧草地和水域,土地利用程度最低的是自然保留地为第四级(见表4)。
西安市临潼区内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业用地中的耕地(属于土地人为再生利用级),占土地总面积的6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属于土地非再生利用级);然后是未经开发,自然生长的林地(属于土地未利用级);最后是水域(属于土地自身再生利用级)。
表明临潼区的土地资源开发较好。
表4 临潼区土地利用分级
2.3 马尔科夫预测
2.3.1 马尔科夫预测原理
马尔科夫预测过程是根据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的随机过程理论
提出来的,是一种具有“无后效应”的特殊随机过程。
所谓的“无后效应”是指某随机过程时刻(t+1)的状态S(t+1)的概率只与时刻t 的状态S (t)有关,而与时刻t 之前的状态概率无关。
这点用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预测是合适的,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具有马尔科夫过程的性质。
具体而言,在通过转移矩阵生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概率矩阵的基础上,马尔科夫模型被用来预测特定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未来趋势。
(1)转移概率矩阵的确立是成功应用马尔科夫模型的关键,转移概率矩阵可以定量说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揭示转移速率,其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概率矩阵的数学表达式为:
⎥
⎥⎥⎥⎦
⎤⎢⎢⎢⎢⎣⎡=nn n n n n p p p p p p p p p (2)
1
22221
11211
P
式中:Pij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i 转化为j 的转移概率。
该矩阵的每一项元素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n
j ij ij
p n j i p
1
1
0);,...3,2,1,(;1
(2)假设己知土地利用/覆被系统中n=0时的,初始状态
()()
()()
[
]002010...k A A A A =,经过n 次转移后的状态()()
()
()
[]
n k n n
n
A A A A (21)
=为:
()()()n n P A A •=0
式中:()
n P —初始状态土地利用/覆被概率矩阵经过n 步转移后的概率矩阵,经过n 步转移后的系统状态概率为
()()()()n n n n P A PP A P A A 021...====--,所以()
n n P P =。
由此可见,系统在任
何时刻的状态概率是由初始状态概率和转移概率确定的。
2.3.1 结果与分析
3 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实习结束了,经过这次系统全面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遥感图像处理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的操作流程,也掌握了面对常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确切的理解,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部分的重点理解,还提升了动手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不懂的问题需要日后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但这次实践给我打开了一扇自主学习的门,让我懂得了凡是不要怕难不要怕不会。
所谓“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当我们遇到不会或者不清楚的地方,要有效利用周围的资源,网上咨询,询问老师,只要有心,就一定会有解决之法。
总之,这次研究实习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