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对地类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农用地:农用地在这次调查中有所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农田被用于建设新的城市区域或工业园区等用途。

农用地减少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关注并采取措施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

2.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在这次调查中增加了一些。

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新的建设项目在城市中兴起。

适度的城市建设可以带来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但也要注意合理规划,避免过度消耗土地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的变化情况不明显。

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可能需要新增工业用地,但也存在一些地区由于工业结构调整或产业转移导致工业用地闲置。

在工业用地的规划和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4. 林地:林地的变化情况也不明显。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下,林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仍需持续进行,确保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水域和湿地:水域和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较为稳定。

保护水域和湿地是维护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大保护力度,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第三次土地调查显示了农用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工业用地变化不明显、林地和水域湿地相对稳定的地类变化情况。

在土地规划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市国土资源局2018年11月农用地合计833536.16 69.33 耕地小计665793.46 55.38水田(011)881.34 0.07水浇地(012)457813.87 38.08旱地(013)207098.25 17.23 园地果园(021)18495.39 1.54 林地小计68025.15 5.66 有林地(031)37144.30 3.09其他林地(033)30880.86 2.57其他农用地小计81222.15 6.76人工牧草地(042)19.71 0.00农村道路(104)25784.34 2.14坑塘水面(114)11200.58 0.93沟渠(117)37129.60 3.09设施农用地(122)7087.92 0.59建设用地合计314734.28 26.18 城乡建设用地小计278791.37 23.19城市(201)23867.75 1.99建制镇(202)49513.87 4.12村庄(203)196614.91 16.35 采矿用地(204)8794.84 0.73交通水利用地小计31047.13 2.58 铁路用地(101)4738.62 0.39 公路用地(102)22722.54 1.89 水工建筑用地(118)3585.97 0.30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4895.78 0.41未利用地合计50537.81 4.20 其他草地(043)17434.63 1.45 河流水面(111)14375.62 1.20 内陆滩涂(116)20805.00 1.73 盐碱地(124)1359.21 0.11 总面积1202244.90二、市三调地类图斑面积汇总表2 三调地类图斑面积单位:亩三调工作分类面积百分比农用地合计839794.68 69.85 耕地小计673295.33 56.00 水田(0101)934.69 0.08水浇地(0102)464885.97 38.67 旱地(0103)207474.67 17.26园地小计8874.25 0.74 果园(0201)4006.27 0.33 可调整果园(0201K)4837.99 0.40 其他园地0204)29.98 0.00林地小计79224.34 6.59 乔木林地(0301)30919.69 2.57 可调整乔木林地(0301K)20450.95 1.70 其他林地(0307)12093.27 1.01 可调整其他林地(0307)15760.43 1.31其他农用地小计79705.86 6.63 天然牧草地(0401)0.00 0.00人工牧草地(0403)0.00 0.00 农村道路(1006)16959.17 1.41 坑塘水面(1104)14921.22 1.24养殖坑塘(1104A)1115.17 0.09 可调整养殖坑塘(1104K)71.22 0.01 沟渠(1107)26409.65 2.20 干渠(1107A)8882.20 0.74 设施农用地(1202)10042.14 0.84建设用地合计326129.19 27.13城乡建设小计268683.78 22.35 商服用地(05)13197.27 1.10工业仓储用地(06H1)103787.35 8.63 采矿用地(0602)5957.55 0.50城镇住宅用地(0701)10843.12 0.90 农村宅基地(0702)124952.62 10.39 公共设施用地(0809)1168.09 0.10 公园与绿地622.82 0.05(0810)广场用地(0810A)265.53 0.02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3519.32 0.29 科教文卫用地(08H2)4370.11 0.36交通水利小计42935.88 3.57 铁路用地(1001)5333.98 0.44 公路用地(1003)22800.64 1.90 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10364.37 0.86 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706.60 0.06 水工建筑用地(1109)3730.29 0.31其他建设小计14509.53 1.21 特殊用地(09)5096.55 0.42 空闲地(1201)9412.97 0.78未利合计36321.03 3.02 其他草地(0404)9469.81 0.79用地河流水面(1101)21293.41 1.77 内陆滩涂(1106)5358.81 0.45 盐碱地(1204)187.40 0.02 总面积1202233.30三、三调地类图斑与2016年地类图斑面积对比1、全市面积对比分析地类2016 三调三调-2016 备注农用地合计833536.20 839794.70 6258.52耕地665793.46 673295.33 7501.87农村道路增加8699.74,沟渠减少812.98,其他草地增加803.16,滩涂增6779.09,建筑用地减少耕地7748.76 园地18495.39 8874.25 -9621.14K减少13942.39,基本农田中:5370.48 林地68025.15 79224.34 11199.19 K减少23340.66其他农用地小计81222.15 78400.77 -2821.38草地19.71 0 -19.71农村道路25784.34 16959.17 -8825.17坑塘水面11200.58 16107.62 4907.04沟渠37129.6 35291.84 -1837.76设施农用地7087.92 10042.14 2954.22村庄细化增611.85,耕、园、林增加2412.11建设用地合计314734.3 326129.2 11394.91城乡建设用地小计278791.37 268683.78 -10107.59201/202/203 269996.53 262726.23 -7270.3主要流向城镇内部道路10364.37和空闲地9412.97采矿用地8794.84 5957.55 -2837.29减少采矿用地有7195.68亩变为其他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小计31047.13 42935.88 11888.75铁路用地4738.62 5333.98 595.36公路用地22722.54 33871.61 11149.07水工建筑用地3585.97 3730.29 144.32增加的多为居民地和工业仓储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小计4895.78 14509.52 9613.74特殊用地4895.78 5096.55 200.77空闲地0 9412.97 9412.97未利用地合计53974.46 36321.03 -17653.43 其他草地17434.63 9469.81 -7964.82 河流水面14375.62 21305.01 6929.39内陆滩涂20805 5358.81 -15446.19盐碱地1359.21 187.4 -1171.81总面积1202245 1202233 -11.6结合上表分析,地类变化基本情况如下:(1)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有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公路用地激增了1.1万亩。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⒈引言本文档是关于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的分析报告。

该报告旨在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结论,以支持决策制定和规划工作。

⒉调查目的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为制定土地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以下方面:⑴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趋势。

⑵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⑶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⒊调查方法本次土地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土地现场调查和相关数据收集等。

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步骤如下:⑴遥感影像解译: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包括植被覆盖、建筑物和水体等。

⑵土地现场调查:对部分样点进行实地勘察,验证遥感解译结果。

⑶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地理、经济和社会数据,用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⒋地类变化情况分析⑴城市扩展与农田减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推动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逐渐扩展,而农田面积则有所减少。

⑵生态保护区增加: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土地利用类型中的生态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

⑶工业用地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工业用地面积扩大。

⒌地类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⑴环境影响:城市化和工业用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⑵经济影响:城市扩展和工业用地的增加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浪费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⑶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带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空间结构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流动、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⒍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性评估⑴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地类变化情况分析,评估现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⑵生态保护政策:评估生态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第三次土地调查中土地地类的变化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范围广泛,涵盖了各地的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不同地类。

通过对比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数据,以及对第三次调查结果的研究,本报告旨在揭示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二、调查背景1.第一次土地调查简介2.第二次土地调查简介三、调查方法1.调查对象2.数据采集方法3.数据处理方法四、土地地类变化情况分析1.农田变化情况1.1 农田总面积变化1.2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1.3 农业生产方式变化2.林地变化情况2.1 林地总面积变化2.2 主要经济林种植面积变化2.3 森林覆盖率变化3.草地变化情况3.1 草地总面积变化3.2 放牧动物数量变化3.3 草地退化情况4.水域变化情况4.1 湖泊和水库面积变化4.2 河流流域变化情况4.3 水域资源利用情况5.建设用地变化情况5.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5.2 建设用地扩张情况5.3 建设用地保护措施分析五、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1.农田变化趋势与原因2.林地变化趋势与原因3.草地变化趋势与原因4.水域变化趋势与原因5.建设用地变化趋势与原因六、结论本报告通过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土地地类变化的情况和趋势。

在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中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关键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原因和解决方案,以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附件:1.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2.地图及相关图片3.其他相关文档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利用政策:指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关于土地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

2.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农村土地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3.土地所有权:指土地的所有人具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4.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工商业转变、城市结构由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针对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的地类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章节对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范围和方法进行介绍,为后续的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三、地类定义和分类在本章节中,将对地类的定义、分类方式以及各类别的特征进行说明,确保对地类变化情况的分析和讨论具有一致的认知。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地类变化概况本章节将针对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结果,对地类变化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各类别的变化趋势和总体变化比例等。

五、地类变化原因分析在本章节中,将对各类别地类变化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政策和规划调整对地类变化的影响等。

六、地类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本章节中,将对地类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应对措施等。

七、地类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章节将重点分析地类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包括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如何应对等。

八、地类变化的风险评估在本章节中,将对地类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方面的考量,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结论与建议在本章节中,将根据前文的分析和讨论,对地类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指导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附件:1:调查数据统计表格2:地类变化趋势图表3:相关地图和影像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规划、使用、收回等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2: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3:农地保护条例:对农地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分析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分析

PRT 6
土地调查成果应用
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土地调查成果应用于土地资源保 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强化土地监管遏制非法占地和滥 用土地行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 地资源配置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可持 续发展
土地征收和出让管理
土地调查成果为土地征收和出让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土地调查成果可用于土地征收和出让的规划和决策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土地调查成果可以作为土地征收和出让的参考依据为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调查成果可以用于土地征收和出让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依据:土地的内在自然属性、 土地的利用状况、土地所处的区 位条件
分类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 级三个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
PRT 4
土地调查工作实施
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协作 培训与指导:对参与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调查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监督与评估:对调查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并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估
集体土地: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企业使用的土地等
私有土地:个人或私营企业所有的土地 涉密土地: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需要的土地
土地质量分类标准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物理、化学 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适宜程度
分类标准:根据土地的适宜性、 生产潜力、生态功能等指标进行 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析报告交流稿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分析报告交流稿

XXX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参照)XXX县三调办XXXXX第1章引言1.1 背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两统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背景之下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三调办的指导下,XXX县三调办认真执行全国三调办、省三调办印发的三调《技术规程》《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通过内业勾绘、外业调查举证、数据库建设、成果质量核查等多个流程,基本查清了全县地类数量、类型、分布、利用状况,以及权属情况,形成了一套“三调”阶段性成果。

1.2 目标通过全面分析全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进一步提高我县“三调”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分析全县自20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特点、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切实讲清“二调”以来的土地变化合理性;通过与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对比,发现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1.3 分析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基于“三调”数据,分析土地资源规模、结构与分布,阐明XXX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空间分布特征。

在全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合理性进行分析。

(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通过对比“三调”和“二调”成果数据,分析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特点,流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等,对变化合理性进行阐述。

(3)耕地保护专题分析。

从全县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等入手,重点分析全县耕地保护情况。

从恢复属性标注、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等挖掘全县耕地潜力。

从耕地坡度、耕地种植属性、耕地分布破碎度等,客观分析全县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差异化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差异化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差异化分析12娄国胜,王秋林(1.太原市国土资源调查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5)摘要:2017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标志着“三调”工作正式启动,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文章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在工作路线和技术路线方面的对比分析,对调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更好地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关键词:总体定位;土地调查;举证中图分类号:F301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1-125-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作为新形势下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国家已掌握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是全面查实查清国土资源的重要手段。

此次调查把土地资源调查与森林、湿地、草原、水资源等相关自然资源调查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土资源数据的需要。

本文通过工作路线和技术层面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做分析对比,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特点和方式进行初步阐述,供大家参考。

1 总体定位不同2018年3月,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职责,组建了自然资源部。

根据新的职责,考虑到全面查清我国目前国土资源家底,对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建立高质量的空间规划体系,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
分析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
2018年11月
目录
一、市2016年变更调查数据二级分类表各地类面积汇总 (3)
二、市三调地类图斑面积汇总 (4)
三、三调地类图斑与2016年地类图斑面积对比 (6)
1、全市面积对比分析 (6)
2、地类变化流向分析 (7)
(1)农用地变化 (7)
(2)耕地变化 (7)
(3)园地变化 (8)
(4)林地变化 (8)
(5)设施农用地变化 (9)
(6)建设用地变化 (9)
(7)采矿用地变化 (9)
(8)未利用地变化 (10)
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统计分析
为更好地做好市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对内业成果(以下称“三调地类图斑”)与2016年变更调查数据库(以下称“2016年地类图斑”)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市2016年变更调查数据二级分类表各地类面积汇总
表1、霸州市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亩
二、市三调地类图斑面积汇总
三、三调地类图斑与2016年地类图斑面积对比
1、全市面积对比分析
结合上表分析,地类变化基本情况如下:
(1)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有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公路用地激增了1.1万亩。

一方面是由于霸州市响应“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的规划,近年来城镇内部公路、环线公路均进行了路面拓宽、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线状地物面状化、道路超过8米宽度即认定为公路用地,导致2016年数据库中的农村道路用地调整为公路用地,从而影响整个建设用地总规模。

(2)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道路、沟渠面状化的调查方式引起的。

2016年数据库中线状地物农村道路属性宽度为13.5m的农村道路较多,而第三次土地调查农村道路面状化仅包括路面,宽度为 6.5m。

农村道路因宽度缩减而减少的面积会增加至耕地上,沟渠现状地物对耕地的影响同理。

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陆滩涂、其他草地的变化引起的。

(3)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公路用地的统计口径不同引起。

第三次土地调查城镇村面积(扣除了内部的公路用地)进行比较,导致面积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是由于空闲地的统计没有算在城乡建设用地中,导致面积减少。

2、地类变化流向分析
(1)农用地变化
2016年农用地面积为833536.2亩,三调农用地面积为839794.7亩,农用地净增加6258.52亩(其中增加39645.49亩,减少33386.97亩)。

增加农用地中,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19398.75亩,其中批而未用退回原地类增加农用地2575.49亩;未利用地变为农用地20246.74亩;
减少农用地中,农用地变为建设用地28419.42亩,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4967.55亩.
(2)耕地变化
2016年耕地面积为665793.46亩,三调耕地面积为673295.33亩,耕地净增加7501.87亩(其中耕地增加62108.82亩,减少54606.95亩)。

增加耕地中,园、林地变为耕地29531.64亩;其他农用地变为耕地13711.01亩;建设用地变为耕地8239.64亩,其中批而未利用退回原地类增加耕地1520.20亩;未利用地变化增加耕地8550.47亩;
减少耕地中,其中耕地变为园、林地26961.73亩,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9282.93亩,耕地变为建设用地16286.22亩,耕地变为未利用地2076.07亩。

农村道路三调线转面图斑化增加耕地8699.74,沟渠线转面图斑化减少耕地812.98,其他草地增加耕地803.16,滩涂增加6779.09,建筑用地变化减少耕地7748.76。

(3)园地变化
2016年园地面积为18495.39亩,三调园地面积为8874.25亩,园地净减少9621.14亩(其中园地增加2326.34亩,减少11947.48亩)。

增加园地中,建设用地变为园地451.85亩,其中批而未用变为园地为191.22亩;耕地变为园地1424.11亩、林地变为园地181.24亩、其他农用地变为园地205.96亩、未利用地变为园地66.13亩;
减少园地中,园地变为建设用地1216.21亩,园地变为耕地9527.23亩,园地变为林地837.22亩,园地变为其他农用地293.86亩,园地变为未利用地72.96亩。

园地减少中,可调整园地减少13942.39亩,主要流向为变为耕地8105.16亩(基本农田范围内可调整园地面积减少5470.34亩,大部分变更为耕地,面积为5353.19亩)。

(4)林地变化
2016年林地面积为68025.15亩,三调林地面积为79224.34亩,林地净增加11199.19亩(其中林地增加38775.81亩,减少27576.63亩)。

增加林地中,耕地变为林地25537.62亩;园地变为林地837.22亩;其他农用地变为林地2440.28亩;建设用地变为林地5284.30亩,其中批而未用退回林地844.76亩;未利用地变为林地4676.39亩;
减少林地中,林地变为建设用地4500.60亩、林地变为耕地20004.41亩、
林地变为园地181.24亩、林地变为其他农用地1722.49亩、林地变为未利用地1167.88亩。

林地减少面积中23066.30亩为可调整林地的减少,主要流向为变为耕地17429.54亩。

(5)设施农用地变化
2016年设施农用地面积为7087.92亩,三调设施农用地面积为10042.14亩,净增加2954.22亩(其中设施农用地增加3469.47亩,减少515.24亩)。

增加设施农用地中,耕地变为设施农用地2027.44亩,其他农用地变为设施农用地626.23亩,未利用地变为设施农用地0.03亩;
减少设施农用地中,设施农用地变为耕地169.64亩,设施农用地变为其他农用地102.29亩,设施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27.32亩。

村庄打开调查增加设施农用地611.85。

(6)建设用地变化
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为314734.3亩,三调建设用地面积为326129.2亩,建设用地净增加11394.91亩(其中建设用地增加30185.05亩,减少26146.76亩)。

增加建设用地中,耕地变为建设用地16286.22亩,其他农用地变为建设用地12133.21亩,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4571.57亩;
减少建设用地中,建设用地变为耕地8239.64亩,建设用地变为其他农用地11159.11亩,建设用地变为未利用地2197.34亩。

(7)采矿用地变化
2016年采矿用地面积为8794.84亩,三调采矿用地面积为5957.55亩,采矿用地净减少2837.29亩(其中采矿用地增加155.01亩,减少2992.30亩)。

增加采矿用地中,建设用地变为采矿用地42.58亩、耕地变为采矿用地22.91亩、园地变为采矿用地0.32亩、林地变为采矿用地4.38亩、其他农用地变为采矿用地80.67亩、未利用地变为采矿用地4.15亩;
减少采矿用地中,采矿用地变为建设用地1393.13亩、采矿用地变为耕地
800.40亩、采矿用地变为园地0.04亩、采矿用地变为林地95.37亩、采矿用地变为其他农用地616.57亩、采矿用地变为未利用地86.78亩。

(8)未利用地变化
2016年未利用面积为53974.46亩,三调未利用地面积为36321.03亩,未利用地净减少17653.43亩(其中未利用地增加7164.88亩,减少24818.31亩)。

增加未利用地中,耕地变为未利用地2076.07亩,其他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2891.48亩,建设用地变为未利用地2197.34亩,其中批而未用退回未利用地110.98亩;
减少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地变为耕地10626.54亩,未利用地变为其他农用地9620.20亩,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4571.57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