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我国自2009年开始实施土地调查工作,至今已经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在此次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发现,现对此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我们发现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有所增加,但土地质量的下降趋势依然存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量的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同时,土地的污染和退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亟待加强。
其次,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还揭示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农业用地的减少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最后,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还为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质量、土地所有权等方面的详细调查,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希望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和成果,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工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023版)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一、引言馆陶县是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农业大县。
为了了解馆陶县土地利用现状,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特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本报告主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土地利用现状⒈农用地⑴旱地●旱地面积:亩●旱地利用率:%●主要作物种植情况:●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等⑵水田●水田面积:亩●水田利用率:%●主要作物种植情况:●水稻:亩⒉林地●林地面积:亩●林地类型:●人工林●天然林●灌木林⒊草地●草地面积:亩●草地类型:●放牧草地●垦植草地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⒈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镇扩张对农用地和林地的占用情况●城市建设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情况⒉工业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工业用地的增加对农用地和林地的减少情况●工业污染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⒊农业现代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对农田利用率的提高情况●温室种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四、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策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⒉保护农用地和林地●加强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五、附件●附件1:土地调查数据清单●附件2:调查样本照片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土地利用规划:指国家或地方进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分区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规定。
⒉城市建设用地:指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⒊农用地保护政策:指国家对农用地进行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⒋农田水利设施:指用于农田灌溉、排水和防洪的设施,包括水库、水渠、水泵站等。
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

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来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为准确掌握全旗农村新增国有农用地资源现状,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
按照旗委、旗政府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在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镇机关站所的大力配合下,亚东镇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土地“二调”工作基本情况亚东镇土地“二调”工作于2010年11月全面启动,目前已基本完成外业调查、内业复核、主管部门验收、局部整改等主体工作。
现进入新增国有农用地公开出让、违法用地罚没阶段.此次落实新增国有农用地具体情况如下:全镇2007年碎部面积704893.2亩,在册耕地面积536358.41亩,误判面积22355.37亩,调入面积1908.18亩,调出面积105895.67,新增43253.35亩。
二、土地“二调”工作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土地“二调”工作全面铺开后,我镇按照上级要求和时制定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亚东镇政府关于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成立了土地“二调”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组长,20个行政村也都配备了得力能干的联络员,为二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制定工作规则,提高责任意识在“二调”工作过程中,明确专人负责,抽调业务骨干全程跟踪,逐地块、逐地类的进行外业调查;镇领导班子带头加班加点,工作人员全部要到一线,测量单位做到现场调查,现场量测、现场标绘,并认真填写工作记录簿,做到精确无误。
(三)强化监督,完善制度加强对作业队伍的动态管理,确保按要求不走样地完成好“二调”工作,“二调”领导小组定期对各村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同时建立和落实三项工作制度:第一是建立和落实工作计划和汇报制度,要求工作组要报每天的工作安排;工作组每天要主动向“二调”办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做到每天进行一次总结,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发现、解决问题。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023简版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是针对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分析报告。
土地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通过分析馆陶县的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背景馆陶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个农业县,土地资源是该县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通过全国土地调查,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用途和利用情况,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根据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馆陶县的土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林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草地面积为X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水域面积为X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来看,耕地是馆陶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也有一定规模。
4.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馆陶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包括农用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根据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农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建设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
从土地利用结构的角度来看,农用地是馆陶县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但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也较为重要。
5.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根据数据分析,馆陶县的耕地面积在过去几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农村农田整治和城市扩张。
,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也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林地转用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而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通过对土地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馆陶县存在以下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应加强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管理;- 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草畜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应加强林地和草地保护;- 建设用地扩张比例较大,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应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
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

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第二次土地调查推进情况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我代表土地调查工作组向大家汇报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推进情况。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调查工作,下面我将对调查工作的具体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本市所有的农村和城市土地。
在农村地区,我们调查了全市169个乡镇的土地情况,包括土地面积、利用情况、土地产权证情况等。
在城市地区,我们调查了全市所有的行政区域,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使用方式、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土地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对土地管理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土地使用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我们还对土地使用人进行了访谈,掌握了他们对土地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我们还对一些重要土地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调查结果:1.农村土地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市农村的土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XX%。
非耕地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有XXX平方公里为未利用的荒地。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XXX平方公里的土地存在非法占用和非法开垦等情况。
2.城市土地情况在城市地区,我们发现土地利用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大部分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商业和居住区,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其次,一些旧城区存在大面积的闲置土地,需要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再次,城市的用地规划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四、调查成果: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土地情况数据和信息,为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还整理了调查结果,并编制了详细的调查报告,以供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和使用。
此外,我们已经对发现的违法占地和非法开垦等问题进行了登记和记录,并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处理和整治。
五、问题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法占地和非法开垦等问题的查处力度;2.完善土地规划和利用方式,在确保农田保护和城市用地合理利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土地资源向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域倾斜;3.加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收益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4.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修复,坚决抵制土地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第一章: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调查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调查方法选择
2.2 数据收集过程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馆陶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情况
3.2 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3.3 土地质量评价
第四章: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
4.1 农业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4.2 工矿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4.3 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
4.4 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第五章:土地调查结果分析
5.1 土地面积变化及动态监测结果5.2 土地承载力状况及利用状况
5.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6.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总体思路6.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具体建议6.3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附件一:调查问卷
附件二:数据处理表格
附件三:相关数据统计图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土地利用规划:指根据国家、地区或区域的经济、社会、生
态环境等发展状况和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规划。
包括农业、工矿、建设等各类土地利用规划。
2. 土地承载力:指土地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可持续的利用能力的
极限。
3. 生态环境保护: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阅相关附件获取详细数据和图表内容。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旨在解释相关专业术语,方便读者理解和阅读本文。
全文结束。
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以下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
1. 摸底调查进展情况:
市场部门已完成对本次调查的摸底工作,共计调查了100个地块。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
所有权情况、地块面积、土地用途、周边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目
前地块的所有权清晰,面积和用途符合规划要求,并且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2. 问题整理与解决:
在摸底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地块存在土地使用权纠纷、面积不符合规划要求等问题。
我们已经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并积极解决了这些问题。
通过协商、调解和补偿等方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
3. 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根据摸底调查的结果,我们初步分析了土地市场的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地块供应较为
充裕,面积和用途都相对多样化。
其中,住宅用地仍然是市场的主要需求,但商业、
工业和农业用地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另外,一些特色产业用地如旅游、文化等也呈现
出一定的发展势头。
4. 下一步工作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和土地资源供应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将与
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推进一些重点地块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还计划开展土地政策的研
究和优化,为土地市场提供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环境。
以上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
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土地市场的发展,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支撑。
谢谢!。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馆陶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县域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涵盖馆陶县全域范围,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各种土地类型。
3.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
4. 调查结果4.1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调查结果,馆陶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其中,农田占总土地面积的70%,林地占15%,草地占8%,建设用地占7%。
4.2 土地利用方式在农田利用中,馆陶县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
还有一部分土地用于养殖业和果园种植。
4.3 土地利用强度根据调查结果,馆陶县土地利用强度较高。
农田利用强度主要体现在高效农田面积的增加、农作物种植密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等方面。
4.4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根据对比分析,馆陶县土地利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农田面积的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变化相对较小。
5. 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建议:馆陶县农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农田利用强度较高,需要合理调配土地资源,避免农田过度利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农田面积的减少说明馆陶县面临城市建设压力,需要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6. 结论,馆陶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农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以及面临城市建设压力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科学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措施,将有助于实现馆陶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农村部分)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四月目录一、概述 (1)(一)县域概况 (1)(二)土地利用特点 (1)二、农村调查成果 (2)(一)外业调查成果 (2)(二)数据成果 (2)(三)图件成果 (2)(四)文字成果 (3)(五)数据库成果 (3)三、成果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七、结论 (22)一、概述(一)县域概况××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
××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4、土地后备资源匮乏,资源潜力有限××县由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极高,土地后备资源稀缺。
未利用地极少。
全县未利用地共3161.64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488.16公顷,湖泊水面758.83公顷,内陆滩涂911.04公顷,裸地3.61公顷。
主要土地资源潜力分布在农村居民点内,但潜力有限。
二、农村调查成果(一)外业调查成果1.76幅调查底图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有关成果。
3.《土地权属协议书》。
(二)数据成果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
2、不同权属性质面积统计数据。
3、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数据。
4、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数据。
(三)图件成果1、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挂图。
3、基本农田分布图。
4、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四)文字成果1、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5、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6、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五)数据库成果按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三、成果分析(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主要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澄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的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基础依据和建议。
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2009年××县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单位:公顷这次调查成果显示:全县土地面积为141981.39公顷,其中:①耕地总面积为100315.1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5%;②园地总面积为9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07%;③林地总面积7707.6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3%;④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22110.5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57%;⑤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为4382.8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9%;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为7190.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6%;⑦其他用地总面积为178.9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3%;其现状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土地利用现状看,××县的土地结构主要有五部分组成。
其中耕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65%,人均0.08公顷(1.20亩);建设用地占15.57%;林地面积占5.43%;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占5.06%;交通运输用地占3.09%。
××县二调成果还显示,2005-2020年的基本农田规划保护面积为85933.33公顷,相对于耕地总面积100315.13公顷的保护率高达85.66%。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调查显示,××县集体土地较多,有135847.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68%;国有土地只有6133.56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2%。
全县没有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土地。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从区域分布规律看,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0.65%的耕地,分布在全县广大农村;占全县总面积15.57%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城镇、村庄和独立工矿所在地;占全县总面积0.07%的园地主要分布在××乡、××乡和齐老乡;占全县总面积5.43%的林地,多依河流、沟渠、道路两侧和农村居民点周围分布;交通运输用地主要是高速和各级公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河流、坑塘和沟渠。
(四)地类变化趋势分析2008年至2009年××县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对比表单位:公顷从08年的变更数据与09年的二调数据对比表和变化情况图可明显看出××县的地类变化趋势,7个一级类中有3个一级类处于减少趋势,4个一级类处于增加趋势。
各地类的具体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是:1、耕地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耕地总量减少7640.44公顷,减少率为6.92%。
其中水浇地增加76922.81公顷,增加率为429%,旱地减少84383.25公顷,减少率为99.9%。
(2)原因公析××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村庄外延扩张严重;三是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弃农务工,在承包的耕地里植树所至。
08年的变更数据与09年二调数据对比发生的耕地减少量,并非一年所至,事实上减少的耕地应是详查以来的多年形成的,原因是年度变调查不到位。
2、园地和林地变化趋势及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园地减少880.44公顷,减少率为90.15%;林地减少905.64公顷,减少率为11.1%。
(2)原因分析园地和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县地处平原,土地资源量不足,加上园、林经济效益不好和农业结构调整致使园地、林地减少。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量增加2920.53公顷,增加率为15.2%。
其中,建制镇增加1398.62公顷,增加率为333.3%;村庄增加3060.57公顷,增加率为18.1%;采矿用地减少1464.32公顷,减少率为85.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减少74.34公顷,减少率为60.8%。
(2)原因分析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二是村庄外延扩张严重。
其中,村庄用地面积增加说明近年来××县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不够;采矿用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县整治、拆除粘土砖瓦窑场的结果;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的减少,主要是近年来的殡葬制度改革致使大量墓地消失所至。
4、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增加1308.2公顷,增加率为42.5%。
其中,铁路用地减少20.98公顷,减少率为34.75%;公路用地增加812.17公顷,增加率为197.9%;农村道路增加517.01公顷,增加率为19.9%。
(2)原因分析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增加的原因与近年来大力发展交通有关。
其中,铁路用地减少与行政区划调整有关,如区内有铁路用地的原××县××乡在这次土地调查前划给了×××××区,致使铁路用地量减少;公路用地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大广高速和周商高速公路建设;农村道路增加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村村通工程建设所致。
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变化趋势及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量增加366.09公顷,增加率为5.4%。
其中,其中河流水面减少1203.14公顷,减少率为44.7%;湖泊水面增加106.64公顷,增加率为16.4%;坑塘水面增加790.35公顷,增加率为48.1%;内陆滩涂增加911.04公顷,增加率为100%;沟渠增加1449.57公顷,增加率为100%;水工建贡减少1688.36公顷,减少率为91.9%。
(2)原因分析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沟渠、内陆滩涂和坑塘水面的增加,次要原因这次调查是与详查时的地类认定不一致有关,如08年变更数据(或详查数据)中××县就没有沟渠这一地类的数据。
6、其它土地的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08年变更数据与二调数据对比,其它土地总量减少了16.98公顷,减少率为74.3%。
其中,设施农用地增加74.1公顷,增加率为73.2%;田坎次少463.68公顷,减少率为100%;盐碱地减少3.05公顷,减少率为100%;沼泽地减少127.96公顷,减少率为100%;裸地增加3.61公顷,增加率为100%。
(2)原因分析其它土地综合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详查与这次调查对田坎定义的不同,导致田坎地类消失;二是土地综合整治导致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盐碱地和沼泽地消失;三是设施农用地的增加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四是极少量裸地的增加原因是废弃工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