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写及调查成果.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要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利用情况,我们于xxxx 年进行了一次土地资源调查。
此次调查从国家层面出发,针对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主要涉及土地面积、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
1.土地面积
经过本次调查,我国总土地面积为xxxxx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xxxx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0%。
2.土地类型
我国土地类型丰富多样,经过此次调查,统计出如下数据:
(1)农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5%。
(2)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2%。
(3)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
(4)水域和湿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
(5)城镇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
(6)其他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1%。
3.土地利用方式
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经过此次调查,统计出如下数据:(1)耕种:占农用地面积的91%。
(2)养殖:占农用地面积的6%。
(3)林业、草原和渔业:占林地、草地和水域和湿地面积的主要比例。
(4)工矿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和其他:占其他用地面积的主要比例。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耕地保护
作为最重要的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占据了我国总土地面积的大半。
因此,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十分必要。
2.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应结合生态建设,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减少,提高农产品质量。
3.进行土地整治
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等,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预防和治理,提高土地水平。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一、铜陵市土地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铜陵地域面积小,境内多丘陵,耕地后备资源非常匮乏。
与大建设、大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比,土地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人均土地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全国人均土地约10.5亩、拥有耕地1.4亩。
而我市人均拥有土地2.25亩,人均耕地不足0.6 亩。
二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
2006年至2010年期间,铜陵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63%。
同期,铜陵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达到20%,特别是近年来新上项目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比例大幅提高。
三是人均占有建设用地水平较高。
城郊及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存在较多的“空心村”现象。
四是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近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较发达地区。
2010年,我市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约110万元/亩,产出效益为150万元/亩。
同期,合肥经开区和高新区的投资强度为200-250万元,芜湖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为150-180万元。
五是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现象仍比较普遍。
从区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铜胥以东,泰山大道以西等区域;其余分布在大桥经济开发区“大通工贸园”及铜陵县金桥工业园;从项目类型上看,闲置土地主要涉及纺织、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材料等产业,特别是一些一次性申请用地500亩以上的大型项目闲置土地较多;从时间上看,主要是在2007年工业用地招拍挂和控制指标制度未实施前形成的。
二、近期我市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所做的探索一是实行“三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原则上不在工业园区外,审批单独选址新建工业项目。
全面推行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做法,集中建造安置住宅小区。
截止2010年,全市共选址19宗土地,用地面积约110.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近2万户。
初步测算,此举可减少新增建设用地3600亩,节地效果显著。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三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一一、红柳沟调查区域概况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
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
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务农为主。
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
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
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
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
调查统计表如下: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问题与挑战。
通过对土地利用情况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为改善土地利用方案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土地利用数据,我们采取了以下调查方法:1. 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影像数据;2. 结合地面实地调查,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工识别和分类;3. 收集相关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权属和土地利用政策等资料;4. 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座谈,了解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和规划。
三、调查结果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土地利用情况的结果:1. 农用土地:占总面积的60%,主要用于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
其中,水稻种植是主要农业产业,占据农用土地的50%。
2. 工业用地:占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乡镇城市和工业园区,用于工厂建设和工业生产。
3. 住宅用地:占总面积的10%,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居民住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用地面积逐年增长。
4. 商业用地:占总面积的5%,主要用于商业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酒店等商业设施的建设。
5. 其他用地:占总面积的5%,包括公共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用地等。
四、问题与挑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1. 农用土地过度利用: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不断增长,农民过度利用土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这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带来了压力。
3. 土地污染问题:部分工业用地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问题,需要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部分土地利用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优化和调整。
五、建议与展望基于调查结果和问题与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用土地的过度利用。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状况,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及建议。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用程度,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采用了实地勘察、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实地勘察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问卷调查主要是向当地居民了解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情况;遥感影像解译则是利用卫星影像图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解译。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调查发现,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生态用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占据了较大比例,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逐渐增加。
土地利用程度不均。
部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如建设用地过于集中,农业用地被挤占等。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利用方向,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的比例,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土地整理和改造。
对利用率较低的土地进行整理和改造,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和利用价值。
强化监督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罚,确保土地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土地利用问题的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和参与土地利用的良好氛围。
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土地利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3篇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3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高山村调查区情况1.1调区概况高山村处于四川盆地西北,温江区东北郊区,天香路一段东北侧。
该区域距离城市较近,交通条件便利,区域内部各居民户之间基本靠水泥公路联系。
整个调查区域地形基本没有起伏,主要以平原为主。
1.2调区自然状况高山村处于温江郊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
年均气温16.0℃,平均降雨量865.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991.1小时,年均风速1.2米/秒。
高山村地表趋于平缓,基本没有起伏。
调区西北侧有一条水渠流过,除此之外,就是穿插在区域内的一些人为开凿的灌溉渠道。
从土地利用方式总体情况上看,调区以各种园地为主,耕地为辅,另外,就是散落的居民宅基地,以及一些正在开发的未利用地。
1.3调区经济状况从调查情况来看,整个区域的居民基本都以种植各种作为景观园林树木为主要经济来源,整个区域的经济条件还是较为良好,居民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1.4调区社会状况整个调区内有高山村、三井村、惠和村三个村落,但主要以三井村为主,其次是惠和村。
调区的西南侧即是天香路一段,交通便利。
区内建有公共卫生站,有公交站,以及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零售店。
总体上来说,一些基础配套设施还是比较健全。
二、调查组织情况2.1人员组成组长:XX组员:XX2.2工作底图2.3调查所用的土地分类系统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表2.4技术路线、方法及流程我们采取由外及内的原则,对调区进行逐次走访,仔细比对卫片,深入调区进行调查。
从调区西南角开始,分两组,一组沿调区边界向东北行进,另一组向东南方向行进,先对调区外围进行调查,再次汇合后,从汇合点进入内部,依次进行调查,一组负责调区上半部分,一组负责调区下半部分,最后在起点汇合(见工作底图)。
三、调查取得的成果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小组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其一是我们大致了解了调查区域的土地情况以及当前土地的利用状况,即以各种园地为主,耕地为辅,以及其他各类用地。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要 (3)(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4)(二)调查范围与内容 (5)(三)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6)二、调查区域概况 (7)(一)地理位置与面积 (8)(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9)(三)自然环境条件 (11)(四)社会经济状况 (11)三、土地利用现状 (12)(一)农用地 (14)(二)建设用地 (15)1. 工业用地 (16)2. 农业用地 (17)3. 城镇建设用地 (18)4. 其他建设用地 (19)(三)未利用地 (20)1. 荒草地 (21)2. 沼泽地 (23)3. 高山草地 (24)4. 湖泊湿地等 (26)四、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27)(一)土地利用特点 (28)1.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29)2.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31)3.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 (32)(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3)1.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35)2.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36)3. 土地利用规划滞后 (38)五、土地利用优化建议 (39)(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0)1. 调整耕地面积 (41)2. 合理利用林地草地资源 (42)3. 有序开发未利用地 (43)(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5)1.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46)2. 加强土地整治与复垦 (47)3.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48)(三)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50)1. 发展生态农业 (50)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51)3. 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与管理 (52)六、结论与展望 (53)(一)调查结论 (54)(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6)(三)建议与措施 (57)一、内容概要本次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旨在从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的角度,全面评估目标区域内的土地使用情况。
报告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土地分布与类型:详细介绍了调查区域内各类土地的几何分布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成区、水域以及其他未利用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
1.外业调查成果 (1)原始调查图件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行政境界及权属界线调查有关成果; (3)田坎系数测算成果。 2.图件成果 (1)县、乡两级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挂图; (3)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 (4)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数据; (3)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3)数据库建设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 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情况。
4)成果分析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各类土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 与以前调查成果(分地类)的时空变化分析,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5)专题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农田调查报告(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 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专项用地调查报告(包括用地数 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和其他需要专题说明的报告。基本农 田调查报告需单独编写,其他专题内容可以“土地调查专题 报告”为名综合编写。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
3.报告主要内容 1)工作报告 (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调查工作情况。 (3) 调查成果及质量分析。 (4) 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途径及建议。 2)技术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工艺
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 处理方法,应用新技术及效果等。
4.数据库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字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报告;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报告;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5)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等专题报告。 6.重要的过程数据及检查记录 (1)内业解译信息、分幅矢量化数据等重要的过程数 据;
(2)过程质量检查及自检记录。 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应整理装订成册,由县级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归档保管。
要求乡级要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主要叙述全乡 概况,各类土地面积及分布状况,利用特征及问题,土地权属 问题等。县级要编写调查报告,县级调查报告应着重归纳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特点,并从宏观上提出开 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的意见。 (1)文字报告应能具体反映各级调查单位土地调查的组织实 施、技术路线、成果质量等全部情况; (2)应以土地调查成果为基本资料,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加 强对成果的分析,使文字成果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 (3)应从工作组织、技术方法、成果分析等不同角度对土地 现状调查工作作全面总结。 2.报告种类 主要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库建设、成果分析、专题 报告等。上述报告可以分别编写,也可以统筹考虑,综合分篇 编写。
任务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写及调查成果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写 土地现状调查完成后,要对整个工作进行技术方面和工 作方面的全面总结,形成调查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报告 编写是为了全面总结土地调查和各级汇总工作全过程,包 括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路线、检查验收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对土地调查成果质量与精度作全面分 析和评价,为全面应用土地调查成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和借鉴。 1.基本要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是现状调查的真实文字记录,是 极重要的成果资料之一,要求对整个调查工作进行系统的 工作总结和技术性的总结探讨。编写的报告不仅对全面、 系统、科学地管理土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编制国民经 济计划、充实和发展土地科学、培养土地科学人才都有重 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