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
综合自然地理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齐鲁师范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山东联盟)齐鲁师范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来源是()。
A:地球内能 B:放射性元素 C:宇宙射线 D:太阳能答案:D2.地表系统与其他圈层的区别是()。
A:太阳能集中分布 B: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 C: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D:自然地理环境答案:ABC3.道库恰耶夫提出了()。
A:自然地带学说 B: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C:自然综合体概念 D:景观学说答案:ABC4.《禹贡》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A:对 B:错答案:A5.自然地理环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A:错 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
A:生物循环 B:大气循环 C:水循环 D:地质循环答案:A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
A:分层结构 B:耗散结构 C:地域结构 D:渗透结构答案:ACD3.物质循环包括()。
A:水文过程、生物过程 B:水循环、生物循环 C:地质循环、大气循环 D:地貌过程、气候过程答案:BC4.地质循环的作用是()。
A:风化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构造作用 D:搬运作用答案:ABCD5.新生代以来的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哪几个阶段:()。
A:全新世自然地理系统 B:天然生态系统 C:第四纪自然地理系统 D: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答案:AC6.“牵一发动全身”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性。
()A:对 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
A:干湿度地带性 B:省性 C:地方性 D:带段性答案:C2.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答案:C3.导致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土壤差异 D:地形差异答案:A4.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特征的说法有()。
A:因为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B: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荒漠、草原、森林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C: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D: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答案:AD5.下列自然景观中能够反映非地带性的是()。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1.2 基本概念
目录
第一节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LUCC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关的科学问题 ② 与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发展战略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LUCC研究计划以五个中心问题为导向 ① 近三百年来人类利用导致的土地覆盖的变化 ② 人类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③ 土地利用变化在今后50年如何影响土地覆盖 ④ 人类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驱动力对特定类型土
地位。人类通过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改变地球陆地 表面的覆被状况,其环境影响不只局限于当地,而远至于全球。而土 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 生产力和适应能力的影响则更为深刻。
• 2.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 的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可以说是自 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两大学科领域众多学者的共识。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3) 近 20 年间, 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 的影响, 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 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 年后的第一个 10年, 土 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 转 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
目录
1 通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LUCC的环境影响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第九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汇总

二、主要研究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土地利用/土地
覆被变化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涉及到自然与人文的 诸多领域,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加强合作,而土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自然与人文过程联系最 为紧密,因而,作为一个研究切入点,许多全球变化 的研究者均将LUCC作为研究内容,对人类在全球变 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
三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 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 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 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 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
土地覆被变化既表现为各类型之内的功能复杂 性,又表现为各类型之间的结构复杂性,两者都需 要从空间格局和时间过程来分析。 土地覆被变化并非简单过程,曾经被认为是连 续过程的土地覆被变化其实是一种不连续过程,常 有一些急剧变化时期,常被某些突然事件所激发, 从而在系统中引起突变。为了全面深入地认识土地 覆被变化,应该充分估计其复杂性,并根据复杂性 来测度它。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 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 护、旅游休闲、军事等。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 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 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 二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 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 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
针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本身变化,LUCC研究
计划中提出了三个研究重点:土地利用的动力机制、 土地覆被的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与 全球综合模型。 (1)采用案例比较研究方法的土地利用动态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FUXiao2yanetal(CollegeofEarth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Hub ei*****)AbstractThecurrentstudiesofthelandusechange(LUC)sincethe1990’sinChinawe regeneralized.Besides,thedevelopmentsofLUCinthreeas2()pectscharacteristic,quantityandwaywereanalyzed.Keywords Landusechange;Drivingforce;Landrationaluse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最明显的方面。
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政治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同时,LUCC的集成作用反过来又会影响全球环境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从土地覆被的分类、动态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土地利用/个方面的问题,中的关键。
,1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内涵变化的基本驱动力。
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分析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的比较利益,农地是在动居民、企业、农民以及村集体组织。
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制度、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技术等方面。
2.1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我国现阶段,耕地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类型。
耕地的变化与流向反映着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归纳起来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水土流失、自然侵蚀、自然灾害等自然力对耕地数量的影响。
这种因素在短时间内的影响相对于社会因素影响来说大多很微小,但从长远时间看自然因素对耕地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和政策制度2个方面。
经济因素包括城市化、工业化等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用耕地;制度因素包括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等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等。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概述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概述摘要:本文回顾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类型、驱动力及影响。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市场、土地制度、人口、技术、经济等。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因其变化的复杂性,变化驱动力也是多样的。
因此就需要在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是一种物质资源,是自然综合体,它既可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作为消费资料,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1]。
因此对于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
土地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用地等[2]。
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概念,李平等人[3]就提出了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环境或政治福利(利益),而对土地进行保护、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随着经济、人口、技术、认识等的发展,对土地的利用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以前技术上不能利用的土地现在也可以加以利用,使得以前的荒地被改为其它利用类型;随着劳动力的外流导致所需粮食以及劳动力的减少,使得部分质差的土地被抛荒。
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也在近几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水田变成旱地;第二,旱地变成林地;第三,茶园变成荒地;第四,旱地变为茶园、果园。
蔡运龙[4]就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通过土地覆被的变化三方面来说明:“一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 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林覆被密度降低;“ 二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整个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三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贵阳市“两湖一库”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始于1993年)

1 1 3 . 7 8% ; t h e f o r e s t l a n d a r e a i n c r e a s e d b y l 8 . 0 9% ; t h e a r e a o f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d r y l a n d , p a d d y f i e l d )r e d u c e d
ZHAO We i - q ua n ZHOU We n— l o ng ZHANG- Fa n SU We i — c i
( I n s t i t u t e o f Mo u n t a i n R e s o u r c e s o f G 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 5 0 0 0 1 , C h i n a )
St ud y o n La n d Us e /Co v e r Ch a ng e s o f “Two La k e s a n d One Re s e r v o i r” Ar e a a nd t he Dr i v i ng Fo r c e i n Gu i y a ng S i n c e 1 9 9 3
l a n d a n d c o ns t r uc t i o n l a n d,t h e g r a s s l a n d ma i n l y t r a ns f e r r e d t o f o r e s t a nd wa t e r a r e a, t he f o r e s t l a n d ma i n l y t r a n s -
s t u d y w a s a l s o c o n d u c t e d o n t h e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1 9 9 3, t h e g r a s s l a n d d e -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对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全球变化因素之一,是全球变化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
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成为生态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对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各类土地的时空变化取得新的认识。
现对其中的草地、沙地和盐碱地的变化分析如下。
(1) 草地10年间,新疆草地面积减少67.29万公顷,年均减少6.73万公顷,各类草地减少情况:高覆盖度草地 2.64万公顷中覆盖度草地 16.94万公顷低覆盖度草地 47.71万公顷草地变化是新疆各类土地中最大的,成为其他所有各类土地增加的重要来源。
其中最重大的一项是转变为旱地,达35.59万公顷,占草地减少面积的52.89%,其次依序是转变为盐碱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沙地。
草地向盐碱地、沙地的转化,表明是新疆荒漠化发展的重要根源。
草地转变为其它土地类型均表现为净减少,但草地内部却存在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的转变,特别是低、中覆盖度转变为高覆盖度草地,分别达2.95万公顷和1.39万公顷,反映了新疆草地对新疆近10年气候趋暖、湿趋势的响应。
草地面积减少最大的5个县市均在南疆,依序为阿克苏、尉犁、若羌、巴楚和阿瓦提。
(2) 沙地10年间,新疆沙地面积净增加8.45万公顷,年均扩展84.5平方公里,相比历史时期平均每年扩大170平方公里减少一半。
沙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低覆盖度草地、盐碱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旱地,占新增沙地近96%,而前两类即占到89%。
沙地转变为其他类型面积不大,最大为湖泊,仅1300余公顷。
沙地面积扩大量的顺序为尉犁—若羌—阿克苏—精河—民丰—其它县市。
沙地面积减少的县市数量不多面积也不大,最大的博湖县仅有500余公顷。
土地利用与覆被

3LUCC的驱动机制
• 驱动力是指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发 生变化的主要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 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因素。
• 在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如高原、山地),各 种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发挥着很大的 作用。 • 对于受自然因素限制较小的区域(如经济势 力雄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 被的变化则主要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 政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
3驱动力作用研究
(1)IUCC的驱动因子具有时空差异性 (2)分析选择合适的驱动因子 (3)不仅要确定驱动因子,还要分析各驱动 因子与IUCC之间的相互关系
• 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明 显的波动减少趋势.并出现了三次明显耕 地流失高峰;该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 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如三次明显的 耕地流失高峰分别与大跃进、沿海开放战 略和沿江发展战略的宏观政策背景密不可 分;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 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 地资源的一切活动,而土地覆被则是指地 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一个是发生在地球 表面的活动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活 动的产物,二者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社会 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关系可以用如下附图加以描述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覆盖影响方式 a渐变(modification) 渐变是指同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内部条件的 变化,如对森林进行疏伐,或农田施肥等。 b转换(conversion) 转换则是指一种覆盖类型转变为另一种覆 盖类型,如森林变为农田或草地等。 c维护(Maintenance) 维护是指让土地覆盖保持一定的状态,也是人 类活动影响土地覆盖的一种形式。
(一)对气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自然驱动力
• 2.1.1 气候因素 • 气候因素中的气温、光照强度和降水决定着土地 生产潜力,而灾害性气候限制着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大面积的洪涝干旱、雨雪霜冻、大风等灾害对 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诱导着土地利用和 覆被分布的基本方向。 • 2.1.2 水文因素 •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保障,它通过影响人类生 活生产和植被分布间接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水资源的保护正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的要求。
• 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一是导致土地利用/土 地覆被产生负面影响的驱动力,如在工农业生产 、矿产开采等过程中产生污染性废弃物的人类活 动,再如生物物质燃烧、不适当施肥、草地开垦 、森林砍伐及不合理的城郊农地开发等;另一类 是指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正面影响的驱动 力,如科学的法律法规及市场调节、技术创新等 等。强调对驱动力做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更深入 地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便于人 们采取适当和必要的措施,促使土地利用/土地覆 被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 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 法和定量分析法。前者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经济 发展状况、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性描 述,它是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基 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地 利用变化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的 方法。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方法、 典型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 方法等。研究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研究需要,选 择适当的分析方法,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 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1]陈百明,刘新卫,杨红.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 地 理科学进展,2003,01:22-29. • [2]罗格平,周成虎,陈曦.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 程[J]. 地理学报,2003,01:63-72. • [3]倪绍祥.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自然资 源学报,2005,06:138-143. • [4]刘新卫,陈百明,史学正. 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J]. 土 壤,2004,02:132-135+140. • [5]肖志坤. 区域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D].湖南科技大学,2012.
• 在认清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的各种人类驱动力的基础上, 建立 LUCC 模型,并且考虑 LUCC 模型与其它全球环境 变化模型的整合;实现模拟并预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 化,从而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与土地覆被的关系。目 前,在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方面,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 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 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如何作 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在大区域范围内, 越来越重视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 用的影响;回答这些区域性的政策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方式 、方法、时间、地点等问题。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 核心问题之一。在这方面,以往主要是单因子分析,目前 则更多地综合考虑多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从土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驱动力来源角度,可将其区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 会经济驱动力两大类。前者是指驱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过程,如气候变化、地形演化、植物 演替、土壤过程、排水格局变化等;后者的涉及面更广, 如人口变动、产业结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政策法规、 市场与价格,乃至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意愿、偏好等等。在 多数情况下,自然驱动力主要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而不 直接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即使有影响也是间接地起作用 ;反之,社会经济驱动力可通过影响人们在土地利用上的 决策对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产生影响。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
• 历史时期土地覆被的变化大都是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活动造 成的。因此,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作用被摆在 重要位置。 • 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 因素。间接因素包括6个方面: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 增长、政经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它们通过直接因 素作用于土地利用,后者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 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 属、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对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等。
• 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 影响越来越显著和深刻,因此有必要对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做进一步划分,可区 分出两类社会经济驱动力:一是“一般驱动力” ,是指由基本的社会经济因素所组成、对土地利 用/土地覆被间接起作用的驱动力,如前面提到的 人口变动、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与价格等 ;二是“直接驱动力”,是指直接导致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
•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 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 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 种建筑物(如道路等)。主要表现为土地 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 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覆被变化现象 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
• (1)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 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 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 • (2)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 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 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 • (3)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 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 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 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 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 社会经济驱动力实质是指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发生变 化的主要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系统中影响土地利用 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包括 :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 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间接因素包括 六个方面: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 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他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 地利用。引入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后LUCC研究的内容,主 要体现在:根据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不同建立土地覆盖变 化分类体系;进行典型的实例研究,从而建立社会经济形 态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类的基础;
•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 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人类通 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 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 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 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 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 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 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 2.2.2 经济发展因素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不断适 应的过程。 • 2.2.3 技术进步因素 •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土地本身的性能和利用效率,优 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如使 用化肥等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作物产出;采用先进手 段,开发利用荒地、滩涂等,这些都会对区域土地利 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 2.1.3 地质地貌因素 • 地质地貌对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程度与方式, 不同的地质地貌又决定了不同的动植物的 生长与分布。 • 2.1.4 土壤与植被因素 • 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了土地利 用/覆被的类型与作用方式。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济驱动力
• 2.2.1 人口增长因素 • 土地利用/覆被是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人口既是 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它是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的社会经济因素中最具活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 一。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 增加,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促使人类对土地的 作用成都加强。(2)人口增加和结构变化使土地利 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被占用, 荒芜的土地被开发,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用地急剧 增加,加剧了人地矛盾。
• 2.2.4 土地政策因素 •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因此,土地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难题和 挑战,也是我国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 关键。土地政策和制度是土地利用变化的 基础和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对土地利用的 导向作用显著。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通过 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和制度从宏观上调控 土地利用。
LUCC的主要表现形式及 驱动力
•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 •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
•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 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 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 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 于土地的经济属性。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 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 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