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大学期末考试非常准确的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种群: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4耐受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6生活型:指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是以某种方法把生物的生活方式划分成一定的类型,或者说按生活方式分出的生物类型7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8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9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10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数数量。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相同的两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方生存。
如果生活在同义地方,由于剧烈的竞争,它们之间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分化。
填空题:1生态学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2三种空间行为的分布类型: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成群)分布型3共生作用三个类型: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4食物链类型:捕食生物链、碎屑生物链、寄生生物链5生物生产分类:生物初级生产、生物次级生产6物质循环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7群落成员类型: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8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答题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主导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了:是指环境要素屮对生物起作用的因了,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分类:按其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值约因了、非密度值约因了按其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纶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了的要求不同。
4)不町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冇重要性,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牛态因子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儿个中间因子环境因了: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环境对牛•物的作用:⑴环境对住物的作用⑵牛物对环境的反作用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李比希最小因了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了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吋,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生态因子屮对生物生长、发冇、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第二章能量坏境1、光质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即380-760 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吸收最强的光谱部分分别在640nm〜660nm波长的红光和430〜450nm波长的蓝紫光,红光对糖的合成冇利,蓝紫光对蛋白质的合成冇利。
长波光抑制植物的加粗生长,促进高生长。
m 波光相反。
短波光有杀菌作用,长波光是地表热量的直接来源。
2、光照强度的牛态作用及牛:物的适应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索,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黄化现象。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XXX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感化体系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XXX,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蛰伏,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良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驯化:内温动物经太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情况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XXX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12级

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第一章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适当补充)。
2.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种群:是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4.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5.生物种: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6.生活史对策: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7.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8.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9.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
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演替:植物群落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二、简单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①综合作用:没有单一生态因子的环境,只有各种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态环境。
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主导因子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其中一个或两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即该因子改变时就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大改变,从而形成另一生态类型, 这种起关键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的。
③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第一章、第二章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是自然存在的,不一定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
2.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3.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4.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4 h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
(冬小麦、油菜等)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定的短日照(一般14h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
(水稻、棉花等)填空:1.经典生态学可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2.生态因子的作用有:综合性、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定理、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5.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6.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有驯化、休眠、昼夜节律和周期性补偿变化、生态适应、适应组合、内稳态机制简答:三种研究方法(野外、实验室、模型)的利弊野外: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5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指物种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大小,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耐受限度是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生态幅既指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6大环境和小环境6.1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2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
7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7.1驯化(acclimation)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7.2休眠(dormancy)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7.3周期性变化8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8.1内稳态生物对于温度,保持体内恒温,对于湿度,表现为广湿性。
8.2非内稳态生物则表现为体内环境随外界环境而变化。
8.3生物为保持内稳态,最普遍的适应方法是行为适应。
高等植物:叶子和花瓣的昼夜运动和变化。
动物:洄游、迁徙、迁移;建造巢穴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相互关联性三、生物与光的关系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1空间:高纬度,短波光少;高海拔,短波光多1.2时间:季节;时间 1.3地貌2光强度的变化2.1空间:高纬度,低强度;高海拔,高强度2.1时间:季节,时间 2.3.生态系统3光对生物的作用3.1光质3.1.1植物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高山紫外抑制茎的伸长;3.1.2动物:不同发育阶段对光质反应不同,如红光促进鸡的繁殖,3.2光强 3.2.1陆生植物(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3.2.2动物光照强度决定动物开始活动的时间。
3.3光照周期3.3.1 植物:光周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性植物)3.3.2动物: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影响鸟兽换羽毛;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四、生物与温度的关系1温度分布的取决于该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貌。
2温度的变化2.1水平变化:纬度每增加1度,陆地年平均气温下降0.5℃2.2垂直变化: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1℃3温度与生物的关系3.1生物的适应长期生活于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3.2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3.2.1 K=N*T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3.2.2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C;生物的发育也有一个起始时间N0,上式变为:K=(N-N0)(T-C)3.2.3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和局限性:4温度与动物寿命的关系:变温动物在较冷环境中寿命较长,恒温动物在最适温度寿命较长5. 温度与生物的分布5.1极端温度是限制温度分布的首要因素。
5.2有效积温足够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的地方才能分布。
五、生物与水的关系1水圈地球上和环绕地球大气圈中的各类型的水2水的分层:温度:表层(高),温跃层(变化大),低温层盐度:均质层(均匀),盐跃层(变化大),低盐层溶氧:表层(高),氧跃层(变化大),低氧层,深层(溶氧中等,稳定)。
3水生生物与水的关系3.1 水的粘滞性大,水生动物的运动阻力大,浮力也大3.2 水与生物的呼吸水含氧量低、粘滞性大3.3水与体温热传导快、但温度变幅小3.4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变渗生物;恒渗生物)3.4.1海洋动物:等渗: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胆、贻贝高渗:海洋软骨鱼、水母、枪乌贼、龙虾等,以排泄器官排除多余的水。
低渗:海洋硬骨鱼,大量饮水,以排泄器官和盐腺排出溶质。
3.4.2淡水动物:均为高渗,排泄器官排稀尿,摄取食物和通过鳃吸收钠离子以补充溶质。
3.4.3洄游性鱼类:淡水中排尿量大,海水中尿量小;鳃在海水中排盐,淡水中摄盐3.4.4淡水植物自动调节渗透压;海水植物等渗4陆生生物与水的关系(保水是陆生生物的的首要任务)4.1 植物:植物失水主要是蒸腾作用、气体交换4.2动物皮肤蒸发、呼吸、排泄失水。
六、生物与土壤1生物的物质环境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2大气圈由围绕地球的各种气体混合物所组成。
2.1均质层:对流层(<8-20KM)平流层(<50-55KM)中间层(<80-85KM)2.2非均质层:氮层(<200KM)氧层(<1100KM)氦层(<3500KM)氢层(>3500KM 3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
由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从地下12公里至23公里高空。
4岩石圈由地球的地壳层构成4.1表面的岩石--风化--成土母质--生物作用--土壤4.2土壤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物质组成。
通气性、持水性、湿度、热容量4.3生物与土壤的关系4.3.1密度:有孔隙土壤:小型动物穿行,身体细长,角质表皮;松软土壤:推进式挖掘,如蚯蚓;硬土壤:动物具爪、颚器、门齿4.3.2水分植物根系可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水分;不同动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土壤的含水量影响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
4.3.3空气通气不良时,空气含氧量低,CO2含量高,对动植物都有毒害作用,抑制好气微生物,减缓有机物质的分解活动;通气过分,分解有机物加快,不利于营养物质长期供应。
4.3.4 温度种子的萌发、根系的呼吸4.3.5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4.3.6酸碱度 4.3.7无机元素第二章、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生态学概论1种群(population)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个体的集合体2种群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4.种群的类型自然种群(空间、数量、遗传特征) 实验种群单种种群混种种群二、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每个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或生物量2种群分布型种群在一定空间的个体扩散方式2.1种群分布型的类型随机分布(资源分布随机)、均匀分布(竞争激烈)、集群分布(资源随机分布;动物的集群行为;植物以母株为中心扩散)3出生率和死亡率3.1.1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出生数量3.1.2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a性成熟速度; b每次产仔数; c每年生殖次数; d生殖年龄的长短.3.2.1最小死亡率在最适条件下个体因衰老而死亡3.2.2实际死亡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4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老型5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6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例:蜜蜂)三、种群的增长1 离散增长一年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只生殖一次,世代不连续1.1与密度无关的世代离散生长模型适应N t= λt N01.2与密度有关的世代离散生长模型适应N t=N0e rt2连续增长世代重叠逻辑斯谛增长模型dN/dt =rN(k-N)/k3内禀增长率r m在实验条件下,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的食物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四、生命表及分析1生命表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2生命表的优点系统性;阶段性;综合性;关键性3参数和符号d x: 期限内(x→x+1)的死亡数q x: 期限内的死亡率l x: 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 L x: x→x+1期间的平均存活数目=(n x+n x+1)/2T x: x期限后平均存活数的累计数=∑L x e x: 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值=T x/n x五、联合种群1联合种群一个大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六、种群间相互关系1关系类型竞争、捕食、寄生、共生、互惠、偏利、偏害2竞争: 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2.1干扰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2.2利用竞争:一个物种利用的资源对第二个物种也非常重要,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3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以另一物种成员为食a.限制种群的分布,抑制种群的数量.b.捕食同竞争一样,是影响群落结构的生态过程.c.捕食是一个主要的选择压力4捕食者的功能反应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每个捕食者可捕获更多猎物或可较快地捕获猎物Holling圆盘方程: N a=aTN/(1+aT h N) N a:每个捕食者所攻击的猎物数量a: 常数,捕食者的攻击率N:猎物数量T h:处理时间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它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它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七、种群遗传学和物种形成1自然选择:稳定化选择、定向选择、分裂选择2遗传漂变:是指种群遗传成分的改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动3最小可生存种群:为保持一个种群在数百年间的生存活力必须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七、种群的生活史对策1.1生活史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