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学课时安排
生物必修2教学进度安排表

生物必修2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文档旨在提供生物必修2教学进度的安排表,以便教师和学
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安排和进度。
以下是教学进度的详细安排:第一周
- 第一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第二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周
- 第三课:细胞的运输系统
- 第四课:细胞内运输
第三周
- 第五课: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 第六课:光合作用的调节机制
第四周
- 第七课: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 第八课:呼吸作用的调节机制
第五周
- 第九课:生物体的基因组
- 第十课:DNA的复制
第六周
- 第十一课:RNA的结构和功能- 第十二课:蛋白质的合成
第七周
- 第十三课:遗传的分子基础
- 第十四课: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八周
- 第十五课:遗传的分子方法与技术
- 第十六课: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
第九周
- 复和总结
请注意,教学进度安排表可能会因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研究进度而有所变化。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是生物必修2教学进度的安排表,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
2-2 群落的主要类型(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说出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2.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群落中生物的主要特征,阐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阐明群落中的生物彼此适应,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教学难点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第二单元《群落及其演替》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标中本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本节是在学习《群落的结构》的基础上对种群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对数学应用生物学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群落的种类,群落中的环境、生物特征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
教师: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有差异,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提问:通过观看,你认为陆地主要的生物群落是什么、。
学生:森林、草原、荒漠。
教师: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章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2.新课讲授(一)荒漠生物群落✓阅读教材P33。
提问:请对荒漠群落的环境条件、群落特点进行总结,学生: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提问:荒漠群落中的生物具有哪些特征?学生1:主要植物有仙人掌和骆驼刺,都具有耐旱的特性。
学生2:主要动物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
✓课件展示荒漠群落中的主要动物及特性。
(二)草原生物群落✓阅读教材P34。
提问:你能总结草原群落的环境条件和主要特点吗?学生: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高中生物必修课2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课2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细胞理论、遗传规律、生物进化等;
2. 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规律和基因的表达;
4.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1.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
2. 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 生物学教材和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讲解(30分钟)
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细胞理论;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规律和基因的表达。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个关于细胞结构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强化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和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操作和讨论环节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全册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全册教案标题: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二全册教案目标:1. 理解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分裂、遗传与变异、生物技术、生态系统等。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细胞分裂的原理和过程。
2. 理解和掌握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3. 理解和掌握生物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的应用。
4. 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细胞分裂1. 课时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的功能。
-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实验+小组讨论。
-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2. 课时二: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教学目标:理解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 教学内容: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分裂激素的作用。
-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讨论。
-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单元二:遗传与变异1. 课时三:遗传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 教学内容: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
-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2. 课时四:遗传规律-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 教学内容: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基因突变。
-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讨论。
- 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单元三:生物技术1. 课时五: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教学内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克隆技术的应用。
-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 教学资源:教科书、案例资料、多媒体课件。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2-1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

草原中放牧强度加大: 羊草Fra bibliotek糙隐子草
碱蓬
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三、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 (1)概念: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_都__受__益__,但是分开后,各自也__能__独__立__生__活_; (2)特点:_双__方__都__受__益__,__分__开__也__能__独__立__生__活__________
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
变色龙捕食蟋蟀
射水鱼喷水捕食蟋蟀
(3)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先增先减”为被捕食者, “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
特点: 生物A为_被__捕__食__者__,___先__增加___先___减少;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__高___; 生物B为__捕__食__者______,__后___增加__后____减少; 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__低___;
讨论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 相互联系的? 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 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 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 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 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 星之后,而发生变化藤壶、贻贝、帽贝 和石鳖之间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 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甜槠zhū
甜槠花絮
5.常见种 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_常__见___,但对其他物种的_影__响__不__大_____,
它们就_不__占__优__势___; 例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狗脊、芒萁;
狗脊
芒萁
6.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羊草为中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天然草场上的重要牧草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5.4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教学设计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教学设计4.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接受光的调控,是如何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综合以上资料,总结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植物是如何感受到光的刺激呢?活动二介绍科学家(Borthwick等,1952)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科学家用红光合红外线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黑暗处。
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
思考:问题1.莴苣种子对哪一种光的反应更敏感?问题2.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3.如果经过红光和远红光处理后,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而不是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会如何?总结:接受光信号的分子之一——光敏色素①化学本质: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②分布: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③吸收光的类型:主要是红光和远红光。
活动三参照教材P106图5-12,用“文字和箭头”方式,让学生尝试构建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模型。
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画出概念图学生独立完成,锻炼学生模型构建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传发信号光细胞核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根据所学,完成相关练习第四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第8页共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案-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第二课时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课程标准】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2.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现象,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学习探究1:阅读教材P65,探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思考:1.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能否自给自足?为什么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探究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原理:(1)土壤中生活着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主要充当分解者。
在不同的气候与环境下,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也不同。
(2)淀粉还原糖砖红色沉淀2.探究案例小组合作任务 根据资料,分析讨论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
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第1节,教材的编写以激素的发现、激素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为主要内容,通过资料分析、实例论述以及归纳概括为主要呈现方式,以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充分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已初步知道了激素调节的基本知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如糖尿病;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对于分泌腺的分类,以及激素和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和研究激素的方法,还知之甚少,因此课堂上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强化。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2.难点: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研究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激素的发现过程,强化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设计验证、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2.归纳概括研究内分泌腺和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在实例中分析并运用“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并尝试用该方法分析新情境下的问题。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五、教学过程②教师PPT展示沃泰默实验的主要过程:③引导学生思考:沃泰默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是否认同沃泰默对实验的解释?(3)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①请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以及实验过程,教师PPT展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以及实验。
②引导学生分析:只有这一组实验是否严谨?小组讨论:严谨的实验应该如何设置?③PPT展示补充的两组实验,让学生在过程中领悟科学的逻辑性和实验的严谨性。
(4)实验回顾,反思感悟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讨论1: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否说明该调节不是神经调节?为什么?讨论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比沃泰默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讨论3:“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是什么因素使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遇呢?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提示,最后加以归纳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教学课时安排
【课程目标】
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2.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阐明生态系统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5.期末调研备考,复习必修1—2、选择性必修1、2的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7.期末复习,整理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夯实重难点。
【教学安排】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课时1] 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时2]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课时3] 相关练习题讲解,学生随堂练习
[课时4]通过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5]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6]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分享。
相关练习题讲解,学生随堂练习[课时7]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时8]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
[课时9]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
[课时10]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
[课时11] 群落的演替
[课时12]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课时13] 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侧重思维训练
[课时14] 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时15] 能量流动的概念、研究方法、过程和特点
[课时16] 生态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和思维训练
[课时17]建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阐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时18] 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现象和解释问题
[课时19]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课时20]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课时21]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时2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时23]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
第四章:人与环境
[课时24] 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课时25]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能给环境带来积极地变化[课时26]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丧失的原因
[课时27]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课时28]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课时29] 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原理的主要内容
[课时30] 了解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课时31] 本章例题、习题处理
期末复习
[课时32] 复习第一章
[课时33] 复习第二章
[课时34] 复习第三章
[课时35] 复习第三章
[课时36] 复习第四章
[课时37] 模拟测试
[课时38] 模拟测试
[课时39] 必修1 复习、练习及讲评[课时40] 必修2复习、练习及讲评
[课时41] 选择性必修1复习、练习及讲评[课时42] 综合练习、讲评
[课时43] 自主综合复习,考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