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错误勘正的函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_2013》的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
1.边坡规范

荷载效应的组合
颁布于2013年的新版《边坡规范》还是 沿用“荷载效应的组合”,这是2008 年以前的说法,显然不合时宜。 作为国家规范,这种滞后也是难以理解 的。
2.安全系数法与分项系数法
所谓安全系数法亦称“单一安全系数法”。它是 将工程中包含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都放入单一 的安全系数K或Fs之中。
一些不足、不确和不对之处: 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 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 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动水压力(渗透力)计算
(GB 50330-2002)
i 水面倾角; i 底面倾角静水: j=wsin(i+i)/2
如果 i =0(静水) i=sin i /2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
李广信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
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 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GB 50330-2002) ,有如下变化:
新旧规范比较与讨论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 删去了工作条件系数; 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 采用了简化比肖甫法计算圆弧滑动面稳定;
10713 78914 26090
i
0.9891 0.9450
P i 1 i Ti Ri Gi 1
P1=14766-10713=4053kN P2=92429 -78914+40530.9891= 17524 kN P3=9978-26090+175240.945=448 kN >0
( R (T
i 1 i j i i 1 n1 i j i n1
边坡工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

地基与基础建 筑 技 术 开 发·163·Foundation and Basement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第46卷第16期2019年8月1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根据GB 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应根据其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严重性、边坡类型和边坡高度3个因素划分。
同一个边坡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段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
一般来说,坡高较高,稳定性差的边坡,安全等级较高。
坡高较低,稳定性较好的边坡,要视周边环境情况来判断。
规范中给出了三种情况,边坡安全等级可定为一级:(1)由外倾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工程;(2)工程滑坡地段的边坡工程(3)边坡塌滑区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关于塌滑区范围规范中给出了计算公式:L =H /TANΘ式中:Θ为坡段无荷载时的边坡破裂角。
其与边坡土体的内摩擦角有关。
通常来说,土质边坡塌滑区可从坡顶取一倍边坡高度,岩质边坡则取边坡高度的1/2。
这是由于土质边坡内摩擦角为28°~38°,而岩质边坡约40°~75°。
具体取值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2 设计原则边坡设计原则要满足两种限状态的设计要求,一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主要针对的是支护结构和边坡坡体本身;一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针对的是邻近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的地区,边坡工程支护结构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支护结构和锚杆外锚头应按搞震设防烈度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边坡支护结构的设计主要有支护结构及基础的抗压、抗弯、抗剪及地基承载力计算,锚杆锚固体的抗拔承载力及锚杆杆体抗拉承载力计算,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计算等。
3 边坡工程勘察对于地质条件复杂、有明显变形亦象的一级边坡,及边坡邻近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需作专项工程地质勘察。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错误勘正的函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错误勘正的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组对新近出版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进行了核对,存在以下错误:一、第6页,第六行,“α——锚杆倾角;支挡结构墙背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α——锚杆倾角;支挡结构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的夹角;”。
二、P16,4.1.7条,倒数第一行:“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宜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应改为“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应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宜”改为“应”。
三、P17,第4.1.9条第3款第二行:“岩质边坡受外倾结构面…”应改为“岩质边坡不受外倾结构面…”,增加“不”字。
四、P18,4.2.2条第8款:“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应改为“地下水、土对支护结构…”,其中“挡”改为“护”。
五、P28,公式(6.2.3-2)第一行,22sin(){[sin()sin()sin sin ()a q K K αβαδαδααβϕδ+=+-+-- 应为:22sin(){[sin()sin()sin sin ()a q K K αβαβαδααβϕδ+=+-+-- 六、P33,第二行K q ——系数,可按公式6.2.3-3)计算;应为:K q——系数,可按公式(6.2.3-3)计算;七、P42,第8行,“D-锚杆锚固段钻孔直径(mm)”中D的单位“mm”有误,应为“m”。
八、P43,倒数第13行,“f 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 Pa),应由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表8.2.4取值”中“设计值(K Pa)”的单位有误,应为“M Pa”。
九、第59页的“图11.2.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和第61页的“图11.2.4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图中夹角“α”标注有误,不是墙背与墙底的夹角,应为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线的夹角。
图11.2.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图11.2.4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十、P139,第4.1.7条第二行“边坡应在勘察过程中…”应改为“边坡宜在勘察过程中…”,其中“应”改为“宜”。
常见边坡支护方式及其选择的因素

常见边坡支护方式及其选择的因素作者:何宏智赵怀刚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23期摘要:现阶段处理边坡变形失稳的方式有很多种,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也会根据不同的失稳机理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支护方式。
文章旨在介绍常见的边坡支护方式及影响选择边坡支护结构形式的因素,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deformation and instability of the slope at this stage, th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ersonnel will also choose the corresponding support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instabilit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common slope support mode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slope supporting structure,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关键词:边坡变形失稳;支护结构形式;影响因素Key words: slope deformation instability;form of supporting structure;influencing factors中图分类号:U213.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98-020 引言边坡失稳的问题是当前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但也不是容易处理的问题,其原因是影响其失稳的因素有很多种: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水、地质构造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2013-08-03 11:35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1863简要对边坡勘察中技术要求及盲点、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一、主要执行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一)《规范》第5.1.2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
(二)《规范》第5.2.2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1、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2、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3、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4、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5、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在三峡库区滑动机理比较复杂,需要用多种计算方法计算分析。
首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看附近有无此类边坡或治理工程先例,结合建设区边坡对比已有边坡或治理工程调查分析相同点、差异点。
2、对永久边坡,应考虑岩体抗剪强度随时间减低的时间效应。
对岩体内摩擦角、岩体粘聚力按时间效应系数校正。
这点可参照重庆市地标执行。
3、要考虑水对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水下部分岩土体重度取浮重度。
边坡稳定性必须要按常规、饱水两种状态计算稳定性。
4、边坡稳定性调查计算中要充分考虑岩体层间软弱面或较大裂隙的破坏作用。
三、工作中注意事项1、调查前期已经形成的人工边坡类型、性状、形态;有无发生边坡滑移坍塌破坏。
调查边坡岩土自稳坡角范围值。
2.详细调查本次工作人工边坡类型、性状、形态:高度、、坡角、长度等。
3、岩质边坡(含碎裂结构)确定边坡岩体的等效内摩擦角。
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按《规范》附录条文说明4.5.5条公式计算。
4、土质边坡通常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岩质边坡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
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J50/T-100-20××备案号J××××-20××standard for quality acceptance ofbuilding slope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搞)20××-××-×× 发布20××-××-×× 实施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前言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9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渝建标(2019)11号)的要求,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建筑边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重庆市建筑边坡工程施工验收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在重庆市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施工、监督和检测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在施工质量验收方面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1351、相关支护结构施工规范及已有的检测技术标准等技术规范、标准相协调。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挖方与填方边坡;5锚杆;6锚杆挡墙和岩石锚喷支护;7桩板挡墙与抗滑桩;8 重力式与扶壁式挡墙;9 坡面防护与绿化;10边坡工程排水;附录。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 本标准的相关章节进行了重新调整,章节安排与《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1351相一致;2 删除了原规范中的第4章地基基础工程、第9章边坡变形监测和第10章边坡工程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3 增加了挖方与填方边坡的验收内容,补充了锚杆验收的有关规定。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1.13危岩dangerous rock
被结构面切割、在外营力作用下松动变形的岩体。
2.1.14崩塌collapse
危岩失稳坠落或倾倒的一种地质现象。
2.1.15软弱结构面weak structural plane
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含泥或岩屑等结合程度很差、抗剪强度极低的结构面。
——稳定性系数;
、 、 、 、 ——工作条件系数;
——侧向静止岩土压力折减系数;
——锚杆挡墙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
3基本规定
3.1建筑边坡类型
3.1.1边坡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
3.1.2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应按表3.1.2划分。
表3.1.2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
岩体特征
破坏特征
滑移型
由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体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
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没局,各有关协会:.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一~二OO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汁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的要求,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我部组织有关部门对该规范进行了审查,现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30—2002,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3.2.2、3.3.3、3.3.6,3.4.2、3.4.9、4.1.1、4.1.3、15.1.2、15.1.6、15.4.1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根据信息施工法和施工勘察反馈的资料,对地质结沦、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再验证,如确认原设计条件有较大变化,及时补充、修改原设计的设计方法。
2.1.21逆作法topdown construction metho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中
错误勘正的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制组对新近出版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进行了核对,存在以下错误:
一、第6页,第六行,“α——锚杆倾角;支挡结构墙背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α——锚杆倾角;支挡结构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的夹角;”。
二、P16,4.1.7条,倒数第一行:“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宜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应改为“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应在勘察期间进行变形监测”,“宜”改为“应”。
三、P17,第4.1.9条第3款第二行:“岩质边坡受外倾结构面…”应改为“岩质边坡不受外倾结构面…”,增加“不”字。
四、P18,4.2.2条第8款:“地下水、土对支挡结构…”应改为“地下水、土对支护结构…”,其中“挡”改为“护”。
五、P28,公式(6.2.3-2)第一行,
22sin(){[sin()sin()sin sin ()
a q K K αβαδαδααβϕδ+=+-+-- 应为:
22sin(){[sin()sin()sin sin ()
a q K K αβαβαδααβϕδ+=+-+-- 六、P33,第二行
K q ——系数,可按公式6.2.3-3)计算;
应为:
K q——系数,可按公式(6.2.3-3)计算;
七、P42,第8行,“D-锚杆锚固段钻孔直径(mm)”中D的单位“mm”有误,应为“m”。
八、P43,倒数第13行,“f 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 Pa),应由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表8.2.4取值”中“设计值(K Pa)”的单位有误,应为“M Pa”。
九、第59页的“图11.2.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和第61页的“图11.2.4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图中夹角“α”标注有误,不是墙背与墙底的夹角,应为墙背与墙底水平投影线的夹角。
图11.2.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图11.2.4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十、P139,第4.1.7条第二行“边坡应在勘察过程中…”应改为“边坡宜在勘察过程中…”,其中“应”改为“宜”。
十一、P140,顺数第三、四行“本次增加的涉水边坡…”内容与正文不匹配,应删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编制组
2014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