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地理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

高一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 自我评价________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能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说出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2.能说出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3.能根据资料,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国情,归纳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自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自学为主,课前主动完成)一、“人口爆炸”1、“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出现的世界人口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
2、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
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但很快就会。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即“两种级数说”认为人口数量以增加,而生活资料则以增加。
二、环境的限制性1、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
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
2、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3、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有的甚至趋于。
4、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
短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人类不合理的毁坏了大面积的森林,进而导致加剧,下降,加快,加深,增多。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是指在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是与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很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于人口合理容量。
1.3《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知识体系梳理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①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②。
二、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③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④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⑤、⑥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三、人口合理容量1.条件:按照合理的⑦、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⑧。
2.实质:⑨的人口数量。
3.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⑩之内;建立。
地区:尊重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
预习效果检测读漫画,回答1~3题。
1.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000B.10000C.6000D.45002.如果用a表示2015年我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a<b<cB.c<b<aC.b<a<cD.a<c<b3.下列关于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四川省—水力资源B.山东省—气候资源C.黑龙江省—矿产资源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资源思维探究探究环境人口容量[互动探究] 1.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旨在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
该俱乐部于1972年推出了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下图出自这份报告,它从人口、资源、污染、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等五个方面对世界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了什么问题?(2)结合教材,分析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
因素相关性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消费水平(3)结合教材图1.11,说明资源的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就我国西北地区而言,哪种资源可能是那块“最短的木板”?2.自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瑷珲—腾冲线”(胡焕庸线)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且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更加显著。
高一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案设计

高一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案设计教案概述本次教案设计针对高一地理中的《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以及如何评估地区的人口容量。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客观评估地区人口容量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容量及其重要性2.掌握评估地区人口容量的方法和技能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表格等工具,评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运用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地区人口容量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容量及其重要性2.掌握评估地区人口容量的方法和技能教学难点1.客观评估地区人口容量的标准和方法2.如何科学、准确地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和“实践教学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老师简述人口增长的问题,并探讨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为什么要评估地区的人口容量?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性。
第二步:案例分析1.老师提出案例:某地区的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逐渐下降。
请学生们分析该地区的人口容量,提出改善措施。
2.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上述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分析结果和改善措施。
第三步:课堂讨论1.老师针对案例展开全班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容量是如何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2.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估地区的人口容量,并介绍客观评估人口容量的方法和标准。
第四步:实践教学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本地区的人口状况和环境。
2.学生汇总调查结果,并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第五步:总结讲评1.老师对上述方案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如何评估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你认为评估人口容量有什么重要性?2.总结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概括和总结。
地理人教导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在公元400年左右,波利尼西亚东部群岛有一群波利尼西亚人驾船出海,跨越千里大洋,登上复活节岛.经过一段时间的开荒种植和海上捕捞,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人口有所增加。
但是人口增加导致了食物的不足,为了解决问题,在公元800年左右,人们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特别是棕榈树,因为棕榈树是建造独木舟的最好木材。
岛民大量建造船只出海捕捞,收获大量鱼类和海豚等水产品。
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自然资源不断耗竭,逐渐超过当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于是各部落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爆发了冲突和战争,现在岛上的土中遗留有许多石矛和石匕首。
可能在1200年左右,各部落为树立对首领的崇拜,相继建造巨大石像,森林砍伐更加严重,大量的棕榈树被砍伐用于薪木和运输石像。
这个时期,海上捕获量开始减少。
公元1400年时,棕榈树消失了.15世纪末,岛上森林全部被砍伐干净。
鸟类由于缺乏食物开始减少,许多植物因失去传粉的鸟类也逐渐灭绝。
由于人们没有了建造船只的树木,渐渐地,航海能力越来越差,甚至全岛只剩下几只独木舟,无奈岛民转向开垦荒地种植谷物,但是仍旧不能满足人们的食物供给.再加上后来的奴隶贩卖、天花流行,到20世纪初,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导致人口急剧下降。
思考:复活节岛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答案:点拨:随着人口的增加,复活节岛的树木被砍伐殆尽,生态系统完全摧毁,食物逐渐短缺,人口急剧下降.复活节岛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__________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错误!错误!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它是依靠什么条件来提高本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______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___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______的人口数量。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1.3《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1.3《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编制:审核:包科领导:【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知识链接】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预习案一、地球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的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水平以及人口的和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二、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保障健康的,同时又不妨碍未来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
2.认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和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
3.世界现状: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过多,而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过快,导致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任务艰巨。
4.谋求人地合理容量措施(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控制在—的规模之内;(2)要建立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的平等权利;(3)世界各国都应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的疑问探究案知识点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
2、衡量指标:3、环境人口容量:。
4、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重点、难点)(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
《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和理解我国及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重点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学习方法:图例法、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新课导入1、如果人类的人口增长不考虑环境承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阅读复活节岛的悲剧一文,我们从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复活节岛的悲剧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
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
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
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资源。
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
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
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
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
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
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
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
在1700 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
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13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1.3人口的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和影响因素,并能表达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重点难点】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的消费观念。
【课前预习】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______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__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中______是主要因素。
(2)估计:存在________、悲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3)实质: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实现的保障措施(1)世界:___________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________________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应尊重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战略。
【合作探究】页 1 第重难点突破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重难点突破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三种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检测】.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科技水平AC、资源状况、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D 人口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
回答2--3题。
.为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必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2 )④增强国力③发展经济②环境保护①计划生育B A、①②、③④CD 、①③、②④页 2 第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3~4题。
《人口合理容量》 导学案

《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能分析影响两者的因素。
3、认识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三、知识梳理(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三)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比较项目|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考虑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保障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大小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相同点: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br>不同点: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容量》导学案
1.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
个人意见小组意见
2.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个人意见小组意见
3.整理思路、知识点(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4.探究练习
附:
材料一以色列创造节水农业神话
在美丽富饶的地中海东岸,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国——以色列,意为“与神较力的胜利者”。
该国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2/3是沙漠,人均耕地仅0.058公顷;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为270立方米,约为我国的1/8。
农业生产的基本自然条件之差,举世少见。
然而,就是在这块水资源奇缺的贫瘠土地上,以色列入创造了奇迹般的现代节水农业佳绩: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产出却翻了5番,已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被誉为欧洲的“冬季厨房”,并成为仅次于荷兰的欧洲第二大花卉供应国。
水资源的自然枯竭迫使以色列在大限度地采用节水灌溉方法,首先提出土壤局部灌溉新概念,也就是说给作物浇水,而不是给土壤浇水。
在以色列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节水压力灌溉技术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是把水通过塑料管道直接送到植物最需要水的根部,用水效率高。
压力灌溉先将化肥融入水,水肥灌溉一起完成,这给施肥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它导致了另一个全新的概念——“水肥灌溉”。
这一切全有电脑自动调节和控制,根据土壤的吸水能力、作物种类、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定时、定量、定位对农作物供水,不仅节水、省力而且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以色列所有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灌和滴灌现代灌溉技术,使灌溉水平利用率达90%,滴灌面积占其全部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西北地区概况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边缘地带。
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为半干旱、干旱气候)。
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石质戈壁、沙丘。
内流河、内陆湖。
绿洲。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材料三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东线工程: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等。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开凿河渠后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
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