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史

合集下载

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评述

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评述

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评述郑永田【摘要】严文郁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史上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是我国"第二代"图书馆人才中的杰出代表.为了使中国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史实不被后世所遗忘,同时备留心图书馆史者参考,严文郁广泛搜集资料,益以个人见闻,撰写了《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具有体例完善、史料真实、叙述严谨的特点,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研究的文献空白,成为中国图书馆史教育领域必读的经典教科书.【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5页(P28-31,40)【关键词】严文郁;图书馆史;书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作者】郑永田【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6严文郁,字绍诚,1904年生于湖北汉川,2005年卒于美国林登市。

严文郁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史上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是我国“第二代”图书馆人才中的杰出代表。

[1]他一生辛勤耕耘,著作等身,撰写了《严文郁先生图书馆学论文集》《美国图书馆名人略传》《清儒传略》《中国书籍简史》等蜚声海内外的著述。

而以他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新竹:枫城出版社,1983年)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华人图书馆学界的学术地位,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中国近代图书馆人职业理想和事业精神的赞歌。

1 写作缘起严文郁先生是民国时期新图书馆运动的先驱,也是早期留学美国的图书馆学家之一。

他1921年考入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前身),1930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经营学院深造,两年后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

从1925年开始,严文郁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平图书馆,并负责重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筹备建设工作。

1949年赴纽约联合国图书馆主持中文图书编目,直至1964年退休之后受聘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中国目录学并主持该校东亚图书馆的工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国家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宫的藏书可视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的文化设施,兴办图书馆和学堂。

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什刹海北岸广化寺。

直到清帝逊位之日,京师图书馆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将其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

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

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

1929年8月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建立的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归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导。

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

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

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

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

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立 的意 志和 自由的精神 。长期 以来 , 图书馆史学研 究者很容 易受 到政治思潮 与形势 、 政治 思想 与意识 的影响 , 为政 治服
务 , 未 能 沿 着科 学 的 道路 正 常 发 展 。研 究 者 应 像 历 史 学 家 而
论证 的印象 , 论文的学术价值受到 了损 伤。该 文还结合 几 使 篇关 于 2 纪 中国图书馆 发展史 的论文 , 0世 论述 了史料在 图 书馆学发展史研究 中的重要性 , 阐述了史料 的搜 集不全与运
21 00年 8月
第2 卷 4 第 4期
新 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ixagU i ri ( oil c ne dtn or l f ni nv sy Sc i csE io) n X n e t aSe i
Au . 01 g2 0
V 12 . o . 4 No 4
上世纪 8 0年代末 , 张晓菲撰 文认为 : 料是一堆极 其珍 史
贵的遗产 , 它是研究 历史 的前提 , 同 的史 料剪取 反 映出不 不
同的研究 方向。中国 图书馆史 研究 历来很 重视史 料 的汇集 与整理工作 , 其成 果颇 丰。特别 是近几 年 , 这一工 作更趋 系
统化 。
用 不 当对 发 展 史 研 究 造 成 的两 大 伤 害 , 出 图 书 馆 发 展 史 研 指
陈寅恪先生那样 , 史料说 明 问题 。唯有实 事求是 , 用 尊重 历 史史实 , 才可 能将 历史 看得 更 为清楚 。有生 命力 的学 术研
究者只有潜心发掘史料 , 充分运用 史料 , 再进行缜密 的思辨 ,
常重要却始终 被 忽视 的 问题 , 其 是 当代 史料 整 理工 作 匮 尤 乏 。当代图书馆史 料是 对未来 图书馆学 研究 的奠 基。过去 许多图书馆非常重视 的图书馆年度馆 务报告 工作 , 到现在逐 渐被忽视 , 至很 多图书馆根本没有开展 这方 面的工作 。因 甚 此, 在今后 的研究 中应推 动更 多的人积极对 当代 图书馆史料 开展收集 、 保存 、 整理和研究工作 。其 中 , 中 国建 国后至改 新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旧馆(25张) 1999年2月,在中国国内图书馆界率先采用先进的千兆位以太网络技术,开通了拥有 3000个信息节点的馆域网,将各个应用子系统连接起来。在互联网建设方面,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中国国家图书馆 站点;分别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M速率的专线联接;与中国计算机公用网、中国 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及北京有线电视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网通等实现了高速互联, 使国家图书馆初步建成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机构部门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编员工1529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6%;其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 级职称398人,中级职称717人,初级职称235人。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管理处、党群 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 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研究院、中文采编部、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立法决策服务部、参考咨询部、 数字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缩微文献部、社会教育部、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 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国图艺术中心、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33个机构部门。
1、本馆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 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
2、本馆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
3、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 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

我国图书馆史研究能带来什么?

我国图书馆史研究能带来什么?

题—— 我 国图书馆史研究 能带来什 么。 引起 了人 们的一定 关
注和小范围的讨论。具 体来 说 , 我国图书馆史的学术价值 主
要 集 中 在 对 社 会 和 对 图 书 馆 自身 两 个 方 面 。
无二 的解释和说 明。第二 , 中国古代 图书馆学在 当代 中国
1社 会价 值
社会价值方 面 , 最为重要 的是体 现在文化方 面。卢 秀菊
图书馆学 中的历史延续 和时代更新 中应发 挥什么作用 , 而 从
基 于 民族 本 位 立 场 . 解 晚清 以来 我 国 图 书 馆学 研 究 的西 方 消
中心主义取 向。第三 , 中国古代 图书馆学对 于世界图书馆学
未来 的 发 展 有 什 么 意 义 . 而 为 世 界 图 书馆 学 研 究 贡 献 自己 从
曾撰文《 图书馆史谈 图书馆之意义 》指 出: 从 , 图书馆 自古迄 今 , 功用各代虽有异 。 其 但其 处理人类 之知识与资讯 、 传承文
明与文化之角色始终如一 『 1 ] 。 探究 图书馆史文 化意义最具代 表 的是 黑龙江大学信 息 管理学 院傅荣贤 , 他在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 图书馆史 学术 研讨会 上发言认为 , 国图书馆学的现代价值 有三 : 中 古代 图 书馆学适应并支持 了中国传统文化 , 能够从 “ 古代图书馆学 ” 这一独特 的学科角度为传 统文化 的类 型和特征提 供唯一 的 解释和说明 ; 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 延续和时代更新 中 能够发挥重要 作用 , 而基于 民族 本位立场 , 从 消解 晚清以来
d v lp n fte l r r. e e o me to i a y h b
【 yw rs Lba io ; oi a e Hs r g pyfnt n Ke od 】 i r h t Sc v u ; ioor h c o r y sr y l a l t i a u i

图书馆发展史ppt课件

图书馆发展史ppt课件

这幢斯巴达式建筑的内
核是一个类似于万神殿
那样的古老房间类型,
地板中心还有一个1平
方米的喷泉,屋顶上方
为天窗。室内以白色为
.
基本色调,配上浅11蓝的
现代图书馆是从 19世纪末开始 出现 的。随 着科学技 术 的飞跃发展,给人类带来知识的 爆炸性增长,促使了知识载 体的繁衍、提高 和大量增加,也促使图书馆专业设备的产生 和广泛应用。仅 仅经过短 暂历 史时期 的近 代 图书 馆管理模
.
13
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国家公立 图书馆一直都是国家文化体
面的象征。
.
14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
.
15
.
16 16
英国国家图书馆
.
17 17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Российская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
18 18
美国国会图书馆
.
19
建筑永不止步
当代,随着 科技的快速 发展,人民 的物质生活 水平 有了 很大的改善, 同时人们在 精神生活上 的要求也不 断提 高。 图书馆的建 设进入了快 速发展的时 期, 再爱 未来图书馆 能给我们带 来跟多想不 到的惊喜。
圆形屋顶下 没中央 大厅 的构造 形 式 。在 空间形 式上依 然 比 较单一,但在设计、建筑技术上 都有很大的进步。在精神上 也给 人以宁静肃穆、博大崇高、置身 其中如入知识宝殿 的 感觉
.
4
特拉霍夫修道院( Strahov Theological Hall) 位于捷克首都布拉 格,是一个保留着 中世纪风貌的古老 修道院,现在作为 捷克民族文学博物 馆70年,哲学家兼 神学家Jeronym Hirnheim成为了斯 特拉霍夫修道院院 长。今天的神学图 书馆就是他留给后 世的作品,也成为 了修道院最具价值 的部分。在 Jeronym Hirnheim 的指导下,神学图 书馆在1679年完工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话题:中国图书馆和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大革命新文化图书馆藏书楼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4年第5期(总第82期)其他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于伟艳(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文献流通量小,重藏轻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对文献藏用并重。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

未来的图书馆是无纸社会的产物,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本文认为,今天的图书馆是由昨天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社会变革的挑战面前,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途径。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建设历程[中图分类号]G25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5-0124-03巍巍中华,浩浩五千年文化,其中图书馆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风雨兼程地走过了几千年,它前进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图书馆人的心血与汗水,图书馆的建设历程犹如一副壮美绝伦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慨万千。

文津阁,,),或/观0(东汉的东观),或叫/堂0、/斋0、/院0等,虽然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用/藏书楼0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它们对文献的保存是重藏轻用,只有上层的统治者才可以享用,而普通的民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图书馆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特别是在金、元两代图书馆没有大的发展,民族矛盾及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到了明代,私人藏书的兴起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私人藏书楼棋布林立,这些精美典雅的建筑,这些知识的宝库,在文人墨客的心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极为向往的读书学习场所。

到了清代,官府藏书楼、私人藏书楼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简说中国图书馆发展史时红明【摘要】关于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已有藏书之举.司马迁《史记》更明确说到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书的史官.进入封建时代,尤其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我国图书馆事业亦随之日益发展.在我国,开始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大约始于上个世纪初年也即清末民初.目前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我国现有最大图书馆,同时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结粹.如今恰逢我国进入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期,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发展水平也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整体的图书馆事业已经大踏步地迈向了现代化数字化.【期刊名称】《农业网络信息》【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图书馆发展史;老子;印刷术;文渊阁;国家图书馆【作者】时红明【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 45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 先秦时期的图书与馆藏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它的产生和出现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

数千年前,人类就创造了文字。

所以从此也就逐渐产生了类似图书的东西。

也因此可以说,收藏图书的事业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经·卦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可见在周代以前人们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

《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这表明我国在夏代已有图书典籍,商代当然也有典籍图书,而且这些图书最终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

之后到了周代就有了“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里说:“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图书馆史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

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

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

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

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

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

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

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

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

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

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

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为人们重新审视古代藏书楼发展阶段的新观点”。

笔者认为鉴于“藏书楼”一词是中国藏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学术界有必要对其起源于何时、它在宋元明清文献中是如何使用的、我国古代四大藏书体系中是否存在直接以“藏书楼”命名的藏书处所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藏书楼”一词的起源及其在宋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考证。

凡宋以后文献中所提及的与宋代“藏书楼”术语有关的记载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中提出审订史料时应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书中的史料,是否与作书的人的年代相符,如不相符,即可证那一书或那一篇是假的”,元明清之人谈宋事已事隔数百年,要么无法进一步考证,要么基本上是以讹传讹,不可信也,除非是有充足的证据能够加以证明的除外。

2“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从目前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来看,“藏书楼”术语最迟应当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以前就已出现。

该术语最早出现于曹勋所著的《松隐文集》中,该文集卷十七载有一首名为《观月藏书楼》的绝句,诗云:“月出西南气便清,看来看到满轮明。

莫嗔夜夜东楼赏,却恐中秋未必晴”。

从载于该文集末的题记中可知,该书由其子曹耜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编成,而该书的作者曹勋卒于公元1174年,距其子编成该书仅16年的时间,因此该书作伪可能性不大。

曹勋字公显,号松隐,生于公元1098年,河南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靖康之变,与宋徽宗一起为金人所虏北迁,后中途逃归。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先后三次出使金国,孝宗朝拜太尉。

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均收入《四库全书》。

《观月藏书楼》确切的撰写时间及所述藏书楼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但由于作者早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赐同进士出身,因此《观月藏书楼》也可能写于北宋年间,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1190年出版的《松隐文集》中已出现“藏书楼”一词,《观月藏书楼》在公元1174年作者去世之前就已写成。

尽管这条史实目前还是孤证,但至少尚无相反的证据能够证明这首诗是后人的托伪之作.3南宋时“藏书楼”乃藏书处所的通用名称3.1南宋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中的“藏书楼”南宋词人刘学箕,字习之,号种春子,生卒年不详,因家筑方是闲堂,故又号方是闲居士,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人,隐居不仕,好游历,曾游襄汉、蜀都、湖浙等地,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

嘉定八年(1215)游陕西汉阴时已年近60岁.著有《方是闲居士小稿》二卷,从该书序跋及刘学箕自写的小记中可知,该书是由刘学箕亲授,由其门生游郴编成的,刊刻于宋嘉定丁丑年(1217),当时刘学箕尚健在。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由其从玄孙刘张重刻。

刘学箕在该书“卷上”自称“近筑小楼,藏书楼之下建堂,名曰养浩”。

刘学箕藏书处所专用名称为“养浩堂”,刘氏本人在行文中以“藏书楼”作通用名称称之,又因该书编成于1217年,故此事应发生在1217年之前。

3.2南宋陈耆卿《赤城志》中的“藏书楼”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浙江台州宁海人。

南宋嘉定七年(1214)中进士,嘉定十一年(1218)任青田县主簿,嘉定十三年(1220)为庆元府(今宁波市)府学教授,官至国子监司业。

所著《赤城志》编于嘉定三年至十六年(1210-1223)间,是台州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总志,也是历代方志中的名志.据该志卷二“城关里”载:台州临海县下辖十五个乡、四十四个里,其中“兴国乡在县西北,祥符中管里一,曰瓦窑;今管里二.庆善旧名迎恩,因陈贻范有藏书楼曰庆善,后同弟贻序中第,子师恭亦举八行,故改今名”。

宋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采郡县乡里之制,嘉定年间浙江台州府临海县兴国乡下辖两个里,即瓦窑里和庆善里,其中庆善里原名迎恩里。

陈贻范字伯模,北宋英宗治乎四年(1067)中进士,其弟陈贻序亦中进士;文中称“子师恭亦举八行”,即其子陈师恭通过“举八行”取士。

所谓“举八行”,是指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下诏,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为考核内容,经里乡推荐,由县州层层审查后,上报朝廷免试授予官职。

陈氏兄弟在故里建有藏书楼,名曰“庆善楼”。

据《宋史》志157载,陈贻范著有《颍川庆善楼家藏书目》二卷。

该书目题名中的“颍川”,并非指庆善楼的地点,而是因为陈贻范先祖为河南颍川人,颍川陈氏家族在汉晋间为当地的望族。

迎恩里因陈氏兄弟皆中进士,遂以其藏书楼名“庆善”为里名。

因此,《赤城志》的这条藏书史料价值有二,其一是公元十三世纪初南宋陈耆卿在行文中使用通用术语“藏书楼”来特指北宋陈贻范的“庆善楼”;其二是以藏书楼名来更改地名,这是中国藏书史上少有的现象,近代以来的藏书史研究成果对其无人提及。

3.3南宋李昂英《文溪集》中的“藏书楼”李昂英(1201-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宝庆三年(1227)进士,廷对第三,初任福建临汀推官.淳祐初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待郎,致仕卒.所著《文溪集》为其门生、宋末岭南名贤李春叟辑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明成化中重刻。

该文集卷五载有《书士友张德明拥书楼》一文,该文称“余友张君,讳允迪,字德明,奇伟士也。

自言出曲江文献公派,尝都城共邸,见其挟册,竟昼夜吟不辍,心甚敬之,无何挈入璧流斋房就访焉,则壁横墨本二大字曰拥书,盖菊坡笔也。

…余来宝安登其藏书楼,二大字宛其旧识,而故人隔世长久矣,为之怆然。

…嘉熙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文中提及的张允迪,字德明,广东东莞人,广东曲江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故该文称其“自言出曲江文献公派”,其藏书处所名为“拥书楼”,扁额“拥书”二大字“盖菊坡笔也”。

菊坡即崔与之,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人,1193年中进士,为南宋岭南学子由太学取科举第一人,1220-1224年间曾任四川制置使。

李昂英文中称“余来宝安登其藏书楼”,显然这里是以“藏书楼”通用名称来特指“拥书楼”,且该文有明确的撰写时间,为“嘉熙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即1238年农历6月22日所作。

4以“藏书楼”一词来直接命名的藏书处所最早出现在官府藏书体系中4.1南宋铅山县学藏书楼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县晋阳镇人,是南宋时期与魏了翁齐名的著名理学家。

师从朱熹弟子詹体仁,有“小朱子”之誉,对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德秀年少得志,庆元五年(1199),年仅21岁就与魏了翁同榜中进士,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右文殿修撰、泉州知府、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侍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最后拜正二品参知政事(副相)而卒.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四书集编》、《文章正宗》等。

《西山文集》卷二十五中载有“铅山县修学记”一文,该文称:“铅山学,自淳熙中蒋候亿修之,距今绍定初元,适五十祀矣。

向之修者益坏,士无所于业。

县方疲于供亿,何暇议学校事?诵弦之音至或旷岁弗闻.吴兴章候来,环眡太息,亟思所以复其旧者。

居未几,政修财羡,乃赋役焉。

首辟肄业诸斋,更檑星门,缮藏书楼,升从祀于东西廂,礼先贤于某所,由内达外,莫不焕然矣。

…侯名谦亨,字某,尝令扬之泰兴,又宰斯邑”。

由此可知铅山县学为蒋亿重修于淳熙中期,虽具体年份文中无述,但结合朱熹所著《晦菴集》卷七十八中的“信州铅山县学记”一文可知,蒋亿字仲永,宜兴人,他于淳熙巳亥之春即1179年春到任铅山县令,原县学“度地褊狭,不能具庙学制度,至若师生具员而弦诵辍响,则亦既二十有余年矣”,遂于同年十二月开始重修县学,次年四月完工。

真德秀文中所称的铅山县令“吴兴章候”即章谦亨,他于绍定初年重修县学时“缮藏书楼”而非“建藏书楼”,这说明五十年前蒋亿重修县学时就可能已存在藏书楼,章谦亨对其进行了修缮,尽管朱熹文中未提及蒋亿建藏书楼之事,但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