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问题思考: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情况下,那里的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做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贝壳等,也伴随着泥沙慢慢的变成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中的那些柔软的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痕,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遗迹的石头就叫做化石。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她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文字,人们能够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

(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

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第一个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来刮削木棒,C是尖状器用来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也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相同。

2.课后活动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该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需要在骨耜上添加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由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

2.问题思考

(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呢?

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古代传说并非完全

无据,这些发明创造主要体现了人民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课后活动

(1)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材料研读:材料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是代替为己有,把国家作为一家的私产

2.问题思考

(1)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课后活动

(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答案: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自上而下的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课后活动

(1)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答案:酒器、炊具、礼器

(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答案:第一个:人,第二个:水,第三个:亥(猪)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材料研读: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答: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2.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3.课后活动

(1)按照西周时期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有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使用了九个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

答:这反映出了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出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

答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2.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

答案: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3.材料研读:想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答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4.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答案:出自春秋时期的,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却没有被废止,您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将会被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的肯定。

第八课百家争鸣

1.材料研读

(1)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的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气,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你认为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困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在这里强调做人要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问题思考: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呢?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了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在这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的促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高峰。

3.课后活动

(1)请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于我们今天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要向那些不如我们的人请教,要经常将复习旧知和探索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请你谈一谈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答案;在面对生死毅力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答:在同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材料研读: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我达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或物质的交换,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畅通,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深远影响。

3.课后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的统一便利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材料研读,

(1)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的残酷,

(2)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人才,不采纳范增的建议。

2.问题思考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措施有怎样的关系?

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措施的反抗。3.课后活动,

Q: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起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A: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其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材料研读: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答: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二,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一方面,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政策。

(2):与秦朝的政策相比,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的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问题思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继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家强力的,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

2.材料研读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又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结果

3.课后活动

(1)材料分析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什么问题呢?

答: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都超越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王国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而他们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消除,烧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了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一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家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核心。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材料研读: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答:材料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

2.算算这些东汉皇帝继位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

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继位时的平均年龄为9.5岁,平均寿命为24岁。

3.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1.材料研读: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答:古代对未知领域的探险称为凿空之行,张骞第一次开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的友好往来,所以称之为凿空之行。。

2.问题思考,张骞曾经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3.课后活动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列图片的食物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他们为什么都以胡命名呢?你知道他们现在的名字吗?

第一个是胡豆,今天叫蚕豆,第二个是胡麻,今天叫芝麻,第三个是胡桃,今天名叫核桃。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他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物品,还有胡椒,胡萝卜等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材料研读: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年,东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叫元兴,用了九个月,公元264到公元265年,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公元402到404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

2.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指人总是会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的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

2.问题思考

(1)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2)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答: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文化成就,纸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和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二、将有利于解决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第16课,三国鼎立。

1.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一说你的想法。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的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自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当然,这些内容在另外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而生动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因此我们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的结合,就应该了解真实的历史。

2.结合《蒿里行》一诗思考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步出夏门行》一诗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的是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等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的势力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败,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想一想这两个战役战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材料研读: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问题思考

(1)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和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答: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一方面从制度上来讲,西晋大封同姓诸侯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镇守州郡重镇。从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都大大提升,势力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是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引发八王之乱的原因之一。

3.课后活动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王朝实行过分封诸侯,想一想,分封诸侯,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答: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统治之下,朱受封的诸侯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卫国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由于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力,造成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间接祸直接的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难之中,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少数民族主动认可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例如鲜卑族曾经说过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族自称为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呢?

答:少数民族贵族首领如此之做,是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材料研读

(1)想一想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首先是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比较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最后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后活动

Q: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于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十分落后,商业不发达,而宋书中描绘的是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十分发达。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问题思考

Q: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呢??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互相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习俗上,各民族互相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都在逐渐的减少。。

2.课后活动

Q:右面三幅图画描摹了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进了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融,民族交往,民族交流,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Q: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第20课。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材料研读。

Q: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教导人民,要根据天时和土壤的条件进行农业生产,他提到要顺应天时,估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仅凭主观违反客观规律,就会无劳而获,认为只有根据天时和土壤条件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的收成,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失农时和因地制宜的道理。

2.想一想北方的农民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说明了什么?

自西晋之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了南方,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3.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请你试着为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有《缀数》、并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了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朝代篇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 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政治制度篇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推举的方式选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2、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目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作用)。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西周、西 汉、西晋实行过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民族交流篇 1、秦与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两次通西域 3、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光武帝时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从东汉开始,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四、改革篇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汇总 目录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单元综合与测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 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能正确找到元谋人、北京人遗址,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元谋人的生活年代、发现地点以及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及其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视频《中国有个周口店》,引入课题。学生听歌曲看 视频,感知古 人类的发展历 程 创设情景、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通过地图介绍我国境内在不同时期的古人类 遗址。 (2)介绍元谋人并让学生回答其发现地点、年代、 生活状况和元谋人发现的意义。学生根据学习 目标,自学课 本内容 学生根据课本 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整体感知 课本内容 检查自学情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知识点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上复习资料 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1世纪=100年。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四、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五、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对比 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 (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 (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用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伏羲—制造船只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5.“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7.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8.右面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元 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地点:云南元谋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 地位:直立行走。 工具:打制石器;用火:天然火 时间:距今约3万年 特点: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用火:人工取火 距今约6000多年 河 姆渡居 民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浙江余姚(南方长江流域) 房屋:干栏式建筑 (优点:通风、防潮) 农作物:水稻 工具:磨制石器 陶器:黑陶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相同点: (1)都从事农业生产;(最重要)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兴起的区域: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从刀耕火种到用耒耜等工具进行耕种; 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不同点: (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3)陶器不同:半坡用彩陶,河姆渡用黑陶 不同点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炎黄联盟 1. 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炎帝,结成炎黄联盟。 2. 炎黄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 3. 形成华夏族。 4.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黄帝的贡献 炎帝:原始农业、手工业、乐器琴瑟、天文历法知识; 黄帝:衣食住行、军事。 下属仓颉发明文字; 妻子嫘祖养蚕抽丝 禅让制 代表人物:尧舜禹 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有才能的人)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分封的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功臣 含义:将宗亲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并定期纳贡。 作用:保证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统编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45点总结 1.结束秦汉西晋以后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统一的政权和关键人物是【隋朝,589年隋文帝】 2.唐朝的鼎盛时期,是谁在位的什么局面【唐玄宗,开元盛世】 3.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开放和兼容并包】 4.遣唐使是哪个国家派来的【日本】 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6.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是发生在谁身上的典故【宋太祖赵匡胤】 7.契丹族首领是谁【耶律阿保机】 8.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的交子】 10.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11.“省”这一行政机构来源于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 12.宋代市民娱乐兼商业的场所是【瓦子】 13.指南针应用于什么领域【航海】,火药应用于什么领域【军事】 14.我国设立丞相和废除丞相的朝代【秦朝设立,明朝废除】 15.戚继光抗倭的实质是【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1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17.是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皇太极】 18.明清时侵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荷兰】,是谁在那一年收复的【郑成功1662年】

19.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促进了南北政治文化经济交流】 20.用一句话形容武则天统治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1.唐朝是什么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 22.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东渡和西行的分别是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3.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4.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现象,直接原因是什么【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5.澶渊之盟双方【辽和北宋】 26.它是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始终维持其优势地位,它是【金】 27.宋代的瓷都是哪里【江西景德镇】 28.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和标志是【1276年,元攻灭南宋残部】 29.元朝管理台湾地区设置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元朝管理西藏地区设置的机构是【宣政院】 30.元曲最优秀的作家和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31.是什么改变了雕版印刷术只能印一种书的弊端【活字印刷术】 32.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哪里【四书五经】考试的文体必须是什么【八股文】 33.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34.明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是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的口号【均田免赋】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难点归纳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难点归纳一、重难点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商鞅变法;孔子的思想;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对他的评价;汉武帝的大一统与评价;王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经济重心的南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考点详解 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西周。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使其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第二年东周开始。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3、平时镇守疆土,战时要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的等级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商鞅变法:

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私田出现。 主要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性质: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意义: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取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汉武帝刘彻以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 道家: 老子《道德经》,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两汉时期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教学难点:如何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宗教。 【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一节文化课,但七年级学生对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深入,因此,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研读法、情境创作法、设置悬念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竹木简”“丝帛”,提问学生:竹木简、丝帛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它们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回答:笨重、昂贵。教师再提问:哪一种书写材料克服了这些缺点呢?学生回答: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造纸术等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提问:大家想一下,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学生回答: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展示《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图片) 出示材料: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之一,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多月。帛也是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但帛太贵,不能大量的使用。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展示考古发掘的《纸本地图》) “探索发现”:同学们自主阅读第73页的教材内容,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最早的纸”和“蔡侯纸”。 结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课件展示最早的纸的图片、蔡伦画像。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1世纪=100年。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四、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五、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对比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所在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 种植作物粟水稻 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饲养猪、狗和水牛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耜 手工业 制作彩陶,乐器,会纺织、 制衣等制作黑陶、玉器、乐器骨哨;懂得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等 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问题思考: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情况下,那里的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做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贝壳等,也伴随着泥沙慢慢的变成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中的那些柔软的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痕,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遗迹的石头就叫做化石。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她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文字,人们能够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 (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 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第一个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来刮削木棒,C是尖状器用来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也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相同。 2.课后活动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该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需要在骨耜上添加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由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 2.问题思考 (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呢? 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古代传说并非完全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知识点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背诵知识点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 1. 朝代顺序: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 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2. 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人类:云南元谋人。 3.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4. 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 5. 禅让制:将王位传给各部落首领推举出来的贤能的人。(事例:尧、舜、禹)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 夏朝的建立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禹将王位传给启,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 商朝文化代表:青铜器、甲骨文。 3. 西周分封制定义: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分封标准:血缘关系、功劳大小 分封对象:宗亲、功臣分封制的作用: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范围。分封制的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会逐渐变淡;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 西周分封制形成的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5.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思想上:百家争鸣。 6. 战国七雄及其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7. 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支持者:秦孝公,目的:使秦国富国强兵)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 奖励耕织——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收入统一度量衡——作用:方便各地经济交流政治:实行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严刑峻法,制定秦律,实行连坐制——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容易激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来。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 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 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1.、中国 ...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④生活用具:彩陶; 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综合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用米饭的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4.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伏羲——制造船只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5.“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7.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8.右面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9.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迁都洛阳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10.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春秋时期的秦国 B.春秋时期的楚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最新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原始社会) 第1课史前时期:早期人类的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状况:制作工具(打制石器),知道使用火。 4、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P3头骨):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生活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时代” 天然火(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过群居生活 4、地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现代人类特征;穿孔骨针;钻孔和磨制技术。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兴起地点:黄河、长江、淮河等地区 南方(人工栽培水稻)、黄河流域(粟) 2、生产方式:刀耕火种,发展到耒(lei)耜(si) 3、兴起和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 4、兴起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时间:四五千年前 2、地点:黄河流域 3、主要战役: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合并成炎黄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4、华夏族的形成:炎黄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二、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等。 2、黄帝(轩辕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lei)祖纺织、缫丝。 三、禅让制 1、含义: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法 2、主要时期:尧→舜→禹(大禹治水)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概况: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 2、国家机器:军队、刑法、监狱等(奴隶制压迫奴隶的工具)。制定夏历 3、重要制度:禹之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4、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5、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阶级分化、等级界限) 6、灭亡:桀(jie)的暴政。 二、商朝 1、建立概况: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bo)→殷(盘庚迁殷) 2、灭亡:商纣王的暴政。 三、西周 1、建立概况: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hao)京 2、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封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调兵。受封者可在领地之内再分封 (3)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 (4)周朝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3、灭亡: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 周幽王的腐败,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 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铜器。 2、功能与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功能由食器发展为礼器,代表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等级。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月考测试题(1-8课)【含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月考测试题(1-8课) 【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A 女娲捏出来的 B 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 猴子变化而来的 D 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人与动物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你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语言交流 D、会不会直立行走 3、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170万年 C、约70万~20万年 D、约7000年

4、右图文物出土于下列哪一著名的考古遗址 A、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C、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D、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5、“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人 D、河姆渡人半坡人 6、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小麦 B、花生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7、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 8、我国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9、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合在一起形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后来的 A、夷族 B、华夏族 C、匈奴族 D、戎族 10、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郡县制 B、分封制 C、推恩令 D、禅让制 11、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 B、毛公鼎 C、司母戊鼎 D、利簋 1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之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历史之最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4、北京人遗址的地位: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6、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7、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8、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9、祖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10、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 11、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半坡居民 12、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禹,被尊称为“大禹” 1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4、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1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18、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19、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0、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2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23、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25、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7、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 28、、“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3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 3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32、两次出使西域:张骞 33、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34、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35、医圣:张仲景 3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3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3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9、曹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官渡之战 40、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41、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4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是祖冲之 44、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5、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