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操作(文字版)
结肠镜单人操作要领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动作要领1.位置(1)主机置于检查台头端右侧,第二监视器置于头端左侧。
(2)患者取左侧卧位。
(3)术者立于患者背侧。
2.姿势(1)右手握镜身距先端20cm处,力度以握紧为原则。
(2)左手握操作部,大拇指控制上下钮,中指控制左右钮,食指控制注气,注水及吸引钮。
(3)内镜操作部握于胸前,上端平胸骨柄。
3.动作(1)右手:1.旋转镜身。
2.进退镜身。
(2)左手:灵活控制操作部,协调角度钮。
(3)左右手分工明确,任何时候禁止右手接触操作部。
4.取直镜身(1)牢记关键部位镜身长度:降乙:30cm 脾曲:40cm 横结肠中部:50cm 肝曲:60cm 盲肠:65-70cm(2)各部位取直镜身的要领:直肠:三个Huston瓣,多数位置是左---右---左,按顺序通过,适当注气。
直乙(15cm):左左右,退镜拉直镜身乙状结肠中部:回拉至25cm,再进,反复回拉进镜。
少注气。
14降乙:拉至30cm可完全取直镜身,右旋进镜,仔细调整角度能过SD交界部,适当吸气。
脾曲:角度钮调整,吸气、进镜、左旋;反复多次,注意保持肠腔内适当气体以显示肠腔,完全吸气肠腔消失可造成通过困难。
横结肠中部:改平卧位;左旋、回拉镜身,再缓慢进镜,部分患者可能需反复多次左旋回拉。
肝曲:平卧或左侧卧位,要领:调整角度适应吸气----回拉-----再吸气---左旋(有时右旋)进镜通过。
升结肠,盲肠:吸气---进镜。
5.助手以下部位通过困难时可请助手协助:(1)乙状结肠中部(2)降乙交界部(3)横结肠中部6.退镜任何时侯进镜困难时或视野不佳时必需退镜。
7.手感初期右手出现酸痛,继续操作可能出现右手无力,一定要坚持,约30-50例时右手恢复正常,此时单手操作已基本达标。
结肠镜插入注意事项虽然具体的操作手法因插入方法而异,但无论是单人操作法还是双人操作法,下列几点是在结肠镜检查时都应遵循的。
1.进镜过程尽量少注气,勿使肠腔过度拉长,力使肠镜在最短的距离内达到回盲部与回肠末段。
结肠镜检查操作规范

结肠镜检查操作规范
一、结肠镜检查目的及用物准备
1、目的:
①对原因不明的结肠出血、慢性腹泻,做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②结肠息肉需电凝切除者或结肠术后需复查者。
(2)用物准备:
①纤维结肠镜1套,活检钳、洞巾、弯盘、三瓣扩肛器1套、长棉签等。
②其他用物。
薨麻油30m1或番泻叶、安定、杜冷丁、阿托品、检查裤、标本瓶、屏风等。
二、操作与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与护理:
①检查前3天进软食,检查前1天进流质饮食,检查当日早餐禁食。
如下午检查,午餐可进流质软食。
②检查前1天,睡前口服藁麻油30m1或番泻叶冲服,检查前1-2小时行清洁灌肠,直至灌出液澄清为止。
③术前15-30分钟给予镇静剂。
④向病人解释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解除顾虑,取得检查中的配合。
⑤病人穿上清洁的检查裤,取膝胸位或左侧卧位。
将关闭的三瓣扩肛器涂上利多卡因胶浆插入肛门。
⑥术者将窥镜插入20cm后抽回扩肛器时,嘱病人张口呼
吸以利肌肉放松,将窥镜向深部插入至20-40CnI时,协助病人取仰卧位,两腿屈曲以利窥镜继续深入。
⑦窥镜进入结肠深处时,协助医生对病变部位摄影或活检。
⑧检查完毕,安置病人,清理用物,标本及时送检。
2、注意事项:
①检查结束后,嘱病人去厕所排气。
②当医生进行插入窥镜时(由于结肠壁较薄),应观察病人的脉搏、面色及有无剧烈腹痛,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③操作前认真检查光源及线路是否正常。
④检查后2小时,可进少渣饮食;3天内不宜做根灌肠检查,以防穿孔。
【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进镜

【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进镜本期导师
注意事项
一、进镜时要在肛门口抹润滑油
二、手持结肠镜时要距离肛门口大约20cm左右
三、结肠镜检查中进镜检查时在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难点。
如果处理不当,形成袢曲,便会增加进镜难度。
操作指南
1. 如果患者体位(平卧位)不是特别如意的话可以选择左侧卧位进镜;
2. 如果肠管角度比较大可以让患者改成平卧位,有助于进镜;
3. 在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的地方一般选择右旋、拉镜,看到肠腔之后右旋、拉镜进入乙状结肠,通过这样的动作过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时没有形成一个弯曲有助于下面进镜,乙状结肠为椭圆形皱襞,然后一个基本的动作就是右旋、拉镜;
4. 同时要吸引不要往肠腔内注入太多的气体,能够看到肠腔即可,右旋、吸引、进镜,右旋之后要注意复位。
四、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
这个时候基本动作也是一个右旋、拉镜,通过右旋看到降结肠肠腔之后拉镜,这样始终保持镜子的自由度
五、脾曲
这个时候的基本动作就是左旋、拉镜
六、横结肠
勾拉、吸气、进镜慢慢的到达肝曲
七、肝曲
左旋、拉镜、吸气
看到升结肠肠腔
吸气、右旋、进镜到升结肠
通过吸引使肠管能够套到镜身上到达回盲部。
单人结肠镜操作方法

大肠镜操作方法要点:镜身拉直,以退为进,钮角旋镜,见腔进镜,吸引钩拉。
手法:左手握镜,大拇指和中指负责旋角,食指负责吸引、充气和冲洗;右手持镜,以大拇指和食指持镜,距肛门20-30cm,负责旋镜和进退镜子。
进镜方法:肛门和直肠:插入肛门2-3cm后注气,如一片红稍退镜,见腔进镜。
至直肠壶腹部调整视野,使液体位于下方,并尽可能吸除液体(即粪汁),见腔进镜,直达直-已移行部。
长约15cm。
乙状结肠:走向:先向前(腹部),然后向左、后,再向后、上,与降结肠移行。
进镜方法:1,多吸引,少吸液体少注气,见腔进镜(但别等腔开大,有一点腔能看清方向即可),一旦看不清腔即退镜,并调整方向。
一般多为向上、向左转(逆时针)。
2,当通过一个弯后,即钩拉右旋退镜,蛇行前进。
3,转弯时角度不可过大,避免“手柄征”。
4,过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达脾曲并拉直后一般为40cm左右,否则说明未拉直。
易犯错误:1,乙状结肠成袢或转弯处不能前行――――顺时针右旋退镜;2,方向角度正确,但看不到腔不敢前行――小心向前滑行数厘米,过了转弯后钩拉。
过乙-降移行处及降结肠:退镜拉直时镜深约30cm达乙-降移行处。
在不成袢的情况下,如果轻柔操作,尽量少注气、多钩拉退镜,一般可以通过。
具体:⑴见腔进镜,见弯即拉,直接到达乙降转弯处,如一时不能到达可通过吸气、见腔推镜和压腹等方法到达。
⑵在进入急转弯之前,现根据转弯方向预调旋角和旋镜,然后插入,边插边调,使镜头在肠腔转弯处滑行进入。
⑶一旦进入并通过转弯处,弯曲角钮不放松,然后拉镜,并顺时针退镜,拉直镜身。
⑷过乙-降移行部后继续见腔进镜,直达脾曲。
一般达脾曲为40CM,说明镜身已拉直。
(50CM原则)。
如果在乙状结肠已成袢,则必须解袢后才可进脾曲,解袢方法:1,N袢:即安上述方法进入,具体为:钩住已-降弯曲部,然后拉镜同时顺钟向右旋镜身(右旋退镜。
)2,α袢:特点:形成α袢后,已-降锐角消失,插镜时可以较为顺利抵达脾曲。
结肠镜操作技巧和方法

结肠镜操作技巧和方法
结肠镜是一种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内部情况的医疗工具,常用于早期发现结肠癌、炎症性
肠病、息肉、出血等疾病。
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下面
是一些常见的结肠镜操作技巧和方法。
1. 术前准备:患者需事先清空肠道,通常通过服用缓泻剂或进行灌肠操作,以确保结肠内部干净。
同时,患者还需了解操作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患者体位:结肠镜检查通常采用侧卧位,将患者侧卧,蜷曲双腿,让肛门处于最佳操作位置。
3. 麻醉和镇痛:根据需要,可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一般情况下,
会在操作前在肛门周围喷洒局部麻醉药物。
4. 镜头进入结肠:医生会在镜子上注入一定量的空气或二氧化碳,以展开结肠,便于观察。
随后,医生将结肠镜插入肛门,逐渐推进到结肠内部。
5. 观察和记录:医生通过结肠镜的视野观察直肠和结肠内部的状况,并记录发现的任何异常。
同时,医生还会进行活检、切除息肉或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
6. 镜头退出和清洗:结肠镜检查结束后,医生将结肠镜缓慢地从结肠内部退出。
在退出过程中,医生需要观察肠道内有无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总之,结肠镜操作技巧和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肠道的清洁度,以及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通过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和注意安全,医生可以确保结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结肠镜操作规范

结肠镜操作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结肠镜操作规范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规范,结肠镜插入技术分为两种, 一是在我国广泛采用的双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另一方法为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这一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检查者为一个人,用其左手控制角度、送气/水、吸引,同时用右手插入及旋转内镜,遵照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通常是一边进行肠管的短缩化一边进行插入。
一.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基本技术主要是通过内镜的操作和肠内气体的的调节,使结肠缩短变直,结肠镜便可顺利地通过乙状结肠、降-乙移行部、脾曲、肝曲送达盲肠及回肠末段;并可全面地观察到肠壁及皱褶里面的情况。
为此要求术者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使手部动作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内镜的前端,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并观察到肠腔内每一个部位。
另外,只有能够随意地控制病变处与内镜之间的距离,并保持适当的间距,才能够进行充分并仔细地观察病变;并能对准病变拍摄清晰的照片。
在腺管开口类型(pit pattern)的放大观察时,如果无法保持适当的距离则对不准焦点,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信息的。
另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如果不能随意地控制内镜的前端,让其毫无阻碍地接近病变,那么这种内镜的治疗本身就存在着危险性。
因此,熟练的掌握单人操作的基本技巧极为重要。
其基本技术如下。
(一)操作的基本姿势患者基本上采取左侧卧位,原则上检查医生站在其身后。
将内镜监视器摆放在便于术者观看的位置。
通常放在患者的头部上方。
为了便于检查,应使用操作空间较大的检查台。
对检查台高度的选择因人而异,台子过高会影响检查,过低又会导致姿势的歪斜。
应选择既不易使医生疲劳又方便其操作的高度。
另外,对于检查医生来说也应采取一种既轻松又不费力的姿势,挺直腰板,左手放在与胸平行的高度握住内镜的操作部,右手握住距离肛门20~30cm处的内镜镜身软管。
肠镜检查标准操作流程

肠镜检查,也称为结肠镜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内部情况的医学检查。
以下是一般的肠镜检查标准操作流程:检查前准备:1. 预约检查:先与医疗机构预约肠镜检查时间。
2. 术前咨询:医生会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3. 饮食准备: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清肠准备,通常需要服用清肠药物或进行灌肠,以清空肠道。
4. 停用特定药物:如服用抗凝血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能需要在检查前暂停使用。
5. 心电图和血液检查:进行检查前需进行心电图和血液等基本检查。
检查当天:1. 空腹:检查前至少8小时不宜进食。
2. 穿着宽松衣物:以便检查时方便操作。
3. 携带资料:携带所有必要的医疗资料,如病历、检查报告等。
4. 进行镇静剂评估:对于某些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镇静剂以减轻不适。
5. 进入检查室:在检查室躺下,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肠镜检查。
检查操作:1. 涂抹润滑剂:医生会在肛门处涂抹润滑剂。
2. 插入肠镜:医生会缓慢地将肠镜插入肛门,并逐步推进至结肠。
3. 观察和拍摄:肠镜上有摄像头,医生会观察结肠内部的情况,并可能拍摄照片用于诊断。
4. 活检和治疗:如果医生在检查中发现异常,可能会进行活检或进行其他治疗操作。
5. 退出肠镜:检查完成后,医生会缓慢地将肠镜退出。
检查后:1. 休息:检查后可能在观察室休息片刻。
2. 观察副作用:医生会观察患者是否有副作用,如腹痛、出血等。
3. 提供指导: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提供相应的医疗建议或后续治疗方案。
4.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清肠后,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单人结肠镜操作方法

大肠镜操作方法要点:镜身拉直,以退为进,钮角旋镜,见腔进镜,吸引钩拉。
手法:左手握镜,大拇指和中指负责旋角,食指负责吸引、充气和冲洗;右手持镜,以大拇指和食指持镜,距肛门20-30cm,负责旋镜和进退镜子。
进镜方法:肛门和直肠:插入肛门2-3cm后注气,如一片红稍退镜,见腔进镜。
至直肠壶腹部调整视野,使液体位于下方,并尽可能吸除液体(即粪汁),见腔进镜,直达直-已移行部。
长约15cm。
乙状结肠:走向:先向前(腹部),然后向左、后,再向后、上,与降结肠移行。
进镜方法:1,多吸引,少吸液体少注气,见腔进镜(但别等腔开大,有一点腔能看清方向即可),一旦看不清腔即退镜,并调整方向。
一般多为向上、向左转(逆时针)。
2,当通过一个弯后,即钩拉右旋退镜,蛇行前进。
3,转弯时角度不可过大,避免“手柄征”。
4,过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达脾曲并拉直后一般为40cm左右,否则说明未拉直。
易犯错误:1,乙状结肠成袢或转弯处不能前行――――顺时针右旋退镜;2,方向角度正确,但看不到腔不敢前行――小心向前滑行数厘米,过了转弯后钩拉。
过乙-降移行处及降结肠:退镜拉直时镜深约30cm达乙-降移行处。
在不成袢的情况下,如果轻柔操作,尽量少注气、多钩拉退镜,一般可以通过。
具体:⑴见腔进镜,见弯即拉,直接到达乙降转弯处,如一时不能到达可通过吸气、见腔推镜和压腹等方法到达。
⑵在进入急转弯之前,现根据转弯方向预调旋角和旋镜,然后插入,边插边调,使镜头在肠腔转弯处滑行进入。
⑶一旦进入并通过转弯处,弯曲角钮不放松,然后拉镜,并顺时针退镜,拉直镜身。
⑷过乙-降移行部后继续见腔进镜,直达脾曲。
一般达脾曲为40CM,说明镜身已拉直。
(50CM原则)。
如果在乙状结肠已成袢,则必须解袢后才可进脾曲,解袢方法:1,N袢:即安上述方法进入,具体为:钩住已-降弯曲部,然后拉镜同时顺钟向右旋镜身(右旋退镜。
)2,α袢:特点:形成α袢后,已-降锐角消失,插镜时可以较为顺利抵达脾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肠镜操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李初俊相对而言,结肠镜的插入要比上消化道内镜的插入困难得多。
尽管有许多检查的手段,但结肠镜检查目前仍是检查结肠病变,尤其是早期病变最直观、最直接的检查方法,配合染色与放大内镜技术,能达到对早期病变进行诊断的目的,还可对可疑病变作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熟练掌握结肠镜的插入方法,是达到对大肠早期病变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前提。
结肠镜检查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检查过程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
如何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将患者的不适感减至最小,并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准确的检查及完成确切而安全的内镜治疗,是消化内镜医生所应追求的一种技术境界,从而使民众更愿意于接受此项检查手段而使及时的结肠镜检查,甚至是结肠镜筛查成为可能。
在结肠镜的插入技术上,有双人操作法与单人操作法之分。
结肠镜双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 of colonoscopy)由负责控制内镜操作部各旋钮及实施拉、退镜的内镜医生及负责将内镜向肠腔内送及把持、防止内镜外滑的助手(医生或护士)共同配合而完成。
完美的双人操作法进行有赖于内镜医生与助手各自对结肠镜操作的技术水平,以及两者配合的默契程度。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 of colonoscopy),顾名思义,则是由内镜医生单人独立完成。
术者左手司旋转上下旋钮、吸气、注气、注水及主要的旋转内镜镜身之职,必要时微调左右旋钮,右手负责进退镜身及辅助旋转内镜而完成结肠镜检查。
单人操作时内镜医生能更好地感知内镜进退、旋转的阻力等情况,能更协调地进行操作,并能更充分地发挥内镜本身的灵活性,使内镜医生的技术水平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利于细致地进行观察及进行各种精细治疗操作,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
【基本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大腿尽量向胸前屈曲,臀部与床尾的距离以不少于50cm为宜,以便于操作过程中镜身的置放。
内镜主机及监视器可据术者习惯及内镜室条件等,选择置于与术者同侧的检查床头,或置于术者对面的检查床床尾侧,有条件者可从不同位置摆放多个显示器以便于操作者的观察。
对于试图从双人操作法向单人操作法转变的医生来说,宜采用将主机置于术者对面的检查床床尾侧,以便于在试用单人操作法无法完成时可随时改回已经习惯与熟练的双人操作法而完成结肠镜检查操作。
术者位于患者背部床边近床尾处,可站立位或坐下进行操作。
左手握持内镜操纵部置于自然的位置,让左右弯曲钮处于自然状态(必要时可用左手稍调节,尽量不用右手操作),以拇指为主、中指或无名指为辅调节上下弯曲钮,以示指和中指分别控制吸引钮和注气/注水钮,或中指协助握持内镜及辅助调节上下弯曲钮,单用示指控制吸引钮和注气/注水钮。
让镜身于被检查者肛门附近成“U”字形的自然状态,右手于距肛门20cm~30cm处握持镜身,负责进镜与退镜,并配合旋转镜身。
主要由左手摆动及旋转镜身,利用杠杆的原理使被握持的镜身旋转而达到结肠镜端部旋转的目的,右手在旋转镜身时主要起协助和固定作用。
术前先行肛门指诊以了解肛门及下段直肠的情况。
镜端涂上润滑剂,以含有局部麻醉剂的润滑剂为佳,以减少内镜操作过程中被检查者肛门的不适感。
术者右手先握持内镜端部,示指平贴内镜,在助手协助暴露被检查者肛门的情况下,将镜端侧面斜贴肛门一侧,用示指轻按使镜端滑入直肠内,或将内镜完全放于检查床上,象作肛检一样,术者以左手协助暴露被检查者肛门而完成内镜的肛门插入。
在保证内镜不会滑脱的情况下(可借助略调高上弯曲钮),右手退至距肛门20cm~30cm处握持镜身,保持右手至患者肛门间的镜身成直线状态并与患者直肠同轴,向肠内少量注气并寻找肠腔走向,寻腔进镜。
进镜过程随时调整、保持内镜轴不呈多余弯曲的状态(取直),边推进并在旋转镜身、感知镜身阻力来源的情况下对内镜进行反复的回拉,以
使肠管短缩于镜身上。
使内镜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充分的自由感是单人操作法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与关键。
一般而言,在肠管充分短缩的情况下,结肠镜端到达结肠各弯曲部时内镜插入的长度分别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15cm,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30cm,结肠脾曲40cm,结肠肝曲50cm~60cm ,回盲部70cm左右。
在单人操作法插镜的整个过程中,应避免结肠镜插入过长,通过各弯曲部时能达到上述的适当距离,则说明整个的插入过程肠管都得到短缩、结肠镜都处于取直状态,此乃理想的操作境界。
利用单人操作法能对镜身进行大幅度的旋转,充分发挥此一特性将使结肠镜插入更为灵活方便。
内镜的进退与旋转操作必须贯穿于整个操作过程,具体的旋转方向应据插镜时的肠腔方走向、回拉时镜身的阻力情况及肠腔走向而定,于大肠各大弯曲处通常需要较大幅度的镜身旋转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内镜于相对自然的状态,勿进行过度的旋转。
每一次旋转通过某一弯曲后应尽量回旋使内镜恢复自然状态,利于下一步的操作。
旋转镜身的操作应利用杠杆的力学原理,充分将左手旋转镜身及摆动内镜的作用力传递至镜端,在右手的辅助下,轻松地完成对镜身的旋转操作。
乙状结肠是整个结肠镜操作的关键和困难部位。
内镜在乙状结肠弯曲或结襻将使内镜插入变得越来越困难,带襻下的继续进镜将给被
检查者带来很大的不适,应该尽量避免。
若无法完全短缩、取直,镜端通过乙状结肠-降结肠移行部时镜身在乙状结肠处形成α襻或N 襻,则应在镜端到达降结肠后进行乙状结肠短缩操作,解除已于乙状结肠上形成的肠襻,使镜轴恢复取直状态;如仍无法取直,不得已时可将内镜在带襻的状态下继续进镜(此时患者的痛苦是明显的,应尽量避免带襻下进镜),通过结肠脾曲达横结肠后,借力于脾曲,用旋镜、退镜及钩拉等多种手法并互相配合进行解襻取直。
确实解襻困难时应将内镜退回至直肠,使肠镜恢复自由感后重新尝试取直状态下进镜,力求在内镜不结襻的状态下通过乙状结肠。
仍不奏效时,将内镜退回于直肠取直后,让助手用左手托住患者腰部,右手掌自患者脐部向患者左下方推压,术者才进镜,或能阻止镜身在乙状结肠结襻而顺利进镜至降结肠。
合适地变动体位也是防止结襻及使肠镜插入顺利的重要方法。
如操作过程顺利,患者可始终处于左侧卧位而将肠镜一直插到回盲部,然后才让患者平卧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回盲瓣及阑尾开口,并利于回盲瓣的通过,然后退镜观察。
如镜端达降结肠而进镜不顺畅时,可让患者转成平卧位(平卧位时可让被检查者右腿搭在左腿上呈翘二郎腿状,以免被检查者右腿阻碍术者的操作)可能有所帮助,必要时可于镜端达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时便转为平卧位。
如果脾曲折叠弯曲明显,无法寻腔进镜,可试让患者改成右侧卧位,脾曲则向右下坠而使弯角变钝,此时边吸气边进镜便能较顺利地通过脾曲。
对于横结肠冗
长下坠的患者,肠镜通过有困难时,可于肠镜通过脾曲后再让患者改成左侧卧位,以利于横结肠肠管短缩至镜身上。
若能自始至终将镜轴保持成取直状态,患者将能在没有明显痛苦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完成结肠镜插入,并能保证结肠镜较容易地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末段进行观察。
在整个插镜过程中,不管被检查病例的难易,术者应始终保持对结肠镜操作自如的感觉。
过度牵强与夸张的动作提示插入方法不当,并预示难于继续入镜,并将带给患者严重的不适及意外的操作危险。
【注意事项】
1.进镜过程尽量少注气,勿使肠腔过度拉长,力使肠镜在最短的距离内达到回盲部与回肠末段。
进镜过程仅对肠腔进行粗略的观察,退镜时才充分注气对肠腔进行详细的观察。
应充分利用吸气的作用而短缩肠管及将减少肠管的弯曲度,利于内镜的插入。
2.明视下的循腔进镜能充分保证结肠镜检查的安全,尽量避免在盲视野下进行操作。
3.带襻进镜将使内镜的进入显得越来越困难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镜身拉直下进镜不仅使内镜的插入显得容易,而且不致引起患者的不适。
4.应时刻明了内镜所处的位置与状态,以便使改变操作手法、选择患者体位及推压腹部变得有的放矢。
5.进行辅助手法前应先将内镜取直后方开始按压被检查者腹部,即是说,辅助按压的作用在于防止内镜成襻,而非帮助解襻,在内镜运动过程中助手的手法保持不变。
内镜运动过程中手法的变动将影响辅助手法的作用及可能带来额外的操作风险。
6.整个操作过程中左右手各司其职,右手始终不离开镜身(进行镜下治疗时除外)。
7.让左右弯曲钮处于自然的非锁止状态,必要时可用左手指进行微调,通过弯曲后即让其恢复自然状态。
8.回拉镜身,短缩肠管的操作应贯穿于整个内镜插入的全过程,主要借助于镜身与肠管间的阻力进行,勿使镜端钩住肠壁的情况下进行拉镜,以免引起黏膜损伤及穿孔等并发症。
整个拉镜过程宜在明视野下进行以策安全及保证短缩肠管的效果。
9. 回肠末段是肠结核及克罗恩病的好发部位,提倡常规进入进行检查。
必要时可倒镜观察升结肠、直肠末段及肛门部。
10. 我们追求的是在被检查者痛苦尽可能小的情况下,于镜身充分取直的基础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回盲部。
速度固然重要,但应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
过分考虑速度将可能增加被检查者的不适,并可能反而影响内镜的插入。
荭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