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_1
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在实行之前,都需要先编写教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等8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保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准备:PPT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瞧,这是什么?(纸船)这又是什么?(风筝)① 指导“筝”的读音:这个筝字是后鼻音,单个字出示的时候我们读一声,请跟我读:zheng。
当它组成词语读轻声,读得短而轻,跟我读:风筝。
我们来开一组小火车。
/读得真好。
)② 这个筝字是什么偏旁?(竹字头),最早的风筝骨架就是由竹片做成,所以它是竹字头。
1、揭题:同学们,你们爱好纸船和风筝吗?他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产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和风筝》(板书,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轻轻地将书本翻到第103页(PPT出示要求)。
比较下我之前学过的课文,你有什么发觉吗?(这是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浏览方式——默读。
谁来读读浏览要求?(学习默读:边读边摸索:课文讲了一个谁和谁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可以边圈画边摸索。
2、初读反馈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本课中的生字词。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词语:松鼠折纸漂流抓住幸福愿意取下飞舞但是草莓扎风筝① 请你们自由读一读② 声音渐渐地轻了下来。
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③ 你幸福的幸的后鼻音读得真到位。
在这里,老师还是要提示大家:抓、折、鼠都是翘舌音,谁来读一读?3生,你来读读,你来读读(翘舌音读得真到位/读得真清楚)请跟我读。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篇)

篇一:《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1导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
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
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
(教师书写课题)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1复述课文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
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生:第3、4自然段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
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__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识记字词读一读:堕憔悴荡漾瑟缩什物解释: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肃杀诀别(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
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
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__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
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
人美版(杨力)美术六年级上册《4.风筝》教学设计1

人美版(杨力)美术六年级上册《4. 风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风筝》这一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内容。
本课以风筝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和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风筝。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步骤和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风筝作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绘画基础,对风筝这一传统工艺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在风筝制作和绘画方面的技巧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类型和制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制作和绘画风筝的技巧,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绘画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风筝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风筝的历史、类型和制作方法。
2.示范法:教师演示风筝制作和绘画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和绘画风筝。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风筝作品。
5.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图片资料。
2.风筝制作材料(纸张、彩笔、绳子等)。
3.绘画工具(画纸、彩笔、水粉等)。
4.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美丽的风筝图片,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风筝的历史、类型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5篇)《风筝》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篇一: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幻灯:风筝图片。
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
(幻灯: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
(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背景知识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风筝》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
(板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
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
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
(师在黑板写)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学设计【课文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
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3、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做风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四、细读深究,体悟情感学习第2自然段:1、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憧憬和希望)。
师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快活地喊叫”、“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语的含义,感悟孩子们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体会孩子们对风筝的深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做风筝”的快乐,现在,“幸福鸟”做好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放飞“幸福鸟”的心情,好吗?二、学习放风筝板块,感受心情的变化1、学习第3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指名读,和学生一起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⑶谈谈感受到的放风筝的心情。
⑷联系生活,深究文本: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放飞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欣赏同学们放风筝比赛中的一组照片,访谈:同学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不开心的是什么?(风筝一下子就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你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的心灵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
请大家划一划。
讨论交流,随机点红词语: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品读词语: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讨论明确: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快乐开心激动幸福随机板书关键词:放风筝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哭垂头丧气做风筝师引导: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过渡: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点红文字:快活地喊叫着拼命地奔跑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生说,老师给予肯定。
A、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B、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C、……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多么开心啊!谁还想来开开心心地读读这段话?指名配乐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⑴过渡:我们的快乐还不至于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请看──出示第四段的1、2两个句子。
指名读。
老师点红关键词语:飞到了云彩上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⑵过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配哀乐,可以借鉴《纸船和风筝》的音乐。
老师范读第四段3、4句。
)读后,点红关键词语──断了飞走了没了踪影师:同学们,你想说什么?生:快乐断了,自豪断了……师:是啊,我们的心也一下子从高高的云端掉下来了。
多么难过,失落啊!谁能把这种感情的变化读出来?指名读。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点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多好的两个成语啊,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
(我看见有个同学马上在采蜜本上积累下来了,真好!)谁能说说对这个两个成语的理解?大惊失色──生说后,师评:是啊,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受了!千呼万唤──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你来呼一呼,唤一唤。
理解“千呼万唤”。
指导学生表演好“千呼万唤”。
(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具体操作:一生呼唤后,师评:你这是千呼万唤吗?这是“一呼两唤”!谁再来“千呼万唤”?生唤。
(次数增多了。
)师评:有进步!“七呼八唤”了。
可是此时,呼唤的只是你一个人吗?不。
是所有的小伙伴。
那让我们一齐来唤一唤吧。
师引读──生唤。
师:同学们,此刻他们千呼万唤,想唤回什么呢?(风筝、快乐。
自豪)可是唤得回来吗?(不)从飞在云端,到断了线,多大的感情变化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齐读。
过渡: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
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不!想怎么样?去找风筝!找回那份快乐,找回那份自豪!三找风筝板块请学习“找风筝”的同学帮我们吧这份快乐找回来吧!(出示文字,读一读)师:你们找着了吗?(没有)师:那怎么行啊?一定要找回来啊!你们用心找了吗?怎么知道的?生: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师:会不会还有什么地方没找啊?生:有!水磨坊!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后来,你们找着了吗?课文没有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请你设想一下,注意把寻找的结果写出来,把你们当时的心情写下来。
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学生写话。
交流:A、找到了!找到了!风筝真的就落在这里!我们欢呼起来……B、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又一次大哭起来!幸福鸟啊幸福鸟,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们又多想念你!!你快飞回来啊!!师小结: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
你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亲的亲人!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