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23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第15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 第15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苏教版必修3

2.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向上)
3.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以绝.秦望(使……断绝) ⑥归.璧与赵(使……归) ⑦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肉袒.(tǎn) 广成传.(zhuàn) 渑.池(miǎn)
理曲.(qū) 衣.褐(yì)
2.选字形 吻刎口自吻刎 驽弩弓驽弩钝
靡糜披 糜靡 烂 偿尝尝偿试还
二、词语解释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砧板
2.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姬妾 今:美女 13.明.年.复攻赵 古:指第二年 今:指(将来的)明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从这里到那里 今:指以前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姬妾 今:美女 13.明.年.复攻赵 古:指第二年 今:指(将来的)明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从这里到那里 今:指以前
4.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吾羞.,不忍为之下(以……为羞耻)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 为后) 5.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容,宽恕)
6.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理亏之责) 7.动词作名词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二)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 古:指授予官职;任命 今:指下跪叩头;祝贺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古:指忧虑,担心 今:指害病;灾祸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8、幸: • 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词类活用
• 臣乃敢上璧
• (上:名词作动词 献上)
•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前曰:“……”
• 舍相如广成传舍
• (舍: 名词作动词 安置)
• 使其从者衣褐
• (衣:名词作动词,穿)
• 左右欲刃相如
• (刃:名词作动词 杀)
• 于是相如前进缶
• (前:名词作动词 上前)
• 怒发上冲冠
• (上:名词作状语 向上)
• 相如奉璧西入秦
• (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 间至赵矣
(间:名词作状语 从小路 )
• 卒廷见相如 • (廷: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 相如廷叱之 • (廷名词用状语 在朝廷 )
• 宁许以负秦曲 • (负: “使……承担”)
5、乃
• 今君乃亡赵走燕
• (副词
• 乃前曰,璧有瑕,请 • (副词 指示王
竟然) 就)
• 6、 负: • 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 ③背着(肉袒负荆) •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 7、引: • ①拉(欲引相如去) • ②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 ③掉转(引车避匿)
• (介词 趁机,由此)
•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 (介词 经由、通过)
• 因跪请秦王
• (介词 趁机)
4、于
• 以勇气闻于诸侯 • 君幸于赵王 • 故燕王欲结于君 • 归璧于赵 •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
大王乎
• (介词 • (介词 • ( 介词 • (介词 • (介词

苏教活页 必修三(二)

苏教活页 必修三(二)

意外的变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7)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 ..
两个词,现在,别人(指沛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用刀杀,名词作动词 (12)左右欲刃 相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宁许以负 秦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 . (14)大王必欲急 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逼迫,形容词作动词 .
向上、直竖,名词作动词 (6)怒发上 冲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献上,名词作动词 (7)臣乃敢上 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安置住宿,名词作动词 (8)舍 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穿,怀里藏着,名词作动词 (9)乃使其从者衣 褐, 怀 其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鱼和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鱼身上的肉。
必修三(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

苏教版语文高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苏教版语文高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 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 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 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 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 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 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 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 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 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 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 在战国后期,当时 秦、楚、齐、赵等 七国纷争,以秦力 量最为强大,它要 统一中国,采取各 个击破的战略,对 外扩张。
字词释义
1、通假字 可与不 臣愿奉璧西入秦 拜书送于庭 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拜,授予官职 患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3、倒装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宾语前置: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 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重 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 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 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 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 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 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 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 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 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 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 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 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文言文高二必修三原文加注释加翻译字字对应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文言文高二必修三原文加注释加翻译字字对应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

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别本多作晋阳,误。

晋阳在今山西省,原属赵国,非从齐国攻取得来。

拜:授官。

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以勇气:《后汉书》李贤注引《战国策》:“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

事见《韩非子·何氏》。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遗(wèi):送。

易:交换。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徒:白白地。

见欺:被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使报:出使答复。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窃计:暗中打算。

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亡,逃。

走,跑。

止:劝阻。

·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

·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课文结构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课文结构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

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

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

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

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

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

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

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

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

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

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秦王无可奈何。

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全套备课精选: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第1课时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全套备课精选: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第1课时

文本22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辨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赦.臣( ) ②礼节甚倨.( ) ③睨.柱( ) ④就汤镬.( ) ⑤相视而嘻.( ) ⑥渑.池( ) ⑦奏瑟.( ) ⑧盆缻.( ) ⑨张目叱.之( ) ⑩不怿.( ) ○11避匿.( ) ○12虽驽.( ) ○13肉袒.负荆( ) ○14刎.颈之交( ) (2)给多音字注音①⎩⎪⎨⎪⎧缪.贤( )纰缪.( )绸缪.( ) ②⎩⎪⎨⎪⎧列观.( )观.察( ) 2.辨形组词 ①⎩⎪⎨⎪⎧缪( )谬( )戮( )②⎩⎪⎨⎪⎧赦( )郝( )赫( )③⎩⎪⎨⎪⎧倚( )掎( )犄(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徒见.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窃.计欲亡走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相如因持璧却.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臣请就.汤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秦王竟.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臣等不肖,请.辞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独.畏廉将军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倒装句
何以:以何, 凭借什么" 1,君何以知燕王 . 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 宾语前置(介宾倒置) 宾语前置(介宾倒置) 2,何以知之. ,何以知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 "可使报秦的"人,定语后置 , 可使报秦的" 4,拜送书于庭 . , 5,会于西河外渑池. ,会于西河外渑池. 6,乃设九宾礼于廷. ,乃设九宾礼于廷. 7,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名词--介 名词--介 -- 宾短语(状语), ),应 宾短语(状语),应 在谓语动词前, 在谓语动词前,表时 地点, 间,地点,方式等 介宾短语后置
使动用法 ...完整 1,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完璧归赵- ..破碎 2,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破碎 ,秦王恐其破璧- ..承担 3,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宁许以负秦曲- 完毕; 完毕 4,毕礼而归之- 毕,使……完毕;归, ,毕礼而归之- ...回去 使...回去 意动用法 ..为羞耻 1,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后,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为先 为先; 先 ..为后 以..为后
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为缪贤叫好》,此文一反传统的 为缪贤叫好》 认识, 完璧归赵"" ""渑池 认识,把"完璧归赵""渑池 ""将相和 将相和" 会""将相和"的头功记在缪贤的头 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上,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善于用 根本原因在于缪贤善于推荐, 人. 你是如何看待的? 你是如何看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背景探源】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早年曾在家乡“耕读河山之阳”,青年时期出游,足迹遍及现在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所到之处,实地调查,搜集了许多资料,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展了他的胸襟与眼界。

继其父为太史令后,博览朝廷藏书,整理史料,又为他写作做了充分准备。

司马迁约于前104年,开始写作《史记》。

其后,因替降将李陵辩护,惨遭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愤,继续著述。

前93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煌煌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130篇,内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以写人物为中心,形象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鲁迅曾给《史记》以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要》)《廉颇蔺相如列传》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

作者对蔺相如的“智勇”和他的顾全大局、不计私仇的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对于廉颇的战功和作用以及他的勇于认错、负荆请罪也予以表彰。

【作品鉴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

“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

前两者姑且不论,就说“将相和”部分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

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

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

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

这个故事既写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情怀,又写出了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

二人之所以成为“刎颈之交”,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有先公后私的思想。

也正是将相团结,强秦才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延续了赵国和平安定的局面。

应当说这个故事的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

“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

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

在这一组矛盾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请先看廉颇的一席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说的是何等得盛气凌人!首先夸耀自己攻城拔寨的巨大功劳,论功行赏,也该是我廉颇位列上卿,哪里轮得到蔺相如那小子!更何况蔺相如出身卑贱,他哪有资格去做上卿?!似乎天下除他没有任何人有做上卿的资格!这也太狂妄了点。

你以为你是谁啊,离开了你难道地球就不转了吗?再看他接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也足见其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

其实他也不往深处想一想,即便他见到了相如,并对相如大加侮辱,最终掉价也不是人家蔺相如,而是你廉颇,充其量也就是自取其辱而已。

再看相如作出的反应:“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首先他把秦王与廉颇作了比较,指出即使面对凶狠残暴的秦王,他也毫不畏惧,更何况廉颇呢!这说明相如并不是胆小怕事,软弱无力,畏惧廉颇。

他之所以步步退让,是因为赵国的天下就靠两人勉力支撑,如果两人再“兄弟阋墙”,那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于事无补!于国有害!因为相如深深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含义,所以,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相如只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这番话入情入理,令人为之动容!最后看廉颇说的一句话:“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终于承认了自己的不识大体、见识浅陋。

应当说廉颇此时的心理是既羞愧难当,又心悦诚服。

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廉颇能对相如进行深刻的忏悔,真诚的道歉,这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的几段语言极富个性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征。

从上赏析不难看出,即便仅仅是节选的“将相和”部分就有以上诸多艺术成就,其全篇的艺术成就也就不言而喻了。

正因为传文突出的艺术成就,才使“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彪炳史册。

【译释点评】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赵王)已经罢会回到国内,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予上卿(的官职),地位在廉颇之上。

以:因为。

拜:授予官职。

位:朝会时的位次。

右:上。

秦汉时以右为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将军,有攻占城池旷野作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仅仅凭借言辞辩才建立功劳,而;承接连词。

以:介词,凭借。

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却地位处于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容忍屈居于相如之下。

”而:转折连词,却。

且:况且。

素:一向,本来。

不忍:不能容忍。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廉颇)公开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他的话),不肯和他会面。

宣言:公开扬言。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经常在上朝时,声称(自己)生病,不想与廉颇争执位次的先后上下。

不久相如出行,远远望见廉颇,每:经常。

列:位次的先后上下。

已而:不久。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相如拉转车子躲避起来。

于是门客们一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事奉您,所以:……的原因。

亲戚:亲人,亲眷。

事:事奉。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现在您与廉颇位次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畏惧躲避,徒:仅仅,只是。

高义:高尚的道义。

列:位次。

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特别害怕。

一般的人尚且为此感到羞耻,何况是对于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

“尚:尚且。

羞:意动用法,以之为羞。

不肖:没有才能。

请:请允许我做……。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离开),说:“诸位看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门客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固:坚决。

孰:谁。

不若:赶不上。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相如说:“就凭秦王的声威,我在朝廷之上都敢斥责他,羞辱他的众位大臣。

我虽然驽钝,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廷之上。

辱:使动用法,使……受辱。

驽:拙劣,驽钝。

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难道是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军队。

只是因为我们俩还在啊。

独:难道。

顾:只是。

徒:仅仅,只是。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现在两只老虎在一起争斗,看那形势都甭想活下去。

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首位,把个人的私怨放在次要地位啊!此:每朝称病,引车避匿等忍辱退让的做法。

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曰:“鄙贱之人,廉颇听到这番话,袒露肩膀背负荆杖,通过门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说:“见识浅陋的人,负:背着。

因:通过。

鄙:见识浅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不知道到将军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最终两人言归于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宽:宽容。

卒:最终。

相与:一起。

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

点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不计私仇的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对于廉颇的勇于认错、负荆请罪也予以表彰。

【课后理解】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和同学比较,有哪些句子翻译不一样,看看谁的翻译更好。

(赵王)已经罢会回到国内,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予上卿(的官职),地位在廉颇之上。

(赵王)已经罢会回到国内,因为相如功劳很大,授予上卿(的官职),地位在廉颇之上。

却地位处于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容忍屈居于相如之下。

”廉颇)公开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他的话),不肯和他会面。

相如经常在上朝时,声称(自己)生病,不想与廉颇争执位次的先后上下。

不久相如出行,远远望见廉颇,相如拉转车子躲避起来。

于是门客们一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事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现在您与廉颇位次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畏惧躲避,特别害怕。

一般的人尚且为此感到羞耻,何况是对于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离开),说:“诸位看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门客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相如说:“就凭秦王的声威,我在朝廷之上都敢斥责他,羞辱他的众位大臣。

我虽然驽钝,难道是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军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