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材料题
商鞅变法材料题.docx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1、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地利不尽出。
于是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本于内,而使秦人于外。
故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国富兵,天下无。
——《通典●食》材料二:之技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士。
——《荀子● 兵》(1)根据材料一,并合所学知,分析商鞅什么要" " 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什么会受商鞅之" " ,果如何?( 6 分)(2)根据材料一,并合所学知,分析材料二法的原因。
( 4 分)「答案要点」( 1)因要展生,增力; " 利其田宅 " ,井田,开阡陌,励耕,免除徭役;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的目的。
(2)是商鞅法行的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等励功措施的果;使三晋之人秦所用,而秦得以心于外。
2、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之,非古道,犹以本之故,国而雄侯。
然王制遂,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社稷。
---------《 . 食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百姓用,侯服,楚、魏之,地千里,至今治。
-------《史 . 李斯列》回答:( 1)商鞅法的理基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明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 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商鞅法各持什么度?材料二中的“ 本”、“王制遂”各指什么?( 4 分)答案: (1) 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井田,开阡陌 B 、励耕,重抑商( 4 分)( 3)材料二持否定度,材料三持肯定度“ 本”指重生“王制遂”指奴隶制度被除( 4 分)3、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 罪重”,主“以刑去刑”,此非子道:“公鞅之法也重罪。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D.重农抑商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及答案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具有深远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意义的伟大改革!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初一上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 ( )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 )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 ( )A.管仲改革B.周世宗改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A.管仲B.商鞅C.王安石D.康有为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B.正确的军事策略C.正确的外交策略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11.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 )A.邯郸B.大梁C.咸阳D.郢都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 ( )A.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C.石制农具D.木制农具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 战争频繁B. 诸候争霸C. 新旧制度更替D. 百家争鸣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材料三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
……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6分)(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实行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2分)【答案】(1)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政治上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由此开始。
(3分)北魏实行均田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政治上实行俸禄制、三长制。
(3分)(2)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分)(3)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2分)【解析】(1)回顾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2)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试题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薄恩礼,好生分”造成人与人的关系陌生,“什伍连坐制”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2.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国县制的理解。
秦国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实行县制,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进行管理。
分析选项,A、B、C均合史实,D表述错误,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
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材料二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
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4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2分)【答案】(1)抓住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他的全力支持。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3)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5)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2.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关于商鞅变法的习题

关于商鞅变法的习题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发生的年代是:a) 春秋时期b) 戰國時期c) 元朝时期d) 明朝时期2.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a) 解决国家财政困难b) 解决国家军事弱势c) 解决国家政治腐败d) 解决国家道德沦丧3. 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之一?a) 实行郡县制b) 推行法治c) 开展军事改革d) 保留封建等级制度4.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a) 解决了国家的贫富差距b) 解决了国家的外交问题c) 解决了国家的内忧外患d) 解决了国家的弱势经济5.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a)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负面影响b)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c) 对中国历史没有产生任何影响d)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中立影响二、判断题6. 商鞅变法是指商鞅发起的改革运动。
(对/错)7. 商鞅变法的实施导致了秦国的强盛。
(对/错)8. 商鞅变法是秦国第一次改革封建制度。
(对/错)9. 商鞅变法的失败导致了商鞅被贬谪。
(对/错)10.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成为了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对/错)三、简答题11.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解决国家的财政和军事问题,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变法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实行郡县制,将国家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郡县,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
- 推行法治,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 开展军事改革,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 取消兼并制,使土地流转自由,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12.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商鞅变法不仅解决了当时国家的财政和军事问题,而且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构筑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为秦国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练习题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发生在我国的哪个朝代?A. 周朝B. 春秋战国C. 秦朝D. 汉朝2.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加强中央集权B. 发展农业生产C. 提高军队战斗力D. ABC都是A. 连坐法B. 轻罪重罚C. 废除井田制D. 统一度量衡A. 韩国B. 赵国C. 魏国D. 楚国5.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事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A. 建立县制B. 实行军功爵制C. 废除世袭制D. BC都是二、填空题1. 商鞅变法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____年至公元前____年。
2. 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实行______制度。
3. 商鞅变法期间,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实行了“______”政策。
4.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了严格的______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5. 商鞅变法中,为了统一度量衡,制定了______标准。
三、简答题1. 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2.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3. 商鞅变法中的“法治”与“德治”有何区别?4. 请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
5. 商鞅变法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四、论述题1. 试论述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分析商鞅变法对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形成的影响。
3. 从商鞅变法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五、判断题1. 商鞅变法中,商鞅本人因变法有功而被封为贵族,享尽荣华富贵。
()2. 商鞅变法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3. 商鞅变法中,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4. 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禁止人民自由迁移。
()5.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显著下降,导致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一落千丈。
()六、匹配题措施:1. 废除井田制2. 实行军功爵制3. 统一度量衡4. 建立县制5. 重农抑商效果: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方便了商品交换E. 稳定了社会秩序七、连线题人物:1. 商鞅2. 秦孝公3. 公孙衍4. 惠施5. 张仪角色:A. 变法的支持者B. 变法的反对者C. 变法的执行者D. 提出连横策略E. 提出合纵策略八、案例分析题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一时,但也因变法过于激进,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商鞅本人也遭到车裂之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
兵强,天下无敌。
—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
「答案要点」(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
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
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
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
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
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
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1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
响?(3分)
答案:(1)赞扬态度(1分)(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
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
子立,公子
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理论基础。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答案
①按军功授爵;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弱旧贵族的
特权;
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理论基础(2分):法家思想。
(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
的强烈反对(2分)。
5、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
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材料二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图二奖励耕织图三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
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
书?食货志》
请回答:⑴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2
分)
⑵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
问题是什么?(2分)
⑶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
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⑷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⑸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分)
答案:⑴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2分)
⑵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
分)
⑶正确。
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
(3分)
⑷倾邻国而雄诸侯。
(2分)
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
用。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