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2)掌握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案例中总结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战略,树立为国家交通运输事业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的定义及分类(1)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2)交通运输的分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

2. 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1)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2)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等。

3.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交通运输对城乡差距的影响;(3)交通运输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2)如何优化我国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和特点;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交通运输项目,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针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交通运输布局相关地图、数据和案例;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3. 教学用具: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讲授新课:(1)讲解交通运输的分类及其功能;(2)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3)阐述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提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行业前沿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交通运输枢纽或企业,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实际运作。

3. 开展相关的校内外竞赛或研讨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

2.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4.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4.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情景二:某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请根据实际情境,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需求,制定适合的交通运输布局方案。要求不少于600字,可包括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
3.撰写一篇关于“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宣传环保理念,呼吁大家关注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对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基本概念与原理:讲解交通运输的分类、特点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思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阐述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可适当运用图表、数据等予以支持。
2.针对以下情景,提出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方案:
情景一:某城市计划在近郊新建一座工业园区,预计未来几年内将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2. 使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能够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优化建议。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实际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优缺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优化建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通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兴趣。

2. 讲解交通运输分类:介绍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讲解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事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优化建议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地理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相关章节2. 案例素材:国内外交通运输布局案例资料3. 多媒体课件:交通运输方式图片、视频等4. 地图: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图5. 网络资源:相关交通运输布局及区域发展的新闻、论文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优缺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课题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 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产生有利影响教学难点:将交通的影响知识迁移至实际案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有钱塘江注入,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其中又以钱塘江潮著称。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是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强劲的城市之一,但在地理空间上,始终给人以孤悬一隅的感觉。

18年前,在浩渺的杭州湾海面,正式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打下了第一根钢管柱。

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这座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把隔海相望的嘉兴和宁波联结在了一起。

[一、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学习任务一】材料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南北岸,一下子将宁波与上海之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多公里,两地从此构筑起“2小时交通圈”。

宁波从昔日的长三角交通末端,一跃成为交通枢纽。

建设阶段大桥总投资134.54亿元,使杭州湾区域的产出需求增加45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引来其他中间部门投入的增加,为杭州湾的两岸区域带来经济效益68.63亿元。

大桥通车后,上海与宁波、舟山等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杭州湾新区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保持在20%以上,是其他地区增速的2倍多。

材料二:2月28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浙江宁波湾等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批复》,宁波杭州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正式获批。

结合材料:思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对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教师总结】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交通运输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具体表现:①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区域活动可以辐射到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水平,同时节约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

4.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4.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产业发展、城市化、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例,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再如,以西部地区为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可以包括:某地区交通枢纽的建设、某条高速公路的开通、某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案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总结规律。
【案例分析题】某城市计划修建一条地铁线路,以下是该地铁线路的规划信息:
1.线路走向:连接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工业区;
2.站点设置:共设置10个站点,包括5个换乘站点;
3.预计客流量:初期日客流量约为20万人次,远期日客流量将达到40万人次;
4.投资估算:总投资约50亿元。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铁线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你的建议。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
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局限。
(3)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总结规律。
4.2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改进交通运输布局的建议。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5. 案例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改进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难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我国的高速铁路、航空、航运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并提出改进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基本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交通运输布局优化原则的应用。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改进建议的合理性。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练习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科书或教学指导书,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授课。

普通高中地理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及方法;4.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3.分析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可以列举一些例子。

2.学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5分钟)3.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5分钟)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4.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与方法(20分钟)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如便捷、经济、安全、灵活性等。

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方法,包括网络分析、节点分析、流量分析等,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5.分析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缺点(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实地调查,对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网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找出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优点和不足。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交通运输发展对未来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理解;4.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优缺点分析能力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小组项目,要求设计一条交通线路,满足一些特定区域的需求,并考虑布局的灵活性、经济性等因素;2.组织学生参观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了解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结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分组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或地区,分析其现有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③④D、②③④
2、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数诞生在( )
A、沿海地区B、河流中下游平原
C、河流中上游平原D、高原地区
3、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是( )
A、沿铁路分布B、沿河设城
C、沿公路分布D、临海布局
4、关于河流与城镇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一些主要河流两岸常分布许多城市,越向上游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2.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3.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学会选取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的影响。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家乡所在地商业网点的布局状况,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布局。
B、城市临河分布只是考虑有便捷的水运条件
C、河流发源地是沿河城市区位类型之一
D、许多古代城市可以利用天然河面进行军事防卫
形成
布局
交通运输→聚落形态
发展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先阅读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学生阅读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简要补充。
阅读思考回答
学生回忆总结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的区别与联系
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疑。
学生回忆总结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需要点拨
需要点拨
课题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备课人
祁县中学校地理组主备课人:常爱琴
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双层次问题导学法




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1。引言,2。交通运输与聚落,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布局。
课程标准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活动建议为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材料1:高速公路的发展,使一些商业中心出现在高速公路沿线。如沈大高速公路旁边的西柳服装市场。
材料2:随着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人们可以驾车上既便捷又省油的高速公路到城市外围购物。因此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大型超市。而传统的商业中心可能由于交通不便,没有停车场而衰落。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布局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布局关系
5、结合教材80页的案例“扬州的变迁”和图3-34试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出示我国南北方聚落空间分布和形态图,让学生描述其空间布局和基本形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那些影响?
(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
由第2个练习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教材76-78页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作用、方式、特点。
2、读图3-30分析上海的交通状况,思考上海为什么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
3、比较说出我国南北方交通差异、聚落分布差异和聚落形态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有何关联性。
4、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聚落的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和交流情况并适时给指导。)
根据教材图3-37、3-3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原因。
1、利用书本已知知识自主解答投影出的问题。
2、同桌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中存在的疑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题后一问、4、5、有疑问需要点拨。
两题都有疑难,需点拨,释疑。
在语言表达上有欠缺。






探究层次问题
参考答案
练习
教学提纲
投影出示下列材料和黄河流域图片。
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支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阅读教材81-82页,回答下列问题:
1、交通运输如何影响商业网点的布局?
2、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地方会形成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职能是什么?
3、什么是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的职能是什么?
4、列表比较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别有哪些?
5、举例说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商业活动,它们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如何?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并能简要分析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相互关系。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5、6、有疑问需要教师点拨
都有疑问需要点拨。






探究层次问题
练习
教学提纲
调查祁县商业中心的变化,并分析新的商业中心兴起和旧的商业中心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从下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教师适时点拨。
1、利用书本已知知识自主解答投影出的问题。
2、同桌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中存在的疑难。
先独立完成,然后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回答总结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并能简单分析交通运输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的快乐。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合作探究: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请说明这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想一想在黄河河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并适时给予指导)
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的形成和发展都得益于发达的水运。
黄河入海口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原因如下:
1.关心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学生家乡所在地商业网点布局的调查、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一课时交通运输与聚落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馈
导入
基础层次问题
练习
小结
投影材料:
中国最大的“村庄”-石家庄
石家庄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铁路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教快的发展,后来成了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人口已超过了100万。
1、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
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
3、黄河下游已成“地上河”,泥沙含量大,航运价值不高。
4、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1、聚落临水分布可( )
①方便取水②利于航运③营造秀美的滨水景观④利于水资源保护
A、①②③B、①③④
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
检测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该材料内容上需要进一步丰富。
时间不够
放在习题前完成。
第二课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布局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馈
导入
基础层次问题
练习
说出祁县的商店集中分布在哪里,那里的交通运输状况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