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二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2、美学学科的创立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第三章一、自然美的特征1、客观性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3、易变性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二、艺术美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主观:观念、创作过程;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第四章一、色彩1.红色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2.橙色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3.黄色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4.绿色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5.蓝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6.紫色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8.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9.黑色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10.灰色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二、形体一点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二线1.直线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2.折线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三面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四体1.三角形体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2.方形体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3.圆形体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椭圆比圆更美;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三、声音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2、音量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3、音色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第五章一悲剧一、悲剧的历史发展1.悲剧的起源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4、19世纪末——存在悲剧二、悲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3.尼采——酒神精神说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三、悲剧的定义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四、悲剧的美学特征1、人物遭受不幸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即情感上的解脱;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二喜剧一、喜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鄙夷说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3. 康德——预期失望说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二、喜剧的定义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三、喜剧的美学特征1.以“笑”为标志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2.以“可笑”为内容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可笑者——笑者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喜剧的本质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笑”与”可笑“的种类: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3.以“悖谬”为形式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3艺术的讽刺性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4语言的风趣性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美学概论复习题5

美学概论复习题5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3、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是生活”。

5.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6.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7.共同美能为不同主体共同欣赏的审美对象,一般称之为共同美。

8“和谐”和谐也称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

它既包含了量的差异统一,又包含了质的差异统一,却又超出量和质的差异统一,成为度的关系。

9.审美态度所谓审美态度,也称审美立场,即审美主体所持的摆脱现实功利欲念的关照、欣赏对象的态度。

10. “流溢说”这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鼻祖普罗丁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他认为神或者“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万事万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到这种流溢出来的神性或者“太一”。

1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答:崇高的对象往往包含丑的因素,强调恐怖和神秘,是一种矛盾对立状态。

而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和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美。

要求在要点的基础上有适当解释。

只答要点无解释适当扣分。

12. 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视听感官的美学功能表现在:第一,形式感的确立为审美快感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而视听感官正是形式感确立的主要途径。

第二,视听感官感知对象世界的整合能力是审美活动达成的又一基础。

13.审美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

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特征。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重新认识美的客观社会性

重新认识美的客观社会性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6期
20 0 6年 1 月 1
云梦学刊
J lal f nm e oun o Yu ng
Vo .7 o 6 12 .N . NO . O 6 V2 O
重新认 识美的客观社会性
郑保 国
( 咸阳师范学 院 中文 系, 陕西 咸 阳 72 0 100) 摘 要: 美的 “ 客观社会性”说 虽有一定的价值 。 亦有十分明显的缺陷。 但 。只讲客观不讲 主观 ; 只讲 一般 、 整体的社会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中期的那场美学大讨论 中, 李泽厚 就美 的本质提 出了他 的 “ 客观社会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 说 以来 。 曾多次重 申他的这一观点。2 0 他 02年岁末 , 在接受访 谈 时。 他依然主张 “ 美是客观的社会的” l 见李泽厚一直 。【 呵 认 为 自己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 的, 故应该加以坚持 。多年 来, 李泽 厚的这一 观点也时而见诸一些美学教科 书, 其流传
脱离人 、脱离社会的 ,而李泽厚虽然也认为美是 客观 存在 的, 但不是一种 自然存在 , 而是一种社会存在。这就是李 泽
律。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 中, 它是人类 社会生活
实际上 , 在李泽厚那里 , 讲美 的本质不能讲主观 , 能 不 讲美感 , 只要一 讲 , 不论你 是 以客观 为前提和基础 , 还是 以
主观为前 提和基础 , 就是 主观派 , 你 是主观唯心主义 。正 因
为有 这样 一种认识 , 所以他 的 “ 客观社会性” 实际上还是 说 客观说 。综 观他 的论文著作 , 虽然有时也论及美感问题 , 但 是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却始终对美感三缄其 口, 在他那里 , 客
的观念” 换成 “ 人们的感受 和观念 ” 就变成 哲学教科书 中 ,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赖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组成。

我是一名自然科学家。

他们相信所有事物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字。

理解世界就是理解支配世界的数字。

美体现在数量与比例的对称与和谐中。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

人体之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和黄金分割,对后世影响深远。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快乐中的美理论:这是一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西方理论,认为美的真正本质是由事物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命理论:对美的本质的陈述,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是美的本质。

它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党人切尔尼切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审美主义作为一种关于对美的描述、理解和追求的思潮,在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审美主义并非单一的空洞概念,而是由不同的类型和流派构成的。

本文将介绍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客观性审美主义、主观性审美主义和社会性审美主义。

一、客观性审美主义客观性审美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它可以被客观的标准和规律所揭示。

这一类型的审美主义注重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在形式、结构和技巧上的客观美。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

他们认为审美经验是通过理性和智力来获得的,而不是个人的情感和感受。

客观性审美主义者认为,只有在符合特定的规则和原则下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只有通过如形式美和结构美等客观标准来判断作品的价值。

二、主观性审美主义相较于客观性审美主义,主观性审美主义更加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它认为美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主观性审美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激发和唤起个人内心的情感和共鸣。

代表人物有尤尔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等。

他们强调个体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情感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主观性审美主义者主张,真正的审美体验是通过与作品的情感共鸣产生的,唯有此感受才能成就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审美体验是根植于个人情感和经验的,因此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可能是不同的。

三、社会性审美主义社会性审美主义强调了艺术和审美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代表人物有威廉·福格尔、华盛顿·波德里亚和约翰·霍普金斯等。

他们认为艺术和审美不仅仅是个体的享受,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社会性审美主义者主张,艺术和审美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和社会批判的方式,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他们关注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关系。

综上所述,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客观性审美主义、主观性审美主义和社会性审美主义,分别强调艺术的形式美、个人感受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五种观点:1、美是主观的。

观点: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美是观念。

第一,主观说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主观说否定了审美客体的存在是人类审美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第二,主观说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关系,用美感的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第三、主观说否定审美标准的客观性,把美的相对性加以夸大,以至否定了美的绝对性。

2、美是客观的。

主张美在客观、美感是美的反映,强调美在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最终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美即典型”受到广泛批评:第一,“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具有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倾向,否定了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第二,“美即典型”说可以派生出自相矛盾的不同命题,混淆了美与丑的界限,违反了人类社会既有的审美事实。

第三,客观说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征,不能解释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基本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客观事物(物)—主观意识一美(物的形象)条件一作用一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主客观统一说的主要缺陷:第一,在美的来源问题上陷入了二元论,产生自相矛盾的趋向。

第二,把美看成是艺术的特性,把美与艺术等同起来,否认了美的客观性。

艺术——意识形态性艺术美一客观存在。

第三,混淆了主体的客观实践活动和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异性。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主要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以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具有客观的社会实践的特定属性。

美也是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对“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批评主要有:第一,关于美的定义包含着“美是规律”,“美是真理的形象”等具体规定,超出了美的定义域。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美的本质论大致包括
关于美的本质,有不同的学说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四种主要的学说:
1. 主观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强调美感是人的主观感受。

美感的产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因此美的本质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

例如,高尔太认为,“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2. 客观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蔡仪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即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

3. 主客观统一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产生既与客观事物有关,也与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有关。

朱光潜在这种观点中强调,美离不开客观,但单纯的客观事物并不成为美,需要在其中加入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

4. 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既具有客观性,因为美的存在需要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因为美包含着日益发展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

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的本质,每一种观点都有其理论基础和解释力。

然而,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因此,美的本质是一
个具有争议性和多样性的主题,不同的观点和学说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

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

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

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

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

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

…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

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

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

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识、情趣“影响”外物才能产生美,美是人的意识、情趣作用于外物的结果。

这就是朱光潜这篇文章中所强调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基本要点所在。

但是,这种说法与朱光潜过去的说法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朱光潜过去曾提出“美是心借物的形相来表现情趣……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的理论,认为美固然需要客观外界的物质“材料”,但这些“材料”所以是美,则是人的主观直觉“创造”“表现”的结果,是“心”把自己的情趣“抒发”“传达”给“物”的结果。

所以,朱光潜在这里的主要错误,过去在于现在就仍然在于取消了美的客观性,而在主观的美感中来建立美,把客观的美等同于、从属于主观的美感,把美看作是美感的结果、美感的产物。

在文章中,朱光潜虽然提出了“美”和“美感”的两个概念,但却始终没有区分和论证两者作为反映和被反映者的主、客观性质的根本不同;恰好相反,朱光潜处处混淆了它们,处处把依存于人类意识的美感的主观性看作是美的所谓“主观性”,把美感和作为美感对象的美混为一谈。

朱光潜所谓作为产生美的“某些条件”的客观的“物甲”,就实际上只是一种不起任何作用的康德“物自体”式的存在,它之成为“物乙”(美),完全依赖于、被决定于人的主观意识、美感。

所以,在这里,美感、主观意识就是基元的,第一性的;美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下面这段话是朱光潜用以说明美感的,但若与文中关于美的说明对照一下,便可以看出,它们并无差别;“美感在反映外物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却有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由此就当然会得出赤裸裸的美感决定美的逻辑结论:“美感能影响物乙的形成”。

“由于……主观条件(美感能力)不够……不能产生美的形象(物乙)”,所以,这与“文艺心理学”中用“美感经验”来代替美、决定美,认为美是“美感经验”的结果和产物完全一样,朱光潜现在希望是“既唯物又辩证”的“主客观的统一”论就实际上仍然是美感决定美,主观决定客观、“心借物以表现情趣”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朱光潜现在的观点与以前的是不是完全相同呢?那也不是。

除了朱光潜主观意图根本不同以外(即现在是希望建立唯物主义的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过去朱光潜所强调的是美和美感超功利超社会的神秘的个人直觉性质,而现在朱光潜是承认和强调了美(实际上是美感、即意识形态、情趣等)的时代、阶级、民族的社会性质。

因此,朱光潜所说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心物关系之间”的所谓“主观”,所谓“心”,如果说,在过去主要是指超社会的、神秘的个人的“主观”、个人的“心”;那末,现在则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的人的“主观”、社会的“心”,是指社会、时代、阶级的意识、情趣了。

承认了人的主观意识和美感的社会性质,当然是一大进步。

但这并未根本改变问题。

因为即使承认了美(美感)的社会性而拒绝承认美是不依赖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是说,即使承认了美是不依存于个人的直觉情趣,但却认为它依存于社会的意识、社会的情趣,就仍然不是唯物主义。

所谓社会意识、社会情趣,对社会存在来说,它仍然是主观的、派生的东西,它只能构成美感的社会性(这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美感是一定的社会意识、情趣的表现),而不能构成美的社会性。

所以,朱光潜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因为它依存于人类社会意识、情趣的原故,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美的主观性,这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依存于、从属于社会意识(人的主观条件)的只是美感,而不是美。

美具有社会性,但不具有如朱光潜说的这种“主观性”。

由此而来的朱光潜文章中的第二个重要论点也是第二个重要错误,是认为美感能“影响”美:“美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在美感力日渐精锐化的过程中,事物的美不但在范围上而且在程度上都日渐丰富和提高起来”。

我们坚决不能够同意这一论点。

我们之不能同意美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简单说来,就正如不能同意认为社会存在是随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发展一样。

社会存在的发展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不是随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只是意味着加速或减慢这种发展。

同样,美也并不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而是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人类历史行程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完善,随着人的精神面貌的日益提高,社会生活的美也就日益增长、发展起来。

原始公社没有社会主义生活的美,野蛮时代产生不了革命战士人格的美。

所以,必须先有生活的发展、美的发展,然后,作为反映生活反映美的美感才有发展的可能,否则,美感的发展就没有它的基础和依据,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因此,并不是美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恰好要倒过来,是美感随美的发展而发展。

至于美感的“反作用”于美,“影响”美,这主要是说美感通过艺术反映了美,而艺术又能反过来丰富和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这就增进了社会生活的美,促进社会生活和美的发展。

很清楚,这与朱光潜认为美感可以直接决定美的发展的所谓“反作用”是根本不同的。

朱光潜文章中还有一些错误(如对科学对象和艺术对象的割裂,对“艺术反映现实”的“现实”的理解、等等),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能逐一批评了。

黄药眠的错误大体与朱光潜相似,只是表现得隐晦些,蔡仪的文章已详细提出,这里也不谈了。

(二)美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吗?如果说,我们与朱光潜的分歧是在美的客观性的问题上;那末,我们与蔡仪的分歧就在美的社会性的问题上。

蔡仪的美学观的基本特点在于:强调了美的客观性的存在,但却否认了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质。

蔡仪的这一特点,朱光潜已有所指明,这里不复述。

但在批评黄药眠的文章中,蔡仪除了笼统地强调“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以外,并没有进一步正面说明:美究竟是怎样“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它究竟是怎样存在在客观的物的本身中?它的这种客观存在与我们日常说的物质世界的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又有甚么不同没有?(这即是说,蔡仪所谓的“物的形象”与“物的形象的美”的这两种客观存在是不是完全一样?)关于这些问题,蔡仪以前写的“新美学”一书中则有相当具体、详细的说明(蔡仪现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讲美学也仍坚持了“新美学”中的这些理论,所以“新美学”基本上仍可以代表蔡仪现在的观点)。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新美学”,群众出版社1947年版,第68页)。

“总之,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同上书,第80页。

以上重点皆引用者加)。

这就是说,美是典型,典型是显现了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即物体的普遍一般的自然属性(数学的、机械的、物理的、生物的……属性)的个别事物。

劲直的古松为什么美呢?照蔡仪的理论,这是因为它“显现了”生物形体上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均衡和对称”。

那末,“偃卧的古松”“欹斜的弱柳”又为什么美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不能表现生物形体上的普遍性,却能表现着它们枝叶向荣不屈的不挠的欣欣生意,就是表现了生物的最主要的普遍性了”(同上书,第79页)。

很清楚,这就是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

这就是说,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完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

因此,没有人类或在人类以前,美就客观存在着,存在在自然界的本身中。

因此许多人便到自然事物本身中去寻找美的标准,找出了“黄金分割”“形态的均衡统一”……等等。

他们总是企图证明美是存在在客观事物的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数学比例,物理性能,形态式样中,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

蔡仪所信奉的就正是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显然这种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复杂问题而反给唯心主义留下了攻击的借口。

树长得直就是直,为什么是美呢?为什么许多别的“均衡和对称”的东西又不美呢?高山大海,春花秋月,这纯粹是一种自然物质现象,如说美就在其本身,那为什么由它引起的人的美感却随时代和环境而有变易呢?如果照蔡仪的理论,那既没表现形体上的普遍种类属性(“均衡统一”),又没表现本性上的普遍种类属性(“枝叶向荣,欣欣生意”)的生物——例如“枯藤老树昏鸦”,那一定是不美了。

照蔡仪的理论,一张科学的自然图片和一张风景画,其美学价值就必然是相同的了。

因为它们都同样表现了自然对象的“均衡对称”的美的法则……显然这些是相当荒唐的。

同时,因为这种理论常常是把物体的某些自然属性如体积、形态、生长等等从各种具体的物体中抽象出来,僵化起来,说这就是美的法则。

这实际上,就是把美和美的法则看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绝对的自然尺度的抽象的客观存在,这种尺度实际上就已成了一种超脱具体感性事物的抽象的先天的实体的存在了,各个具体物体的美就只是“显现了”这个尺度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