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16章细胞间信息传递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一册 3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生物第一册 3 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生物2019人教版必修一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膜蛋白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B.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只与膜蛋白有关C.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D. 胆固醇对磷脂分子的活动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答案】B【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解析】【解答】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统称为膜蛋白,膜蛋白也和磷脂分子一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A正确;B、膜蛋白中的载体蛋白与细胞膜的选择性密切相关,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磷脂双分子层有关,B错误;C、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在水中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正确;D、一方面,胆固醇通过与磷脂脂肪酸链的相互作用,具有限制其运动、增加其有序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将磷脂分子隔开以增强其运动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2、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3、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结构特点)2.(2020高一上·顺德期中)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有()A. 磷脂、蛋白质、糖脂B. 磷脂、糖脂、胆固醇C. 磷脂、蛋白质、无机盐D. 磷脂、蛋白质、多糖、胆固醇【答案】 D【考点】细胞膜的成分【解析】【解答】由以上分析可知: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多糖、胆固醇。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2021高一下·如皋月考)磷脂双分子层能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与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有关。

该特点是()A. 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B. 是由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C. 由C,H,O,N四种元素构成D. 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答案】A【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解析】【解答】A、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尾,而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因此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呈双层排列,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B、磷脂分子不属于生物大分子,B错误;C、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C错误;D、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分别是指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不是磷脂分子的特点,D错误。

高中生物学中的信息传递举例

高中生物学中的信息传递举例

高中生物学中的信息传递举例作者:朱龙来源:《中学生物学》2013年第06期摘要:生命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信息的传递,维持了生物及其环境的稳态。

本文从细胞内、细胞间、种群以及生态系统中非生命信息与生物群落之间的信息沟通,阐释了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类型及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信息传递中图分类号:Q-49 文献标识码:E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细胞内、不同细胞以及不同的生物体之间。

信息传递物有蛋白质、离子和激素等化学因子,也有声波、光粒子等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

通过信息传递,催促生物体顺利实现生命活动,使生命个体、群体及生命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1.细胞内的信息传递1.1以分泌蛋白为递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分泌某些化学物质的能力。

分泌出的化学物质有的是结构蛋白质,有的是功能蛋白质。

属于功能蛋白质的如细胞外酶、某些蛋白质类激素等;属于结构蛋白质如生长因子、血清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等。

1975年,Blobel和Dobberstein根据对信号作用的研究,正式提出了信号假说,其要点是:①分泌蛋白的合成始于细胞质中的游离的核糖体;②合成的N端信号序列露出核糖体后,靠自由碰撞与内质网膜接触,然后靠N端信号序列的疏水性插入内质网的膜;③蛋白质继续合成,并以袢环形式穿过内质网的膜;④如果合成的是分泌蛋白,除了信号被信号肽酶切除外,全部进入内质网的腔;若是膜蛋白,则由一个或多个停止转移信号将蛋白质锚定在内质网膜上。

之后信号假说得到了许多实验的支持。

在核糖体上,以mRNA的遗传密码为直接模板,将一个个氨基酸装配成为多肽链,多肽链再通过内质网的修饰和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内经进一步的加工和分装,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生命活力的蛋白质。

这些分泌蛋白以具膜小泡的形式,向细胞膜逐渐推进,有的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分泌蛋白的行走路线为:(核糖体)分泌蛋白→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

1.2以电子流为递质1.2.1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光能→电能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着能量转换。

高中生物第一册 3 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练习(含答案)

高中生物第一册 3 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练习(含答案)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如图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具有识别和免疫功能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②⑤有关C. a面为膜内侧,b面为膜外侧D.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④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答案】C【解析】图中①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作用,还能参与免疫反应,故A正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由②、⑤蛋白质决定,故B正确;a面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侧,b面无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内侧,故C错误;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具有亲水性,④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具有疏水性,故D正确。

2.细胞间的排斥导致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很难成功,这与下列细胞膜的哪一特点有关( )A.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具有选择透过性C.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答案】D【解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3.如图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 b 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B.图中乙表示靶细胞C.图中 a 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D.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A【解析】图示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间接传递方式。

图中甲表示发出信号的细胞,乙表示靶细胞,b 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4.科学家揭示出电压控制的钾通道,此通道是负责K+进出细胞的看门蛋白质,它们在神经和肌肉细胞上的作用与晶体管在计算机中的作用一样。

这一成果从另一侧面证明了细胞膜具有( ) A.免疫功能B.识别功能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此通道是负责K+进出细胞的看门蛋白质”可知,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5.下列关于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细胞膜有保护作用B.细胞膜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C.细胞膜都含有磷脂、蛋白质、胆固醇、少量糖类D.细胞膜都能够完成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C【解析】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膜在外层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细胞膜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特有成分,植物细胞膜中不含胆固醇,C错误;细胞膜还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对生命活动调节中“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解读

对生命活动调节中“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解读

教学链接2021年第1期对生命活动调节中“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解读重庆市第八中学校(401120) 郝建仕摘要基于稳态与调节观、信息观的生物学思想观念,从5条不同的信息传递途径对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机制进行阐述和解读,并指出信息传递受阻会引起人体相关疾病产生。

关键词生物学思想观念;生命调节;信息传递;作用机制 文章编号 1005 - 2259(2021)1 -0036 - 03人教社2019年版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模块围绕生物体稳态的保持和相关 调节活动展开教学,包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 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

每个调节机制相对独立又 共同协调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其中体液调节是联系 枢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体液调节中激 素调节的作用机制——细胞间信息传递为重点进行解读。

GPAld + NADP + +Pi由以上分析可知,新人教版的描述更加准确。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相 关问题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新人教版在旧人教版 的基础上更新了一些描述,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 注人了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 认真研读不同教材,及时发现教材内容的调整,了 解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把握生物学前沿知识,推 动新课程改革和生物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 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 ].南京:江苏省出版总社,2014.[2]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1信息分子与受体1.1信息分子信息分子是生物体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类化学物质,包括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

由细胞分泌 调节靶细胞代谢活动的是细胞间信息分子(即第一 信使),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1.2受体受体是能识别和结合信息分子,引起细胞内产[3]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 ].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9 -35.[5] 祝峥.药用植物学[M ]. 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2 - 104.[6]方炎明.植物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18.[7]Nanbo A,Kawanishi E,Yoshida R,et al. Exosomes de­rived from epstein-barr virus-infected cells are inter­nalized via caveola-dependent endocytosis and promote phenotypic modulation in target cells [ J ]. J Virol ,2013 , 87(18) : 10 334 -10 347.[8 jRenard H F,Simunovic M,Lemiere J,et al. Endophilin-A2 functions in membrane scission in clathrin-independent en­docytosis [J]. Nature ,2015,517 (7535) :493 - 496.[9] 陈阅增,张宗炳.普通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8.[10] 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 ].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7 -68. ANADPH 提供能量。

信息传递特点高中生物

信息传递特点高中生物

信息传递特点高中生物信息传递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学过程,是细胞内和细胞间特定分子之间的特殊交互方式,也是不同细胞、组织及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在维持生物组织的正常机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改变着整个生物体的功能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高中生物中信息传递的特点。

首先,信息传递有两种类型:化学信息传递和电信号传递。

前者是通过化学信使物质来进行信息传递,例如激素,它可以影响细胞的活动,如增加或减少蛋白质的合成速度。

后者是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它可以影响细胞的活动,如增加或减少细胞的电位。

其次,信息传递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过程: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非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和移动信息传递。

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是指激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从而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非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是指激素与细胞内的酶相结合,从而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移动信息传递是指激素会分子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器官,以调节其活动。

第三,细胞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调节器官的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器官的活动会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这些外界刺激会使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器官的活动。

例如,皮质醇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通过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调节肾上腺皮质的活动,以此调节整个体内激素水平。

最后,信息传递在调节机体内各种代谢活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非受体媒介的信息传递,调节胰岛素的释放,以调节机体的血糖水平。

同样,肾上腺素可以通过移动信息传递,促进肝脏中脂肪酸的分解,以调节体内脂肪水平。

综上所述,信息传递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可以改变细胞、组织和器官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调节机体内的代谢活动。

不同的信息传递过程可以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是生物体行为和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发育生物学重点(修订版)

发育生物学重点(修订版)

内容我修改并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内容,个人理解难免有偏差,最好回书上和课件上看,这只是参考发育生物学重点前面是问题,后面是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可能是英文的第一章3,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基础及发展历程(课件)第二章1,植物极性的几个例子整个植株中存在着极性,拟南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上部分是茎,叶,花,角果;地下部分主要是根和很细的根毛。

地上部分是向上(阳光)生长的,地下部分是向下(水分和养分)生长的。

另外植株的单个部分也存在着极性。

植物叶的背腹性也可认为是极性的表现,背即叶上表面(近轴面,又称阳面);腹即叶下表面(远轴面,又称阴面)。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鱼雷胚时期有RAM和SAM之分。

植物的整个植株由这两个组织发育而来,种子在萌发后,地上部分由茎尖分生组织形成,而地下部分是根尖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1,植物的根有朝向重力方向生长的特点,茎有背离重力方向生长;2,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的正向光性;3,植物受精卵极性导致第一次分裂不对称,多次分裂产生的细胞后续分化方向各不相同,形成种子的不同器官;4,植物单个细胞中mRNA,蛋白质,细胞器的分布具有极性;5,植物细胞支架微管的不对称性;6,植物细胞在不同的部位形成不同的细胞类型。

4,环境及周边细胞对细胞分化的几个例子及位置效应(P45.46)1.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

2.茎和叶的向光性,向日葵花的向太阳性3.植物种子发育,受精卵开始极性分裂,分化成不同的细胞,在经过多次有丝分裂,最后在不同的部位分别发育成盾片,第一叶茎端,根冠,胚根鞘,外胚叶4.叶片上不同部位的细胞也不相同,叶片的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有很多保卫细胞。

上下表皮之间为叶肉细胞,含大量叶绿体,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少,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

不同位置的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或器官组织(位置效应)。

如:小麦的胚体的分化;棉花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胚乳(游离的)形成细胞胚乳后,进一步为外层紧密、内层疏松;单子叶植物中外层细胞发育成糊粉层,促进种子萌发。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第16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因子的测定

第16章 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因子的测定

敏感性偏低 不能判断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二、流式细胞分析法
基本步骤
1.分离和培养待检细胞 2.细胞固定 3.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4.染色与分析
三、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或ElisaSpot) T细胞产生CK的检测
加入淋巴细胞 CK
CK抗体包被的反应板 加入酶标的CK抗体
加入底物
四、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
6、趋化性因子 chemokine
• 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 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 • 该家族成员依据其分子氨基端半胱氨酸的数目及其间隔, 可分为不同的亚家族: • α亚家族 :Cys-X-Cys,如IL-8趋化中性粒细胞; • β亚家族: Cys-Cys,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趋化单核 细胞; • γ 亚家族: Cys,如淋巴细胞趋化蛋白,趋化淋巴细 胞。
细胞因子的来源
• 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单核细胞/巨 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 基质细胞类: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等。 • 某些肿瘤细胞。
细胞因子分布
• 多数细胞因子是以可溶性蛋白的形 式分布于组织间质和体液中,但某 些细胞因子如TNF可以跨膜分子形式 表达于产生细胞的表面。
标本: 1.血清(血浆)、关节液、胸腔液、脑脊液或 腹腔液等体液,适用于细胞因子和可溶性黏 附因子的检测 2.细胞体外培养后的培养上清液,只适用于细 胞因子的检测 影响因素: 标本的微生物污染
ELISA
特异、简便 易于推广和标准化等优点
可同时检测大量标本且试验废弃物便于处理
细胞因子测定的首选方法
与同位素掺入法相比
测定步骤类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细胞间信息传递学习目的1.了解细胞膜通道的信息传递途径。

2.了解鸟苷酸环化酶信息传递通路。

3.了解酪氨酸蛋白激酶信息传递通路。

4.熟悉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通讯方式。

5.熟悉信息分子和受体的特点。

6.熟悉依赖G蛋白的腺苷酸环化酶信息传递途径。

7.熟悉细胞内受体的信息传递途径。

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接收环境的信息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生物学反应。

高等生物是由成亿个细胞组成的有机体,每个细胞已经分化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且许多细胞并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多数细胞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是通过严密的细胞间信息传递来完成的,通过这种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来调节各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稳态,适应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生长、繁殖的需要。

如果机体的细胞间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的话,会出现新陈代谢的紊乱、稳态的打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第1节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复杂的网络通路,这其中既有局部化学介质、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化学传递方式,又有协调心肌细胞同步收缩的电传递方式,还保留着原始细胞间隙连结的直接通路。

在这些传递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化学传导方式。

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信息分子或信使。

根据细胞信息分子的来源方式,可分为直接信息传递和间接信息传递两大类。

一、直接信息传递直接信息传递(direct communication)是指信息分子通过相邻细胞间的连接通道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细胞的信息传递。

我们把细胞之间的这种结构称为裂隙连结(gap junction)。

关于缝隙连结裂隙连结形成的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对于细胞发育、分化、生长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裂隙连结的细胞信息传递是通过Ca2+实现的。

当Ca2+水平小于10-7mol/L时,连接蛋白通道充分开放,随着Ca2+浓度提高,通道孔径逐渐缩小,若Ca2+浓度高于5×10-5mol/L 时,则通道孔关闭。

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亚基发生转动和滑动而实现的。

二、间接信息传递间接信息传递(indirect communication)是指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分泌到细胞外,经扩散或血液运送到靶细胞(target cell),信息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通过一定机制将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从而靶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2节信息分子与受体一、细胞间信息分子凡是由细胞分泌的起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细胞间信息分子。

目前已知有:蛋白质和肽类(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胰岛素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固醇激素,脂肪衍生物,NO等。

二、细胞内信息分子在细胞内传递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统称为细胞内信号分子。

其物质组成表现为多样化,包括无机离子、脂肪衍生物、糖类衍生物、核苷酸、信号蛋白分子等。

人们习惯将cAMP、Ca2+、cGMP、DG、IP3等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

三、受体受体(receptor)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性识别信息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改变的特殊蛋白质或糖脂。

共有两类: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细胞内的受体称为胞内受体。

膜受体又包括①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②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②具有鸟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受体;④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受体。

能与受体呈特异性结合的信息分子则称为配体(ligand)。

细胞间信息分子是最常见的一类配体,某些药物、毒物、维生素等也具有配体的功能。

四、受体的特点1.高度特异性是指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具有严格的选择性。

这种特异性结合无疑与二者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有关。

2.高度亲和性体内信息分子的浓度一般都<10-8mol/L,但却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活性,这足以说明配体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极高。

3.结合反应的可逆性配体与受体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结合,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当生物学效应发生后,配体与受体解离。

受体恢复功能,配体被立即灭活。

4.可饱和性细胞上的受体数目有限,当配体浓度达到一定值后,细胞的受体全部被配体结合,配体数目的继续增加,不再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增强。

5.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受体在细胞的分布种类和数量具有组织特异性,因此配体与特定组织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第3节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信息分子在分泌细胞分泌后,经一定的途径到达靶细胞,或者与靶细胞的膜受体结合,或者进入靶细胞内与细胞内受体结合。

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结合不是目的,当这种结合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特定的部位后,引起细胞的代谢或功能发生特异性改变才是最终的目的。

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至少存在五条途径,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一、与离子通道偶联的信息传递途径接口:见《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章二、与G蛋白偶联的信息传递途径G蛋白(G protein/GTP binding protein)是位于细胞膜胞浆一侧,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并具有水解GTP活性的蛋白质。

G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其中α亚基可以结合GDP或GTP,同时具有GT P酶的活性。

在静息时G蛋白的α亚基上结合着GDP(即G-GDP,为非活化型),受体处于与配体有高亲和力的活化状态。

(如图16-1,○A)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与G-GDP的亲和性增高,于是便形成受体-配体-G蛋白-GDP 复合体。

该复合体形成后G蛋白的α亚基构象改变,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大,于是GDP被胞浆中的GTP置换(即G-GTP,为活化型)。

(如图16-1,○B)在复合体完成GTP 置换的同时复合体分离为α-GTP和βγ。

α-GTP调控下游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磷脂酶C(Phospholipase,C)、Ca2+、K+通道以及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等。

(如图16-1,○C)在α-GTP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同时G蛋白水解GTP而变成α-GDP,即恢复到静息时的非活性型。

另一方面,当上述过程完成后配体与受体解离,于是受体也恢复到静息时的活化状态。

(如图16-1,○D)与G蛋白偶联有关的主要信息传递途径有:1.cAMP-蛋白激酶A途径这条途径的第二信使是cAMP。

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调节AC的活性来控制细胞内cAMP的浓度。

细胞膜上有两类受体与该途径有关,一类是激动型受体,当信息分子与该类受体结合后,激活AC,使细胞内cAMP生成增加;另一类是抑制型受体,当信息分子与该类受体结合后,抑制AC活性,使细胞内cAMP生成减少。

与激动型受体结合的信息分子有: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型肾上腺素等;与抑制型受体结合的信息分子有:乙酰胆碱(M)、α型肾上腺素、阿片肽等。

cAMP浓度增加,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

PKA 是一个四聚体,由2个催化亚基和2个调节亚基组成。

每个调节亚基上有2个结合cAMP 的位点。

当调节亚基结合cAMP后,调节亚基与催化亚基解离,游离的催化亚基才表现出其催化活性。

PKA催化一些蛋白质的丝(苏)氨酸残基的羟基磷酸化。

如图16-2。

PKA的功能PKA在体内分布广泛,可催化许多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

对一些关键酶的磷酸化是调节代谢途径的快速方式,蛋白激酶A能磷酸化的酶归纳如表16—1。

表16-1 蛋白激酶A对体内代谢酶的调节作用被磷酸化的酶活性改变代谢调节磷酸化酶b激酶激活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糖原合成酶I 抑制抑制糖原合成丙酮酸激酶(肝) 抑制抑制糖酵解,有利于糖异生磷酸果糖激酶抑制抑制糖酵解,有利于糖异生激素敏感脂肪酶激活促进脂肪分解乙酰CoA羧化酶抑制抑制脂肪酸合成α—磷酸甘油转酰基酶抑制抑制脂肪合成HMGCoA还原酶抑制抑制胆固醇合成胆固醇羟化酶激活促进类固醇激素合成酪氨酸羟化酶激活促进儿茶酚胺合成蛋白激酶A还可磷酸化钙通道,引起Ca2+内流;磷酸化微管蛋白,引发细胞的分泌功能;游离的活性催化亚基进入核内,使转录调控相关蛋白的丝氨酸磷酸化,最终引起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

2.IP3-Ca2+、钙调蛋白途径这条途径的第二信使是三磷酸肌醇(IP3)、二酯酰甘油(DG)及Ca2+。

细胞膜内磷脂酰肌醇的代谢非常活跃,并且与信息转导相联系。

磷脂酰肌醇在相应激酶催化下,肌醇的4,5-位羟基磷酸化而成为磷脂酰肌醇-4,5-双磷酸,当激素(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抗利尿素等)、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与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的介导,可激活磷脂酶C,后者可将PIP2水解成二脂酰甘油DG及IP3,这二者都是第二信使。

如图16-3。

IP3是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胞液内,从而将信息转导至细胞内,在内质网(肌肉组织为肌质网)膜表面有IP3受体。

IP3受体是分子较大的四聚体,其亚基的羧基端部分构成钙通道。

当IP3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变构,钙通道开放,贮存于内质网的Ca2+释放出来,使胞液内Ca2+浓度升高;内质网的Ca2+储备枯竭后,还能激活细胞膜的钙通道,引起细胞外Ca2+内流,也使胞液内Ca2+浓度升高。

胞液Ca2+浓度升高,可诱发一系列变化。

因此,IP3的作用是通过Ca2+而实现的,而大多数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都是通过受体-IP3途径升高胞液Ca2+水平。

如前述,极大多数激素等通过IP3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在神经、肌肉细胞中,神经冲动可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而使胞液内Ca2+水平升高。

有些激素通过cAMP激活蛋白激酶A,后者使钙通道磷酸化而变构开放,也可导致胞液内Ca2+浓度升高。

Ca2+升高可以激活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激酶)。

当钙调蛋白(CaM) 4个Ca2+结合位点结合Ca2+后,钙调蛋白变构,一些依赖Ca2+-CaM的蛋白激酶就被激活,后者的底物谱非常广,可以磷酸化许多蛋白质的丝(苏)氨酸残基,使之激活或失活。

由磷脂酶C水解PIP2,生成的DG是脂溶性,生成后仍留于细胞膜。

DG的信息传递途径引起短暂的蛋白激酶C的活化,主要与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分泌、血管平滑肌张力的改变、物质代谢变化等有关。

三、与鸟苷酸环化酶偶联的信息传递途径该途径的第二信使是cGMP。

cGMP广泛存在于动物各组织中,其含量约为cAMP 的1/10~1/100。

cGMP由GTP在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GC)的催化下生成,其生成和降解过程如下:鸟苷酸环化酶在脑、肺、肝及肾等组织中大部分是可溶性酶,而在心血管组织细胞、小肠,精子及视网膜杆状细胞则大多数为结合型酶。

GC的激活过程和AC不同,GC的激活间接地依赖Ca2+。

Ca2+通过激活磷脂酶C和磷脂酶A2使膜磷脂水解生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经氧化生成前列腺素而激活G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