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原文

合集下载

永远的校园-林祁-华文学院

永远的校园-林祁-华文学院

林祁:永远的校园——听杨宗纬《流浪记》有感,写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典礼就这样老师也和你们一起毕业了吗凤凰花再度燃烧早已烘干泪流三千尺龙舟池潋灩接晴空夜色速成蓝盈盈的记忆本以为我也能轻松地面对花红水绿淡淡追忆似水年华不必像歌手那样撕心裂肺毕竟讲台太小足以一统天下我能练就老成就算看不穿面具里的谎话至少学会不说谎只说苟日新日日新太阳照常升起就这样天真一路和学生一起成长华园处处闻啼鸟青春一不小心就撞上诗吟有鸟啼就有华语有华语就有鸟啼比远景重要的是愿景比语音重要的是语意我原以为自已是颗种子回归大地就不再飘移而今宁愿是声鸟啼且以哭腔演绎永远的校园笑看凤凰木花落花开2013年于集美龙舟池放题——旅日N年后海归,回到龙舟池畔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放题”为日语,意为自由、自助,此乃和文汉读也。

中国有个厦门在边缘厦门有个集美在边缘边缘风景独好日出江花红胜火焰火辣辣的凤凰木集爱恨于一身于满江红于栏杆拍遍三角梅缠绕处切莫把疲倦的头斜依站立根就在自已脚底龙舟池水潮低潮涨风景旧曾谙龙舟赛一年一度桨起桨落还在打捞两千年的离骚么不闻天问我系山鬼等待太长注释太烦风吹亮灯盏夜晚的龙舟池蓝了晶蓝的心静了回到这里你便是我的中心我在中心向世界呼唤寻根可以锣鼓喧天也可以是五言绝句中国护照是我的最后一片国土华文是你的国际通行证件你并非如期归来如期在你的眼里永恒是出征与回归永恒是时光与潮汐凤凰木PK夏天的方式如此燃烧惊艳海空凤凰涅槃再飞舞以独特的方式PK夏的蓝色抒情那著名日光岩的拐角三角梅匍匐经营成了市花便流行静谧贪婪通俗得失去个性凤凰木依然花开两度一笑撕碎传统的含蓄美再笑更无法无天热闹本色直接与阳光一起沸腾父辈称之为英雄树童年借其剑鞘威风不料挟刀而来的风迫使剑鞘爆裂满地落英血红夏巨大的空旷与安静树籽封入剑鞘一串串期待重生有时记忆也可以封存只顾得花艳撑裂黑穹做阳光的幸福伙伴吧扯个谎赞颂时空让我像凤凰木一样成长一展翅就笑声灿灿以梦想激情舞者的生命诗巫------ 访沙捞越不相信这仅仅是个地名不相信只是头一回到这里上街相遇虾油味的乡音入巷有舌尖上的福州闽江的星月当空飘逸空气弥漫熟悉的气息不相信故土会漂移南洋我越过七重洋也叹零丁当年漂亮的姨妈远嫁番客为什么一嫁就不曾返回故居你的漂亮留在那块绑染织么一头绑着榕树一头绑着棕榈一头系着犀鸟一头系着鲨鱼染着朝霞织不知会织成什么样子织进月辉时指尖缭绕雾气巫气不知是砂拉月还是月拉砂一织成就图案奇异一织成就终身不改色彩就成了传家宝出生时盖一次成亲时盖一次出殡时再盖一次诗巫的绑染织哟祖祖辈辈的绑染织是巫?是诗?在我童年的记忆你只是一封南洋来信外婆读不懂妈妈不敢读外婆走的时候你的奶名咬在她没牙的嘴里妈妈走时匆匆来不及呼唤依姐一声那岁月不仅隔山隔水一封信竟成了一辈子的返乡一串长长的洋文里我只认得诗巫这汉字只记住姨妈的大眼睛看见诗巫眨着你的双眼皮我走的这条路你一定走过我眺望的海蓝着你你就是诗巫诗巫就是你有一种美丽不会衰竭有一种记忆永远美丽相信么,我只要写诗巫就在字行里附记:上个世纪40年代我的大姨妈远嫁南洋,来了一封信后,音信杳无。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永远Biblioteka 校园肖复兴基础知识
• 秋风萧瑟 藤萝架 校徽 葳蕤 偌大 安谧 喧嚣 • 弥漫——迷漫 清澈 间或 彬彬有礼 绿荫 一刹那 • 高谈阔论 怅惘 纷至沓来 甬道 摇曳 巍峨 一沓纸 • 馥郁 嫉妒 嫉恶如仇
了解作者
肖复兴,(1947~),中国著名作家曾任《小说选 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肖 复兴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50余部书曾多 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所写的报 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屋》、《生当作人杰》分别 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 《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 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 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 ——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课文感知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各自展开了怎样 的内容?
时间 学校名称 与作者的关系 最深刻的印象 作者感慨 1978年冬 离开校园后的一些日子 离开校园后的一些日子 1998年 1998年的一个星期天
拓展 在作者心中,校园为 什么是永远的?
谢谢观赏

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永远的校园

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永远的校园
改进工作。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
例如:李四光每次实地考查, 考 评定某种行为、活动,如检查、考核、
都把地况地貌考查得很详 查 审查等,目的是对被考查对象做出价
细。 值判断。
15
栏目导航
[运用]
①少年宫的老师让学生分别演奏乐器,以
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
②这次语文期末考试侧重于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愧疚.(jiù) 湖畔.(pàn) 束缚.(fù) 泥泞.(nìnɡ) 东迤.(yǐ) 耿介不阿.(ē)
11
栏目导航
2.多音字 (1)给 ①ɡěi 交给 (2)曾 ①zēnɡ 曾孙 (3)悄 ①qiāo 悄悄
②jǐ 给予 ②cénɡ 曾经 ②qiǎo 悄声
12
栏目导航
3.形近字 (1)严峻竣工 疏浚 穿梭
8
栏目导航
2.意境深邃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 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 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 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 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 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7
栏目导航
(二)散文特点 1.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 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 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 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1 永远的校园

1 永远的校园

师长
氛围 切磋知识 进军科学
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勇敢抗争
敏感 锐气 富有历史预见和进取思想 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 复合丰富的 精神气质 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 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 洒脱 充满活力
北 大 的 精 神
• 认识北大
•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 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 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 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 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 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 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 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 作用。
• 本文以比喻开篇,把自己比作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一个 神圣的夜晚,“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落在燕 园的土地上,“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结尾写 这颗种子在北大“不再移动”,“期待并期许一种奉献”。 以写种子开头,以写种子结尾,首尾呼应,形象地表达了 作者栖居燕园的“神圣的皈依感”,及为北大精神和中国 魂做出奉献并使之永远绵延传承的愿望,这样就是的文章 的结构更加严谨。
永 远 的 校 园
空间物质层面的 北大校园
“历史的和精神 的存在”的抽象 的校园(重点)
红楼钟声燕园柳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 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 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 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 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 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 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教材]永远的校园原文

[教材]永远的校园原文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1978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我到这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

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

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

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

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

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在了。

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

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

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

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

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

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主旨

请大家速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 告诉我,把‚永远‛的原因告诉我。 请找出课文中
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
一是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
二是北大学子代代相传,使北大精神精神成为永远;
三是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的缩影,必须随中国魂绵延不绝成为永恒。
美丽风景 成就事业
2008年5月,在广州他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陈生。2009年8月,陈 生邀他赴广州相商,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陈生也悄悄进入 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 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前放弃了自己在政府中让人羡慕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主旨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主旨。 提问:本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校园生活的永久记忆。 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北大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结尾照应开篇,不朽的北大精神至中国魂
绵延不绝。
归纳主旨:作者以充满诗情的语言,回顾自己在北大校园中希望与失 望交相纠缠的青春岁月,深情抒写这座校园特殊的精神魅力。
谢冕
美丽的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
走进作家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 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 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 就是50多年。
你了解北大吗?
北大于1898年12月成立,原名‚京师大 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改革 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 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 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改名为‚北 京大学‛; 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 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 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 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 动、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 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 ‚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1916年10 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 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精品美文阅读:永远的校园

精品美文阅读:永远的校园

精品美文阅读:永远的校园谢冕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

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

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的欢愉幸福,会有辛酸烦苦,也许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

我的校园是永远的。

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的契机。

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的实际起来。

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漂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署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崇明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在战火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了一层光环。

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

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位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

或者在北大人才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

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

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

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

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

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1.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

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

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

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

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

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

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

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

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
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
种背叛
1978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我到这所中央戏剧
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

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
来自校园。

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
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
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

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
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

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
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

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
经青春不在了。

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
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

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
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青春
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
于校园。

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

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
拥有的总不在乎。

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
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

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
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

但我还是戴了好些日子,它让我产生对校园的亲切感,也让人知道我和校园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