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构造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_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_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怎么样?气候有什么特征?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青藏高原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
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
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
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
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
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
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
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
《青藏高原区》课件

青藏高原区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包括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等,丰 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04
青藏高原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现状
青藏高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青藏高原区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高山草甸、冰川、湖泊、河流等,这些生态系统对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 义。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如冰川退缩、 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恢复青藏高原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 会各界积极推进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恢复与建设措施,包 括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植树造林等,以促 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 各界参与生态恢复与建设工作,如志愿者组 织、企业和个人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 有助于恢复青藏高原区的生态环境,还有助 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
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丰富
01
青藏高原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
物种。
生态系统独特
02
青藏高原区的生态系统独特,包括高寒草地、湖泊湿地、森林
等,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03
青藏高原区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
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03
青藏高原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
社会共享
国际合作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让可持续发展成果惠 及更多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 福感。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目标。
THANKS
感谢观看
地理知识:青藏高原的六大区域

地理知识:青藏⾼原的六⼤区域⼤家都知道,青藏⾼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亚洲内陆⾼原,是中国最⼤、世界海拔最⾼的⾼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脉南缘,北⾄昆仑⼭、阿尔⾦⼭和祁连⼭北缘,西部为帕⽶尔⾼原和喀喇昆仑⼭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脉西段和黄⼟⾼原相接。
但是,很少有⼈知道,青藏⾼原可以细分为六个部分。
那么,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根据青藏⾼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亚(⾼原)区。
藏北⾼原藏北⾼原位于西藏⾃治区北部,冈底斯⼭、昆仑⼭和唐古拉⼭之间。
海拔⼀般在4500⽶左右,是青藏⾼原的核⼼部分。
羌塘⾼原(Qiangtang Plateau),是藏北⾼原的藏语称呼。
地⾯起伏不⼤,分布着⼀系列海拔很⾼的⼭脉,但它们的相对⾼度不⼤。
很多⼭峰终年积雪,冰川⼴布。
⾏政上属西藏⾃治区的那曲与阿⾥两地区管辖。
藏南⾕地“藏南⾕地”———⼭南西藏⼭南地区(地区所在地:乃东县泽当镇)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以南的河⾕地带,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处西藏南部边陲。
有“藏南⾕地”之称,属于雅鲁藏布江⾕地,平均海拔3700⽶左右,北与拉萨毗邻,西连⽇喀则地区,东连林芝地区,南与印度、不丹接壤,边境线长达630公⾥。
柴达⽊盆地柴达⽊盆地是中国三⼤内陆盆地之⼀,属封闭性的巨⼤⼭间断陷盆地,曾属中国四⼤盆地之⼀。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青藏⾼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
西北北抵阿尔⾦⼭脉;西南⾄昆仑⼭脉;东北有祁连⼭脉,⾯积26.5万平⽅公⾥。
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
腹地的柴达⽊沙漠在中国⼋⼤沙漠⾥居第五。
祁连⼭地祁连⼭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东同⽢肃省河西⾛廊为邻,南靠柴达⽊盆地,由断块⼭脉与⾕地组成。
东西长1200千⽶,南北宽250~400千⽶,⾯积约10万平⽅千⽶。
⼭间盆地和⾕地海拔⼀般在3000~4000⽶之间,海拔5000⽶以上的⼭峰很多,西段地势⾼,平⾏岭⾕紧密相间。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之一。
它位于中国西部,横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四个省份,总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包括高原地貌、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和地质构造等方面。
一、高原地貌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地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地势平缓,山峰不高,但是地面海拔较高,地表积水不易形成。
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峡谷等。
其中,高山地貌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青海西部,海拔在5000米以上,山峰陡峭、峰峦叠嶂、雪峰终年不化。
高原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平缓,地面积水不易形成。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山峰不高,但丘陵连绵起伏。
盆地地貌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新疆地区,地势低洼,盆地内的湖泊较多。
峡谷地貌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部,地势陡峭,峡谷深邃,风景壮观。
二、气候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不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大气压力低,日照强烈,夜晚气温骤降,日温差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可以分为寒温带干旱气候、高寒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几种类型。
其中,寒温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和西藏北部地区,气温极低,降水少,风大沙尘暴多。
高寒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气温低,降水少,草原植被茂盛。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沛,植被丰富。
三、水文地理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众多河流发源于此,流经中国和周边国家,对区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水文地理特点是河流众多、湖泊分布广泛、冰川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其中,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
人教版高三知识点青藏高原

人教版高三知识点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省份。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势最崇山峻岭、生态环境最脆弱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国天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构造、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等是高三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青藏高原的知识点。
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构造青藏高原形成于距今约6000万年至3000万年前的晚期,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当时,印度板块以每年约5厘米的速度向北压入欧亚板块,形成了雪崩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冲击波将欧亚板块抬起,形成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构造由北端的昆仑山、南段的喜马拉雅山和高原的中部区域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二、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较高,气候十分特殊。
高原上气温低,气压低,气密度小,氧气含量也较低,因此对人体的生理适应性较差,容易引发高原反应。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寒冷干燥的特点,年均降水量较少,特别是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更为干燥。
而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受到季风的影响,气温相对较高,降水也较多,形成了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高原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很多珍稀濒危动物,如藏羚羊、雪豹、藏马等。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而复杂,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近年来,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对草地的保护和恢复,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等。
四、青藏高原的天然资源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丰富,包括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青藏高原拥有广阔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天然能源资源,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理想地区。
此外,青藏高原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锌等。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结:通过对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构造、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天然资源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高三地理学习的重点地区。
青藏高原处于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产生的强烈挤压构造环境...

序言青藏高原处于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产生的强烈挤压构造环境,新生代早中期经历了挤压缩短、地壳增厚和均衡隆升过程。
新生代晚期地壳伸展走滑运动居主导地位,发育北西—北西西向、北东—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不同方向的活动构造,包括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和不同序次的伸展构造,成为地球表面现今构造活动性最强的大陆高原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强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受到各国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被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公认为大陆动力学野外实验室。
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大陆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4500m,发育特殊的大陆高寒气候环境,以低温、干燥、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为特征。
青藏高原南部发育季节性冻土,青藏高原中部发育规模不等、厚薄不均的岛状冻土,青藏高原北部发育广泛分布的厚层常年冻土,是国际高寒冻土和融冻灾害的重要研究基地。
国内外地质学家对青藏高原的活动断裂、地震与冻土进行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出版了大量论著。
但前人侧重研究活动地块的边界断裂,对青藏高原活动地块内部和次级地块边界广泛存在的活动断裂研究程度较低,对冻土灾害和地震灾害调查研究较多,对高寒环境活动断裂诱发地质灾害重视不够,不能满足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亟待加强工作。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的南山口车站,南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横穿处于强构造活动区和高寒环境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具有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仅发育冻土和融冻灾害,而且穿越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既能孕育强烈地震,产生地震灾害,还与冻土融冻相互耦合,诱发很多特殊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蠕滑变形、不均匀冻胀、斜列冰丘、移动冰丘、构造裂缝等,对铁路、公路、输油管道、通讯光缆等线路工程及桥梁、涵洞具有不良影响,局部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严重威胁工程安全。
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面临减灾防灾的繁重任务。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

“青藏高原”资料汇整目录一、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二、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四、—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五、青藏高原构造结构特点新重力异常成果的启示六、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七、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八、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质及其环境演化九、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大陆的“巨型山脉带”。
它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挤压,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
这一过程持续了数千万年,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高原面貌。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层构造、岩石成分等多种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
他们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所致,这种挤压力量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
除了板块运动外,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地壳内部的热流动、以及地壳下方的岩石性质等都对其隆升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态和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量冰川和积雪形成,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改变了全球的气候格局,影响了亚洲季风的形成和流动。
青藏高原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介绍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旧称青康藏高原。
位于中国西部及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甘肃省西南部及云南省西部。
北纬27°20′~40°00′,东经73°40′~104°20′。
东西长2700千米,南北宽1400千米。
面积240万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4000~5000米。
地形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高原南有喜马拉雅山脉,北有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东为横断山脉,西为喀喇昆仑山脉。
内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等。
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脉许多山峰超过8000米。
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怒江、澜沧江、塔里木河等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冰川、湖泊、地热高峰终年积雪,似冰川营垒,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最大冰川活动中心。
冰川面积3.4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冰川面积的77%。
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也是盐湖最大分布区。
如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产食盐、硼砂、芒硝等。
高原上随地势升高,分布着季节冻土、隔年冻土和多年冻土,冻土厚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厚。
在多年冻土区内,季节融化层中水的融化和冻结,发生冻胀丘、冰锥、寒冻石流、热融沉陷等现象,给施工、建筑物、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困难。
高原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多地热活动带,形成许多温泉、热泉、沸泉,如羊八井地热田。
气候高原地势高峻,对该区和东亚气候产生极大影响,具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平均气压大部分在625毫巴以下,为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密度0.71~0.80千克/米3,平均为海平面的60%~70%;空气含氧量0.166~0.186千克/米3,比海平面减少35%~40%;水的沸点也降至84~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观点第一种为印象派观点,即传统的用某种背景中主要构造的发展顺序来预测其它地区构造发展顺序的观点,具有主观性。
本文强调了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过去50Ma来的演化历史,试图反映20世纪末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的研究程度。
第二种为新印象派观点,即识别出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导致发生造山作用的那些过程,并探讨在定义造山带行为时这些作用过程是怎样在一起进行活动的。
其本质是要了解整体,必须先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而言,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今天定义这个特殊体系的行为时必不可少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它们在时间上能够向后回溯多远?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造山作用更多的什么样的信息?目录0 引言 (1)1 地形特征 (2)2 区域地质 (2)2.1北喜马拉雅带 (2)2.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4)2.2.1 北喜马拉雅组成 (4)2.2.2 新特提斯洋底组成 (5)2.2.3 印度板块组成 (5)2.2.4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外来岩块 (5)2.3碰撞后的磨拉石盆地 (6)2.4西藏带 (6)2.5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 (7)2.6高喜马拉雅带 (8)2.7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10)2.8低喜马拉雅带 (11)2.9低喜马拉雅结晶异地岩体 (12)2.10亚喜马拉雅带 (13)2.11山间盆地 (13)3 喜马拉雅和藏南的构造历史 (13)3.1原喜马拉雅阶段(白垩纪~早始新世) (14)3.2始新喜马拉雅阶段(中始新世-晚渐新世) (14)3.3新喜马拉雅阶段(中新世早期-现在) (16)4 喜马拉雅碰撞后缩短量的估计 (23)5 中生代-第三纪的变质历史 (24)6 一种新印象派观点 (28)从两种不同观点来看喜马拉雅和藏南的大地构造Hodges K.V.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9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0,V ol.112,No.3, pp:324-350【摘要】:喜马拉雅和藏南为研究碰撞造山作用复杂的大陆响应提供了一种空前机会。
本文对50Ma作用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的藏南和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试图综合该造山体系已知的地质学特征,提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主要是历史观,包括对喜马拉雅地区的(当然具有主观色彩)构造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变质地质学的简要评论。
第二种观点主要集中于指示今天造山体系行为的一些作用过程。
认为这些作用过程在中新世-全新世间隔期间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表明造山作用已经达到了一种准稳定状态。
这种条件意味着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导致能量积累的板块-构造运动与其它导致能量扩散的作用过程(如喜马拉雅前沿的侵蚀作用和西藏中下地壳的侧向流动)之间存在一种大致的平衡关系。
因此,喜马拉雅和西藏的大地构造密切相关,喜马拉雅可能经历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演化,而青藏高原并没有。
【关键词】:喜马拉雅大地构造印度亚洲造山作用造山带西藏0 引言地球科学中,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已成为一种分类代表,由此提出的演化模型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更老造山带大地构造的解释。
因此,为了使后代更好地了解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模型,在不同时间评论我们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带的了解程度,并问一问在这里我们能够再做些什么,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带着这种综合性目的,可以采用两种相当不同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是印象派观点。
如果印象派艺术家是一个历史记录的外形,那么我们可以把构造研究的伟大传统之一——造山作用的描述是变形幕的一种暂时性进展——看作是印象派艺术家的杰作。
我们用某种背景中主要构造的发展顺序来预测其它地区构造发展顺序的能力正是印象派艺术家观点价值的体现,如世界范围内的前陆褶皱-逆冲带就是这样一种例子(Dahlstrom,1970)。
在概念上,造山作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与新印象派相似:要了解整体,必须先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在大地构造领域,一种新印象派艺术家观点是通过强调造山作用过程中的热作用、变形作用、侵蚀作用之间的共同作用,从而为山脉行为提供独特洞察力来实现的。
本文第一部分强调了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过去50Ma来的演化历史,是一种传统的、印象派的观点。
这部分虽然带有主观性,但仍然试图反映了20世纪末我们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的了解状况。
本文第二部分属于新印象派观点,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今天定义这个特殊体系的行为时必不可少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它们在时间上能够向后回溯多远?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造山作用更多的什么样的信息?1 地形特征喜马拉雅-西藏造山系是我们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貌景观。
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西藏高原南部地形的前缘和喜马拉雅地区。
我们对造山作用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受到政治因素的阻挠,并且在喜马拉雅和西藏地区,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地质工作者经常工作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偏远地区。
2 区域地质图3代表了最近我对喜马拉雅及西藏邻区(东经73°~89°)区域地质的一些看法,目前这些地区的填图情况似乎证明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图3描绘了一系列由主要的断层系统界定的经向构造地层域划分的区域地质状况。
然而,将这些构造地层区划应用于喜马拉雅其它地区时,还是有争论的。
2.1 北喜马拉雅带与印度板块碰撞之前,欧亚板块南缘以新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形成的大陆岛弧为标志(Dewey and Bird,1970;Tapponnier等,1981)。
北喜马拉雅带由该陆缘弧的火山岩和深成岩、一些前寒武纪-中生代变质围岩及少量白垩纪-三叠纪弧前盆地序列组成(Burg等,1983;Searle,1991)。
前喜马拉雅期地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喜马拉雅带中两个相对易于到达的地区:西藏拉萨周围地区(Burg等,1983)和巴基斯坦、印度的Kohistan-Ladakh地区(Searle,1991;Honegger等,1982),这导致对北喜马拉雅带碰撞之前的前构造重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由中国(Chang等,1982)、美国(Bally等,1980)、法国(Allegre等,1984)和英国(Shackelton,1981;Dewey等,1988)地质学家对西藏进行联合地质勘探工作后认为,西藏是一系列外来地体在中生代时增生到欧亚大陆形成的集合体。
前喜马拉雅期最后一次增生事件是岛-弧杂岩的碰撞,现在以沿着晚白垩纪Shyok缝合带分布的Kohistan-Ladakh地体为代表(Treloar等,1989b;Rolfo等,1997)。
Nanga Parbat西部的Kohistan地区(图2)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穿过岛弧杂岩的剖面(Coward等,1982)。
在构造上最高的岩石,暴露在该地体北缘,包括早白垩纪岛弧火山岩和被Kohistan岩基的辉长质到花岗质侵入体侵入的沉积单元(Searle,1991)。
南部更远的地区,Kohistan 岛弧的深部成分逐渐增多,包括壮观的早白垩纪辉长质和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Khan 等,1989;Mikoshiba等,1999)及Kamila 角闪岩(可能包括新特提斯大洋岛弧基底的残余物)高度变形的镁铁质变火山岩和变质深成岩(Treloar等,1996)。
Nanga Parbat 东部,Kohistan-Ladakh地体的Ladakh地区(图2,3),保存有以Ladakh岩基形式出现的岛弧深成成分(Honegger等,1982),以及火山岩和沉积岛弧熔岩壳的代表(Dietrich 等,1983)。
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Kohistan和Ladakh地区的钙碱性岩浆作用开始之前,在晚白垩纪时Kohistan-Ladakh地体与欧亚大陆的拼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岩浆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长。
可靠的最老的Kohistan和Ladakh岩基的定年数据大约是100Ma,最年轻的定年数据是上古新世(Honegger等,1982;Scharer等,1984;Petterson和Windley,1985)。
这种年龄范围表明,随后的碰撞以及重新增生了的Kohistan-Ladakh岛弧杂岩演化进入了一个大陆岛弧阶段,这标志了欧亚大陆的南界。
晚白垩纪时,大多数Kohistan和Ladakh 岩基形成于该大陆岛弧背景。
东经80°以东,大陆岛弧主要以藏南岗底斯岩基为代表。
Heim和Gansser(1939)简要描述了该岩基西缘(Kailas地区,图2)的基础地质。
然而,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碰撞后的地质问题,有关Kailas地区前喜马拉雅期地质问题仍然知道得相对较少。
藏南(大约在东经84°~93°之间)是岗底斯岩基及其围岩的最好研究区。
该区的大陆岛弧形成于与欧亚大陆加积(晚侏罗纪)在一起的已经稳定的拉萨地体地壳基础之上(Dewey等,1988)。
拉萨地块北部包括少量的前寒武纪-寒武纪变质岩,它们不整合地覆盖于夹有一些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火山岩的泥盆纪-晚白垩纪浅水陆相和海相地层之上(Burg等,1983;Pearce和Mei,1988;Yin等,1988)。
南部更远的地区,没有暴露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层序的基岩,但是Burg等(1983)指出其中一些可能沉积在洋壳之上。
沿岗底斯南缘分布的火成岩包括钙碱性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深成基底(岗底斯岩基)(Harris等,1988;Pearce和Mei,1988)。
这些地区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岩浆活动至少发生在94Ma-42Ma,多数地区集中在古新世或始新世(Scharer和Allegre,1984;Xu等,1985;Coulon等,1986;Copeland等,1995)。
这些发现表明,与更远的西部地区的年代学数据相比,北喜马拉雅大陆岛弧最强烈的岩浆活动是西部(最近的是白垩纪)早于东部(第三纪早期),岛弧岩浆活动的停止也是西部(晚古新世)早于东部(中始新世)。
这种观测结果与北喜马拉雅岛弧岩浆作用的结束在时间上与印度板块碰撞一致的主张相符,都是西部早于东部(Rowley,1996)。
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之前,拉萨地体和Kohistan-Ladakh地体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喜马拉雅-西藏构造研究中没有回答的重大问题之一。
目前,这两个地体由八条横向的Karakoram断层系并列而成,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最壮观的构造之一(图2,3),如何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晚白垩纪以来Karakoram断层系平移量的多少。
Karakoram断层系西部和Shyok缝合带北部的Karakoram地体(图3),包括石炭纪-晚白垩纪的海相-陆相地层,但以侏罗纪-白垩纪钙碱性的Karakoram岩基为主(Searl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