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机理(1)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所致。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家族成员更易罹患糖尿病,而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则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或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需求。
糖尿病的发病还可能涉及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
深入研究和理解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的存在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所有糖尿病类型的510。
患者的胰腺产生的胰岛素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需要依赖外部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以下是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报告:
1.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族史和遗传基因有关。
特别是类型2糖尿病,其患病风险与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病情况密切相关。
目前已鉴定出数十个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信号转导、糖代谢等相关的通路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饮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肥胖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相反,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身体活动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吸烟、酗酒、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理性状,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充足的睡眠等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4. 其他因素: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例如,慢性炎症反应促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糖尿病。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
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是研究和预防糖尿病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通过控制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机理
主要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及柯萨奇B4病毒等
致病方式:
—病毒进入b细胞,直接迅速破坏 —病毒进入b细胞,长期滞流,使细胞生长 速度减缓,寿命缩短 —病毒抗原在b细胞表面表达,引发自身免 疫应答,b细胞遭受自身免疫破坏(分子 模拟引起自身免疫)
临床才出现糖尿病症状
(4)b细胞凋亡
b细胞破坏主要是细胞免疫而非体液免疫的作用 • 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识别b细胞表达的I类HLA分 子,杀伤b细胞 • 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识别巨噬细胞等提呈的抗原,释放
INF-g,TNF-a等细胞因子,间接杀伤b细胞
• 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免疫性胰岛炎和选
择性b细胞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免疫导致b细胞凋亡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的单卵双胞胎发病一致率为30-50%,兄
妹积累发病率20倍于无家族史人群 父亲是1型糖尿病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比母亲更为显 著 迄今发现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基因位点已超过 20个,其中HLA基因为主效基因,其余皆为次效基 因 没有单一基因可直接导致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多基 因、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基因研究-DQA1和DQB1等位基因频率的不同可能决 定了1型糖尿病的分布形式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
(WHO Diamond Project)
我国根据WHO Diamond Project, 对15岁以下发病 的1型糖尿病进行调查。结果:1988年到1995年期间 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在0.19-1.26/10万, 显著低于欧美国家同期结果
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 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糖尿病的分类
01
02
03
1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期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 致,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成年人,由于胰 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导致 ,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 药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发生在妊娠期间,由于孕 妇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胰岛 素抵抗,需要控制血糖水 平。
3
胰岛素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胰岛 素种类和使用方法。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
过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 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关注腰围
腹部肥胖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定期测量腰围并保持在一个健康 的范围内,对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可引起视网膜出 血和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视神经萎缩 和失明。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轴突萎缩和脱髓鞘改变,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 常。
中枢神经病变
高血糖还可引起中枢神经元萎缩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抑 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
04
糖尿病的治疗
常用药物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其中口服降糖药包括 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等。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定期监测血糖。
胰岛素治疗
1 2
胰岛素治疗原则
对于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有效的治 疗方法。
胰岛素种类
包括长效、中效和短效胰岛素,以及类似物和人 胰岛素。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二、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三、糖尿病人要谨记的注意事项糖尿病的致病机理1、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
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
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3、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
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
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4、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着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
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是什么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生化过程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糖尿病的生化机理,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胰岛素的功能异常1.胰岛素概述2.胰岛素受体激活与下游信号传导3.胰岛素受体突变与胰岛素抵抗4.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5.胰岛素抵抗的生化机制二、胰岛素抵抗1.胰岛素抵抗的定义与分类2.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细胞膜脂质组分与胰岛素抵抗4.肥胖与胰岛素抵抗5.胰岛素抵抗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三、胰岛素分泌异常1.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2.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β细胞的功能损伤与胰岛素分泌异常4.胰岛素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调节5.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四、胰岛素受体异常1.胰岛素受体缺陷与糖尿病的关系2.胰岛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3.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与信号传导4.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与糖尿病遗传5.胰岛素受体抑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五、葡萄糖代谢异常1.葡萄糖吸收与转运的生化机制2.葡萄糖酶的功能与调节3.葡萄糖产生与糖尿病的关系4.葡萄糖酶的活性调节与胰岛素的作用5.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发展关系结论: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
深入了解这些生化机制,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就对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有着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血糖水平比较高,且是由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的,或者是β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当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提升时,会出现以下症状,那就是吃得多,饮水量大,并伴随有体重降低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体检时才会发现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这样就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本文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科普。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当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就不能及时被利用,此时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时间一久就会引起多种病变,如神经病变、心脏病变等,致使一些组织器官出现衰竭和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达到了一亿多人,居世界前列,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仅在35%左右,一些患者不注重身体检查,自己患上糖尿病也不得而知,这就会给糖尿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二、如何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糖尿病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多食多饮和多尿的情况,因此不容易分辨出来,当患者患病时间久了才会出现上述的典型症状,因此在早期要及时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比较多,其经常由其他病症的并发症演变而来,例如高血压患者、肥胖患者、高血脂患者都极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上述几种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此外当出现以下的症状表现时,应考虑是否换上了糖尿病,一是经常出现皮肤感染,二是女性出现有异常的分娩史,如流产等,三是男性的性功能出现了问题,四是患者出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类型及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这两个阶段,一是患者已经存在和糖尿病有关的一些病理性的特点,这个时候糖尿病往往在潜伏期,一般不容易察觉,患者体内的糖耐量基本上正常,但是已经有了升高的趋势,接着随着病情蔓延,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此时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已经出现了异常,其即将有高血糖的趋势,此时在空腹时血糖含量异常,且糖耐量也会出现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老年糖尿病的发病中也 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全身代谢低,能量需要量小, 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小,结果使葡萄糖耐 量逐渐降低。随着人的衰老基础代谢率也逐渐降 低,机体代谢葡萄糖能力和(或)葡萄糖在周围 组织的利用都明显下降。因此,老年人进食过多 和运动不足容易发胖,肥胖者细胞膜上的胰岛素 受体减少,加重胰岛素抵抗,可使葡萄糖的利用 降低,肝糖的生成技术增加,致高血糖。从而使β 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可造成β细胞 对葡萄糖刺激的代偿功能减退,最终发生2型糖尿 病。
3
4
妊娠糖尿病
其他类型特殊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DDM)。在糖尿病I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 Text in here 要性为50% Ⅰ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 环境因素中病毒、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β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辅助性的T细胞(Th)分为Th1和Th2两个亚 型,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 子(cytokine,CK)对Th1/Th2比例的调节 作用与IDDM有关
3、年龄因素 老年人胰岛结构在显微镜直观 下可见胰岛β细胞量减少,α细胞增加,δ细胞相 对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糖 代谢下降,老年期胰岛素释放延缓。国内外的研 究显示,随增龄的改变,老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 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每增龄10岁,空腹血 糖上升0.05-0.112mmol/L,餐后2h血糖上 升1.67-2.78mmol/L。老年人对糖刺激后胰岛 素分泌分析起始上升延迟,往往第Ⅰ时相低平甚 至消失。
妊娠糖尿病的病因
不良的生活习惯 年龄因素
吸烟因素
糖尿病家史及不良产科史
Description of the products
妊娠糖尿病的分类
.
妊娠糖尿病
显性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潜在糖尿病
一般分为以下4类: 1. 显性糖尿病:这类孕妇有明显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 或者在受孕前即有糖尿病,治疗后受孕,或在孕中出现糖 尿病症状,分娩后仍旧存在。 2.潜在糖尿病:这类孕妇在妊娠前后均无糖尿病的临床表 现,但糖耐量持续异常,但过一段时间后,可发展成“显 性”糖尿病。 3. 糖尿病前期:这类孕妇具有糖尿病家庭史,但自身无糖 代谢紊乱,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巨大胎儿等,过段时 间后可能发展成“显性”糖尿病。 4.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无任何糖代谢紊乱或糖尿病临床 表现,但妊娠后出现糖尿病症状,可能合并一些并发症如 巨大胎儿、死产等,妊娠后糖尿病表现消失。如果再次妊 娠则再次发生糖尿病,这类患者可在若干年后发展成为显 性糖尿病。
Cntent Title
Content Title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 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而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 者妊娠,称糖尿病合并妊娠。据统计的研究结果, 有3-10%的孕妇会罹患妊娠期糖尿病。筛检的方 法是在怀孕二十四到二十八周之间,喝五十公克 糖水,一小时后验血糖,若血糖数值超过标准, 则须进一步做一百公克耐糖测试。
Thank You!
L/O/G/O
糖尿病发病机理
第三组
L/O/G/O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鉴于糖尿病有这么多的严重危害,因此了 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不可忽视的。糖尿 病的基本病理为:胰岛素相对或者是绝对 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 乱,临床主要以高血糖和糖尿为特征
糖尿病分型
1 2
Ⅰ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
⑶受体后缺陷: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异 常,细胞内葡萄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氧化磷 酸化障碍或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而使糖原减 少;游离脂肪酸(FFA)增多,肝糖产生及输 出增多;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的 错义突变引起内脏型肥胖,并进而惹致IR(胰 岛素抵抗); iRS-1(胰岛素受体基质IRS)作 Title in 为INS(胰岛素)信号通路主要基质。其基因突 here 变致下游PI-3激酶活性降低而阻断信号通路, 但纯合子只发生IR(胰岛的补偿能 力大大降低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伴有肥胖的NIDDM 中(TNF-α及其受体显著增多)为重要因素: 抑制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4)合成;刺激 IRS-1 Text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而 in here Text in here 阻断信号通路;通过升高FFA(脂肪酸)和升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糖激素浓度间接介导IR(胰岛素抵抗);还可 Text in here in here基因 通过阻碍细胞克隆性增殖及 P130Text 、P107 的表达干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使 Text in here Text pPARγ in here 功能 受阻,导致IR(胰岛素抵抗)。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可使IRS-1相 关PI-3激酶活性下降,诱发IR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三方面因素:遗传、 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 岛素作用不足。 1、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属多基因— —多因子遗传性疾病。据国外研究,2型糖尿病患 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80,则大约有40%发展为 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5%— 10%,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为15%—25%。
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
1、摄取正确糖类
2、少食多餐 3、饮食平衡 4、多摄取膳食纤维 5、控制食物的总量 6、注重蛋白质摄取
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60岁 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已非胰岛素依 赖性为主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患病率高。 (2)病情轻,易漏诊。 (3)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并发症较严重。 (4)老年糖尿病大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6
A
2.肝糖原(HGO)输出提高可能与以 下有关:底物利用度降低,肝糖异生关 键酶---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升高(被乙酰 CoA激活),而丙酮酸脱氢酶(被乙酰 CoA抑制)等活性降低、促进糖异生的 激素环境改变。但与GluT2(葡萄糖转运 蛋白2)含量无关
B
C
D
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 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 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素抵 抗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50年代Yallow 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发 现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的病人胰岛素敏感性较高, 而血浆胰岛素较高的人对胰岛素不敏感,由此提出 了胰岛素抵抗的概念。
4、胰岛素原因素 当人衰老时,体内有活性 的胰岛素原增加,胰岛素原与胰岛素的比例增加, 使体内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也是老年糖尿病增 多的因素之一。
5、腺淀素因素 胰淀素是新发现的一种胰岛β细 胞激素,并与胰岛素免疫活性同时存在于β细胞分 泌颗粒的核心部分,而在胰岛α细胞中则无此免疫 反应存在说明胰蛋素也是在β细胞内合成,并储存 在β细胞颗粒中,与胰岛素同比分泌。研究发现, 老年人胰淀素合成、分泌增多,可导致一道素组 织的损害。另外,胰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引 起引导素低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诱因。目前对以 上结论尚有争议。
IR(胰岛素抵抗)的机理十分复杂,大致 分为三类:⑴受体前因素:INS(胰岛素 )基因突变,合成减少或产生异常的INS ;INS降解加速;存在外源性或内源性的 INS抗体;胰岛素受体(INSR)抗体形 成;药物INS拮抗激素过多。⑵受体水平 :INSR合成障碍;细胞内转位障碍,使 膜受体减少;亲和力下降;酪氨酸蛋白 激酶(PTK)活性降低,使β亚单位自身磷 酸化障碍,而使信号传导受阻;降解加 速。
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过去研究,主要与胰岛素( Insulin,INS)分泌缺陷、肝糖原( Text in ere Text in here Hepatic Giycogen,HGO )输出增多和 周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因素有关,现在研究 发现它还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1. 胰岛β 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extTransporter2 in here ,GluT2)在使细胞内外 葡萄糖快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保证 了胰岛β细胞感受葡萄糖刺激、应答分 泌INS。β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性异常与 GluT2缺失程度相关联,这种缺失包括 GluT2基因突变和翻译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