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主要依据中医经典文献和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与多个方面有关。

以下是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一般认识:1. 病因:- 饮食不节:长期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等不合理膳食习惯,导致脾胃失调。

- 情志不畅:长期忧思郁怒、思虑过度等情绪问题,导致气机郁滞。

- 肝肾阴虚:肝肾功能不全,肝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

- 脾胃虚弱: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导致水湿留滞。

2. 病机:- 脾胃失调:脾主运化,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停聚,阻滞气机。

- 气机不畅:气机郁滞,影响脾胃运化、水液代谢、血液循环等功能。

- 阳虚阴亢:肾阳虚和肝阴虚导致阳虚阴亢的病理状态。

- 血糖紊乱:气机郁滞、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药多以健脾化湿、活血祛瘀、滋阴清热、补肾燥湿等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调整脾胃功能、疏通气机、调节阴阳平衡等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病情病机选择相应的方药,个体化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仅依据中医理论,疗效因人而异,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方法,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气滞血瘀、痰浊内蕴、脾肾不足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气滞血瘀会导致气血不畅,致使
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高血糖。

2. 痰浊内蕴: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痰浊内蕴,痰湿困扰,痰浊微腻、粘滞,
影响了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导致了饮食后血糖不稳定,严重时会导致高血糖。

3. 脾肾不足:脾肾不足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因素。

脾主运化,能转化食物为精气,运化多余水湿,肾主水,能够排泄水分。

如果脾肾不足,就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
高血糖。

4.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也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湿热内蕴会导致气滞不畅、痰
浊困扰,同时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导致肝胆失调,引发高血糖。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治疗、推拿等。

其中,中药治
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山楂、苦瓜、桑叶等。

这些药物具有补益气血、清热解毒、利
尿降糖等功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提高体质,降低血糖。

此外,针灸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组织细胞
的代谢,从而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从而改善糖尿病
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坚持科学治疗,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中医气化角度探讨糖尿病病因病机_张丹

从中医气化角度探讨糖尿病病因病机_张丹

从中医气化角度探讨糖尿病病因病机张丹1,李敬林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是脏腑调节的重要因素。

气化异常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关键因素。

气化失常,气机阻滞,从而引起气血津液的流变障碍,是糖尿病的病机。

从补肾入手,宣畅气化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法则。

关键词:中医;气化理论;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78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6-1033-02From Qi-varying Theory in TCM on the Treatment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ZHANG Dan 1,LI Jing-lin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2.Attached Haspital Affiliated t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Abstract :Qi-varying is the origin of human life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gulating Zangfu-organs.Disorders of Qi-varying is a key factor in the Zangfu-organs dysfunction and dysbolism.Disorders of Qi-varying and blocks of Qi-movement ,which led to the rheological barriers of Qi ,blood and body fluid ,are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Starting from invigorating the kidney ,disper-sing Qi-varying i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Key words :TCM ;Qi-varying Theory ;diabetes收稿日期:2009-09-16作者简介:张丹(198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

中医如何解读糖尿病形成的原因

中医如何解读糖尿病形成的原因

中医如何解读糖尿病形成的原因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糖尿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人们对糖尿病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糖尿病属于代谢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疾病发作后机体内的血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身体消瘦、小便增多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注意降糖,这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而中医又是如何来看待和解读糖尿病的呢?1.中医解读糖尿病形成过程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距现在为止,中医已经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特点在于“调理”,为什么不是“治疗”呢,中医讲求“七分养三分治”,在疾病的治疗中,是从“根”和“本”两个方面入手,从而做到标本兼治。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也就是保健和治疗,而相比较治疗来说,更加侧重于保健,人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提高以后,才能够有能力对抗病症。

西医的重点在于“营养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健,即为中医中的“养生”,西方国家的人们具备了良好的保健意识,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高,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的发生概率。

中医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在治病的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病根进行调理,根据糖尿病人的症状,采取中医辨证论治对病情加以控制。

言归正传,在我国的中医书籍中有关于消渴症的记载,临床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现代医学将消渴症称之为糖尿病,有中医记载能够得知,糖尿病并不属于病,而是属于症,是大病来临前表现出来的症状,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所导致的,是能够通过调理身体来控制疾病发展的。

消渴症并不仅仅指的是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属于消渴症的范畴,在诊断糖尿病时,还需要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进行判断。

2.糖尿病是如何而来的中医认为,消渴症主要是由两种因素所引起的,其一是喝酒肥甘过度,通俗一点来说,“肥”指的是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食用的蛋白质和脂肪丰富的食物,“甘”则指的是甜食,不仅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奶茶、蛋糕等甜品,而且还包括了蔬菜,过度则是指饮食生活不规律,肥甘食物的摄入量严重超标。

对糖尿病中医辩证治疗的探讨

对糖尿病中医辩证治疗的探讨

对糖尿病中医辩证治疗的探讨摘要: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

本文通过对糖尿病中医学发病机理的介绍,并论述了中医辨证法施治糖尿病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辩证治疗一、糖尿病中医学发病机理1.先天禀赋不足。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疾病的内在重要因素。

正如《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所描述,五脏柔弱,精气不足,气虚血虚,再加上后天的饮食营养等诱因,极易精气亏虚,津液耗损,而后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后也认为,此类疾病有遗传倾向。

2.过食肥甘。

饮食失节极热伤津,据传统医学书籍《素问?奇病论》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的论述。

长期的过量的饮用肥甘之物,活醇酒厚味之品,损伤脾胃,脾之运化失司,不能升清于上,食物积聚于胃中,腐熟生内热而消散气机以及耗伤津液,故而口渴多饮,消瘦烦热,致使脏腑经络皆失于濡养故而发为本病。

3.情志不调,郁而化热伤阴。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篇所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思伤脾,即是久劳心智穷思竭虑,营谋强迫思考,怒伤肝,情志的长期被刺激导致伤肝郁怒,肝主疏泄,条畅情志,肝气郁结而不得疏泄,或者等肝气郁久而化火,上消灼肺胃阴津,下耗损肾液;肝之疏泄太过有可以导致肾脏的封藏失司,从而是糖,蛋白质等精微物质随尿而下泄。

从而诱发本病。

4.劳欲伤肾,肾精损耗。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说:“房事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躁,肾燥则渴。

”放纵不加控制的情欲耗伤人体真阴,积累小的损害从而造成大的虚损,积累的损耗多了就致使人体虚衰,以致肾阴肾阳俱不足。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近些年发病率越来越高。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很多,从中医理论讲,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伤以及外感等有重要关系。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

一、辨别糖尿病有无“消渴”表现中医讲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但古代消渴范围太为广泛。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渴,喝水多、吃饭多、排尿多以及体重减轻等症时便诊断为消渴病,但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尿崩症也属于消渴病。

此外,我国中医学对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非常明显的患者要进行消渴的认识与诊断,血糖升高但却没有消渴表现的患者未能诊断。

糖尿病诊断依据是血糖值,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的,这些患者日常生活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三高一少”症状。

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发现:有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前以及疾病早期都是身材偏胖,没有其他表现病症。

疾病早期没有采取干预治疗措施或者早期药物治疗失效,患者会逐渐表现出“三多一少”病症,这时称其为消渴病,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治疗,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就不会出现消渴症状。

二、糖尿病的消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有95%以上属于2型糖尿病,而其中肥胖型人占80%之多。

糖尿病患者因其胖瘦情况不同,具体表现也存在不同。

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是肥胖的,消瘦患者比较少。

若消瘦糖尿病患者存在先天禀赋不足,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有些患者在发病前或者发病早期是偏胖的,但疾病不断发展,病程不断延长,治疗又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体重不断减轻最后出现消瘦表现,这是因为血糖而造成的消瘦;也存在一些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起初身材是偏胖型,但对糖尿病知识几乎不了解,过度控制饮食,甚至比节食减肥的人吃的还少,造成能量摄取不足,营养缺乏造成的消瘦,这是因为饮食不当而造成的消瘦;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本来身体比较胖,可是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等,时间久了,身体日渐消瘦,这是因为用药而造成的消瘦。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的探讨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的探讨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的探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的发病机制复杂并涉及多个方面。

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深层原因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以及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糖尿病深层原因的观点,并介绍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阴阳失衡是糖尿病的深层原因中医学强调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糖尿病则被视为阴阳失衡的病症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着阳气过盛、阴气亏损的情况。

阳气过盛会导致体内热气上升,而阴气亏损则会导致体内津液流失。

这种阴阳失衡状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为体内热燥、多饮多尿、口干等症状。

二、痰湿内蕴影响气血运行另一个中医认为糖尿病深层原因的因素是痰湿内蕴。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伴有痰湿的存在,这种痰湿堆积在体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如乏力、身体沉重等,可与痰湿内蕴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三、肾虚是糖尿病的内在根源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

中医认为,肾脏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而糖尿病则被认为与肾虚密切相关。

肾虚是指肾脏功能衰退,导致体内精气亏损。

这种肾虚状态在糖尿病患者中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频繁等症状。

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基于糖尿病深层原因的认识,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以改善阴阳失衡、祛除痰湿、滋补肾虚等为核心。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在中药调理方面,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芪、枸杞子、苦瓜等。

黄芪具有强壮体魄、益气养血的功效,可帮助调节阴阳平衡;枸杞子具有滋阴补阳、明目益精的作用,能够改善肾虚症状;苦瓜则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针灸和艾灸是中医常用的物理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效果。

艾灸则利用艾草的独特性质,通过热力的作用改善痰湿内蕴的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治疗方法,中医能够从糖尿病的深层原因入手,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痰湿内蕴,补益肾脏功能,从而达到控制和减轻糖尿病症状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医养生指南

糖尿病的中医养生指南

糖尿病的中医养生指南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病因分为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阴亏虚,这是发病的基础。

外因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食物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

形体肥胖,情志失调,房劳过度,外感六淫等均可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关键在养,其次才是治,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如养生无道,却病无术,则不能“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

调情志避紧张中医讲心主神明。

养生学则认为“一切病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凡心动则火起,外邪斯入”。

请忌戒暴怒。

又有云“百病皆生于火”,“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故调情志,和喜怒是广大糖尿病患者科学养生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调饮食慎肥甘饮食调养是防治糖尿病成功与否的关键。

养生学非常重视脾胃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脾能母养余脏,养生学谓之黄婆,脾胃全固,百病不生”。

故饮食不可太冷太热;不可过饥过饱,五谷杂粮为宜,瓜、菜、豆、奶、鱼、肉、蛋;定时定量有规律,忌食肥甘厚味辛辣食品。

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故对五味不宜过食,过则伤其五脏:咸入肾,过咸则伤肾;甘入脾,过甘反伤脾易致消渴;过辛则伤肺胃;多苦食则气抑,多酸食则气结。

总之,人生均以胃气为主,节饮食则中气不滞而下泄,胃塞脾运化亦受伤。

所以养脾即养气,养气为养生之要也。

此外,起居要有规律,劳逸适度,贵在坚持。

水果与饮茶重症糖尿病禁食水果以防血糖升高,轻型糖尿病或血糖控制很满意的可以少吃一点,适当减少一点主食。

睡前不宜饮浓茶,因饮浓茶可使大脑兴奋导致失眠,有记载泡茶宜用温开水或冷开水,不宜用滚开热水泡茶,因茶中含有较理想的降糖物质及丰富的维生素,沸开水易破坏这些有益物质,故勿用沸开水泡茶。

戒酒戒烟烟中有烟碱,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可使血管痉挛,末梢血运不好易诱发糖尿病肢端坏疽或使已经有坏疽者病情加重易致残。

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饮酒,嗜酒无度,积热内蕴,酒毒上攻,虚火灼肺,化热伤津发为消渴;嗜酒无度更伤肝肾,日久刺激、损伤脾胃,故纵酒者日久则外不得自然呼吸之气、内不得真元摄拿之气,而终致气衰而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
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