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气血瘀滞、阴阳失调、脾胃失和而引起的。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阐述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供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保健建议。
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和痰湿四种类型。
气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等;阴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烦热口渴、消瘦、心烦健忘等;阳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腰膝酸软等;痰湿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口干苔黄、体重增加、大便滑腻等。
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气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气虚型糖尿病是由于脾胃气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
患者可选择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薏仁、白扁豆等,有助于补充气血;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运行。
2. 阴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阴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阴液亏损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百合、枸杞等,有助于补充阴液;同时还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阳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阳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阳气虚衰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阳气。
患者可选择食用具有温补功能的食物,如桂圆、杜仲、肉类等,有助于温补阳气;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水平。
4. 痰湿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痰湿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祛湿化痰。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荷叶、山楂等,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三、糖尿病的中医保健建议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提供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建议,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首先,合理膳食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暴饮暴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其次,合理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重要的,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稳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全文中医治疗糖尿病是通过辩证施治来达到控制血糖目的的。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中医将其按不同的病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又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糖尿病是西医的说法,中医是没有糖尿病病名的,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患者可出现身体消瘦、多尿、多饮、多食、尿有甜味等病证。
针对糖尿病,中医主要通过辩证施治来调理血糖,使血糖不再反复。
那么糖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怎么辨别?一、上消、肺热津伤症状为口干舌燥、舌边尖红、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舌苔薄黄,脉洪数。
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
可选用消渴方加减。
生地黄、黄连、生姜、天花粉、蜂蜜、藕汁等,葛根、麦冬以生津止渴。
如肺肾气阴亏虚,可选用二冬汤,处方包括麦冬、天冬、黄芩、天花粉、甘草、知母、人参、荷叶。
其中人参赞有益气生津功效,知母、花粉、二冬黄芩则可清热解渴。
二、中消、胃热炽盛症状为形体消瘦、多食易饥、苔黄、大便干燥、脉滑实有力。
治疗以养阴增液、清泻胃炎为主。
可选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
处方包括熟地黄、石膏、麦冬、牛膝、知母、栀子、黄连。
其中知母、石膏有清泄肺胃之热的功效,麦冬、生地黄则有滋养肺胃之阴的效果。
栀子、黄连可清热泻火,牛膝则引热下行。
三、下消1、肾阴亏虚症状有尿频、量多或尿甜、舌质红、口干唇燥、脉沉细数。
治疗以滋阴固肾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
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有失眠、烦躁的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固精潜阳为主,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龟板、黄柏、牡蛎、龙骨、知母。
2、阴阳两虚症状有尿频、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以温阳滋肾固摄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如有血瘀之症,可加用山楂、丹参活血化瘀,也可以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被肾固摄。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管理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不畅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阴不足、阳有余的情况,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养阴、益肾、温阳、利湿等功效的中药,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一些具体的针灸治疗案例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临床症状。
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方法。
然而,这些药物治疗方法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饮食、运动和监测血糖。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摄入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患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健康。
在监测血糖方面,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中医辨证中医辨证论治(一)无症状期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
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
(二)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3.阴阳两虚证证候: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形体肥胖,胸脘腹胀,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而刺痛,舌黯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
方药:平胃散和桃红四五趟加减。
5.脉络瘀阻证证候: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黯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血腑逐瘀汤加减。
(三)并发症1疮痈: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加减治疗。
2.白内障、雀目、耳聋:治以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用枸杞地黄丸、养肝丸、磁朱丸加减治疗。
•上消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洪数。
饮食调•护原则: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施膳配•方:①菠菜银耳汤;②莲子茯苓糕H3;③•鲜石榴汁。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养 阴、 阴活血、 阴温 肾等 治 法在 改善 养 育
肾 脏 功 能 , 而减 少尿 蛋 白 的排 泄 取得 了 从
较好 的效果。
晕 目眩耳鸣 、 腰膝酸 软 、 气短乏力 、 口干不 欲多饮 、 畏寒肢冷 、 颜面浮肿 , 甚则下肢水 肿、 食欲减退 、 大便溏泄 、 或时干时稀交替 出现 、 小便 混 浊 如 膏 、 面色 晦 暗 、 摇 发 齿
等肠 胃道反 应 。亦 可 以消渴丸 降糖 以治 其标 , 以知 柏地 黄汤 加减 , 阴清 热 以 合 滋 治其本 , 标本 兼治 , 糖则 能 明显 控 制在 血
正常范 围。
( ) 阴 阳 两 虚 型 : 床 表 现 常 见 头 4肾 临
减 轻 。 结论 : 临 床 通 过 滋 阴 清 热 、 气 在 益
论 著 ・祛 医 中 医 药
C HI Es C o M M UNl y DO C T RS N E T 0
糖 尿 病 的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此期 患 者 症 状 初 起 , 里 恐 惧 感 很 心
杜 炳 军 15 0 30 0吉 林 省 梅 河 口 市 中 医 院 摘 要 目的 : 讨 糖 尿 病 的 中 医 治 疗 。 探
脱、 阳萎 等 , 苔 白而 干 , 质 淡 暗 , 沉 舌 舌 脉 细 而无 力 。 治 法 : 阴 温 肾 。 方 药 : 附 育 桂 地 黄 汤 加 减 ( 枝 、 附 子 、 地 、 山 桂 淡 熟 淮 药 、 萸 肉 、 泻 、 苓 、 参 、 白术 、 山 泽 茯 丹 生 猪 苓 、 大 黄 等 ) 本 法 用 于 治 疗 糖 尿 病 后 制 。
故治用六 味地 黄汤合桃红 四物汤加 味 , 以
活 血 化 瘀 、 脉 降 脂 , 加 血 液 流 变 , 善 通 增 改 血 黏 稠 度 , 以 滋 肾平 肝 、 阴 降 糖 , 药 辅 养 诸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正文:
一:糖尿病的概述
1.1 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
1.1.1 定义: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以及伴有多种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2 分类:
a) 第一型(胰岛素依赖性);
b) 第二型(非胰岛素依赖性);
c) 妊娠期糖尿病。
二:中医辨证治法介绍
2.1 中医辩证理论基础
在对待任何一个具体临床问题时,都必须根据整个人体内外环境相互关系来进行判断。
通过观察四诊即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结合八纲九候十三般奈尔之象形成最后确识与推断。
2.2 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所得到的辩别结果采取针灸按摩药物调节饮食运动心态保健等方式达到预防幕事发生并恢复机能平稷状态
三: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法
3.1 糖尿病的常见中医辩证类型及特点
a) 气阴两虚型;
b) 脾胃湿滞型;
c) 阳盛阴亏型。
3.2 中药方剂推荐与使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辨别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并注明用量和服用方式。
四:饮食调理建议
提供适合患者饮食习惯和禁忌事项等相关信息
五:运动保健指导
告知患者适宜参加哪些体育锻练项目以达到预期效果六:心态调节建议
给出一些建立积极心态并有效管理压力情绪等方法
七:附件:
在此处列出文档所涉及到需要提供给读者查看或文件名称列表。
八:本文所涉及法律名词解释:
- 法律名词A: 解释说明...
- 法律名词B: 解释说明...。
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
1. 临床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
2. 体征:尿糖阳性,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证候诊断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和病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 气虚血瘀型: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胸闷胸痛,舌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2. 阴虚燥热型: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3. 湿热内蕴型:口渴多饮,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 阴阳两虚型:口渴多饮,夜尿频繁,畏寒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淡脉弱。
三、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如气虚血瘀型可用益气活血方剂;阴虚燥热型可用养阴清热方剂;湿热内蕴型可用清热利湿方剂;阴阳两虚型可用滋阴补肾方剂。
2. 针灸治疗:根据证型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如气虚血瘀型可选用气海、足三里等穴位;阴虚燥热型可选用太溪、照海等穴位;湿热内蕴型可选用曲池、丰隆等穴位;阴阳两虚型可选用关元、肾俞等穴位。
3. 饮食调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为主,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
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和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4. 运动指导:糖尿病患者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应适中,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运动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
5. 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同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四、注意事项1.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进展。
2. 在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指导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指导1、阴虚燥热此型多见于病久迁延不愈。
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饮;或牙龈肿痛,牙宣口臭,或口舌生疮,消谷善饥,脘痛如灼,伴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或心烦失眠,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或溺赤,大便干燥或秘结。
舌苔薄白或无苔、花剥,或薄黄,舌质干少津,脉细小数或滑数。
2、气阴两虚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
三多症状明显,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
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3、阴阳两虚此型多见于疾病后期。
三多症状迁延日久,形寒肢冷,面色眺白或黧黑,浮肿,皮肤毛发干枯无华,头晕乏力,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夜尿频数,大便稀溏,多伴有并发症,或有酮中毒现象。
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4、瘀血内阻此型多见于糖尿病经治疗三消不减,形体日渐消瘦,出现合并心脑血管及神经病变者。
三多症状轻重不一,伴胸闷胸痛、刺痛,或上下肢疼痛,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面有瘀斑,月经血块多色紫。
舌紫暗或淡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脉来细涩。
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1、寒凝血瘀,脉络阻滞证临床表现:肢端坏疽,颜色发黑,创面渗出物较少,肢体发凉怕冷,疼痛麻木,感觉迟钝,皮肤苍白,舌苔薄白,舌暗红,脉沉细弱。
2、湿热下注,瘀血内阻证临床表现:肢端坏疽,溃烂肉腐,颜色紫红,疮面渗出物较多,肢体肿胀,疼痛剧烈,皮肤发红,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
3、热毒炽盛,阴伤血瘀证临床症状:肢端坏疽,肉腐糜烂,灼热肿痛,疮面有脓性渗出,明显紫黑,伴有高热,神昏,口渴多饮。
舌紫暗,苔黄燥,脉细数。
4、气阴两虚,精伤血瘀证临床表现:肢端溃烂,新肉不生,愈合迟缓,患者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或头晕,乏力,口干,目涩,舌暗淡,脉细弱或细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
(一)无症状期
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
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
(二)
1.阴虚燥热期
(1)上消(肺热津伤证)
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
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
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3.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
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形体肥胖,胸脘腹胀,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而刺痛,舌黯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
方药:平胃散和桃红四五趟加减。
5.脉络瘀阻证
证候: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黯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血腑逐瘀汤加减。
(三)并发症
1疮痈: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加减治疗。
2.白内障、雀目、耳聋:治以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用枸杞地黄丸、养肝丸、磁朱丸加减治疗。
• 上消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
• 多,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洪数。
饮食调
• 护原则: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施膳配
• 方:①菠菜银耳汤;②莲子茯苓糕H3;③
• 鲜石榴汁。
上消肺热津伤,内热积盛,肺
• 胃雍热,易成大便秘结,应多食新鲜青
• 菜,也可用大黄、天冬、玄参泡水以清热
• 生津,保持大便通畅,使燥热得以下行。
• 中消主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
• 结,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饮食调护原
• 则: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施膳配方:①
• 香菇烧豆腐;②小米粥;③菠菜根内金米
• 汤饮;④胡萝卜粥。
常食可健脾胃、助消
• 化、清虚热,补虚损。
下消主证:下消分
• 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肾阴亏虚证见:尿
• 频量多。
混浊如脂,口干舌燥,舌红脉细
• 数。
饮食调护原则:肾阴亏虚宜滋阴补
• 肾;辨证施膳:①番薯黑米粥;②枸杞饮;
• ③芹菜饮。
常食可滋阴补肾.健脾和胃。
• 阴阳两虚:饮一嗖一,面色黧黑,耳轮焦
• 干,腰膝酸软,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
• 弱。
饮食调护原则:宜温阳滋肾固涩。
• 施膳配方:①芡实煮老鸭;②山药、黄芪• 粥。
常食可补益脾胃,益气养阴。
饮食• 宜忌:宜食大豆及其制品、粗杂粮,如莜• 麦面、养麦面、热麦片、玉米面含多种微• 量元素、维生素B和食用纤维。
实验证• 明,它们有延缓血糖升高的作用。
可用• 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 成三合面馒头、烙饼、面条,长期服用,既• 有利于降糖、降脂,又能减少饥饿感。
血• 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可以吃含糖量低的• 水果,如橙子、柠檬、桃、李、橘子、草莓• 等n]。
忌食糖类和含糖高的食品;牛油、• 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富含胆固• 醇的食物,要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 用,以防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的发生。
忌烟酒、暴饮暴食。
消渴的饮• 食调节要满足生理所需。
按照规定食单• 进食,当吃完规定的食物后还感饥饿,可• 进新鲜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