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机理 (1)

合集下载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所致。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家族成员更易罹患糖尿病,而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则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或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需求。

糖尿病的发病还可能涉及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

深入研究和理解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的存在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所有糖尿病类型的510。

患者的胰腺产生的胰岛素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需要依赖外部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以下是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报告:
1.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族史和遗传基因有关。

特别是类型2糖尿病,其患病风险与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患病情况密切相关。

目前已鉴定出数十个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信号转导、糖代谢等相关的通路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饮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肥胖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相反,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身体活动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有着重要影响。

吸烟、酗酒、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理性状,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充足的睡眠等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4. 其他因素: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例如,慢性炎症反应促使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糖尿病。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
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是研究和预防糖尿病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通过控制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机理》课件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 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糖尿病的分类
01
02
03
1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期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 致,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
多发生在成年人,由于胰 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导致 ,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 药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发生在妊娠期间,由于孕 妇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胰岛 素抵抗,需要控制血糖水 平。
3
胰岛素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胰岛 素种类和使用方法。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
过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 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关注腰围
腹部肥胖与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定期测量腰围并保持在一个健康 的范围内,对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可引起视网膜出 血和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视神经萎缩 和失明。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轴突萎缩和脱髓鞘改变,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 常。
中枢神经病变
高血糖还可引起中枢神经元萎缩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抑 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
04
糖尿病的治疗
常用药物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其中口服降糖药包括 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等。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定期监测血糖。
胰岛素治疗
1 2
胰岛素治疗原则
对于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有效的治 疗方法。
胰岛素种类
包括长效、中效和短效胰岛素,以及类似物和人 胰岛素。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

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二、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三、糖尿病人要谨记的注意事项糖尿病的致病机理1、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

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

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3、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

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

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4、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着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糖尿病的致病机理之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吃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放任自流,往往会进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到底要不要吃药呢?目前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高,会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肾脏、下肢、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并且只要把空腹血糖降到7毫摩尔/升以下,就能有效预防。

餐后血糖高则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糖尿病病理和药理知识

糖尿病病理和药理知识

糖尿病病理和药理知识一.糖尿病基本常识(一)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终究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少,或胰岛素抵抗。

因此,在B 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输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种发生问题,均可引发糖尿病。

1.胰岛B 细胞水平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 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 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构造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造成2 型糖尿病的发生。

而如果B 细胞遭到本身免疫反映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明显减少,合成胰岛素极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 型糖尿病。

2.血液运输水平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发糖尿病。

这些对抗性物质能够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

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

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靶细胞水平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减少以及受体的缺点,均可引发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最后使B 细胞逐步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

胰岛素抵抗在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1. 1 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小朋友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纪,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 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本身免疫性破坏,本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个本身抗体。

1 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断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

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 细胞功效改善,B 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

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2. 2 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纪多数在35 岁后来。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是什么

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是什么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生化过程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糖尿病的生化机理,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胰岛素的功能异常1.胰岛素概述2.胰岛素受体激活与下游信号传导3.胰岛素受体突变与胰岛素抵抗4.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5.胰岛素抵抗的生化机制二、胰岛素抵抗1.胰岛素抵抗的定义与分类2.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细胞膜脂质组分与胰岛素抵抗4.肥胖与胰岛素抵抗5.胰岛素抵抗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三、胰岛素分泌异常1.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2.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3.β细胞的功能损伤与胰岛素分泌异常4.胰岛素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调节5.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四、胰岛素受体异常1.胰岛素受体缺陷与糖尿病的关系2.胰岛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3.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与信号传导4.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与糖尿病遗传5.胰岛素受体抑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五、葡萄糖代谢异常1.葡萄糖吸收与转运的生化机制2.葡萄糖酶的功能与调节3.葡萄糖产生与糖尿病的关系4.葡萄糖酶的活性调节与胰岛素的作用5.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发展关系结论: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胰岛素的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葡萄糖代谢异常等。

深入了解这些生化机制,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生化机理,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科普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就对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有着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血糖水平比较高,且是由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导致的,或者是β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当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提升时,会出现以下症状,那就是吃得多,饮水量大,并伴随有体重降低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体检时才会发现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这样就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本文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进行科普。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当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就不能及时被利用,此时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时间一久就会引起多种病变,如神经病变、心脏病变等,致使一些组织器官出现衰竭和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达到了一亿多人,居世界前列,但是当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仅在35%左右,一些患者不注重身体检查,自己患上糖尿病也不得而知,这就会给糖尿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二、如何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糖尿病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多食多饮和多尿的情况,因此不容易分辨出来,当患者患病时间久了才会出现上述的典型症状,因此在早期要及时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比较多,其经常由其他病症的并发症演变而来,例如高血压患者、肥胖患者、高血脂患者都极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上述几种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

此外当出现以下的症状表现时,应考虑是否换上了糖尿病,一是经常出现皮肤感染,二是女性出现有异常的分娩史,如流产等,三是男性的性功能出现了问题,四是患者出现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

三、糖尿病患者的类型及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经历这两个阶段,一是患者已经存在和糖尿病有关的一些病理性的特点,这个时候糖尿病往往在潜伏期,一般不容易察觉,患者体内的糖耐量基本上正常,但是已经有了升高的趋势,接着随着病情蔓延,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此时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已经出现了异常,其即将有高血糖的趋势,此时在空腹时血糖含量异常,且糖耐量也会出现受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发病机理来源:未知网站编辑:ximei 出稿时间:2010-08-23 点击:1444糖尿病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重症,糖尿病人更是因为此病而苦恼。

但是,对于糖尿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知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下面就为大家讲解糖尿病发病机理,帮助大家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无论I型或Ⅱ型均由遗传因素决定,与感染、肥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发病。

目前提出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自身免疫学说:环境因素如病毒和/或化学毒素作用于I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者(携带与I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HLA相关抗原,如HLA-DR3/DR4、ICA、IAA等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标志的个体),使其胰岛B细胞表面异常地表达HLA-DR抗原,导致胰岛B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结构的改变,引起T淋马细胞的自身激活。

如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或活性减低,即可诱发细胞的自身免疫过程,早期有胰岛素属感染性或中毒性反应,后期继以免疫反就。

I型糖尿病常因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损害或完全缺如,导致内源胰岛素的产量减少或消失。

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胰岛素细胞损害轻,甚而增生,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正常或升高的,但经糖刺激后,与相应体重的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胰岛素分泌是低的.表达了胰岛素细胞分泌功能的潜在不足,即胰岛素活性的相对不足.特别见于Ⅱ型糖尿病中的肥胖和超重者,表达出高胰岛素血症,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刺激病人的B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

其次是胰升血糖素活性相对或绝对过多,但这种情况仅见于胰岛素缺乏较严重的病人,或控制甚差的酮症酸中毒病人,若应用足够胰岛素时,胰升血糖素受抑制,因而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胰岛素的缺乏。

以上就是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仅供大家参考,加深对糖尿病的了解I型糖尿病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I型糖尿病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type I定义: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毒物等因素诱发机体产生异常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多数患者体内可检出抗胰岛β细胞抗体。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自身免疫病(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目录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I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新突破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食谱举例编辑本段I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和寿命。

一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被破坏达80%以上,病人出现糖尿病症状。

导致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的原因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胰岛b细胞。

因为胰岛β细胞绝大部分被破坏,任何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因素都不能促使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绝对缺乏,易发生酮症,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1]编辑本段I型糖尿病治疗前注意事项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预防和控制肥胖肥胖是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

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

3.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4.提倡膳食平衡,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人。

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

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人。

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人的标志。

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人过多。

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人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

5.戒烟、限酒。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

通过定期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二级预防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尽早发现,早诊断,尽早给予治疗。

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

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

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

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高危人群指: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肥胖者;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娩出过巨大儿的妇女;高血压者;高血脂者。

对45岁以上的人来说,应该每3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人来说,每1-2年进行一次检测。

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编辑本段I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最恰当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是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以控制餐后高血糖及注射一次(有时需要两次)长效胰岛素以维持餐间及夜间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的优势,如lispro或aspart胰岛素具有超短效的活性,glargine或detemir胰岛素能模拟基础胰岛素特性。

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推动血糖达标。

编辑本段I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新突破细胞移植法治疗I型糖尿病在一项名为Edmonton的项目中,迄今已有15例严重I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实验性细胞移植和副作用较小的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以重新形成能够合成胰岛素的胰岛细胞。

经过一年的跟踪监测,加拿大专家发现有2/3的患者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了。

Alberta大学临床胰岛及胰腺移植中心的A.M. James Shapiro医学博士等日前在费城举办的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呈交了有关研究报告。

鉴于全胰腺移植的效果不如胰岛细胞移植,Shapiro的小组目前正在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这类细胞移植治疗中所使用的免疫移植剂进行改善,使之对胰岛细胞的毒副作用更小,因为以往常用的一些抗排斥反应药物可能会使某些久病的患者产生肾脏疾病;二是在实验室培养胰岛细胞以解决供体细胞的来源不足问题。

有关专家希望这些问题的解决能最终使这类细胞移植法成为I型甚至是II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编辑本段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

编辑本段食谱举例早餐:豆沙包(面粉50克、赤小豆25克)咸鸭蛋40克牛奶250克午餐:大米饭(大米100克)肉丝炒芹菜(芹菜100克、瘦肉30克)拌茄泥(茄子100克、香菜10克、大蒜20克)晚餐:千层饼(面粉100克)滑熘豆腐(豆腐100克、淀粉10克)西红柿蛋汤(西红柿100克、鸡蛋50克)全日烹调用油15克全日热能6342千焦(1510千卡)左右。

参考资料1I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症状/zhengzhuang/864.html扩展阅读:1I型糖尿病治疗前注意事项/ReadArt_ID_1037.html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jiancha/761.html开放分类:健康,医学,免疫学,免疫病理,特纤特膳我来完善“I型糖尿病”相关词条:糖尿病的病因病理【消渴病】2011-02-13 张家寅评论数(0)糖尿病的病因病理【消渴病】1、先天缺乏营养是引起消渴的内在因素。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阴虚体质最易患病。

此外素体肾虚与此病的关系密切。

肾藏精,精为人生之精华之源泉,若肾虚则精气亏损,无精可藏,导致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

2、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另外,饮酒过多,酒热内蕴,积年长夜,酣兴不解,使五脏干燥,三焦猛热,产生消渴。

3、五志过度,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用心太过,都可致心火内生郁热伤津,产生消渴。

4、房事不节,房事过度,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形成肾燥,肾燥则必渴,特别现在成功男士,为了事业已经劳心劳力过度,条件好了,就过度享受,身体不支就吃药,性生活频繁,导致肾虚,看似强健,实际外强中干,肾气亏损,很多导致糖尿病。

5、劳累过度,或因其它大病都可导致肾气损伤,而血液衰弱,阳气悍而燥热,郁热引起肾亏所致病。

6 .肾如堤坝,用来蓄水,肾水上潮,滋润五脏,使五脏不缺津液,从而行使自己的功能,肾脏虚损,津液、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大量从肾脏泻下,导致内脏各器官受损失职,所以引起它脏虚弱。

7 。

过食饮料。

饮料不可过多食用,适可而止。

含糖含防腐剂饮料伤肾。

8.糖尿病的病源:胰腺就是脾。

脾的功能:1.运化水谷,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吸收并传输全身。

2.生化气血,把水谷精微生成气血。

3.升清降浊,把精气输布全身,把浊气降下。

4.统摄血液,使血液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