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企业的价格歧视

合集下载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策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最大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会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

其中,价格歧视作为一种常见的市场定价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本文将探讨价格歧视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一、价格歧视的概念及其类型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市场和情境,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的行为。

通过价格歧视,企业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并充分利用市场需求的差异。

在实践中,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1. 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一度价格歧视又被称为个别定价,是指企业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弹性和支付意愿,针对每个消费者单独制定价格。

这种歧视方式通常用于某些高价值、高度分散的市场,例如奢侈品行业和定制化产品领域。

2. 第二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也称为批量定价,企业通过对数量的不同定价来实施歧视。

这是最常见的歧视方式,通常涉及购买量的折扣,例如购买多件商品会享受更低的平均单价。

3. 第三度价格歧视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的特征和行为进行定价,如基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进行歧视。

折扣券、会员制度和学生优惠都是第三度价格歧视的例子。

二、价格歧视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1. 提高企业利润通过价格歧视,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并充分挖掘不同群体的消费潜力,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通过正确运用价格歧视策略,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2. 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价格歧视对于不同消费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响。

对于那些无法获得折扣或优惠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失去购买的积极性。

但对于那些能够享受更低价格的消费者来说,价格歧视能够提供更多实惠和选择,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

3. 扩大市场规模价格歧视可以通过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扩大市场规模,并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购买活动中。

这种策略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企业的销售额。

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歧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歧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歧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价格在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竞争市场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指的是同一商品或服务,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探讨竞争市场中价格歧视的现象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竞争市场中价格歧视的现象可以从市场定位的角度进行解读。

在市场中,企业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购买能力都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企业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

比如,高端奢侈品品牌通常对富裕消费者定价较高,而对普通消费者定价适中或相对较低。

这种定价策略的背后,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细分和定位的一种反映,目的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

其次,价格歧视现象还与产品差异化有关。

竞争市场中,企业为了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常常会对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和升级。

而针对不同产品差异度的消费者,企业也会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

例如,汽车市场中,同一品牌的不同车型,对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定价不同。

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达到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目标。

此外,竞争市场中价格歧视的还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也会相应发生调整。

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采取较高的价格定位,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而在需求疲软的时候,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可能会采取降价的策略。

根据不同市场供需的变化,企业会灵活调整价格,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实现市场效益最大化。

最后,竞争市场中价格歧视的存在还与消费者个别差异有关。

消费者在需求和购买力上存在差异,这也是价格歧视现象的一种表现。

例如,航空公司根据提前购票、购买的时间和日期、居住地点等因素,对不同消费者的机票价格进行差异化定价。

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市场中产品或服务的不同需求,而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价,实现了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满足和利润最大化。

价格歧视与市场价格区别

价格歧视与市场价格区别

价格歧视与市场价格区别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同商品在不同市场或不同消费者之间存在价格差异。

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歧视,它与市场价格的区别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价格歧视是指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上,不同消费者或市场支付不同的价格。

这种差异性可能是基于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也可能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和供应情况。

价格歧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或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一种常见的价格歧视策略是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来定价。

高收入人群通常对价格不敏感,而低收入人群则更关注价格。

因此,企业可以对高收入人群定价较高,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对低收入人群定价较低,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这种定价策略在高端奢侈品市场中尤为常见。

另一种价格歧视的形式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某一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即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不敏感,企业可以将价格定得较高;而如果需求弹性较高,企业则需要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这种策略常见于电子产品和航空公司等行业。

除了基于消费者个体特征和需求弹性的价格歧视,还有一种被称为地理价格歧视的形式。

地理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供应链成本等因素导致的。

例如,某些商品在发达国家的价格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较低。

与价格歧视相对应的是市场价格,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形成的价格。

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反映了市场上所有买卖双方的意愿和交易条件。

在市场价格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价格和竞争的机会。

然而,价格歧视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区别并不意味着价格歧视是不公平的或不合法的。

价格歧视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价格歧视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者福利。

然而,价格歧视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和争议。

p星巴克价格歧视-商业行为p

p星巴克价格歧视-商业行为p

p星巴克价格歧视-商业行为p导语: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价远高于在国外的定价,其在中国市场的行为已违背了WTO公平贸易原则,对中国消费者构成了价格歧视。

但实际上,价格歧视作为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并非侵犯消费者公平权,也不是欺骗行为,而是企业合理的商业定价机制。

星巴克在中国高定价是正常商业策略,不涉及WTO公平贸易原则报道指责星巴克的行为违背WTO公平贸易原则,但实际上,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WTO各成员和出口经营者都不得采取倾销或补贴等不公正贸易手段破坏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秩序。

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定价是企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所采用的正常商业策略,如奢侈品企业在欧美以外地区普遍采取高定价,因此星巴克的行为并不涉及违背WTO公平贸易原则。

望文生义认为价格歧视是不道德行为,其实是被误导在经济学上,星巴克的行为称为差异化定价,或差别定价,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

但因差异化所对应的英文discrimination一词在中文中又可作"歧视"理解,译为价格歧视后,结果使这一行为平添了误导性的贬义色彩,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认为价格歧视就是不道德。

价格歧视的本质是弹性定价策略,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所谓价格歧视,其实是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针对消费者需求不同而实施的弹性定价策略。

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又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多买多送"、"团体票"等根据购买量来区分定价的行为属于二级,而根据地区和消费者实行差别定价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是最常见的差别定价,比如半价学生票、网上优惠券等,而星巴克的定价行为也属于该范畴。

星巴克是根据中国市场的中高端需求制定价格,不是歧视中国消费者价格策略不是单独行为,定价除成本因素外,还要结合产品定位、消费者需求等,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策略,不能简单因为高于原产地价格就认定星巴克是歧视中国消费者。

事实上,星巴克的价格差异原因之一便是为配合其在中国市场上有别于本土的中高端品牌定位,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

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

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

价格歧视理论及思考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收入水平、购买能力、地理位置、购买习惯等因素而制定不同价格的一种市场行为。

价格歧视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价格歧视的原理和效果,并为企业制定差异化价格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价格歧视的理论是基于供需关系、边际成本和消费者剩余的基本概念。

根据供给需求关系,当市场需求曲线下方的需求不同于上方需求时,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需求的弹性程度进行价格歧视。

根据边际成本原理,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来制定差异化价格。

消费者剩余理论则说明了消费者愿意以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购买物品,从而为企业利用价格歧视提供了机会。

第一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针对每个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以获取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这种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个性化定价的情况下,例如艺术品、奢侈品和个性化定制产品等。

企业通过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将价格设定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水平上,从而最大化了利润。

第二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来制定差异化价格。

这种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批发和零售市场中,商家会根据不同的购买数量来给予不同的折扣或优惠,从而激励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这种价格歧视能够增加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特征来制定不同价格。

这种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购买习惯的消费者之间。

企业会根据消费者群体的特征来设定价格,以最大化利润。

例如,航空公司根据不同航班时间、不同座舱等级和不同发售时间来制定不同价格,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价格歧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价格歧视可能导致市场不公平,使得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无法购买高价产品或服务。

其次,价格歧视可能增加市场不稳定性,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抵制行为。

最后,价格歧视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反应,如购买商品的数量减少或转向竞争对手。

市场不完全竞争与价格歧视行为

市场不完全竞争与价格歧视行为

市场不完全竞争与价格歧视行为众所周知,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完全竞争的市场。

相反,不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常态。

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歧视行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供应商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可以通过掌握市场信息来主导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而需求者则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无法完全了解市场信息,只能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供应商实施价格歧视行为的出现。

价格歧视是指供应商在不同的市场或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中,根据不同的价格弹性来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这种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商的利润。

例如,一些奢侈品品牌会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设定高价,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则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这种价格差异化的做法,既能够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又能够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歧视行为并非全然负面,它也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设定不同的价格,供应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弹性来分配资源。

例如,航空公司经常会对不同的舱位进行不同的定价,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高收入的商务旅客可以选择更加舒适的头等舱,而预算有限的旅客则可以选择经济舱。

这种价格差异化不仅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也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歧视行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价格歧视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

供应商可以利用不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实施价格歧视,从而降低竞争的公平性。

这会导致市场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其次,价格歧视也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

供应商可以通过限制市场进入、操纵供求关系等手段来实施价格歧视,这将导致市场资源的大规模浪费和低效使用。

为了解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的价格歧视问题,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价格歧视的名词解释

价格歧视的名词解释

价格歧视的名词解释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1.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但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

关键词在每一单位产品实行不同的定价,如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牙医,同时该牙医对该地区所有人的消费情况都了解,这时就可以对每一个来看牙的人实行不同的价格。

2.二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把这种需求曲线分为不同段,根据不同购买量,确定不同价格,垄断者获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买主的消费剩余。

公用事业中的差别价格就是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
关键词在于根据不同的消费数量定价,如我们生活中的高峰用电和低峰用电价格不一样,商场上买水果,不同购买数量时价格不一样。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在实行高价格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

对于这种采用高峰时期和非高峰时期的差别价格,将某些高峰需求调向低峰时期的行为,因为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设备资源,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策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常常面临着如何制定价格的问题。

价格的确定不仅仅是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也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

在市场定价策略中,价格歧视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它指的是企业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对同一产品或服务采取不同的价格定价策略。

一、价格歧视的类型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第一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个体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对每个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例如,电影院对学生提供学生票价,对老年人提供优惠票价,以吸引不同群体的消费者。

第二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或频率来制定不同的价格。

例如,批发商对大量购买的客户给予折扣,以鼓励大宗采购。

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所属的市场细分来制定不同的价格。

例如,航空公司对不同舱位的机票定价不同,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舒适度和价格的需求。

二、价格歧视的原因价格歧视的出现是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以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不同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存在差异,企业通过价格歧视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销售量和利润。

首先,价格歧视可以提高企业的销售量。

通过根据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制定不同价格,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例如,高端品牌通过定价策略将产品定位为奢侈品,吸引高收入人群购买,从而提高销售量和品牌形象。

其次,价格歧视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通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制定不同价格,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消费者的剩余价值。

例如,电商平台通过个性化推荐和差异化定价,将高需求的产品定价较高,从而提高利润。

三、价格歧视的影响价格歧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价格歧视可以提高市场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制定不同价格,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例如,航空公司通过不同舱位的价格歧视,将高需求的乘客安排在高价舱位,低需求的乘客安排在低价舱位,从而提高座位利用率和航班收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奢侈品企业的价格歧视【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居民财富的增长,奢侈品销售在中国市场迅猛扩张。

麦肯锡2011 年奢侈品报告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 800 亿元。

届时中国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份额将高达20%,超过目前世界最大的日本奢侈品市场。

高昂的价格是奢侈品的显著标志,正是高价格使得奢侈品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稀缺性”与“距离感”。

奢侈品企业订立高昂的价格,非但没有打消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反而在中国掀起了购买奢侈品的浪潮,这一问题吸引了中外学者和企业的关注。

【关键词】奢侈品价格歧视一、中国人撑起欧洲的奢侈品行业《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显示: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4,预计2012年2月至3月,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办的2012年《金融时报》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行业高峰会上,出席峰会的分析师与奢侈品行业高管的共识是:去年亚洲消费者占据了欧洲奢侈品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根据麦肯锡2011 年奢侈品报告数据显示,到2015 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 800 亿元,届时将超过世界最大的日本奢侈品市场。

奢侈品企业在中国制定高昂的价格,非但没有打消奢侈品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反而掀起了购买奢侈品的浪潮。

这些旅游地的魅力就在于:其奢侈品的价格要比中国内地便宜三分之一之多,主要原因就是中国要征收进口关税。

二、原因分析1、关税通常被认为是造成中国进口奢侈品价格超出欧美地区的主要原因。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说:“ 中国的关税跟北美和欧洲市场比起来,肯定是高的。

这个高,对品牌商来说,肯定要考虑关税的因素。

以Coach包包为例,没有进口消费税,中国的增值税是17%加10%的关税,综合税达到27%。

而美国同样一个包包的综合税率为8.25%。

”2、除却高税费之外,国外大牌的定价策略也是一个原因。

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欧阳坤说,世界奢侈品品牌的定价原则是区域给价,相对于欧美市场,很多品牌商在定价策略上将中国市场的价格定的很高。

一些奢侈品品牌将在中国市场的利润保有率定到45%以上,为世界最高。

美国市场为30%,欧洲为20%。

国外大牌对中国市场的“饥饿营销法”也许是能让他们获得如此高的市场保有率的一个重要办法。

不仅仅是奢侈品,甚至一些电子产品的新品发布会以及新品上市都不会在中国举行。

从汽车到iPhone,中国消费者通常不得不等待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才能一睹新款的“芳容”。

3、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才是奢侈品品牌敢这么在中国市场定价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欧美奢侈品消费对产品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奢侈品消费的务实的态度,中国的奢侈品的消费文化只是流于表面。

他说:消费者心理很大不同,消费者心理决定了市场的取向,市场取向决定产品的方向,产品方向决定了企业的策略。

因为在中国有一个法则,企业的商品很有影响力,但是不如果不够贵,消费者不买。

因为证明消费者的存在价值和实力。

所以说,及时商品很有影响力,但必须还得能证明消费者的价值和财富。

正是为了迎合这样的一种心理,很多国外的二、三线品牌,到中国后,也摇身一变,成为一线高端时尚品,价格高的让普通老百姓无法问津。

三、价格歧视1、空间价格歧视下面是几个品牌在美国和中国市场的价格比较。

这里给出的美国价格是最新以耐克运动鞋为例,奥斯莱斯打折的时候,一般在30-40美元,只占美国人月收入的30分之一。

而在中国,普通款的价格通常达到700-1000左右,达到一般工薪阶层的三分之一。

另外,在中国设专柜的欧莱雅(L’Oreal)化妆品以及飞利浦(Philips)剃须刀,在美国,在街角的超市中都能找到。

把价位定高已经成为这些二、三线品牌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很多二三线品牌到中国后,为了占据本行业的奢侈品地位,都会把价格定得很高。

这是中国消费者心理决定的。

任何一个奢侈品牌在提高身份之前,首先第一步做的就是涨价钱,因为要迎合中国人的心理。

在中国不涨价还真不行,因为不涨价,奢侈品企业肯定会死掉。

以宝马汽车为例,中国市场如此高昂售价的进口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售价却要低得多。

以750Li 价格为例,在美国市场上该系列经销商平均售价为55. 45 - 58. 12 万元,中国市场上该系列平均售价为200 万元左右。

面对接近3 倍的价格差价,人们不禁感叹奢侈品企业高价背后的暴利。

但是即使如此,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仍然追逐着宝马7系豪华车,仿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进口宝马7 系在中国销售也十分可观,宝马汽车的高价策略使其在中国大陆高端形象大增。

2.不同时间点的价格调整: 时期间价格歧视。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奢侈品通常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在LV的专卖店可以看到LV 经典款monogram手提包存在了上百年却仍然畅销。

20世纪20年代可可·香奈儿开发的No.5香水不仅没有退出市场,而且在全球高端香水市场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

但是,这样的产品毕竟是少数。

在奢侈品行业中,尤其是时尚行业,其生命周期非常短。

通常来说与高端护肤品和香水的生命周期相比,高级成衣和高科技产品要短得多。

大多数时尚类产品会随着科技进步、消费者审美观改变等问题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一直保有强烈的生命力,这些企业常常会采取老酒换新瓶,旧貌换新颜的方式,通过新包装将产品重新推入市场,产品价格在这个升级过程中也就顺水推舟地上浮了,继而也保持和稳固了原奢侈品的高端形象不动摇。

三、带来的影响1、出境购物根据咨询公司盛富证券(Cheuvreux)分析师托马斯•梅曼(Thomas Mesmin)估算,约三分之一的中国大陆消费者出国旅游时,会选择就地购物,其中至少75%的大陆游客会选择在欧洲购物。

香港与澳门也是游客颇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2011年,中国大陆游客贡献了欧洲奢侈品销售额的一半。

据追踪奢侈品购物游的专业服务商环球蓝联(Global Blue)估计:中国消费者去年到欧洲、新加坡及香港旅游购物,平均每次花费1.1万欧元。

中国人在境外争相购买奢侈品的场景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

事实上,在欧美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欧美奢侈品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世界奢侈品协会的一份最新报告说,2011年10月1日到8日期间,中国人出境,(包括在港澳台地区),消费奢侈品累计约26亿欧元,相当于在国内市场三个月的奢侈品消费总额。

中国人为什么要在境外购物,特别是很多品牌在中国都有出售的情况下?价格差异很显然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国外奢侈品品牌价格要普遍高出美国和欧洲市场。

小到眼霜、运动鞋,大到服装、汽车,中国的价格都高出美国,有的一倍,有的甚至十倍。

2、灰色市场地区价格差异模式会带来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由此引发的灰色市场( Grey Market)问题。

随着基于网络一体化下全球化层次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搜索到位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产品信息,而诸如易趣网( ebay) 、淘宝网( taobao) 等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更是为在不同市场寻求全球最低价奢侈品的消费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收入水平并不是很高的新兴国家,此起彼伏的奢侈品代购热潮并不难理解。

3、仿冒品的出现面对高昂的价格,消费者无法支付却出于想要拥有奢侈品的心理,一部分人会选择购买假货。

如今假货出现在各个行业,盗版最猖獗的是软件、服装、电影、音乐、奢侈品、药品等。

CD 和服装行业是盗版产品的最大受害者,其次就是香水以及化妆品。

在音乐以及电影行业,盗版产品对正版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香水及化妆品行业的假货给消费者的身心造成巨大损害。

由于假货的盛行,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假货,会造成对正版商品的失望,从而损害到正版商品的企业形象,打消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再次购买欲望。

在假货市场上,很大一部分受害者是世界上著名的知名品牌,其中一大部分是奢侈品品牌。

有些造假者利用先进的造假技术生产出与正版商品极为相似的产品,包括商标和著名标识,让消费者难以区别。

很多消费者在买到产品时,很难区分出真假。

造假业的全球交易额每年超过600 亿美元,而其中奢侈品假货占总金额的1 /10,带来每年1 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00 万工作岗位的流失。

随着造假者的手段越来越高超,人们越来越难鉴别,造假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四、政策建议1.中国企业积极运用价格策略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面对国外奢侈品企业实行的高价策略,也应该积极学习,转变生产营销模式。

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运用高价格来营销品牌,营造出一种尊贵的感觉,让消费者感觉到高价背后所蕴含的品牌价值。

2.中国企业细分市场。

实行价格歧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充分了解奢侈品消费者的特点,价格歧视的实质就是对同一商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

当企业很好地了解市场中消费者的不同特点,并能依此细分市场,就可以制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并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来获得收益,这需要企业加大对市场调研,收集消费者信息。

3.中国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面对国外奢侈品企业在中国实施的高价策略,中国政府应当依据中国价格法,调查其价格离谱背后的成本,运用各种手段防止奢侈品企业在中国实施高价歧视,也可以有效抑制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的浪潮。

4.鼓励本土企业开发奢侈品。

中国企业在市场上能生产出高质产品,却鲜有高端品牌的出现。

中国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是“质次价廉”,最好也不过是“物美价廉”。

中国企业应摆脱低价策略,向奢侈品企业学习,运用价格策略提高品牌附加值,从而走向高端化。

【参考文献】【1】邓勇兵.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与应[J].商业研究,2001(4) : 141-142.【2】严珡.中美奢侈品价格对比 [J].金融时报,2012-06-21(21).【3】法国人平常心对待奢侈品[N]. 环球时报,2005-09-05(22) .【4】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邹昭晞.论跨国公司的“价格歧视”策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8(3):124-126.【6】中国: 新的奢华风潮.全球零售消费品行业安永中国[R].2005-09.【7】张瑛.基于价格歧视理论剖析商品分时定价[J].商业时代,2009(17):2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