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7

合集下载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0(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作为心理健康重要指标的人格特征是(分数:2.00)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功能性解析: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从上述人格的概念来看,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包括:(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3)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应对方式,这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4)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因此本题选C。

3.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分数:2.00)A.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B.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C.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D.动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解析:解析: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有的特质,它们是在共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个人特质是某特定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并表现出个人独具的人格倾向。

个人特质又为三个部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代表人格中最典型、最概括、最具独特性的人格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渗透并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倾向与表现。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坚持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家的是( )A.詹姆士B.冯特C.杜威D.安吉尔正确答案:B解析:冯特是构造主义的代表,他主张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都是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他们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但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知识模块:心理学概述2.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属于(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常量正确答案:A解析:在实验法中,能够引起行为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就是自变量,它是可以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如实验者设置新旧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自变量引起的行为结果就是因变量,如学生成绩。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在该例中指除了教学策略这个自变量以外还会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的因素,如,教学时间的长短、学生的初始水平等。

常量指不会变化的量。

知识模块:心理学概述3.在某些情况下,人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以下哪种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

A.衰减理论B.过滤器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正确答案:B解析:过滤器理论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4.在一个嘈杂的聚会上,你去听一个中意的美女的讲话,体现了注意的( )品质。

A.选择性注意B.持续性注意C.分配性注意D.注意的调节正确答案:A解析: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一种刺激。

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5.1977年,谢夫林等人提出了用来解释注意分配功能的( )。

A.双加工理论B.过滤器理论C.后期选择理论D.衰减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加工。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6(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6(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的心理学分支是A.生理心理学B.心理生理学C.医学心理学D.临床心理学正确答案:B解析: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

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主要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的神经系统结构是A.丘脑B.下丘脑C.小脑D.桥脑正确答案:C解析: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3.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A.增加B.消失C.减少D.没有变化正确答案:B解析:睡眠要经过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也可以合并为一个阶段,即深度睡眠阶段。

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睡眠的阶段要经过多次周期性循环,当黎明临近时,深度睡眠会逐渐消失。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4.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是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正确答案:B解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5.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正确答案:B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6.林赛和诺曼(Lindsay & Norman)将自下而上加工称为A.数据驱动加工B.概念驱动加C.整体加工D.局部加工正确答案:A解析:林赛和诺曼(Lindsay & Norman,1977)将自下而上加工称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将自上而下加工称作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下面不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A.华生B.斯金纳C.柯勒D.班杜拉正确答案:C解析: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展者有斯金纳、班杜拉等。

柯勒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主要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的神经系统结构是A.丘脑B.下丘脑C.小脑D.桥脑正确答案:C解析:小脑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3.在2008年夏,Psyedu不慎摔断了右手。

为了保证《重难点手册》第一版能如期面世,他咬牙坚持用左手打字,最后在预定时间交稿。

如果用大五人格模型来测,他的哪一个因素的得分一定很高?( )。

A.外倾性B.开放性C.神经质D.责任心正确答案:D解析:在“大五”里,显示了人的尽职、自律等特质的因素,叫责任心。

大五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B.语义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正确答案:D解析:动作记忆与其他记忆类型相比,其信息的保持和提取一般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动作记忆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久。

知识模块:记忆5.在汤里放1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2克盐。

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盐( )。

A.2克B.4克C.6克D.8克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6.某个病人每次见到他的医生都不能认出,医生都需要向他重新介绍自己。

有一次,医生在和他握手时用针扎了一下这个病人。

这个病人再见到医生时,还是不能认出医生,但是不愿和他握手。

这种情况说明人类的记忆系统中存在A.内隐记忆B.情景记忆C.程序性记忆D.感觉记忆正确答案:A解析: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2(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32.00)1.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被称作(分数:2.00)A.认知差异B.情绪差异C.意志差异D.个性√解析:解析: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差异或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因此本题选D。

2.“植物人”受损的部位是(分数:2.00)A.下行网状结构B.上行网状结构√C.边缘系统D.大脑解析:解析: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行网状结构受到破坏,人将会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成为“植物人”。

因此本题选B。

3.大脑半球的表面覆盖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被称作(分数:2.00)A.灰质√B.白质C.脑回D.脑裂解析:解析: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它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

脑回和脑裂是大脑半球表面的外观结构。

因此本题选A。

4.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分数:2.00)A.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B.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都没有被激活C.边缘系统被激活,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D.边缘系统没有被激活,前额皮层被激活解析:解析:布劳恩(Braun,1998)采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体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皮层激活情况,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被激活。

边缘系统与,隋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监控。

这能够解释梦的某些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

因此本题选C。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色觉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杨一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可以解释红绿色盲B.杨一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认为色觉经验是由感红、感蓝、感绿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C.黑林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上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D.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的原理产生的;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颜色的信息加工是符合对立过程理论的正确答案:A解析:三色说虽然得到证实,但存在明显的缺陷,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按照这一理论,红绿色盲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锥体细胞,而由于黄色是红和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患者不可能具有黄色的色觉经验,但这与事实不符。

BCD三项的描述都是正确的。

2.率先对记忆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的学者是( )A.缪勒B.贝塞尔C.艾宾浩斯D.铁钦纳正确答案:C解析: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发明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说,贝塞尔提出了人差方程式,铁钦纳在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心理学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推论统计的创始者是( )A.皮尔逊B.费舍C.瑟斯顿D.桑代克正确答案:B解析:数理统计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描述性统计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高尔顿和皮尔逊为代表;英国数理统计学家高赛特建立了小样本理论,提出了一种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均值的检验方法,即t分布;而推论统计真正的创始者是英国的费舍。

4.当两个以上评分者为某一被试群体评分时,计算其评分者的信度一般采用( )A.斯皮尔曼布朗公式B.克龙巴赫仅系数公式C.肯德尔和谐系数公式D.柯伊特信度公式正确答案:C解析:评分者信度是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这种社会知觉偏差被称为(分数:2.00)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认知启发解析:解析:见第5题的解释。

3.小说《围城》中曾提及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取决于这个人最近一次请客吃饭时点菜的质量。

这种社会判断的成因是(分数:2.00)A.调整性启发B.可得性启发√C.代表性启发D.直觉性启发解析:解析:本题涉及的是社会知觉过程中的认知启发现象。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面对不确定的事件,人们常采用的三种启发是:(1)代表性启发,即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可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情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3)调整性启发,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也称锚定启发式。

“饮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很容易记住一个人与他人分享食物时的表现。

因此本题选B。

4.为了调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爱程度,让他们以5点量表对每个节目评分,即非常喜爱评5分,比较喜爱评4分,一般评3分,比较不喜欢评2分,非常不喜欢评1分。

这种测量态度的技术是(分数:2.00)A.瑟斯通量表B.李克特量表√C.语义差异量表D.投射测验解析:解析:瑟斯通量表是通过专家评定的手段给测验项目赋值,被试有是和否两种反应,如果回答“是”就获得相应的分数,如果回答“否”就不得分。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以下选项属于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的是( )。

A.眼睛调节B.线条透视C.空气透视D.纹理梯度正确答案:B,C,D解析:单眼视觉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物体深度的线索。

单眼线索主要有: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透视、相对大小、颜色分布。

知识模块:知觉2.下列关于选择性注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

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B.按照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C.按照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仅仅在输入的物理特征水平上操作D.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晚期选择模型正确答案:A,B,C解析: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该理论认为过滤器根据刺激的物理特征进行选择,如位置、颜色等。

过滤器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信息要么被全部识别,要么根本得不到加工。

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3.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 )。

A.最小可见敏度B.最小间隔敏度C.游标敏度D.可视度正确答案:A,B,C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4.思维的特征包括( )。

A.概括性B.间接性C.对经验的改组D.直观性正确答案:A,B,C解析:思维的特征包括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里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组。

知识模块:思维5.知觉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加工形式,下列关于自上而下加工的描述有(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C.主要对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D.当非感觉信息越多,需要越少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E.也称之为概念驱动加工正确答案:C,D,E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6.词中蕴含的信息包括A.语音B.语义C.构词法D.句法正确答案:A,B,C,D解析: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7(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9,分数:38.00)1.研究者为探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以某个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他在课堂中的表现,与他沟通他平时的学习状态,分析他的学习成绩,了解他的表现和其他同学表现的共性与区别。

这种研究方法是(分数:2.00)A.观察法B.实验法C.个案法√D.测验法解析:解析: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个案法通过访谈、观察、测量分数,有时还包括生理评估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心理功能的全面了解。

因此本题选C。

2.轴突的基本作用是(分数:2.00)A.接受和传送信息B.储存信息C.接受信息D.传送信息√解析:3.人体的初级运动区位于大脑皮层的部位是(分数:2.00)A.额叶√B.颞叶C.枕叶D.顶叶解析:解析: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额叶的位置)是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因此本题选A。

4.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是(分数:2.00)A.对活动的直接兴趣√B.对活动的间接兴趣C.活动的新异性D.活动的组织性解析:解析: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

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分数:2.00)A.紫红黄蓝B.紫蓝青绿C.红橙黄青√D.红紫蓝绿解析:6.被称为“黑暗”感觉的是(分数:2.00)A.动觉B.视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解析:解析:由于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

因此,本题选D。

7.我们容易将右图(2)中下面的正方形和其他圆点知觉在一起,而将上面的圆点知觉为独立的一部分,遵循(分数:2.00)A.连续原则√B.相似原则C.临近原则D.共同命运原则解析:8.知觉的理解性体现的加工方式是(分数:2.00)A.“全或无”加工B.颉颃加工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解析:解析: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叫概念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由此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而调整特征觉察器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自上而下的加工反映了知觉过程中个体已有知识、经验、期望对于知觉的影响。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则完全强调刺激物特征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涉及“全或无”加工的论述。

黑林的色觉理论——颉颃加工理论涉及颉颃加工的论述。

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个体在知觉时对个体已有经验的依赖,这体现了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

因此本题选C。

9.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的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分数:2.00)A.平行扫描B.自动停止系列扫描C.完全系列扫描√D.直接提取解析:解析:在斯滕伯格的实验中,反应时间是项目长度的函数,而且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情况下反应时间相同。

因此,该实验说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10.一般来说,概念形成的阶段依次是(分数:2.00)A.类化、抽象化、辨别√B.抽象化、类化、辨别C.辨别、类化、抽象化D.类化、辨别、抽象化解析:解析:概念形成包括三个阶段,首先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划分为一类,即类化;再从类化的事情抽取出典型的特征或属性,即抽象化;最后将这些抽取出来的特质或属性与其他的特质或属性加以区分,即辨别。

因此本题选A。

11.关于梦和幻想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梦属于无意想象,幻想也属于无意想象B.梦属于无意想象,幻想属于创造想象√C.梦属于创造想象,幻想属于无意想象D.梦属于创造想象,幻想也属于创造想象解析:解析: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做梦属于无意想象。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因此本题选B。

12.一般而言,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较长的加工时间。

这一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是(分数:2.00)A.句子的类型√B.词序C.语境D.语义分析解析:解析:肯定句、否定句、被动句、被动否定句等属于句子类型。

因此本题选A。

13.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是指(分数:2.00)A.认知评价B.主观体验√C.生理唤醒D.表情解析:解析: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

其中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感受,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因此本题选B。

14.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就是(分数:2.00)A.结果期待B.掌握目标C.能力归因D.效果期待√解析:解析: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对某种行为是否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期待。

效果期待是对个体是否具有某种能力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就是效果期待。

因此本题选D。

15.智力的PASS模型中的最高层次是(分数:2.00)A.注意系统B.信息加工系统C.计划系统√D.执行系统解析:解析:PASS(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arousal)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因此本题选C。

16.“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中涉及的16种人格特质是16种(分数:2.00)A.表面特质B.根源特质√C.个别特质D.气质特质解析:解析: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中,最重要的一层是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因此本题选B。

17.构成马斯洛人格理论基础的概念是(分数:2.00)A.健康的创造性的人√B.自由的人C.自我同一性D.自卑情结解析:解析:马斯洛的人格理论的基础是他的“健康的创造性的人”的概念。

他指出,人运用所有的才能、潜力、技能,努力发展潜能至极限;人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努力成为我所能成为的理想的我。

因此本题选A。

18.在詹姆斯看来,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属于(分数:2.00)A.物质我B.社会我√C.心理我D.主体我解析:解析:詹姆斯(1891)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将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

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

心理我是我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

因此本题选B。

19.对真正的利他主义最有可能进行解释的理论是(分数:2.00)A.共情理论√B.社会规范理论C.进化心理学D.社会交换理论解析:解析:真正的利他主义即强调利他行为是不计回报的。

关于共情的研究表明,共情会产生帮助行为,即使对方是敌对群体的成员;当人们的共情被唤起后,即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帮助行为不会被人知道,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

即使仍有学者怀疑共情是否是真正利他主义的来源,但这一理论试图解释这种利他主义,解释力较强。

因此本题选A。

二、多选题(总题数:5,分数:10.00)20.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分数:2.00)A.心理过程与结构√B.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C.心理的脑机制√D.心理与环境的关系√解析:解析: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概括起来,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等。

(2)心理结构。

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

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在生物进化的不同阶段和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活动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之间的关系。

(5)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心理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

因此,心理学也要探究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因此,本题应选ABCD。

21.大脑半球表面存在的大沟裂有(分数:2.00)A.中央沟√B.外侧裂√C.内侧裂D.顶枕裂√解析:解析: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大的沟裂,分别是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

本题选ABD。

22.拉贝奇(LaBerge,1977)提出注意需要多个脑区的协同活动,它们是(分数:2.00)A.大脑功能区√B.丘脑神经元√C.海马D.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解析:解析:拉贝奇提出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它们分别是:认知对象或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功能柱);能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可以选择某些脑区作为注意的对象,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一定的程度和时间。

这三个脑区通过三角环路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注意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

因此本题选ABD。

23.提出情绪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有(分数:2.00)A.冯特(Wundt) √B.施洛伯格(Schlogerg) √C.普拉切克(Plutchik) √D.伊扎德(Izard)解析:解析:19世纪末,冯特(1896)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一不愉快;激动一平静;紧张一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1954)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有愉快一不愉快、注意一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

20世纪60年代末,普拉切克(1970)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

伊扎德(1977)提出的是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