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哀婉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教案 (优选8篇)-其他范文

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其他范文【导语】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 由好范文网会员“赤那W”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湘夫人教案篇2:湘夫人教案篇3:湘夫人教案篇4:湘夫人教案篇5:湘夫人教案篇6:湘夫人教案篇7:湘夫人教案篇8:湘夫人教案【正文】篇1: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该诗的情感和主题。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楚辞的体制和特点。
4、诗歌的诵读和讲解。
三、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楚辞的体制和特点,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和讲解,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问答法: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题讲解:通过讲解《湘夫人》的主题和情感,使学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楚辞介绍:通过讲解楚辞的体制和特点,使学生了解该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4、诵读和讲解:通过反复诵读和讲解,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解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策略:总结本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3、问题与不足:反思本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4、经验与教训: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七、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135d1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e.png)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图片)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天恰巧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
(师:我们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于屈原)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湘夫人教案优选

湘夫人教案优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湘夫人对夫君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朗读、默读、背诵等阅读方法,感受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屈原。
(2)简介《湘夫人》的背景。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湘夫人》,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初读感受,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
四、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诗歌解析法: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五、作业布置1.背诵《湘夫人》。
2.写一篇关于《湘夫人》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湘夫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表现积极,讨论热烈。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6.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屈原的《湘夫人》。
大家知道屈原是谁吗?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楚辞》的背景和特点,认识屈原及其作品。
(2)正确朗读、背诵《湘夫人》,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
(3)掌握《湘夫人》中的重点字词,如“湘夫人”、“窈窕”、“舟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湘夫人》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湘夫人》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湘夫人》相关的诗歌或绘画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
(3)掌握《湘夫人》中的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1)探究《湘夫人》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发挥想象,创作与《湘夫人》相关的诗歌或绘画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楚辞》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楚辞》的背景和特点。
(2)简要介绍屈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范读《湘夫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齐读,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背诵《湘夫人》,检查背诵效果。
3. 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如“湘夫人”、“湘水”、“荷花”等。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究写作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湘夫人》的写作手法,如比兴、象征、拟人等。
(2)学生分组探究,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创作与展示(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湘夫人》相关的诗歌或绘画作品。
(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湘夫人》的艺术魅力和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一、关于《楚辞》:所谓“楚辞”,用宋人黄伯思《翼骚序》里的话来说,就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其作品大多借楚国的山川、草木、风物、鸟兽来传达楚人的感怀。
楚辞代表了中国诗歌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由于参与创作的多为楚人,所以,西汉刘向在编这一风格的诗集的时候,把诗集叫做《楚辞》,东汉王逸注释楚辞,把自己所作的《九思》也收入《楚辞》,宋代的朱熹对此划分显然不满,他的《楚辞集注》把前人选入楚辞中的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的作品一并删除,清代的林云铭的《楚辞灯》则把屈、宋之外包括汉代贾谊在内的后世作家的作品全部删除。
所以,《楚辞》的版本出入颇多。
因为王逸有首功,所以现在一般还是把王逸的《楚辞章句》看作是最好的读本。
宋人洪兴祖做了《楚辞补注》。
宗经者总认为楚辞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
然而诗经有十五国风,却硬是没有楚风。
古代交通不发达,地理环境山川河流的阻隔,往往会使被阻隔的区域文化,发生很大的差异。
用丹纳的话说,就是“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赤手空拳,知识未开的人只能受环境的包围,陶冶,熔铸;他的头脑那时还象一块软和而富有伸缩性的粘土,会尽量向自然界屈服,听凭搓捏。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的地貌、气候,植被,河流的差异非常大,当时的南北文化的地域性封闭,确实造成了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诗歌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一、楚辞里的写景之句大大地多于《诗经》,我认为,这很可能和南方的地域环境及南方人的善感有关系。
《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九章·思美人》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思古》:“冥冥深林兮,树木幽幽,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我们在楚辞里看到的写景的句子很显然多于诗经,我一直认为,这里面除了时代的差异之外,恐怕很重要的一点是南北地域的差异。
二、句子本身的律动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诗经的短句为例,三言要急促些,四言的节奏要庄重缓慢一些。
楚辞用一个“兮”字,把四言的变为五言,例如:蒹葭苍苍,比较“秋兰兮青青”;把三言的变为七言,例:若有人兮山之阿;把三言四言的变为八言。
例: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等等。
南方人的情感节奏如流水一般潺媛波动,起伏的幅度较大而不断;北方真的好象不一样,以开阔、铿锵为主。
我们这里所说的北方主要是指中原一代,秦也是北方,但它不是诗经所代表的北方文化的代表。
这一点,光念楚辞你体会不到,找一本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一读,我想你们就会有所体会的。
三、我们在楚辞里可以见到的植物的名目,就大大超过诗经里的。
南方温润潮湿,多湖泊、沼泽、丛林、幽谷,因而植被的数量与种类远远超过北方,这一点,一读楚辞,你便会有所体会。
在屈原笔下有多少种香草啊!四、楚辞所独有的“传神写照”的美目。
我从前读「楚辞」,最喜欢「九歌」,山鬼的那双“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眼睛,湘夫人那双“眇眇”愁人的眼睛,撩人情思,动人魂魄。
有一天,我读「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我突然感觉到了那种“目成”之境。
请注意这三处对于“目”的描绘,它们并不象诗经里那样纯然是描绘,孔子认为“美目盼兮”极妙,但比起“既含睇兮又宜笑”已少了许多味道,比起“目眇眇兮愁予”,更少了一层诗人主观的情感对于客观之美的强烈渗透。
至于“忽独与余兮目成”,所传达的那样一种美丽的感受,则几乎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乐莫乐兮新相知”,我当时的快乐无法形容。
楚辞里这些美丽的眼睛,深情而忧郁,我常常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学那对非人间所有的美目,是南方文化的灵魂之所在。
是一种忘我的激情,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瞬间。
二、关于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在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典型人物便是张仪与苏秦。
张仪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无行之士,但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有本事的政客。
苏秦与张仪从本质上讲没有什么区别,早年以连横说秦,不被用,潦倒回府,颇感人心世态之炎凉。
“妻不以我为夫,嫂……;父母……,是皆秦之罪也。
而后,发愤研究合纵之计,头悬梁,锥刺股。
终于说动赵王,授相印,并成为六国间的智囊核心人物,由赵赴楚游说之际,路过老家洛阳,决定衣锦还乡,显赫一番。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比较起当时这些大成大败者,屈原的人格浩浩然独立彪炳,他有才,小人们就在楚怀王耳边说他“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也!”司马迁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乃作《离骚》。
司马迁还说:“屈原以彼其之材,游诸侯而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之所以不追名逐利,为自己谋个荣华富贵,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和文化。
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秦惠王令张仪佯去秦而事楚。
张仪用厚币收买了楚怀王身边的人,许怀王秦地六百里,条件是楚不与齐联合作战。
结果,齐楚反目。
秦这时候反来攻打楚国,这一战,秦未能亡楚,愿意割汉中地与楚讲和。
楚王宁要张仪的脑袋也不要割地。
张仪当然不怕,因为楚怀王周围的人全被他买通了。
这时候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仍然赶回宫中,劝怀王杀张仪,但怀王已经放了张仪。
楚得罪了齐,盟国共讨之,秦骗怀王去秦国盟会,屈原劝怀王勿入虎狼之国,怀王不听,终于被扣作割地的人质,死于秦。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也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了楚国南方。
屈原最后在南方沉江而死,他的形象成了坚贞不渝的忠臣人格的象征,中国古代很多怀才不遇的正直的士大夫都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怀有深深的同情。
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国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打开,屈原的形象更成为我们民族良心的象征,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三、屈原的创作及其文学价值:屈原的创作,据刘向校订及王逸作注的共25篇:离骚一、天问一,九歌十一篇(加《礼魂》《东皇太一》),九章九篇。
远游一、卜居一、渔父一。
另外,史记中载有《招魂》一篇,后人又把《大招》算上,共27篇。
但除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之外,其他的篇目都是有争议的。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中三种不同体性的代表。
九章等象离骚,有事可据,有义可陈。
其中《天问》可算作是屈原学术思想的反映。
而《九歌》是屈原润色楚民间文学的典范。
“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
”其中多抒情之笔,多浪漫情愫,因为是代别人说话,所以与离骚不同,九歌不尽是也不必尽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
四、《九歌》之美:九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曲的名字。
据说,夏的时候,就有叫做“九歌”的乐曲,但此《九歌》与彼“九歌”之间的联系,已完全不可考。
闻一多先生认为,夏人用来郊祀上帝的音乐和歌舞就是“九歌韶舞”,《左传》有两处以“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五声”连举。
因而九歌是一种歌的一种标准体裁。
他认为这种祭祀所用的歌最初应该有三章,每章三句,每一句都有一个音节的延长(歌永言),九歌的音乐形式就是一首歌中有九次延长。
这种九歌形式在用于经典教诲就是夏的所谓“九德之歌”;而在楚辞里,则升华为飘然欲仙的诗。
他做的这一个表很能说明问题:九章之歌依地理分布,自北而南,排列如下:东君代云中君赵河伯(国殇)秦大司命少司命山鬼楚湘君湘夫人南楚国殇是人鬼,因而与另八位自然神分开。
地域越南,歌词的气息越灵活、越放肆、越顽艳,直到那极南端的湘君、湘夫人。
例如后者的‘卷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二句,那猥亵的含义几乎令人不堪卒读了。
以当时的文化状态而论,这种自北而南的气息的渐变,不是应有的现象吗?在我看来,《九歌》就是楚辞的眼睛。
体现了楚辞的精神之美。
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浓郁的浪漫色彩,强烈的故事性,在这些神话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相糅的故事中,流露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神人之恋(苏雪林的说法),表现的其实是人的恋情,神被人化了,鬼神都变得非常人性化。
我们读一下教材上所选的《湘夫人》,真的能够体会出南方文化的灵秀与温情脉脉。
五、湘夫人:该诗选自《楚辞·九歌》。
是一首描写湘水神灵之爱的恋歌。
传说中的湘水神灵为一男一女,相爱却不能相见。
女神对男神的唱的那一首叫做《湘君》,而这一首是男神在等待女神时唱的。
屈原被放逐到楚国南方,见当地俗人祭祀神巫的歌词颇为粗陋,就对之进行了再创作,以寄托自己对楚国文化的深挚的爱恋。
《湘君》与《湘夫人》都是写约会时久盼不至而引起的等待者的幽怨。
《湘君》中有:“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这是求爱无望而生的怨心。
两湘本相互深爱,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了隔膜,爱得越深,误会越难消解,误会越深,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就越强烈。
两湘看来是一对终未婚配的“恋人神”,民间叫做“痴情儿女神”。
关于这对神的传说,有人认为,是源于初民社会的人对于沅水、湘水分流的神化,由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联想到民间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慢慢就形成了这样一对悲剧人物。
讲解《湘夫人》教材:准确形象的心理描写。
该诗通过男神从早到晚的心神不安,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
他不断地困惑,不断地猜测。
等待与期盼的焦虑,使天地间的一切都不同寻常。
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恋爱中等待一方的心态:细心、敏感、多疑、坚忍,表现了湘水之神坚贞不渝的痴情。
洞庭秋波,千古绝唱。
该诗描写神灵之爱,却充满了凡人的缠绵悱恻之情。
湘水女神在情人的幻梦之中楚楚动人,秋水般难以捉摸的眇眇美目,使湘君的痴情如洞庭湖的千里烟波,动荡起伏,引人入胜。
该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写景抒情。
作者以极为传神的大手笔描写了洞庭秋色的萧瑟哀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凡读过九歌的人,便永远忘不了诗人笔下的洞庭秋波,忘不了天水之间,诗人对楚文化的一往情深。
林庚先生认为:《九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完成了散文的真正诗化,建立起诗歌语言的典范。
为日后的五七言诗歌的创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日后的诗坛的影响,更为直接。
特别是九歌中无处不在的上天入地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日后魏晋的文学大家如曹植、阮籍、谢灵运、鲍照等等,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