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肥胖

合集下载

中药临床讲座肥胖症之辨证论治

中药临床讲座肥胖症之辨证论治
2.治則:健脾化濕。
3.處方:半夏、陳皮、茯苓、蒼朮、薏仁、大腹皮子、白芥子、萊菔子。(2)舌苔黃厚膩:加竹茹、膽星。(3)舌苔白薄淨:加黨參、白朮、甘草。(4)納穀不香:加神曲、麥芽。(5)腹脹明顯:加砂仁。(6)氣虛明顯:加黃蓍、防己。(7)陽虛明顯:加附子、仙靈脾。
(二)胃熱滯脾型:
1.症狀:體肥膚腴,多食易飢,口乾口臭,頭暈便祕。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2.治則:清胃通降。
3.處方:大黃、枳實、梔子、草決明、菊花。
4.加減:(1)嗜食油膩者:加山楂、檳榔。(2)心煩急躁者:加金銀花、蓮子心。(3)口舌乾燥,五心煩熱者:加生地、白微。
(三)肝鬱氣滯型:
1.症狀:形盛體肥,鬱鬱寡歡或急躁易怒,腹脹痛。舌質暗有瘀斑,脈弦或澀。
2.治則:疏肝理氣。
3.處方:柴胡、白芍、赤芍、枳實、川芎、香附、山楂、烏梅。
4.加減:(1)煩躁易怒者:加丹皮、梔子。(2)長期便秘者:加何首烏、決明子。
參、臨床用成方:
(一)脾虛濕阻型:可用參苓白朮散合二陳湯治之。
中醫治療立足于整體調節,副作用不明顯,減肥效果肯定。
貳、辨證論治:
臨床上依其肥胖體型所現體徵,共可分為下列三型:
(一)脾虛濕阻型。(二)胃熱滯脾型。(三)肝鬱氣滯型。現將各辨證分型分述如下:
(一)脾虛濕阻型:
1.症狀:肢肥體胖,神疲懶動,納差腹脹。或胸悶便溏。舌質淡胖、苔膩,脈細滑。
(二)胃熱滯脾型:可用防風通聖散治之。
(三)肝鬱氣滯型:可用加味逍遙散治之。※
中藥臨床講座肥胖症之辨證論治
壹、概述:
當進食熱量多于人體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儲存體內,超過標準體重20%時,稱為「肥胖症」。

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肥胖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机体脂肪组织过多积聚,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在治疗肥胖症上有着独到的辨证施治方法。

本文将针对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展开论述。

一、辨证分型中医将肥胖症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体征和病因。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 脾胃湿阻型脾胃湿阻型是指肥胖症患者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停留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

治疗时应通过舒缓脾胃、消除湿气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中医常采用祛湿健脾的方法,如服用陈皮、山楂等药物。

2. 肾阳虚型肾阳虚型是指肥胖症患者肾阳功能不足,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肌肉松弛,脂肪堆积。

治疗时应通过温补肾阳,增强人体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燃烧。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等。

3.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因情绪压抑、生活习惯不良等原因,导致气血循环不畅,脂肪堆积。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疏通气血,减少脂肪囤积。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郁金等。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肥胖症的施治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定制相应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湿阻型的患者,应少食寒性、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对于肾阳虚型的患者,应多食温补的食物如桂圆肉、牛肉等。

2. 草药调理草药是中医治疗肥胖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茯苓、生大黄等,可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进行搭配使用。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肥胖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脏器功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三、中医治疗肥胖症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疗法,中医在治疗肥胖症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针对每位患者的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加精准。

中医肥胖辩症分型

中医肥胖辩症分型

中医肥胖辩症分型1、脾虚湿阻型: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

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

当以健脾利湿为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四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2、胃热湿阻型(湿阻不化,郁久化热):主要表现是头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

脉滑稍数、舌苔腻微黄。

当以清热利湿为治,可选用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芩连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葛根芩连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是胸胁胀闷,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

脉细弦,舌苔薄,舌质暗。

当以疏肝理气,行气消滞为治,可选用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舒肝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4、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冷。

脉细无力,舌苔薄,舌质淡。

当以健脾温肾、利湿消肿为治,可选用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阳和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人参健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5、阴虚内热型:主要表现是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

脉细数,微弦,舌苔薄,舌质红。

当以养阴益肾为治,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生脉饮,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精乌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6、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出为肥胖,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当以清肝泻火为治,可选用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决明降脂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栀麦清热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7、肝胆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肥胖,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肥胖是当代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肥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根据中医对肥胖的分类,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特点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气滞型肥胖气滞型肥胖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佳,就会导致食物无法有效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肥胖。

此外,情绪紧张、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气滞,进一步加重肥胖。

治疗气滞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中医常使用调理气机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升降散等。

同时,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二、湿阻型肥胖湿阻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导致的。

湿气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理物质,如果体内湿气过多,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肥胖。

湿阻型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水肿、浮肿等症状。

治疗湿阻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祛湿化痰。

中医常使用祛湿化痰的方剂,如瞿秋白瘦身汤、茯苓四逆汤等。

同时,建议患者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多寒凉和生冷食物,多喝温热开水,促进湿气排出。

三、血瘀型肥胖血瘀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中医认为,血液是营养物质和气血运行的载体,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导致营养物质无法正常运输和代谢,从而引起肥胖。

血瘀型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面色晦暗、皮肤粗糙等症状。

治疗血瘀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中医常使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三黄瘦身汤等。

同时,建议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四、阳虚型肥胖阳虚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的。

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如果阳气不足,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减缓,脂肪无法有效燃烧,从而引起肥胖。

阳虚型肥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乏力、畏寒等症状。

治疗阳虚型肥胖的方法主要是补益阳气。

中医常使用补益阳气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四物汤等。

肥胖的辨证论治

肥胖的辨证论治

肥胖的辨证论治
肥胖,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对应的独立病名。

根据临床表现,以腹满为主的,称胀满;浮肿较重的,称浮肿;心烦,胸满为主的,称郁证。

【辨证论治】(一)痰湿阻滞证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午后至前半夜加重,上午减轻,日渐肥胖,全身憋胀,疲乏无力,走路,登高、弯腰时均感气短,下肢轻度浮肿,口干,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胀。

方药:木香顺气丸加减。

木香10g、香附20g、半夏10g、陈皮10g、神曲10g、砂仁10g、莱菔子10g、枳实10g、茯苓10g、白术10g、桔梗10g、甘草6g、槟榔10g、大腹皮10g。

(二)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壅滞证临床表现:肥胖,腹满腹胀,全身憋胀,下肢浮肿,月经涩少,舌苔白,舌质暗,脉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黄芪30g、丹参30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党参10g、苍术15g、白术10g、青皮10g、陈皮10g、当归10g、生地10g、黄精10g、柴胡10g、三棱10g、莪术10g、薄荷3g、莱菔子10g、砂仁10g。

(三)肾气不足,痰湿郁滞证临床表现:肥胖,腰腿疼痛,下肢浮肿,足冷,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温肾利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生地15g、苍术10g、茯苓10g、肉从蓉10g、泽泻10g、丹皮10g、附子10g、肉桂10g、五味子10g、怀牛膝10g、
车前子10g。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问题本病以气虚痰湿为多见,若病程较久者,往往出现气滞血瘀,因此治疗本病,首先要益气燥湿化痰,及其病久时,必予活血通络。

肥胖病的中医辩证分型

肥胖病的中医辩证分型

肥胖病的中医辩证分型脾虚湿阻型:全身肥胖,腹部臀部巨大,四肢粗胖,皮下脂肪多厚,皮肤松懈,灯光下可看到突起物,橘皮外观,颜色较深,肌肉不紧实,松,手捏有痛感,这种现象也叫蜂窝组织炎,一般的减肥这种状态不能改善,必须用特殊的手法去促进血液循环,比如:中医SPA,开背,肩颈治疗等一些手法可以加速血液循环,逐步改善橘皮反应。

体征:易感疲倦乏力,肢体沉重,纳呆腹胀,便溏久不成形,下肢肿胀,尤其劳累后月经前会加重,典型的虚胖。

建议饮食:宜吃:小米薏米粥类牛鸡鱼兔鸡蛋血胡萝卜菠菜香菇忌吃:各种瓜类(不包括冬瓜)梨绿豆芒果香蕉鸭甲鱼牛奶芝麻荞麦山楂萝卜香菜柿子贝类面食及辛辣冰冷刺激的酸性食物。

建议药物:药茶:薏米90克陈皮两块红小豆90克煮2小时喝水,或者用陈皮加茯苓泡水白天喝。

在不做减肥,调理身体时可以建议顾客吃些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二陈丸,体内湿胜的人可以吃:甘露消毒丹。

配合治疗:可建议顾客做开背,肾宝,中医SPA,大黄精油按摩。

脾虚的人经过多种调理仍然体重不降,可先停止拔罐,给予健脾利水的合理饮食,以保健和排胃酸,刮痧调理机体,调理到症状有所改善,可能体重也就自然开始下降了,然后再根据顾客的月经周期开始恢复减肥。

脾肾两虚型:肥胖特征与脾虚的肥胖差不多,是脾虚湿阻型肥胖的加重版,既有脾虚的症状又有肾虚的症状,更容易疲倦乏力,头晕怕冷,食少纳呆,腰膝冷痛,便溏,五更泻,甚至阳痿。

肾虚分为阴虚和阳虚,这类型的肥胖大部分是属于肾阳虚的人,所以宜吃木耳,乌鸡韭菜虾鸡狗肉牛肉禁忌寒凉类食物。

建议药茶:可以建议顾客白天喝些红茶熟普洱茶,不减肥时的调理阶段可以吃些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晨起泄泻明显的可以吃些四神丸配合治疗:一定做肾宝和开背,当做治疗做,中医SPA可以后期做,肾与膀胱实互为表里的一对,加强这两个脏器的功能,可以帮助水代谢,此外以上两者顾客一定要限盐,和水,如何喝水你们可以根据顾客给方案。

穴位上可用水分,阴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注:如果是肾阴虚的客人做肾宝时就不要用磁疗灯了阴虚内热型:肥胖的特征:多见于更年期,肥胖程度中等,或者有的顾客仅仅是超重,腹部赘肉,大腿根部赘肉较多,有明显的内分泌紊乱。

肥胖的中医辨证治疗

肥胖的中医辨证治疗

肥胖的中医辨证治疗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通常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肥胖可能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肥胖应积极治疗。

同时,对于继发性肥胖,如皮质醇增多症、下丘脑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必须针对原发病治疗。

现介绍中医分型辨治肥胖症的经验。

一、脾肾两虚型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酸腿软,纳少,面浮肢肿,大便稀软,甚则形寒肢冷,小便频数,女子带下清稀,男子阳痿遗精,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或滑,脉沉迟弱。

治则:健脾补肾。

健脾补肾汤:党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12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泽泻12克,莲子12克,炒薏苡仁20克,芡实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制附子6克,生姜3克,白芍12克,山楂12克,补骨脂15克,沙苑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脾虚肝郁型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胸闷腹胀,两肋胀痛,纳呆便溏,女子带下,月经不调,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化湿,疏肝理气。

舒肝健脾汤: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2克,党参15克,茯苓12克,苍白术各12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柴胡12克,郁金10克,白芍15克,枳壳15克,山楂12克,泽泻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三、湿热内停型临床表现:头身重困,肢体浮肿,胸闷腹胀,纳呆脘痞,渴不欲饮,溲赤不利,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清热利湿汤:柴胡12克,栀子12克,龙胆草12克,茅根20克,生薏苡仁20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茵陈20克,虎杖15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草决明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四、脾虚湿盛型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肢体困重,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嗜卧,纳呆呕恶,大便溏薄,甚则肢冷畏寒,痰饮内停,水湿泛溢,舌体胖大,苔白腻,质淡边有齿痕,脉虚或弱。

肥胖的辨证论治

肥胖的辨证论治

肥胖的辨证论治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古医籍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肥胖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

中医根据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1、气胖: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2、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虚胖: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5、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古医籍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肥胖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

中医根据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1、气胖: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2、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虚胖: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5、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

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

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存活度。

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

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食疗减肥六法1、鲜荷叶汁10克,山楂6克,生薏苡仁6克,沸水沏饮,尤其适于高血脂症的肥胖之人;或鲜荷叶1张,洗净煮汤,用荷叶汤同粳米100克煮粥服食代饭。

2、菊花5克,生山楂及草决明各12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日数次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脾虚湿阻:
证候: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动则气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或细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防己黄芪汤重在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疲乏无力,肢重浮肿。

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健脾补气利湿,防己利水清热;苓桂术甘汤重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主治脾虚水停。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甘草和中协调诸药。

两方相合,共凑健脾利湿之效。

肥胖伴浮肿者加泽泻、车前草以渗水利湿;乏力明显者加党参补气;腹胀而满加厚朴、枳壳以理气散结;纳差加佛手、生山植理气开胃;如伴有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者当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胃热湿阻:
证候:肥胖,头胀,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本证取意于通里泄热。

方中生石膏、川芎、黄芩、栀子清热法湿;防风煎剂有解热作用且能胜湿;连翘解热利湿;加草决明清热通便,降脂减肥。

头胀明显时加野菊花;口渴加荷叶;大便秘结加芒硝。

(3)肝郁气滞:
证候:肥胖,胸胁胀满,胃脘痞胀,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烦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畅,舌淡红或偏红,苔白或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本方疏肝解郁,理气化瘀。

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解郁,配黄芩清热除烦;半夏、枳实、大黄调气机通大便,除痞满消膏脂;甘草调和诸药。

气郁重时选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胀重加茯苓;月经后错或闭经者,选加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失眠多梦突出者加白薇、夜交藤。

(4)气滞血瘀:
证候:肥胖,胸胁作痛,痛有定处,脘腹胀满,月经不调或闭经,经血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本方重在和血化瘀,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芍、当归养血活血:川芎理气活血;熟地滋阴补血。

气滞为主者如胸胁胀痛、脘腹胀满选加香附、枳壳、柴胡、川楝;月经后错或闭经者改白芍为赤芍,选加乳香、没药、益母草;痛经者可加元胡理气活血止痛,加甘草配白芍以缓急。

(5)痰浊中阻:
证候:肥胖,头晕头胀,头重如裹,昏昏欲睡,口粘或甜,胸膈满闷,脘腹痞胀,肢体困重,动则更著,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温胆汤加减。

本方用于治疗痰热上扰或痰饮中阻之证,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即二陈汤主治痰阻气机,清阳不升;竹茹清胆和胃降逆;枳壳行气除痰和中;茯苓、泽泻健脾渗湿。

头晕胀重如裹,昏昏欲睡较重时可加藿香、佩兰、菖蒲;食欲亢进加黄芩;伴畏寒者加桂枝;伴乏力明显时加生黄芪。

(6)脾肾阳虚:
证候:肥胖,畏寒肢冷,疲乏无力,腰膝酸软,面目浮肿,腹胀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

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方中附子温补肾阳,散寒逐水;茯苓、白术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合防己黄芪汤增强补气健脾,利水消肥之力。

如着腰膝酸软明显可加牛膝;动则喘作可重用黄芪,加泽泻。

便溏腹胀突出者加佛手。

(7)阴虚内热:
证候: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微弦。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一贯煎加减。

本方主治阴虚气滞,方中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滋阴;川楝子疏肝理
气泄热;当归养血活血:加白薇、荷叶清热除烦。

如热象明显可加黄柏、知母;气滞明显可加
枳壳、山楂。

防治肥胖症的中成药
验方:
【组成】防风、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
石膏、黄芩、滑石、甘草。

加工制丸或散。

【功效】解表通里,疏风清热。

【服法与剂量】口服,一次6克(包),一日2次。

【特点】用于腹部皮下脂肪充盛,即以脐部为中心的膨满型(腹型)肥胖患者。

对于经常便
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患者尤为适宜。

肥胖患者体内往往有食毒(广义的肠源性自家性中毒的意思,由于肠内停滞的粪便引起各种疾病,难以治愈)和水毒(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亦即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可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可出现出汗,排尿的异常)等淤滞状态。

防风通圣丸可
以通过发汗、利小便、通大便途径以及解毒、消炎作用排泄,发散食毒、水毒的淤滞。

据研究
该方有抑制代谢作用,有人曾用此药治疗一男性水肿样肥胖症患者。

每次服5克,一日2次,给药6个月,第2个月,胸围从120减至97厘米,腹围从130减至103厘米,体重从
72.5减至71千克,其后减重即趋于缓慢,至第6个月,胸围为93.5厘米,腹围94厘米,体重69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