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此后看历史文献,你是专家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此后看历史文献,你是专家历史题材一直是我国影视剧中的大IP,几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出几位喜欢历史的好朋友,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嘉靖”、“万历”、“康熙”、“乾、嘉、道、咸”等诸多帝王们纷繁复杂的称谓,可又不禁令人疑惑。
那么,究竟这些称谓是干啥用的?又如何区别这些称谓呢?为了讲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以知名度较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说起:李世民是他的姓名,由于他贵为帝王,此外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等四种称号。
要知道我国古代皇帝,一般都有这四种称号。
李世民先来说“庙号”。
我们谈到李世民,通常也会脱口而出:唐太宗——李世民,这里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
我们经常听到太祖、太宗之类的帝王称号,就是古人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给他使用的名号。
据考证,这一做法早在商代就出现了。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通常开国皇帝一般为祖、后继有为之君为宗。
譬如:唐高祖——李渊,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开基立业,创立大唐,所以庙号为“祖”,刘邦也称汉高祖,亦是同理。
明熹宗的庙号石碑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古代,庙号就越精简。
譬如最初商代的庙号用字不过四种,即:创基立业曰“太”,庙号获得者: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庙号获得者: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庙号获得者: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庙号获得者:中宗且乙。
奇葩的是,到周朝,虽然周以“礼”著称,但庙号制度却被废除。
此后直到汉代才又被刘邦重新用起来。
汉代对于帝王庙号的选字极为慎重严格,除非帝王有大功大德,否则不得使用,故而整个西汉210年,也不过刘邦(高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等屈指可数的数位皇帝死后被加庙号。
新《三国演义》许攸称刘协的庙号汉献帝,是错误的,庙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变幻,庙号的使用开始不加约束,除非极少的短命皇帝和亡国之君,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代。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
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属于谥号;唐太宗、唐玄宗属于庙号;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那么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呢?一、谥号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
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字;周厉王的厉字都具有贬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如:"愍"、"怀"、"思"等。
"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温馨提示:谥号,生前没有,死后才被世人用。
那么问题来了,1、武则天属于哪一类谥号();商纣王呢()A、上谥B、中谥C、下谥2、《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后,孝庄二字可以自称吗?()A、可以B、不可以二、庙号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古文中的年号·庙号·谥号介绍

古文中的年号·庙号·谥号介绍学习古诗文,经常会遇到“嘉佑”“靖康”“高祖”“世宗”“文忠”“文正”等表示年号、庙号、谥号的词语,然而,有不少同学却搞不清楚年号、庙号和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面就对它们分别加以解说。
年号是封建皇帝为纪在位之年而建立的名号。
在汉武帝以前,用甲子纪年,帝王都没有年号。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始建年号,称为“建元”。
以后新皇帝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称为“改元”。
自汉武帝建元到清宣统皇帝退位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皇帝都建有自己的年号。
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往往多次改变年号,也叫“改元”。
历史上改元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前后共建立了17个年号;其次是汉武帝,共建立了11个年号。
明清两代实行一帝一元制,中途都不改元。
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等。
由于明清两代皇帝中途都不改元,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他们,例如可以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玄烨为康熙皇帝等。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皇帝们先后建立了600多个年号。
皇帝们给自己建立年号往往选用吉利、祥瑞的字眼儿,如天、元、永、建、乾、德、光、熙、福、顺等,以应“天瑞”,并借此来显示政德。
在这些字中,使用最多的要算“天”字和“建”字了,都使用了六十次以上;其次是“元”字,使用过五十多次,。
年号绝大多数是两个字的,如贞观、天宝、嘉佑、乾隆等;也有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东汉光武帝刘秀)、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唐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等;还有六个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李元昊)、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李秉常)。
年号是皇帝在位时自己建立的名号,而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议立追尊的名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
汉代承其制,如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等。
其后历代封建皇帝几乎都有庙号。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
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
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
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
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
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
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
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
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
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
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年号、庙号、谥号分别是什么?

年号、庙号、谥号分别是什么?看历史,有一个让人经常搞混的难题:年号、谥号、庙号,为啥一个皇帝搞那么多名堂?比如,乾隆爷,真名叫弘历,又叫清高宗,或者纯皇帝;朱元璋,又叫洪武帝、明太祖、高皇帝。
搞那么复杂干啥?其实,这些很容易区分。
年号,是皇帝自己取的,谥号和庙号,都要等皇帝去世之后,别人给他们定。
年号——皇帝的个性签名“年号”顾名思义,是皇帝在位时期区别年份用的。
比如,你穿越到了古代,没有人会告诉你现在是公元多少年,西元多少年,只会说,咱们是康熙十年、贞观十五年、开元六年等等。
▲唐太宗年号起自汉武帝,在武帝之前的皇帝,虽然也有即位改元的说法(元是开始的意思,改元就是从这位皇帝重新开始纪年),但那时候也只是前元、中元、后元的区别。
比如,汉文帝就没有年号,所以史书上只能是“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后二年”“后六年冬”的写法。
到汉武帝时,开创了年号纪年法,一开始,武帝的年号取的也比较普通,如建元、元光、元朔、元封、太初等,基本都只是表示:我开始了,我又开始了,还是我诶……只是改个年号表示新的开始,就像现代人剪头发,从“头”开始一样,属于纪念意义。
领略到年号还可以稍微表达点意思后,武帝也创造了几个,如元狩、元鼎、天汉、太始、征和等,都包含了一定的想法,元狩表示我们要开始打仗了;元鼎据载是当时得到了一个宝鼎,鼎在古代意义重大,如“问鼎中原”,得到鼎就表示得到了上天认可,所以武帝改元元鼎;天汉就是我汉朝是天家;太始,基本是又开始了的意思;征和则表示,不打了不打了……▲汉武帝基本上,年号就像咱们现在的个性签名,改一下,代表自己现阶段的想法和目标。
接下去的汉昭帝始元、元凤、元平,汉宣帝本始、地节、元康,也都比较普通。
汉元帝、汉成帝开始,年号就有所意指了,黄龙、竟宁、绥和,都有各自的寓意。
西汉时期,帝王习惯于动不动改元重新开始一下,到东汉,曾几一度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汉明帝的年号永平,但从汉章帝开始,又开始频繁换签名。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一)谥号在我国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特殊称号,这就是谥号。
谥号之事,大约起源于西周初年,当时天子、诸侯死后要避讳其名,需另起尊称,这叫“易名礼”又叫“更名典”,从此便产生了谥号。
像周文王、周武王,这便是谥号。
西周对谥号掌握得比较严格,赐谥权在王室,天子死后才有谥,诸侯死后并不一律赐谥。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
卿大夫和贵夫人也有了谥号,而且还出现了“私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废除“谥法”,到西汉初年,赐谥制度又恢复,经过两汉、魏晋,谥法越来越严密,发展到唐宋达到鼎盛时期。
元代以后赐谥趋于荒滥,并且取消了恶谥,谥号成了名副其实的歌功颂德。
辛亥革命后,赐谥制度也随之废止。
关于给谥的规定叫“谥法”,《逸周书·谥法解》说这个办法是周公旦和太公望创制的。
“谥法”是古代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唐朝王彦威《赠太保于领谥议》说:“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重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fu)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利,此郅(zhi)家之礼典,向陛下劝惩之大柄也。
”古代根据“谥法”给谥,同时又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不同的称号。
死者生前行为有美善的、平平的、丑恶的三种,所以谥号也就分为褒、怜、贬三类。
1.褒奖表扬的,如:经天纬地日文威强睿德日武辟土服远曰桓布义行刚日景辟地有德日襄服地志强曰庄聪明睿智曰献布德执义曰穆柔质慈民曰惠照临四方日明2.怜悯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短折不成曰殇年中早夭曰悼3.贬抑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在古代给谥有两种,一种是“公谥”,另一种是“私谥”。
下面分别介绍:1.公谥:这是朝廷赐给的谥号,最为重要。
赐谥对象有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以及有特殊贡献的人。
皇帝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在继位皇帝参加下,由朝中最尊大臣在圆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下面是一些和谥号有关的趣事:
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由于他
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的皇帝杨广定谥号为“炀”(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算是符合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骂、石像还跪在西湖边风波亭中的历史地位,后来秦桧的后人到此还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之名、连累后人,让人唏嘘不已。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身边人都很诧异,这时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为他定了“文正”的谥号,听到这个消息后,李东阳激动的要跪下来给杨一清磕头,可想而知“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谥号为“文正”,从此以后这个谥号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时期,谥号的拟定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
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
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
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著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更加清晰了:
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为了表示以孝治天下,汉朝皇帝的谥号里通常都加一个孝字);庙号:世宗。
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四个: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可见早期庙号的严格。
(刘秀,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通常开国的才能叫祖。
光武帝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
庙号早期都是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乐败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
许多割据一方的小国的创建者都称祖叫宗,如后赵、前秦、西秦、前燕等等。
唐朝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宣帝、汉明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成了各种褒义词的堆砌,因此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朝代的创立者庙号叫太祖比较普遍,紧接着是太宗,后面许多皇帝的庙号相应的也要结合他们在位时候的表现。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庙号叫做太宗,在嘉靖皇帝时候被改为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
嘉靖皇帝本人的庙号是世宗,因为他也是藩王宗室继承大统的开创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后无子,
嘉靖皇帝是他的堂弟)。
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因此他的庙号是世祖;而康熙大帝由于做皇帝时的成绩太过出类拔萃,庙号被尊为圣祖。
年号:和前面的谥号和庙号相比,起源则最晚,是汉武帝时候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
此后的皇帝登基,一般会下诏书从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开始改元,并且更换年号。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不是唯一的,使用年号最多的不是别人,正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她使用了十八个年号。
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候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至于袁世凯同志称帝用的那个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
通常大一统时期,年号相对都有规律可寻,而类似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期,政权众多,各有各的年号,非常混乱。
帝王选取年号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汉武帝一次打猎时候捕获了一只一角兽,因此改元为“元狩”,一方面为了纪念这次打猎活动,另一方面昭示着要对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狩,有对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刘秀从登基开始,年号定为“建武”,由于当时天下割据政权众多,代表着他开始马不停蹄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意思。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于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亦名龙陂之称)
的水井中有青龙出现。
二月六日,魏明帝亲自到摩陂观龙,并改年号为“青龙。
”公元280年四月,晋武帝消灭吴国,一统天下,改年号为“太康”,以纪念天下的一统。
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肆灭佛之后,在亲信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信仰道教,又在首都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将年号改为“大业”,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他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隋朝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巡视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最终自己也被滚滚的农民起义浪潮所吞没,年号也成了他讽刺。
女皇帝武则天是个年号控,遇到点事情就想换个年号,用过的著名年号有:“天授”(刚登基时候的年号)、“长寿”(表达自己期望长寿的愿望),“万岁通天”(纪念洛阳新明堂建成)、“长安”(纪念自己从洛阳返回长安大明宫)。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候曾经使用过“乾德”的年号,是宰相赵普负责起的,不久后蜀被灭,一批宫女被送入宫中,宋太祖偶然看到一名宫女用的铜镜上面刻有“乾德四年”的字样,他很纳闷,因为刚用这个年号不久,怎么一下子出来一个几年后造的铜镜呢?召集大臣询问,赵普等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士窦仪这时候告诉宋太祖,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六年,引得宋太祖感慨道宰相必须用读书人来当,臊的那位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抬不起头来。
南宋高宗赵构为金人所逼,在江浙一带到处逃窜。
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燃起了光复江山的雄心壮志,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年号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
从明朝开始,除了兵败被瓦剌俘虏过的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即“正统”和“天顺”,果然历经波折、后来复位的明英宗老实了很多,从年号中就能看的出来,做事情要顺着天意,不再像着年轻时候那般轻狂随意了)。
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洪武、永乐、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称呼起这些皇帝来通常都用年号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