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合集下载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1、庙号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 ”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 治国才能者为宗。 因此和“祖”、“宗”有关的是庙号 如:高祖、太祖、圣祖、 太宗、高宗、显宗、肃宗
2、谥号 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 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 迹与品德修养,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 做一个概括的评价。 分类: 美谥:文、武、明、睿、康、景、庄、宣、 懿 平谥:怀、哀、悼、闵、殇 恶谥:厉、灵、炀
学生模拟考试中试题: 1、第四次月考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 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 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 有“英宗”。 英宗为庙号
2、榆林市第一次统考 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 迹赠给其一个表示褒扬的称号。 谥号分为:美谥、平谥、恶谥。
3、平时练习 太祖是曹操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 、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 称号。 太祖是庙号。
3、年号 中国历代帝王用以新年号,称为改元。 如:洪武、乾隆、咸亨
4、尊号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 ,始于秦代。 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 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 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 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谥号、年号、庙号

谥号、年号、庙号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称呼皇帝可以用庙号,谥号,年号,徽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东汉另外还有几个皇帝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四帝有庙号,不过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 祖”字或“ 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 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历史常识类 皇帝的谥号、尊号、年号(新)

历史常识类 皇帝的谥号、尊号、年号(新)
皇帝
发布
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称号。
西周
上谥(赞扬):文、武、明、睿、康、景、庄、宣。
下谥(否定):炀、厉、幽、灵。
中谥(同情):愍、怀、哀、思、末、献、顺。
注:唐以后,皇帝生前也会给自己起,但字数越来越多,多时达21字(一般情况下,生前加上的可称为尊号,死后加上的部分是谥号)。


死后
礼官
议定
天命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后金政权创立者
爱新觉罗
皇太极
1592-1627-1643
天聪
崇德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爱新觉罗
福临
1638-1644-1661
顺治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如,周武王、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等
2.(唐朝——明朝)庙号为主(皇帝本身生前不知):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
3.(清朝)年号为主(皇帝本身生前已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
二、清朝12位皇帝庙号、年号、谥号:
真名
出生-即位-卒年
哈赤
1559-1616-1626
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爱新觉罗奕宁
1831-1851-1861
咸丰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年号谥号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姓名:刘邦 庙号:汉太祖 (汉高祖) 年号:无 谥号:高皇帝
明朝立的孔庙大门
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
孔庙第六进院落
杏坛
大成门
大成殿
孔林
孔林
孟府大门

孟母三迁碑



孟庙正门
孟林
关林
据以上材料,前题的答案应是选“B”。 ( 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 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 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 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 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皇 帝多用年号。
元封汉武帝封禅泰山,宣布改元“元封” 、
太初
《太初历》颁布施行,汉武帝宣布改元“太初”(4年)、
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
谥号:孝武皇帝
姓名:刘协 庙号: 谥号:孝献皇帝 (孝愍皇帝(刘备所加)) 年号:中平 初平 兴平 建安 延康
【李渊】 [庙号]:高祖。 [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年号]:武德。
姓名: 刘恒 庙号:汉太宗 年号:无 谥号:孝文皇帝
姓名:刘启 庙号:无 年号:无 谥号:孝景皇帝
姓名:刘彻
庙号:汉世宗
年号:建元原以6年为纪,称为“一元” 、元光、元 朔、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一、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明仁宗朱高炽。

二、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根据谥法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通俗的说就是表扬型、批评型和同情型。

表扬型的谥号有“文”“武”“穆”等,批评型的谥号有“纣”“幽”“炀”“厉”等,同情型的谥号有“愍”“殇”等。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含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含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三、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 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

也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如梁武帝“中大通”,唐武则天“万岁登封”等。

帝王年号选词择字十分考究,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

四、尊号尊号,是尊崇帝后而取的称号。

尊号有生前加的,也有死后追加的。

如唐代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来尊号越加越多,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多达二十三字。

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息息相关。

五、简易区分1.谥号,多带有评价的字,如“文武幽炀哀”等。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 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 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 仁宗、元英宗等。
•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 康熙皇帝等。
• 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 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 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 2.平谥,如:怀、悼、哀、殇,有同情的意味。
• 3.恶谥,如:厉、炀,有否定的意思。
尊号
•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 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尊号开始时, 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 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 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 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 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谥号与尊号的区别
• 谥号与尊号虽各有涵义,但又多纠 缠一处,难以区别。
• 一般来说,尊号乃帝后独享,他人 不得染指;
• 而谥号不为帝后所独享,其余人等 亦可得之;
• 而就帝后而言,于在世时所加者属 于尊号,而崩后所加者,则可以视 之为谥号。
年号
•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有祥瑞意义的名号,由 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 号,叫做改元。
•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 灾异,常常改元。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 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 弘道十四个年号。
•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 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 年号。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 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 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 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 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 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 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 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 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据死者生前事迹对死去的帝妃、诸 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给予的或褒或 贬或同情的称号。
•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 朝廷赐与。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 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 1.美谥,如:庄、武、文、明、睿、康、景、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