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民宿现状分析报告

北京城市民宿现状分析报告

北京城市民宿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个性化旅行需求的增加,民宿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住宿选择。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具备了发展城市民宿的潜力。

本报告对北京城市民宿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市民宿行业的规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北京城市民宿规模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民宿经营主体超过2000家,提供的住宿房源数量超过5000套,总床位数达到1万个左右。

其中,大部分位于市区核心区域,如故宫、天安门、王府井等周边地区。

3. 北京城市民宿特点3.1 地理位置优越北京城市民宿多位于市区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附近有大型商业中心、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等。

这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和旅游观光条件,增加了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2 多元化的房源类型北京城市民宿的房源类型多样,涵盖了传统的胡同四合院、现代的公寓楼、别墅等不同的居住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房源类型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住宿选择。

3.3 丰富的主题体验北京城市民宿除了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外,还注重为游客提供特色的主题体验,如传统的京剧、书画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这种特色的主题体验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游客对民宿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1 住宿设施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民宿行业规模扩大迅速,不少房主投入民宿经营缺乏相关经验和管理能力,导致住宿设施的品质参差不齐。

一些民宿存在设施陈旧、清洁状况不佳等问题,影响了游客对民宿的满意度和口碑。

4.2 法律监管不够健全目前,北京市对民宿行业的管理还相对不完善。

缺乏相关的政府监管和管理机构,导致一些民宿存在经营不规范、违规操作等问题。

加强对民宿行业的法律监管,建立规范的经营标准和监督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地域限制北京市民宿主要集中在市区核心区域,很少涉及郊区和远离市区的地区。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

老城新生——聚焦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老城新生的景象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的瑰宝,更是人们回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

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历史街区的独特特色和风貌,通过改造提升,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和谐共处。

此外,还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幸福感。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传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通过“活态保护”,让古建筑焕发新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成为城市中的活动场所。

例如,什刹海地区的传统四合院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聚集。

其次,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工作也注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例如,方家胡同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进了咖啡馆、餐厅等现代化设施,使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此外,西城区还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居民深入了解西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西城区每年都会举办的老城徒步活动,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到老城的历史风情,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老城新生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工作需要融入当代的城市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诱惑的干扰。

例如,有些私人投资者可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导致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破坏。

其次,保护和复兴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合作不够紧密。

北京居民文化消费调查

北京居民文化消费调查
B e n K a n G u a n Z h u l 本刊 关注
[ 深度 调 查 ]
北 京居 民文 化消费调查
文 /周

第三 阶段是 结 构 调整 期 , 时 间是 2 0 0 4 年至今。

r ▲ 化消费是 文化产业链上 的终端环节 , 既是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入 。 产业发展 的最终实现 阶段 , 也为文 化产业发展 随 着 义 务 教 育 的 普及 , 文化 消 费 支 出增 速 明显 放
把握 当前文化 消 费 的现状 与需求 。为此 , 笔 者结合 支 出快速增 长 , 占比大 幅上 升 。2 0 0 4 ~ 2 0 1 3 年, 城乡
城 乡住 户调查 资 料 , 展开 了北京 市 居 民文化 消费现 居 民 文 化 服 务 消 费 支 出 年 均 分 别 增 长 1 6 . 9 % 和
第一 , 文化产 品和设 施 日趋 丰富 、 完 善 。得益 于
力型、 发展 型文化 消费 E l 渐走进 人们 的视 野 , 成 为人 文化 事业 和文 化产业 的快 速发 展 , 北京 居 民可 获取
们 生活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大 体看 , 1 9 7 8 年 以来北京 的文 化产 品和 文化 资源 日趋 丰富 。从 传 统 的电视 、
市城 乡居民文化消费可分为三个 阶段 :
广播 、 报纸 杂 志到现 今 的互联 网 、 影 视戏 剧作 品 、 各
第 一阶段是起步期 , 时间是 1 9 7 8 ~ 1 9 9 2 年 。在这 种旅 游休 闲娱乐 项 目及众 多运 动健 身场 馆 , 极 大地 个 阶段 , 居 民文 化消 费规模 小 , 受基 数低 的影 响 , 增 丰 富了居 民文化 生活 。2 0 1 2 年, 北 京城 乡居 民家庭 长快 但波动 明显 。城 乡居 民文 化消费支 出年均增速 每百 户拥有 电脑 1 1 2 台和 6 7台 , 分别 比2 0 0 5 年增长

北京市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发展现状分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下是对北京市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市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增加投资,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北京发展初步形成了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支柱产业,促进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增加值的提高。

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市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

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城市交通。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推动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方面,北京市有众多优秀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学者。

北京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进步。

文化发展方面,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之地。

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业的繁荣。

此外,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尽管北京市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高房价和人口密集问题,给居民带来了压力;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随着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北京市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总的来说,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发展现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当前,北京正在不断努力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北京市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问题,以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北京文化与生活PPT课件

北京文化与生活PPT课件
2
3
北京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 分明,春季到来的晚且短暂,多风沙;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少 云,凉爽宜人;冬季寒冷漫长,冰雪封 冻。但是由于北京独特的半封闭式盆地, 开口向海,所以同比雨量较为丰沛,绝 对寒冷指数较高。动植物资源较丰富。
4
5
678源自、北京的历史发展特点平谷区:因其地形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而得名。自汉 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县,是北京区县中最古老的名称 之一。
怀柔区: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 意思是招来安抚。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房山区:在金定都后,于大房(防)山建陵寝,后置 “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元世祖年 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1 地处南北东西交通的孔道,地势险要,自 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事件集中 多发,波澜壮阔 。
2 中原汉族与西北、东北少数民族接触交流 的前线,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频繁密切, 是多民族国家的生动写照。
3 从军事要地到地区中心,直至成为国家政 治中心,拥有600多年古都历史。
9
10
11
12
13
39
北京交通便捷,其中轨道交通全国第一,目前已建成的地铁 和轻轨共8条,分别为(按建成顺序):
1、北京地铁1号线: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10月1日通车。全长 30.44千米,运营23座车站。由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
北京文化与生活 1
一、北京的环境与气候
在中国大陆东部,自大兴安岭向西南,太行山、巫山 一线以东,地势陡降,西侧的地盘上升,东侧下降,造成 这种山岳与平原高低悬殊的形势。北京即处在这分界面边 缘部位,这里还有近于东西向的燕山横亘其北,使低平地 带在平面上形如海湾,事实上在地球历史近期,这里就曾 为海水淹没,是一个真正的海湾,最初沼泽很多,贴近山 麓地带地势稍高,成为比较适于人类居住的场所和行走的 通道,村落和城市在此逐渐形成,并成为从中原地区通向 东北和塞外的门户,和保护中原农耕文化不受侵扰的 关 隘。

北京关于文化、剧院建设政策

北京关于文化、剧院建设政策

北京关于文化、剧院建设政策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的繁荣之地。

为了不断提升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剧院建设的政策。

本文将对北京市文化、剧院建设政策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支撑实现文化强市目标。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通过提供财税、人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文化企业和创意园区的落户。

在文化产业方面,北京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市政府对文化企业进行资金扶持,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创作活动。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培养新一代文化产业的人才。

二、剧院建设的促进剧院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荣至关重要。

北京市积极推动剧院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演出场所。

市政府加大对剧院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剧院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剧院经验和管理模式。

在剧院建设方面,北京市高度重视艺术团体的作用。

市政府加大对剧团的资金扶持,鼓励他们多元化的创作和演出,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演出内容。

与此同时,市政府对剧院进行现代化设施改造,并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提升剧院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三、文化公共服务的提升为了推动文化、剧院建设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北京市加大了对文化公共服务的投入。

市政府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并提升其服务水平和品质。

在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北京市注重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通过在社区、乡村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文化娱乐场所。

市政府还组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展览和演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文化、剧院建设中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市政府积极招引国际艺术家和剧团举办巡回演出,引进国际顶级文艺节目,丰富市民的文化消费选项。

介绍北京变化的文章

介绍北京变化的文章

介绍北京变化的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的重要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的进步和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改革,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北京的胡同到现代化的CBD,各种建筑、设施和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在城市规划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久前的北京,总是被高楼大厦包围,拥挤不堪,交通拥堵,环境恶劣,这些问题一直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但是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努力,如今的北京变得更加规划有序,交通更加便利,环境更加清洁。

城市规划的变化让市民与游客可以更加舒适地生活与工作,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们来到这座城市。

北京在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之地,古建筑、博物馆、寺庙等遍布全市。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城市更新改造的不断推进,北京逐渐成为一个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城市。

各种文化节目、展览、演出都在这里云集,各种文化活动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与举办。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与游客的生活,也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与认识这座城市。

北京在经济方面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尤其是北京CBD的建设和发展,为北京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各种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纷纷入驻这里,大大提升了北京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北京的未来无疑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北京的变化给我们展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全新风貌,这里既有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现代化城市的现代气息。

在未来,北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着。

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变化与发展。

北京变化调研报告

北京变化调研报告

北京变化调研报告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人口迁移、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北京的变化。

首先,北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的建筑物数量大幅增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许多公共交通设施和体育场馆被修建和改造。

这些建设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和出行。

其次,北京人口迁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北京。

北京的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城市的人口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控制外来人口流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等。

然而,人口问题仍然是北京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北京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关注和改善。

过去,由于工业污染和交通问题,北京的环境状况相对较差。

然而,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例如,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限制车辆排放等。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北京的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最后,北京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福利政策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为北京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此外,北京还举办了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活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总之,北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建设、人口迁移、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然而,北京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污染等。

北京市政府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京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作者: 日期:(一)北京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1、文化艺术繁荣活跃2001年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万余场,其中涉外演出3000多场。

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有《宰相刘罗锅(第二本)》、《想变蜜蜂的孩子》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北京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事。

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一批重大演出。

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8个;公共图书馆26个;档案馆20 个;各类行业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开始兴起,博物馆已达110个。

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50部。

2002年,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3万余场,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来京交流项目131批,来京的涉外演出201台、3290场次。

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发展,城乡人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年末,全市有区县文化馆20个,全市各街道和乡镇基本都建有基础文化设施(文化站),建筑总面积18.2万平方米。

建成各类文化广场972个,总面积454万平方米,总投资14.6亿元。

以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的基层文艺队伍日益壮大,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共有12.4万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创作精品。

全市有31部作品和270余名业余文艺骨干在“群星奖”等全国各类文艺评比和赛事中获奖。

2、公共图书馆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为龙头,区级图书馆为区域中心,乡街文化站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6个,其中少儿图书馆5个;5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万平方米以上,平均每人拥有藏书2.8册。

全市有5家社区图书馆挂牌成立,成为北京市首批社区图书馆。

3、影视、图书出版事业欣欣向荣200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个系列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89小时。

北京电视台与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后,资源得到合理调整,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857小时。

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177.7万户,全市46%勺居民可以收看到4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0种,平均期印数3343万份,分别比上年减少3%^ 5%出版的杂志达到2352种,平均期印数5909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减少3.4%;全市出版图书55130种,总印数91006万册(张),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减少19.7%。

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13个,电影院64个。

北京地区电视节目17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

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位居全国前列。

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4种,总印数67.4亿份,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减少2.8%;出版的期刊达到2378种,总印数8.2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1.3%;全市出版图书81782种,总印数12.6 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22.6%。

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0个,其中电影院56个。

放映场次10.3万场,观众人次达到609.4万人,票款收入1亿元。

北京电视台电视节目19套,数字电视频道已经在北京试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7.9%。

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8种,出版的期刊达到2375种,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出版图书88687种,增长8.4%。

共有26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

(二)上海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1文化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1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特别是APEC文艺演出以及世界著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水准。

在全国和国际性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100余项,其中电影《生死抉择》获“五个一工程”特等奖。

2002年内成功地举办了2002 年国际旅游交易会、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2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60余项,其中杂技《兜杠》获十四届初登舞台国际杂技艺术节“金K奖”优秀剧目奖。

2003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20余项,其中话剧《商鞅》和京剧《贞观盛事》入选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电影《父亲》获二十七届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2001年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2部。

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89.7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6.7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10.3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497.7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19.5小时。

全国有11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发展。

全年共出版报纸16.98亿份、各类杂志1.85亿册、图书2.68亿册(张)。

全市1012个东方书报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补充,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风采。

2002年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0部。

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

年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通过整合,实行广播频率专业化,设置了新闻、交通、文艺、戏剧等10套新节目。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 套,平均每天播音76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4小时。

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49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11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9.5小时。

全国有11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

全年共出版报纸16.46亿份、各类杂志1.8亿册、图书2.59亿册(张)。

2003年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9部。

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专业频率共有10套,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72.7小时。

其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5.9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6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6.8小时。

专业频道共有1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475.1小时。

其中,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23.8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51.3小时。

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2.5小时。

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

至年末,有30个有线台(网)收转了上海卫视节目,其中澳门、日本、澳大利亚各1个。

年内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电影频道。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年内组建了新的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全年共出版报纸17.05亿份、各类杂志1.83亿册、图书2.74亿册(张)。

3、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取得新发展至2001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艺术指导中心36个,公共图书馆32个,档案馆50个,博物馆20个。

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9个。

至2002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53个,公共图书馆32个,档案馆44个,博物馆21个。

在上海博物馆首次成功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共展出37天,接待观众23万人次。

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8个。

至2003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6个,公共图书馆35个,档案馆45个,博物馆23个。

年内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共展出38天,接待观众14.3万人次。

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8个。

(三)广州市近年来文化生活状况2、1、文化事业展欣欣向荣2001年各艺术院团共获国际奖项11个,全国奖项20个,省级奖项21个。

《紫荆勋章》、《土缘》等四部佳作均获五个一工程”奖。

在第11届群星奖评选中,广州五部参选作品全部获得金奖。

2003年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

广州市承办了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和第五届全国老年合唱节,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家大奖一一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新春音乐会和魅力广州”大型元旦晚会展示了广州的风采和魅力。

2、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99.8%,电视人口覆盖率99.5 %。

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102部。

全年出版各类杂志2.09亿册,比上年下降7.3%;报纸27.08亿份,图书2.66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0.6%。

2002年全市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99.78%,电视人口覆盖率99.52%。

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95部。

全年出版各类杂志1.99亿册,比上年下降4.5%;报纸28.31亿份,图书2.89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8.8%。

2003年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8%,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5%。

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96部。

全年出版各类杂志1.96亿册,报纸27.03亿份,图书2.98亿册。

3、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建设及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步2001年,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

文物博物工作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进行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儿童公园地块的发掘、番禺先秦沙丘遗址、棠下施工工地考古和广州百货大厦施工现场考古工作等。

营造良好的文化、娱乐、宣传、教育环境。

2002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出版社18家。

2003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出版机构.18家。

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从化广裕祠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