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词,往,朝某方向走,到……去。D 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3.语下文上列册句第二中单与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采”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
A.薄言采.之 B.古有采.诗之官 C.天下想闻其风采.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答案 A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薄言捋.之 捋:用手大把地摘取 C.薄言袺.之 袺:一手提起衣襟兜着 D.薄言 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答案 B
解析 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握取,或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课前•自主梳理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 之。
17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劳动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 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 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D.“掇”“捋”“袺”“ ”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是:
,
;
,
。
(4《)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
。
答案 (1)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答案不唯一)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山 (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4)黄发垂髫 并怡然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chǔ)霜鬓(bìn)惘然(wǎnɡ) 迁谪(zhé)B.潦倒(liáo) 琴弦(xuán)石栈(jiàn) 钿头(diàn)C.猿猱(róu) 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 贾人妇(ɡǔ)D.锦瑟(sè) 猿啸(xiào)咨嗟(jiē) 裂帛(bó)【答案】D(A.渚:zhǔ;B.弦:xián,栈:zhàn;C.猱:ná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③似诉平生不得志④整顿衣裳起敛容⑤暮去朝来颜色故⑥我从去年辞帝京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④⑤⑥【答案】C(③⑥与今义同)3.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 B4.以下五个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两项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E.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案】BC(ADE是互文;B是借代,C是比喻。
)二、(9分)阅读李白的《蜀道难》,回答5~7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解析 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指忠诚地对 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 去。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 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 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精益求精:比喻已 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C.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 神追求。
D.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人们精益求精的精 神追求和职业精神。
答案 C 解析 A.无主语,去掉“由于”。B.偷换主语,把“精益求精”前的 “人们”改为“古人”。D.重复累赘,去掉“职业精神”。
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
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
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
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
课前•情境学习
课堂•素养落实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2.[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文章说“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 质”,什么是“工匠精神”?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讲究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力求完美。
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150 分钟,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2022 湖南高一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
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
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
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
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
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
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统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的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嬉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结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3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但由于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到清朝时,地方政府在承担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与责任的同时,自然而然被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还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清代初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
“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事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财权的高度集中。
户部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制定财税征管政策,包括修订和编纂《赋役全书》以实现各省、州、县的赋役定额化;推行和利用诸如“易知由单”“实征红簿”“串票”“截票”等征税工具,以及滚单催征、顺庄编里等征收方法,确保赋役的足额征收。
与此同时,通过起运、存留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通过解款和协款制度调剂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控制地方财政。
康熙朝以后还采取“悉数解司”与户部掌管“奏销”的举措,进一步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
各地征收钱粮“悉数解司”等于取消了以州县为单位的财赋存留,州县正项经费开支必须随时向布政司及其所辖的户部寄存库领支。
而清朝前期的奏销制度,除了由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入数额,核造上报计簿(“奏销册”)给户部审核外,还由督抚另外“复核”题奏,以达到相互监督的目的,以实现其集权的目的。
从起运与存留的比例来看,清代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
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随着军费开支和中央财政的匮乏,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存留进行削减,地方存留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一般不超过25%,嘉庆末年甚至仅为17.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1+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测评(一)(分值:120分,时间:100分钟)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A.凌万顷之茫然.B.苏子愀然.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D.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解析】A、B两项均为“……样子”。
C项,“连词,表转折”,与例句相同。
D项,形容词,是的,正确的。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解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使用正确。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用在“著名豫剧演员”身上,不合语境。
③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不能用来修饰“诚信精神”,对象误用。
④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本句中采用了它的第二个义项,使用正确。
⑤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使用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考试即将开始了,请同学们适当做好语文第二单元试题,语文考试试题是语文最重要的承载形式。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1.下面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唾手可得管中窥豹沟壑B.不肖子孙茂林修竹劝勉C.门庭若市衣锦还乡栖息D.无礼取闹贪得无厌蓑笠2.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C.日三四里,少益耆食D.恣君之所使之4.下面加点文言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师:军队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失其所与,不知与:参与D.当室者死当:掌管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低微B.国人皆劝劝:劝说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果真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既东封郑B.越国以鄙远又欲肆其西封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7、与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敢以烦执事C.必以长安君为质D.阙秦以利晋8.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B.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其敢有不尽力者乎C.然后乃求谋臣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老臣今者殊不欲食9.下列"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是寡人之过也③子犯请击之④何后之有⑤若水之归下也⑥非二三子之罪也⑦不患其众之不足也⑧又郊败之⑨何厌之有A.①⑤/②⑥⑦/③④/⑧⑨B.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C.①②⑤/③⑥/④⑨/⑦⑧D. ①⑦/②⑤⑥/③⑧/④⑨10.下面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②越过以鄙远③赵王之子孙侯者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南至于句无⑥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⑦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⑧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⑨妾之美我者,畏我也⑩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①③/②⑦⑧/④⑤⑥/⑨⑩B.①⑥/②③⑨/④⑤/⑦⑧⑩C.①③⑥/②⑨/④⑤⑩/⑦⑧D.③⑥/①⑨/②④⑤/⑦⑧⑩11.下列句式特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介词结构后置)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C.忌不自信 (定语后置)D.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1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年几何矣?C.今齐地方千里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5题(9分)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帅二三子妇以蕃二三子:你们B.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礼:礼仪D.国之孺子游者孺子:年轻人1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含义不同的一项 ( )A.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B.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C.其达士,洁其居D.必问其名1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免者以告B.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C.生二人,公与之饩D.而摩厉之于义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
(9分)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以刑徒阴见阴:暗中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再:第二次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客气D.明日为五万灶明日:明天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①赵急,请救于齐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②门虽设而常关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8、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四、完成19—21题(26分)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译文:(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译文:20、翻译下列句子。
(10分)(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译文:(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译文:(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我。
译文:21、填空(6分)(!)《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是我国西汉时期整理的。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3)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受下赏。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10分)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22、诗中用了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吴宫怀古①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②,奢云艳雨只悲风③。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 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
② 香径,长洲:采香径,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③ 云雨:用巫山神女的故事喻指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风流韵事。
23、诗人所见吴宫景象有什么特点?诗人认为夫差亡国的原因是什么?答:六、作文(60分)触龙和赵太后在如何对待子女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结合你身边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字数800字左右。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1——5 C D D C C 6——10 D D C B C11——15 C D C C C 16——18 A D D翻译19、(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2)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3)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那些字。
诗歌鉴赏22、对比或反衬。
诗歌前三句描述了越王勾践胜利归来,战士们得到赏赐衣锦还乡,王宫中歌舞升平、繁华欢乐的景象,极为铺排、渲染,正是为了反衬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色,前后对比,发人深思。
23、残败凄凉。
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骄奢淫侈,而不应归罪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