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的起源
(一)有关道德起源的种种说法:
1、神启说: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1)基督教教义理论
摩西十诫
原罪说
(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将天神化,将自然人格化,提出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可以感应:感应的方式有两种:上传:人以行感天;下达:天降祥瑞以鼓励人或惩罚人。
2、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禀性或超人类的所谓“客观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先天的情感。
例如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皆有四端(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而产生“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出了人之不善不在“性”,而在人。由此而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方法。
又如荀子、孟德斯鸠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皆恶。荀子将人性分为“性”和“伪”两部分,“性”指与生俱来的生理素质,“伪”是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仪法度。并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修养方法。
康德的道德先验论:道德起源于人的“善良意志”、“法由己立,法由己行”,“人的灵魂并非完全没有纯正道德的任何冲动的根据”,“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2)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代表人物:黑格尔。道德起源于“绝对观念”、“理念”,是由人的理性支配的。
3、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依据,认为人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人的道德就是人身上动物本能的自然延续。像斯宾若塞的“任天为治”、“弱肉强食”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论述
1、罗国杰认为,对道德起源的考察,应从道德与人本身、道德与人的活动发展过程、道德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变化历程等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主要从道德与人的劳动、道德与人的关系、道德与人的意识这三方面来阐述道德的起源问题的,具体表述如下:
(1) 劳动(生产活动)在道德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① 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劳动活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 劳动活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人们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为:生产禁忌、性禁忌、图腾崇拜等。
③ 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在原始社会,没有个人和社会的差别,没有自我观念,因而也就没有后来所理解的真正意义的道德。
一方面,劳动不仅产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的差距和矛盾(氏族为了保存自身的存在,不致整个氏族的灭亡,创造出种种形式,行使约束人们的功能),,推动着道德的产生。
另一方面,劳动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要求,也就导致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道德形成与社会分工与发展
① 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客观前提
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劳动关系、交往关系,进而表现为道德关系、政治关系。亦即道德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关系、交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人脱离了动物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人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会形成人,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道德。(动物合群与社会交往是有本质区别的)
② 道德的产生不仅必须以社会关系为前提,而且必须以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自然的分工—→社会分工—→交往扩大—→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不仅意识到了个人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了社会利益。这时,个人与整体之间既要保持一种有序化的状态,又出现了利益分歧和矛盾。这就是当时主导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导致了道德的出现:
一方面,氏族内部出现了比较明确的个人对整体利益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人的内心也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感和荣辱观念。
(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前提和机制。
劳动、社会关系和意识,三者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创造了意识和社会关系;意识又反作用于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
王海明认为,一方面,抽象地讲,道德与政治、法一样,起源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护社会活动秩序从而保障其存在和发展的手段:保障社会存在和发展是道德的普遍目的;另一方面,具体地讲,道德与政治、法一样,起源于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护两者的活动秩序、保障其存在和发展的手段:保障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和发展是道德的具体目的。
二、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一)唐凯麟老师的观点:
1、道德进步是一个通过善和恶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恶往往作为往往作为一种“杠杆”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运动,旧的美德因此而陈腐

,最后销声匿迹;
在阶级社会,倒退与绝境往往是道德前进的伴侣。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进步总是“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作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列宁也曾指出,一个新生儿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并且也必然会带出一些应该丢到垃圾里去的脏东西。
2、道德进步是一个中断性和连续性、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历史上任何的新道德的产生都是对旧道德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保留了旧道德中那些积极的可供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总之,在道德问题上,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前进,这是道德进步的又一客观规律。
3、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和其它先进阶级反对腐朽阶级势力的斗争,是道德进步的动力。
道德进步是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化发展而矛盾交错、进退兴衰、曲折地前进。
4、道德的进步,还要受到其它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法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无不给与道德进步一定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政治和法律对道德的影响和制约更为重大。



作业:
1、辨析题: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2、简述道德进步的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