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教案:道德的起源与发展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治密切相连,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对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提升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的起源、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以及道德的发展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道德的起源: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准则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道德观念产生了。
在大家相互依靠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道德行为的共识。
道德的起源并非来自宗教、哲学或教育等理论的宣传,而是源于人类对社会生存的需求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三、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体现。
在社会中,法律通过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使道德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践和维护。
同时,道德观念的培养和传承也是法治的重要前提。
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缺乏道德意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会受到挑战,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四、道德的发展:适应社会变革道德观念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进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念会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变迁而发展。
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个人层面的道德发展和社会层面的道德发展。
个人层面的道德发展包括对人生态度、个人责任、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培养,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
社会层面的道德发展则是指在社会大环境下,通过法律法规、教育教导等手段来引导公民遵守社会规范和实践道德价值观。
五、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美德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法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共同发展的关系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共同发 展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是共同发展的。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演 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起源和根 源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互补性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具有互补性。一方面,社 会文化背景为道德观念提供了土壤和基础; 另一方面,个人经验和选择则对道德观念的 发展和演变起着推动作用。两者相互补充,
宗教信仰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价 值支持,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习俗与道德起源
社会习俗是道德起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社会共同体的传统、习惯和惯例等形式,对个体行为 进行规范和约束。
社会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元素,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这些元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03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关系来自相互影响的关系道德起源与根源的相互影响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方面。例如,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可能影响道德 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互动关系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在实践中是相互作用的。例如,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社会文 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经验和选择的影响。
道德的起源与根源
目录
CONTENTS
• 道德的起源 • 道德的根源 •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关系 • 道德的演变与未来发展
01 道德的起源
宗教信仰与道德起源
宗教信仰在道德起源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许多宗教 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信
徒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通过教义、仪式和组织等形式,传递着道德 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善,抑制恶行。
3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2、维护人生依附和宗法 等级关系。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 信奉男尊女卑。
特征: 1、道德产生了分化,剥削阶级道 德占统治地位。
2、道德摆脱了直观性和蒙昧状态,成为 独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 德 发 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 史 演 变
教学要点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四、社会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历史演变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内容: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整体利 益是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则,也是原 始道德中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征。 2、维护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 共同劳动,互相合作则构成原始道 德的重要规范。
一、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本能论 • 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 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本能。
一、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 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 强移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 来说明道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 性便认为动物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 类社会的道德不过是动物的“社会本能” 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合群性的复杂化。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
2、五项原则、五项规范
五项原则: 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公正、 诚实守信 五项规范: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生 存环境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性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道德形成与社会分工与发展
① 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客观前提
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劳动关系、交往关系,进而表现为道德关系、政治关系。亦即道德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关系、交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道德进步是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化发展而矛盾交错、进退兴衰、曲折地前进。
4、道德的进步,还要受到其它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法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无不给与道德进步一定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政治和法律对道德的影响和制约更为重大。
作业:
1、辨析题: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2、简述道德进步的规律性
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人脱离了动物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人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会形成人,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道德。(动物合群与社会交往是有本质区别的)
② 道德的产生不仅必须以社会关系为前提,而且必须以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2、道德进步是一个中断性和连续性、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历史上任何的新道德的产生都是对旧道德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保留了旧道德中那些积极的可供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总之,在道德问题上,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前进,这是道德进步的又一客观规律。
3、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和其它先进阶级反对腐朽阶级势力的斗争,是道德进步的动力。
(2)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代表人物:黑格尔。道德起源于“绝对观念”、“理念”,是由人的理性支配的。
3、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依据,认为人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人的道德就是人身上动物本能的自然延续。像斯宾若塞的“任天为治”、“弱肉强食”的观点。
道德起源的理解

道德起源的理解道德起源自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人类在互相关系中对善恶、对行为的评价和规范的产物。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的起源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这一重要概念。
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道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为了维护个体和群体利益而形成的一种规范。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其生存和繁衍需要与他人相互合作。
为了维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社会协作能力,人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道德准则。
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二、道德起源于文化传承道德的形成也与人类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人们从文化中获得了道德的认知和实践,形成了道德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各个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善恶行为的评价和规范。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仁爱”和“孝道”,西方文化强调“公正”和“责任”。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道德起源于个体意识道德不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规范,也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自觉。
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个体意识中的道德观念。
个体的道德观念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激励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尊重他人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通过个体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四、道德起源于大众共识道德的形成需要人们达成共识,并由大众广泛接受和遵循。
只有当大部分人都遵守道德准则时,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当个体的道德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鼓励时,他人也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和遵守道德。
因此,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的全体成员紧密相关。
五、道德的现代意义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伦理学》PPT课件)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 德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伪 性
(四) 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第一,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第三,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原始社会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最初形态,也是人类文明 最原初的展示。
(一)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二)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三)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因此,道德的起源只能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及人们在其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去思索和把握。
(一)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 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创造 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道德自形成起就存在着善恶矛盾,不同所有制条件 下存在不同性质的善恶矛盾。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 证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总趋势是进步的,但这种 进步体现为在曲折中上升和前进。
(一)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 (二)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 (三)扬善抑恶的评价和行为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资本论》
2、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封建君主 的绝对权威。
2、道德要求: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 奴隶社会:奴隶对奴隶主的无条件服从。 •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严重化。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材质 本性 职能 品德源自国王金 理性 管理国家 智慧
武士
银 意志 保卫国家 勇敢
• 道德规范: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 会公德
• 3、高度完善和普及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评: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先天存在的意志或体现 “绝对精神”的自由意志,尽管认识到了道德是 无法离开人而存在的意识或精神,但却忽视了道 德的社会基础,从而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 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
(2)主张道德是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康德坚信:道德 是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这种善良意志的善是无条 件的善,“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 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他的 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 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源于先天存在于 人内心的道德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1. 天意神启论: 评:将道德起源归因于天的旨意或是神的启示,
都是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所谓客观意志来说 明道德的起源。应当看到,道德终究是人的 道德,试图从人之外的所谓客观意志中寻找 道德的起源,只会使道德偏离人的活动而滑 向神秘主义的彼岸世界。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广义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一个涵盖了无产 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未来共产主 义社会全人类的道德在内的科学体系。
狭义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专指未来共产 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它把个人全 面完整的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统一起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三、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1. 批判与继承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2. 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史是批判继承规 律的生动显现 3. 在对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建设社会 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1. 人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形态开始形成 2. 奴隶主阶级道德成为主要社会道德 3. 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三、封建社会道德 1. 封建社会道德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 法等级关系 2. 确立了内容更加系统、结构更加严密 的道德规范体系 3. 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 4. 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3)主张道德是先天存在的理念或精神。 ------宋代张载认为,“万事只是一天理”,“循天下之 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道德即顺从天理。 ------朱熹则在天理人欲之辩中强调天理是道德的依据。 ------黑格尔:道德终究不是靠外物来规定自己,而是 “绝对精神”的自由意志在人的主观内心中的体现。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4. 动物本能论:人类道德是动物本能的延续。 ---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 进化论道德观。 ---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也持同样观点,认 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互助”本能,“互助 是我们的道德观念的真正基础”,“我们的 伦理观念确实起源于互助的实践”。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是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 身”。 一方面,将人的世界回归于人自身。其中蕴涵三层意思: 一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 再是一句空话”;二是指“与人相称的地位”,即“每个人 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过着“能满足一切生活条 件和生活需要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三是指劳动不再仅仅是 谋生的手段,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另一方面,将人的世界回归于人自身与将人的关系回 归于人自身是一致的。回归人的世界就是回归人的关系,因 为人的世界是由人、人的关系组成的。将人的世界回归于人 自身意味着把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概言之,将人的世界 和人的关系回归到人本身,也就是以人作为目的,而不使人 成为手段,这为人类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 支撑。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3. 情感欲望论:道德根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 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 评: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情感欲望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但 是,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总 是决定着人们情感欲望的差别。离开社会处境将道 德完全归结为人们的情感欲望要求,不可能从本质 上揭示人的道德与情感的关系,既难以对具有不同 情感和欲望要求的人何以产生共同的道德判断和善 恶评价作出与实际相符的合理解释,也容易导致道 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的产生。
社会主义道德既肯定人们在分配上的合理差别,反对 平均主义,承认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食的道德合理性,主张尊重和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 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 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团 结互助和扶贫济困的社会主义精神,反对一切损人利 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 想和行为,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 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还要求共产党员等 先进分子,具有为了人民利益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 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大 公无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 的共产主义道德。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三、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二、马克种道德起源说 1. 天意神启论 2. 先天人性论 3. 情感欲望论 4. 动物本能论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 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
(1)主张道德是先天存在的良心。持此观点者认为,道 德是人与生俱有的,是人心的产物。孟子说,“君 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断言“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宋代陆九渊在“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基础上,强调心 是世界的本原,道德来自于人心,甚至认为心就是 道德。明代王守仁也指出:“良知,心之本体。”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3. 情感欲望论:道德根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 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 ---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认为,人的善性 来自人的物质生活欲望 。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认为,人们去苦求乐的欲 望是人类道德直接的本原。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边沁、密尔等人 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善恶道德之根源。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4. 动物本能论:人类道德是动物本能的延续。 评: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文明 的重要标志。道德起源的动物本能论把动物 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 动画上等号,绝对不可能科学地解答人类道 德的起源问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3. 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1. 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和拜金主义的蔓延 2. 以个人主义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 阶级道德 3.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 伪性 4. 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
要道德。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3. 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作为意识形式的道德只能起源于人的社 会意识。 ---意识是道德发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小结: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