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精选)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深层本质)
( 1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 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天赋论与神启论不同,它不是诉诸外在源自、 神秘的力量,而是求诸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良知、 良能,有所谓“四端”,即恻隐、 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 良意志。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 要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的情感和欲望。
“天道”与“宗教情感”
人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信宗教不一定 就没有宗教情感。
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宗教的庸俗态度、宗教偶像不止一个、 宗教仪式的世俗化 道家修炼是为了长生不老;禅宗的修行是为了 “涅磐成佛”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宗教界的自我修行。 第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三,底层民众的消灾免难。
情。 ——(法)爱尔维修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 俄国克鲁泡特金认为,越 是导致人类道德产生的最 是高等动物越能把个人利 重要的原因。它表现为以 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 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 仁”。人类的伦理情感和 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 善恶观念来源于动物的合 协作,相互服务。 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的自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
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的学法、懂
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 善;
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 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 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 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 利益。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追求理想人格需要‚明智‛。
明辨是非
好的品德需要明智好学来扶助。
知人、自知
方法与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 中庸 》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 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 了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 部分,则表现出了消极、保守、落后的一 面。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1、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 是奴隶社会道德的根本目的。 2、忠诚于奴隶主国家是奴隶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3、在家庭关系中,奴隶社会道德主张男尊女卑, 男主女从 。 奴隶社会道德取代原始社会道德的进步性表现在: 原始社会道德那种朴素直观的形式被系统的理论 思维所取代;原始社会的食人、血族复仇、杀死 俘虏等“不人道”的现象不复存在 。
(三)封建社会道德
中国表现为“三纲五常”;西方表现为道 德与宗教的结合。 特点: (1)在形式上,封建社会道德更加体系化、 理论化。 (2)在内容上,封建社会道德呈现出明显 的等级主义色彩。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1、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的道德原则。 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提倡的道德规范。 3、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价值取向。 评价: (1)道德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备。 (2)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道德对 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自由个性 的无限追求也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深刻的危 机。
(2)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道德的产 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为道德 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社会的道德 1、维护氏族部落的整体利益是原始社会道 德的根本目的。 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人 基本的道德观念。 3、勤劳、勇敢、刚强、诚实是原始社会普 遍推崇的美德。 特点:直观性、狭隘性 、外在性
二、道德的特殊本质 第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 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 第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 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第三,道德不是主体盲目地接受外在约束, 而是要主动提高自身境界。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人
类
的 意 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
叁
人
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
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 的主要内容。 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
的
生
存
与
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
突和矛盾。
发
展
肆
经济关系对道德 的决定作用,是
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 通过劳动实践起
贰
人类自我意 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 条件。
叁
人的生存与 发展需要是 道德发生的 诱因。
肆
劳动实践是 道德产生的 动因。
德
的 起 源
壹
社
会
关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会产生道德。
系
贰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 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 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 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 得以产生。
性的体现。 作用
动
实 践
践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动力。
壹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式,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 基础决定的,是社 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贰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 实践活动。
道
德
的 本 质
道 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
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
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
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 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 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因此道德更具稳定性,可以超越时代和阶级。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 、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 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再次,道德又引导个人超越自己的利益,是为了更多的个人 利益得到保障。
积极方面
不足之处
道德本 道德对个体需要的超越性,对 体论 个体的规范,揭示出了道德的
一般特性。
造成对个人利益的轻视和践 踏,并否认人的意志自由和 主体的能动作用
道德工 揭示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创 具论 造性作用和主导地位
道德规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 范说 本质特征
这个女儿!
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 实现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具。
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伊壁鸠鲁:“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 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霍布斯:人们的自我保存,利己需要是目的,而自然法的一切 条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工具,不得与之相悖。
容易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 义、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 虚无主义
扼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些人不感冒
道德主 追求主体的人在道德面前的 忽视了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内
体说 意志自由
容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1、从道德特性来看: 接受社会约束——心甘情愿地接受 2、从道德实践活动来看: 外在制约性——内在要求 3、从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相互关系来看: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 道路。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1(了解道德的起源。
2(掌握道德的本质。
3(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在探讨和解决的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解释。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
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是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即把道德的本质归之为“神的启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国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

边沁的功利原则作为道德的终极标准,意即在 任何既定条件下,当我们必须在两种行为或政策之 间进行选择的时候,永远应该选择可以产生最大多 数人的最大幸福——亦即,最大可能数量的快乐和 最小可能的痛苦——的行为或政策。(功利论) 功利主义原则的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这样的: 能够为社会成员创造最大幸福的行为或政策就是道 德上正当的。
思考与讨论:
1、无私利他的利他主义道德 2、集体主义原则的自我牺牲
3、契约论 契约论伦理学诉诸人们的道德共识,把道德的基础确立 在人们平等的“同意”上。 它认为人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契约,是人们行动所 依据的道德和政治的原则。因此,道德真理不是由单个主体 的直觉所发现的,而是在共同的直觉或平等的基础上所确立 的。
思考与讨论:
1、同属于德性伦理学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 儒家伦理学有何不同? 2、当代的麦金太尔和罗尔斯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书目:
1、穆勒:《功用主义》 商务出版社 1957年版 2、麦金太尔:《追寻美德》 译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版社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在那些已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仍处于
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 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 转入强制性法律的。 考察世界法制史上道德法律化的历程, 可以发现在道 德与法律之间呈一种双向流动的样态: 一些道德规范正向 流动到法律规范之中, 是谓道德转化为法律;一些法律规 范又逆向流动到道德规范之中, 是谓法律还原为道德。 帮助处于严重危难中的人 的义务, 会在某些适当的限制范围内从普通的道德领域
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 显然与宪法 实质问题对应, 所关心的问题是为所有公民提供平 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 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 第二个正义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 则)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正义和经济正义。它并不要 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允许那些有 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