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掌握不同历史类型的道德的特点以及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性,理解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道德的本质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一、历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在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各派伦理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众说纷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起源说”

1、神启说

这种起源说企图从“神”、“上帝”或者“天”、“绝对精神”那里引申出道德。

在西方,古代希腊贵族奴隶主的思想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代表,他认为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中去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等级不同,道德也就分为指挥、勇敢、节制、正义等不同德性。中世纪基督教的《旧约》,把道德规范说成“上帝”(神)耶和华对摩西的指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教规和道德戒律,即有名的《摩西十戒》。这十戒就是上帝在西乃山顶通过摩西向世人训示的宗教道德和法律条文。

在中国,汉代地主阶级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道德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圣人”根据“天意”而制定的规矩。即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董仲舒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并通过对阴阳五行说的歪曲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天和阴阳五行说都是有道德的,而人又是天的副本,即“人付天数”。天按自己的模样塑造了人类,因此,天有什么,人就有什么,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醒)暝(睡觉)等,天有道德,所以人有伦理,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交感。这样封建道德被神化了,违背了封建道德也就触犯了天意,很显然,这种道德起源说是假借“神”或“天”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神圣化,以便欺骗、愚弄和统治被压迫阶级。

2、天赋说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他把人受理性支配的不以环境为转移的意志叫做“善良意志”,人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此道德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先验的东西。“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句镌刻在康德墓碑上的话,集中地反映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思想。法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也有类似的观点,主张一切道德都是从“理性”中产生,人是一个有感觉,有心智,有理性的动物。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仁、义、礼、智就是由这四种善端引申而来的因此道德概念“非右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礼、智根源于心。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自我的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伦理纲常之根本。他认为“知是心只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以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种起源说,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出于人的“良知”、“良能”。较之那种直接从“神”那里引出道德的观念同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3、情感欲望说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认为道德是从人的情感欲望中引申出来的。

这种观点在17-18世纪的西欧广泛流行。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并不神秘,不是人生来固有的,也不是外部来的启示,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感情,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尔维修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爱是一切行动的基础,道德是人们这种自爱感情的产物和反映。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即人的一切善恶都来源于感观上的快乐和幸福。

中国古代,管子曾指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说,人们的伦理观念直接取决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和善恶情感体验都来自人的自私本性和求利目的。宋代叶适也认为道德规范根源于人们的利益要求,应让农民有土地耕种这样他们才会具有忠信仁义道德。

4、动物本能说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动物本能即合群感的简单进化和延续,主张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动物界存在的同种相互扶持的现象,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人们通常所说的善,道德这种社会现象,不外是动物的本能而已。达尔文在他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用很多的篇幅论述在自然界动物中,与互相竞争心存的同种之间互相扶持的事实。达尔文说:“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动物本能。”克鲁泡特金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观点,他认为,互助是自然规矩,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动物所具有的一种道德本能,因而整个社会道德也就是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性和道德情感的简单继续。

综上所述,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但都是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去考察道德的起源,因而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史观的道德学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求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道德的起源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早的道德观念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而道德则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是对道德的起源做了最为精辟的概括。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区别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从事的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活动——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社会、创造了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的道德。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那么,如何理解劳动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呢?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从人类意识中分化出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劳动起决定作用。其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猿人为了生存而征服自然的“前劳动”和劳动使猿人的形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器官,为人类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躯体。其二,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劳动使猿人群居的生活本能不断得到改善和强化,环境的险恶,单个力量的薄弱,决定了人的劳动一开始就必须在群体中进行。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人联系起来,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为人作为道德主体创造了社会条件。其三、劳动创造了人的意识。劳动使人的意识在猿人本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作用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语来概括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似的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2、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道德起源提供了直接的现实基础

道德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才可能产生,动物只是消极适应环境;凭借自身的器官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东西维持生存,他们之间不可能形成关系,也不可能有什么道德,道德的发生必须以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到一定程度为直接的现实基础。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从简单、临时、到复杂、稳定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劳动不发达,劳动的节奏和秩序十分简单,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常常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简单协作特征。与这种简单狭隘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还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

3、意识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关键环节

劳动、关系和意识,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自觉地制造工具、把工具作用于对象、创造财富从而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说,劳动是在人的自觉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没有自觉意识,就没有人的劳动。我们所说的关系也是人自觉意识到的关系。人会有意识地去“建立”关系,去作用关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