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合集下载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深层本质)

( 1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 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天赋论与神启论不同,它不是诉诸外在源自、 神秘的力量,而是求诸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良知、 良能,有所谓“四端”,即恻隐、 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 良意志。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 要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的情感和欲望。
“天道”与“宗教情感”
人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信宗教不一定 就没有宗教情感。
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宗教的庸俗态度、宗教偶像不止一个、 宗教仪式的世俗化 道家修炼是为了长生不老;禅宗的修行是为了 “涅磐成佛”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宗教界的自我修行。 第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三,底层民众的消灾免难。
情。 ——(法)爱尔维修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 俄国克鲁泡特金认为,越 是导致人类道德产生的最 是高等动物越能把个人利 重要的原因。它表现为以 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 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 仁”。人类的伦理情感和 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 善恶观念来源于动物的合 协作,相互服务。 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的自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道德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固有价 值尺度,道德使人真正成为目的,获 得其独特的价值和尊严。道德内在于 人,是人们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道德能够丰富、 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性更完善, 使人格更高尚,使人生更美好。
总之,坚守道德,能使人们尽可 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 富有意义。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 德的深层本质)
在道德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要争论:
主观精神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思 想家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人的主观精神 或理性决定的。
客观精神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道 德的本质是由神或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物质生活水平决定论。这种观点认 为人的道德素质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水 平决定的。
(四)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 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 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 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 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 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 德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 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第三节 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二、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一)客体论。客体论把道 德的起源归结为人以外的因素。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神启论、 天道论、理念论;另一类为教育 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 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 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 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 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中国古代优 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 升华,是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 发展。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的 意 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


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
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 的主要内容。 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




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
突和矛盾。



经济关系对道德 的决定作用,是
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 通过劳动实践起

人类自我意 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 条件。

人的生存与 发展需要是 道德发生的 诱因。

劳动实践是 道德产生的 动因。

的 起 源



关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会产生道德。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 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 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 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 得以产生。
性的体现。 作用

实 践
践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动力。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式,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 基础决定的,是社 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 实践活动。


的 本 质
道 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
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
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
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 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 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罗国杰伦理学重点概要

罗国杰伦理学重点概要

伦理学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1.研究对象——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风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分为:a.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b.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3.伦理学的任务:a.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b.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c.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d.批判旧道德,更新旧观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1.历史前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础。

2.原始道德的发生:a.前奏期:行为依赖于人的本能;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具有自然调节的倾向。

b.萌芽期:血缘家庭开始产生,原始人真正有了道德的需要,是原始道德意识的开端。

c.形成期:氏族和氏族公社的产生,标志着道德意识的进一步加强;许多生产和甚或道德规则是原始人有意识的活动。

——指道德作为道德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a.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b.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c.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指道德作为在普遍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星河城的系统,其内部个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的联结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

2.道德的结构态势,其存在范围,存在态势和内部要素联系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3.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是自成和相成,自组自控和互动互控,自为和互补的统一。

——道德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整个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功能. 其功能包括:能动的反映和积极的调节。

——指道德作为一个系统,其基于内部个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外部诸要素之间和有机关联性,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状况。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也没有什么压力,也不会感觉到强制,比如说台湾 的陈水扁、四川的范美忠。 法律:一般不管人们是否有遵守的动机,主要看行 动。 法律面前是讲人人平等! 道德面前是讲人人平等?
因此道德更具稳定性,可以超越时代和阶级。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 、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 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再次,道德又引导个人超越自己的利益,是为了更多的个人 利益得到保障。
积极方面
不足之处
道德本 道德对个体需要的超越性,对 体论 个体的规范,揭示出了道德的
一般特性。
造成对个人利益的轻视和践 踏,并否认人的意志自由和 主体的能动作用
道德工 揭示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创 具论 造性作用和主导地位
道德规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 范说 本质特征
这个女儿!
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 实现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具。
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伊壁鸠鲁:“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 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霍布斯:人们的自我保存,利己需要是目的,而自然法的一切 条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工具,不得与之相悖。
容易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 义、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 虚无主义
扼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些人不感冒
道德主 追求主体的人在道德面前的 忽视了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内
体说 意志自由
容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1、从道德特性来看: 接受社会约束——心甘情愿地接受 2、从道德实践活动来看: 外在制约性——内在要求 3、从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相互关系来看: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 道路。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试题]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试题]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功能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掌握道德的构成,理解道德的本质,正确认识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道德本质、道德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教学教程: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

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

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要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

人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

这种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

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

1、生产性的“性禁忌”。

2、“火”的使用。

3、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

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二、道德的本质(一)非马克思义的道德本质说1、道德是由人的精神或理性决定的2、物质生活水平决定道德3、个人利益决定道德(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道德观念,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考察道德现象,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的或社会的利益的反映。

这种观点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以往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在人类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2、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由于一切类型的道德始终受着经济关系的制约,因而,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利益不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也就不同。

3、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任何阶级社会,各个阶级的群体都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共同利益是各个阶级共有的。

为了维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稳定社会公共秩序,防止威胁公共生活中共同利益的各种捣乱行为,因而各个阶级又存在着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德”。

比如“勿偷盗”、不能打人、不破坏他人财物、不能抢劫,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等等,这些是不同阶级所共有的社会公共道德。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一切社会道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相联系的,当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的经济关系代替后,旧的道德体系或迟或早也要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因而新的道德体系代替旧的道德体系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

三、道德的特点(一)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道德标准也就不同。

(二)阶级性或集团性。

在阶级社会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但其他的阶级或集团往往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规范性。

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和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其解决方式,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指导规范人们以什么行为标准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四)渗透性。

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调节。

在纵向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持续存在,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它比政治法律规范存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中渗透。

(五)稳定性。

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在漫长岁月里,形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某种道德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存在。

(六)自律性。

道德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准怎样”,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国家力量来维持。

四、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一)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道德与政治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政治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核心位置,致使道德在受经济关系决定的同时,还必须要受政治因素强有力的制约。

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把政治对道德的影响提高到一个适当的程度,否则新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也是不可能的。

1、二者之区别第一,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道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既体现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体现整体的行为规范。

而政治,自产生之始,所体现的就是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中,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的。

第二,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来看,道德所依赖的是舆论,它虽然可对行为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但却没有丝毫的强制作用,而政治秩序与原则则是靠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维系,强制性则是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第三,其行为原则的构筑不同。

道德是靠教育和修养来孕育,并以此来影响他人,其行为的基础是“良心”与自身的自觉性。

而政治靠的则是信念,具体体现为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激烈冲突,直致产生相互对立群体之间的生死之争。

第四,二者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政治比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而道德则往往通过政治的折射反映经济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根本问题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要依靠政治斗争来解决,而不能依靠道德说教。

而道德则是通过思想教育,来巩固或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唤起和促进人们的责任心、义务感,从而起到维护或破坏某种经济基础的作用。

第五,二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

道德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原始社会的道德就开始担负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职能。

而政治则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一旦阶级社会消亡,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随之消亡,作为反映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政治也就随之消亡了。

2、道德与政治的联系二者均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第一,一定阶级的道德反映一定阶级的政治并为其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一旦成为普遍的习惯和传统,就直接成为巩固现有政治制度的强大力量。

道德本身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如果服务于给千百万人指出目标和方向的政治决策,它就可能成为变革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从作用上看,政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道德服务于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关系,而道德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要求政治不断地向文明的方向发展。

第三,从对利益的维护看,由于政治所处的核心位置,道德既处于政治准则的制约之下,同时也游离于不同的政治之外,从而,对更广泛的利益起维护作用。

当新的道德标准在经济和政治的一体作用下确立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取向就不能与道德的总体要求相背离。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1、二者的区别:第一,二者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所以说,道德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而法律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二者是共同存在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