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 上古音简说

4、孔广森认为古无入声,有平、上、去三 声;
5、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 声。
谢谢
THE END
3.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于母)归匣 母,喻四(喻母)归定母。 如:古音“援”读如“换”, 读“营”为“环”, 读“于”如 “乎”;“夷”读如“弟”,“也” 读如“它”。 《春秋》“楚公子圍”,《漢書·古今人表》“楚 靈王圍”,《史記·楚世家》作“回”(匣)。
四、上无颇,尊王之义”, 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3、古人韵缓: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 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 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二、正确的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明代陈第第一次批判“叶音说”, 提出了历史音变的观点.认为“时有 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上古音简说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 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 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 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 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 的做法。
1.“叶音说” 人们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时不押韵的韵脚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 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为“叶音”。朱熹《诗集传》 大倡叶音说,所犯错误相同。
三、上古音的声类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上古音

(四)近体诗的语法结构
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和词的语言是超常规的、陌生化的语言,一般叫“诗化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的跳跃性、词语多具提示性,不能按散文语句结构理解。采用的手法有:一词类活用、二错位搭配、三省略语句。
无论自己作近体诗或给现成的近体诗标平仄,都必须知道各个汉字在中古声调是平还是仄。这涉及识别的原理和办法:
(1)原理:依据今声调识别古平仄
(2)办法:
A.学会念自己方言的声调和数调。按“妈、麻、马、骂、默”顺序,用自己的母语念,调值与普通话不同,调类(除“默”外)一致。宜宾要念出五个调,其他只有四个调。念顺口后,对每个字都照此调及顺序念,念到第几声就是某声调。如“深”,一声;“神”,二声;“审”,三声;“剩”,四声。“深、神”古平声,“审、剩”古仄声。
2、 有p、t、g结尾的音节,即所谓入声字存在。
3、 有众多的浊音声母存在。
4、 没有舌面音j、q、x。
5、 有m结尾的韵母。这个m现在变成了n。
十、古书的读音
汉字本身并不表示确定的音,它具有超时代、超方言的性质。因此,同一本古书,各时代的、各方言区的人都可用自己时代的、方言的语音来读,而不会改变语义。我们今天读古书,自然也是用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来读。但是由于字的音义结合情况和演变关系复杂,社会对它的使用也在起变化,还是有好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1.词类活用: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以细石砌渠;引清泉为沼。)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使粉色显得轻;使灯光显得少)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上古音常识
异文: 《诗经· 郑风· 清人》:“左旋右抽。”,“抽”,《说文》 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等 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 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泥母,仍, 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也。”“男”、 “昵”,中古属泥母;“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四、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 出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 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母中分化出来的。
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 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见王引之《经义述 闻》)
上古音常识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 唐秦韬玉《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 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俭”,通“险”。 古音通假的原则 课本550页。 古音通假举例 《荀子· 劝学》:“强自取祝,柔自取束。” 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 取也。”王引之《读书杂志》十《荀子第一》:“柱与束相对 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 „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 ‘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 戴礼》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
古代汉语语音系统..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三)上古音的声调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 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 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 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 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 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上古没有声调,大约东汉末才有了声调。
《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有四个声调。它们是: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第三节 古代汉语 语音系统
一、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先秦到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先秦两汉时期没有系统的反切标音和韵书, 因此对上古音的研究得从该时期的典籍中 去探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上古音的声母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主要是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和先 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 字、联绵字等材料。 方法是逆向上推法,即从三十六字母上推上古声 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 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 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 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三、近代汉语语音系统
近代汉语语音系统是指元明清时代(主要是14世 纪)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这个共同语是以北 方中原话(大都或洛阳)为基础的。 反映近代音的材料主要是韵书,比较著名的有元 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 通》。元曲用韵和其它韵书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 重要材料。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3.娘日归泥(上古“ 3.娘日归泥(上古“泥、娘、日”三声母不分) 娘日归泥 三声母不分)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泥(泥),尼声(娘); ),尼声( 尼声 仍(日),乃声(泥) ),乃声( 乃声
(二十六) 上古音简说史的分期 1.上古音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文献材料反映出来的 语音为代表。 语音为代表。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1.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 :《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如:《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伐檀 第一章韵字“檀、干、涟、廛、貆、餐”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一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二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二章韵字“辐、侧、直、亿、特、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三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三章韵字“轮、漘、沦、囷、鹑、飧”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上声字与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上古音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第四章 上 古 音

上古音
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 部、上古音的聲調。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 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 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 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 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 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 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 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 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 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 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 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 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 也。‛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 注的音, 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 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 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 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 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 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 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 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 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韵尾 -n
韵尾 -m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元 an 真 en 文 ən 侵 əm 谈 am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P1064:暂定上古声母为三十二个.
1、古无轻唇音
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种。所谓重唇, 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 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楚 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以及谐声系 统归纳得出的,以归纳《诗经》的用 韵为例,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 例,简称为韵例。
但由于对《诗经》的韵例看法分 歧以及由中古音上推上古音的细 密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古音学 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章炳麟 所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国故论衡)。
懂得了阴、阳、入对转、(旁转、 通转)之理为我们阅读古书时辨明 通假,解释特殊的押韵现象、方音 现象以及探明语源很有用。对上古 音三十部的划分,要有所变通,而 不能拘泥于三十部的划分。
二、上古音的声母
上古声母的考求是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 昕开始的,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 黄侃、曾运乾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 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题,
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 朝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 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 “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 (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 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 《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也 就是上古时代的韵部。 古韵是怎样归纳概括的呢?熟悉《诗经》韵例 后,用系联法归纳。
古音学家先把一篇一篇的韵脚字排列出来,先 找出局部的、单篇的韵部。比如:《关睢》第 三章的韵例,可以划定“得、服、侧”三个字 是同一个韵部的。
古代汉语常识26— 上古音简说
中文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求:
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
复习旧课
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
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的 “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研究 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这一理论戴震首倡,称相互配转,孔广森加以 完善,称为阴阳对转。
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对转 而相通。条件仍然是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 发展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塞音韵的音, 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 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程 中,逐渐失落了塞音韵尾。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 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 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与[m] 对转,[t]与[n]对转。
《静女》第三章(P91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一、三句脂部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
➢ 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 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丞民, 莫非尔极。
二、三句真部 一、四句职部
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 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 “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 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 坛”。(除-涂)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材料, 研究上古韵部系统;
以形声字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今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等韵图为主 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北音学(近古音)
(一)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 功……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中 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 有可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 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 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
反切原则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被注音的字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 字定声,下字定韵(含调)。
第一章: 1、句尾韵; 2、一韵到底。[候部0] 3、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第二章: 1、句尾韵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2、换韵 3、句句押韵
洵美且异。
第三章: 1、句尾韵
匪女之为美,
2、换韵
美人之贻。
3、交韵
2、归纳韵部
韵部就是指押韵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 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若、 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避生僻 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师古注 《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鍼”字人 们依然不认识。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 此事大行。”
第一、三章 韵例
A、句尾韵; B、一韵到底; C、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
第二四五 章韵例
A、句中韵; B、一韵到底; C、隔句押韵且首句不入韵
句中韵一般脚落在句末前一个字上,而句末这个 字多是虚字,所以叫“虚字脚”。句中虚字相 同,每一个字又押韵,就构成了双字韵脚,这 双字韵脚又称“富韵”。
➢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 “雅,夏也。”“邦,封也”。“法,逼 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 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 丙类无阴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 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10-11)
(四)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对转和旁转。
1、阴阳对转 阴声韵和阳声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对转而相通。也就是说,在主要元音相同的 情况下,收鼻音韵尾的韵与收元音韵尾或无 韵尾的韵可以互相对转而通押。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一)《诗经》的韵
《诗经》的用韵代表着先秦语音的韵母体系, 由于时代的发展,到汉魏六朝时,人们读 《诗》就感觉到很多地方不与当时的用韵一 致了,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有人认为是 《诗经》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以求叶音 协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韵说”。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然后,再用系联法扩大队伍,把属这个韵部的 其它字系联起来。从《伐檀》第二章的韵例, 可判定“福、侧、直、意、特、食”这六个字 也是同一韵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