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出塞》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出塞古诗的注释

出塞古诗的注释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边塞诗。
以下是《出塞》的注释:
1.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是时间、明月、边关的交织,形成一种历史悠久的感叹。
2. “万里长征人未还”:形容征战长久,征人未归。
3. “但使龙城飞将在”: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现在还在。
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 “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阴山是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以上注释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诗书籍或上网查询更多关于《出塞》的资料,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王之涣出塞 古诗

王之涣出塞古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之涣出塞古诗王之涣出塞古诗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出塞的诗意

出塞的诗意出塞的诗意: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古诗出塞的诗意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完后有的战士禁不住流下热泪,有的战士 冲出帐外,在月光下仰头长叹…… 王昌龄看到此情此景也不禁热泪纵横, 他想起了飞将军李广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 故事。心里产生了一个愿望:如果能有位像 李广一样的猛将来带兵守边关,敌人一定会 被打的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再不敢妄想越 过阴山,这样战争就结束了,战士们就可以 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过着幸福的生活了。 想到此处,诗人提笔写下了:
智谋超群。与匈奴 交战七十多次,百 战百胜,匈奴称他 “飞将军”。
五、体会诗情
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 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 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 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 心愿。
拓展延伸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凉州词
(唐)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拓展延伸
从军行(其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拓展延伸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谢 谢!
大诗人王昌龄再次来到边塞,这一晚, 他久久不能入睡。来到帐外,望着苍茫的夜 色笼罩着的边关,一弯新月在天边发出微弱 的光芒,几堆篝火在草地上熊熊燃烧,阴暗 寒冷的军帐中,战士们有的手扶战刀默默无 语,有的低头沉思,唉声叹气。他们是多么 思念家乡,多么思念亲人呀!一个战士打破 了沉默:“弟兄们,这战争连年不断,我们 还能活着回到家乡吗?”战士们个个摇头叹 息说:“万里迢迢来守边关,谁还能奢望回 家,我们早晚都会战死沙场。”
三、读《出塞》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读《出塞》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品《出塞》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
塞
(唐) 王昌龄
一、解诗题
塞:关塞,边关 出塞:到边关去戍 守边疆。
二、识诗人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 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王昌龄的 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擅长 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 为“诗家天子”。他的诗在《全唐诗》 中存有180首,绝句便占了80首。
写作背景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万里长征人未还
• 想一想,“未”字还能换成 什么字?
• 把“未”字换成这些字读 一读,体会“未”字背后 的内容。
万里长征人未还
• 长亭外,白发苍苍的父母:( )未还 • 楼台上,孤苦无助的妻子:( )未还 • 学堂里,无依无靠的儿女:( )未还
资料
•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征战沙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痛苦、灾难,悲伤,分离……
所以王昌龄高声疾呼: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将军
西汉著名军事
将领,他英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