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4.17《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增强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d)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了解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解放战争是什么吗?这场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国共两党的战略方针。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战役的深入分析、战略布局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原因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片面理解等现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5.观看一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看纪录片或电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多元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共产党的策略等,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奋斗等,强调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2.尊重历史,尊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3.坚定信仰,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解放战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加之初中阶段对此部分内容的涉及有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问题导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能够运用表达能力,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对解放战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中的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
(三)小组合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问题导向: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本节课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与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4.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设计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事策略有哪些异同?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最为关键?
3.解放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4.从解放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信仰,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
3.崇尚正义
4.尊重历史,珍视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7_解放战争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材料,问题导入: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
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
蒋説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
同学想知道答案吗?导入解放战争的学习。
2.内战的爆发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1》模块八个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其中1、4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貌。
后三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史内容。
解放战争就是一个划分界限。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中国的发展史。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教学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对解放战争在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
所以在高中的接学环节中,战争过程简单概述,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考试经常涉及到的知识,多花费时间去讲解,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抗战中,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
可以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良好机遇。
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
那我们是如何失去这一
机遇的?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17课《解放战争》重温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合作探究】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B: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维护其在华利益。
C: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D:共产党:成立一个联合政府,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E:民主党派: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双十协定》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等
未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
政协会议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二、内战爆发
【探究目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决胜
1.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阅读课文P78第三段,思考解放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
答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
答案: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外线指国统区,内线又指解放区。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探究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
(图1)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月)
国民党共产党
拥有军队430万人130万人
武器装备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 取得美国大量武
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
拥有地区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图2)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军队总兵力机动兵力装备后方士气
人民解放军280 万优于敌军大为改善巩固高昂
国民党军队365万不足略占优势危机四伏低落
这张表格和战争初期的表格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使人民解放军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答案: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做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
(2)过程
三大战役时间作战部队指挥者胜利结果
辽沈战役1948.9 东北野战军林彪
罗荣桓
歼敌47万人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歼敌55.5多万,基本解放
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
地区
平津战役1948.11 华北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聂荣臻
林彪
歼敌 52万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3)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答案: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各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战略决胜——渡江战役
(1)背景:北平和谈
1949年4月1日,北平。
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
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中共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
归纳总结:
国民党不是真和平,目的是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中国共产党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北平谈判”结果:
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5年4月23日,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2)渡江战役
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内)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思想)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国际)
2.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B、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