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七年级通假字集

七年级(上册)例句通假字(读音) 本字出处1 项为之强“强”(jiāng) “僵” 《童趣》2 不亦说乎“说”(yuè) “悦” 《〈论语〉十则》3 诲女知之乎“女”(rǔ) “汝” 《〈论语〉十则》4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智” 《〈论语〉十则》5 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现” 《西江月》6 一切乌有“乌”(wū) “无” 《山市》7 裁如星点“裁”(cái) “才” 《山市》8 尊君在不“不”(fǒu) “否” 《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下册)9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攀” 《伤仲永》10 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才” 《伤仲永》11 对镜帖花环“帖”(tiē) “贴” 《木兰诗》1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耶” 《孙权劝学》13 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智” 《两小儿辩日》14 满坐寂然“坐”(zuò) “座” 《口技》15 止有剩骨“止”(zhǐ) “只” 《狼》翻译1、僵硬2、高兴、喜悦3、你4、智慧5、出现6、没有7、仅仅,仅有,才达到8、用在疑问句尾表示询问9、拉着10、有才能的11、粘贴12、语气词13、智慧、聪明14、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15、仅仅,只有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在七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下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通假字的出现。
通假字指的是在不同的词语中,同一个字形可以代表不同的音和义。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七上七下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
首先,我们来看七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的通假字。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作书”和“作诗”。
这两个词语中的“作”字音相同,但义却完全不同。
在“作书”中,作的意思是同“做”字,表示“写”,而在“作诗”中,作的意思是“创造”,表示“写诗”。
这是因为在古代,书是以篆刻技法制造出来的,所以“作书”就是“制造书籍”的意思。
而“作诗”表示创作诗歌,是因为诗歌是通过“创作”的方式产生出来的。
另一个通假字的例子是“时辰”和“时光”。
在这两个词语中,“时”的发音都是相同的,但表示的意义却略有不同。
在“时辰”中,它表示的是时间的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时”。
而在“时光”中,它则表示的是时间的流动和变化的意思,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时间”。
除了七上册,七下册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通假字。
比如,“铃外”和“领外”,这两个词中的“领”字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在“铃外”中,它表示的是“除去,不包括”的意思,表示的是在某种范围之外。
而在“领外”中,它表示的是“领域”或“范围”的意思,表示的是在某种领域之外。
另一个例子是“余光”和“馀光”,这两个词中的“余”字发音相同,但意义却不同。
在“余光”中,它表示的是“剩余”或“残留”的意思,表示的是剩下的一点光亮。
而在“馀光”中,它表示的是“多余”或“超过”的意思,表示的是超过一定范围的光亮。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通假字的出现是很常见的。
这些通假字不仅有趣,也丰富了我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它们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意词语的准确使用,避免产生歧义。
总的来说,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七上七下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本教材。
通假字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音,但字形不同的字。
在七上七下中,有许多通假字被使用。
下面我将详细列举出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中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解释。
1.一伞/一叻:一伞和一叻都读作"yī sǎn",表示一把伞或一个盖着的东西。
2.犹/犹豫:犹和犹豫都读作"yóu",表示犹豫不决或犹豫的意思。
3.执/执着:执和执着都读作"zhí",表示坚持不懈或持续不断。
4.肆虐/四:肆虐和四都读作"sì",表示猖狂蛮横或数目之一。
5.方圆/方:方圆和方都读作"fāng",表示形状是方形或地方的意思。
6.位/位置:位和位置都读作"wèi",表示处所或地点。
7.序/顺序:序和顺序都读作"xù",表示次序或顺序。
8.久/长久:久和长久都读作"jiǔ",表示时间的长久或长时间。
9.悄/悄悄:悄和悄悄都读作"qiāo",表示轻轻地或悄悄地。
10.乞/乞丐:乞和乞丐都读作"qǐ",表示求取或行乞。
11.益/有益:益和有益都读作"yì",表示有好处或有益的。
12.抱/抱怨:抱和抱怨都读作"bào",表示抱怨或不满。
13.奴/奴隶:奴和奴隶都读作"nú",表示奴隶或受奴役。
14.忍/忍受:忍和忍受都读作"rěn",表示忍耐或忍受。
15.连/连连:连和连连都读作"lián",表示连续或反复。
16.弃/放弃:弃和放弃都读作"qì",表示抛弃或舍弃。
17.当/当年:当和当年都读作"dāng",表示过去或当时。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3、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 5、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 6、止.有剩骨(“止”通“只”。
) 7、止.增笑耳(“止”通“只”,只是。
) 二、古今异义词1、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渐渐”,今“稍微”)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
)3、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
今“或许”。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5、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
)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只”作副词,今“但是”。
) 7、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 8、赏赐百千强.(强:古“有余”,作数词,今“强大,坚强”。
)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
治:古“研究”,今“治理”。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
)10、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
) 11、见往事..耳(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
) 13、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 14、会.宾客大宴(会:古“适逢”,今“会议”。
) 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大腿”,今“屁股”。
) 16、宾客意少.舒(少:古“稍微”,今“指数量少、年龄小”。
) 17、河.、渭不足(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 18、逐走.(走:古“跑”,今“行走”。
) 19、盖.(古“表示原因,有原来的精神”,今“遮盖”。
) 20、地维.绝(维:古“绳子”,今“维护,维持”。
) 三、一词多义1、自⎩⎨⎧自:“从”)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为其名(自:“自己”①并自2、闻⎩⎨⎧:“名声”)②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听说”)①余闻之也久(闻:“ 3、其⎩⎨⎧“他的”)②稍稍宾客其父(其:“这”)①其诗以养父母(其: 4、市⎩⎨⎧词,“买”)②愿为市鞍马(市:动词,“集市”)①东市买骏马(市:名 5、当⎩⎨⎧当,应该”)②但当涉猎(当:”应管”)①当涂掌事(当:“掌6、以⎩⎨⎧”):与“为”组成“认为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1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

七上七下人教版语文共出现的通假字题目要求列举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根据题目要求,我将列举以下通假字,其中一些是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字。
1.买/卖:由于这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且音形相近,非常容易互相混淆。
比如"卖"成为了"买",使用错误的字可能导致语义出错。
2.虽/尽:这两个字的发音很相近,常常会被误写成对方。
比如"虽"被写成了"尽",或者"尽"被写成了"虽",造成错误的表达。
3.进/出:这两个字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进"是由"辶"和"井"组成,而"出"则是由"山"和"屮"组成。
容易混淆的原因是因为形状相似。
4.口/和: "口"和"和"在写法上相似,容易混淆。
比如写作"爸爸在和我说话",将"和"误写成了"口",造成错误的表达。
5.书/乡: "书"和"乡"的发音也非常相近,容易互相混淆。
比如"我喜欢乡村的风景",将"乡"误写成了"书",造成了错误的表达。
6.一/七:这两个字在写法上非常相似,细微之处的改变可能导致错误。
比如将"一"误写成了"七",或者将"七"误写成了"一"。
7.必/巴: "必"和"巴"的写法相似,容易混淆。
比如将"巴"误写成了"必",或者将"必"误写成了"巴",造成错误的表达。
七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七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译:城市隐隐约约的罢了。
)9、太丘舍去(去:古“离开”,今“从甲地到乙地”。
译:太丘便不顾他而走了。
)10、与人期行(期:古“约定”,今作日前或量词。
译:同人家相约出行。
)11、相委而去(委:古“舍弃”,今“委派,委员”。
译: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1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古“相比”,今“设计,打算,模仿”。
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3、门外戏(戏:古“玩耍”,今“戏剧,杂技”。
译:正在门外玩耍。
)14、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作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作自己的孩子们。
译: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5、暮而果大亡其财(亡:古“丢失”,今“灭亡,死亡”。
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16、其邻人之父亦云(云:古“说”,今“云朵”。
译: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
)17、死者十九(十九:古“绝大部分”,今作数词。
译:十个中有九个人战死了。
)1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
译: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19、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
今“或许”。
译:有的还用钱币求仲永写诗。
)2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译:诗的文采和说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1、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
译: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2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作副词,今作转折连词。
译:只听到黄河的激流水声。
)23、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译: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来迎接。
)24、双兔傍地走(走:古“跑”,今“行走”。
译: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
)2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
治:古“研究”,今“治理”。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26、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
译:只不过应该广泛浏览。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
译:只听屏风内敲了一下醒木。
)28、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听”,今“用鼻子闻”。
译:隐约听到老鼠窸窸______的声音。
)29、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译:即使人有一百只手。
) 30、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大腿”,今“屁股”。
走:古“跑”,今“步行”。
译:两条腿哆嗦着,差点儿想抢先跑了。
) 31、宾客意少舒(少:古“稍微”,今“指数量少”。
译:观众心情才稍微放松一下。
)32、河、渭不足(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译:黄河、渭水的水不够。
) 33、逐走(走:古“跑”,今“行走”。
译:竞跑,赛跑。
)三、一词多义1、之⎪⎪⎩⎪⎪⎨⎧。
代虾蟆)④驱之别院(之:代词中”的景象)。
这里指“群鹤舞于空③昂首观之(之:代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②心之所向(之:助词:助词。
“的”)①故时有物外之趣(之2、为⎪⎩⎪⎨⎧”)”连用表被动,“被吞(为:介词。
与“所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当作短语,“把词。
与“以”组成固定②以虫蚁为兽(为:动。
“因为”)①项为之强(为:介词.................. 3、以⎩⎨⎧词。
“把”)②以丛草为林(以:介。
“用”)①徐喷以烟(以:介词4、其⎪⎩⎪⎨⎧。
“想象中的山林”)③神游其中(其:代词“自己”)②蹲其身(其:代词。
代词。
“它的”)①必细察其纹理(其:5、而⎩⎨⎧转折连词,“却”)②学而不思则殆(而:接连词)①学而时习之(而:顺6、知⎩⎨⎧”,“明智”)②是知也(知:通“智知道,了解”)①不知而不愠(知:“7、为⎪⎩⎪⎨⎧:介词,“替”)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词,“是”)②知之为知之(为:动词,“做”)①可以为师矣(为:动8、自⎩⎨⎧“从”)②有朋自远方来(自:自:“自己,自我”)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9、其⎩⎨⎧,也许”)②其恕乎(其:“大概:“他们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10、然⎩⎨⎧的样子”)②尘气莽莽然(然:“:但是,转折连词)①然数年恒不一见(然......11、数⎩⎨⎧数”)②层层指数(数:“数:“几”)①然数年恒不一见(数12、者⎩⎨⎧“像厅堂一样的”)若”组成名词性词组,②堂若者(者:与“堂词,“人们”)①二三日者云(者:代13、之⎩⎨⎧助词,“的”)②此独以跛之故(之:“他”)①皆吊之(之:代词,14、亡⎩⎨⎧:“逃跑”)②马无故亡而入胡(亡:“丢失”)①暮而果大亡其财(亡15、自⎩⎨⎧自:“从”)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己,自我”)①并自为其名(自:“16、闻⎩⎨⎧:“名声”)②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听说”)①余闻之也久(闻:“17、其⎩⎨⎧“他的”)②稍稍宾客其父(其:“这”)①其诗以养父母(其:18、市⎩⎨⎧词,“买”)②愿为市鞍马(市:动词,“集市”)①东市买骏马(市:名19、当⎩⎨⎧当,应该”)②但当涉猎(当:”应管”)①当涂掌事(当:“掌20、以⎩⎨⎧”):与“为”组成“认为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词。
“用”)①以军中多务(以:介21、见⎩⎨⎧见:“认清,识别”)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道”)①见往事耳(见:“知22、乳⎩⎨⎧,“乳头”)②儿含乳啼(乳:名词,“喂奶”)①妇抚儿乳(乳:动词23、绝⎩⎨⎧,“尽,消失”)②群响毕绝(绝:动词,“极”)①以为妙绝(绝:副词24、指⎩⎨⎧动词,“指出”)②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①手有百指(指:名词25、妙⎩⎨⎧词,“奇妙,神妙”)②以为妙绝(妙:形容,“好处”)①众妙毕绝(妙:名词26、意⎩⎨⎧,态度”)②意暇甚(意:“神情)(意:动词,“企图”①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27、前⎩⎨⎧,“上前”)②狼不敢前(前:动词名词,“前面”)①其一犬坐于前(前:28、敌⎩⎨⎧,“敌人”)②盖以诱敌(敌:名词动词,“攻击”)①恐前后受其敌(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