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

详细描述
胃肠道手术患者需要在术前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术 后根据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 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需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提供充足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等营养素。同时,需要注意控制输注速度和剂量,以 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血红蛋白监测
总结词
血红蛋白是反映外科病人营养状况的重 要指标之一。通过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 平,可以了解病人的贫血状况,及时发 现并纠正贫血。
VS
详细描述
血红蛋白监测通常每月进行一次,如果病 人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则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此时,应根据病人 的具体情况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增加铁、 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的摄入。同 时,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如头 晕、乏力、心慌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术后营养支持
术后病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应激和营养不良,给予 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病人的康复,减少并发症。
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
对于需要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如严重创伤、 大面积烧伤、重症胰腺炎等,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助于 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
营养支持的禁忌症
01
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
评估病人
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实施营养支持
监测和调整
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 BMI等基本信息,以及疾病状况、手术史 等,为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
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制定合 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营养素的比例、 能量的摄入量等。
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和营 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
详细描述
重症胰腺炎患者需要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和营养需求,提供适量的能量、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同时,需要 注意控制输注速度和剂量,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第八章外科病人营养支持

糖代谢紊乱所致的并发症以高血糖常见,严重的高血糖(血糖浓度超 过40mmol/L)可导致高渗性非酮性昏迷。葡萄糖的大量输入可引起 肝脂肪变性而致肝功船损害。肠外营养本身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胆囊内 胆泥和结石形成,胆汁淤积及肝酶谱升高,肠屏障功能减退。感染性 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脓毒症。
第八章外科病人营养 支持
❖ 正常成人一般每日约需能量7535kJ(1800kcal)。
❖ 禁食时,机体的代谢虽会降低,但仍需消耗能量, 此时,只能动用自身的能量储备,但体内碳水化合 物的储备量有限(肝糖原约200g,肌糖原约300g), 禁食24小时后,肝糖原即被耗尽,而肌糖原仅能被 肌肉本身所利用,于是,维护生命器官如脑组织、 神经组织、红细胞等所需的能量转由体内蛋白质的 糖异生所供给,每日约需消耗蛋白质75g。
①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胰岛素等加入氨基 酸或葡萄糖溶液中;
②磷酸盐加入另一瓶氨基酸或葡萄糖溶液中;
③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中;
④将含有各种添加物的氨基酸和葡萄糖溶液以三通路同时加 入3L袋中;
⑤最后加入脂肪乳剂,并不断轻摇使之混匀。
❖ 肠外营养是指营养底物从肠外,如静脉、肌肉、皮下、 腹腔内等途径供给。其中以静脉为主要途径。肠外营养亦 可狭义地称为静脉营养
6.微量元素 也是复方制剂,每支含量也是成人正 常需要量。短期内肠外营养一般不会发生缺乏症, 若禁食超过1个月,则应给予补充。
❖ 全营养混合液
肠外营养所供的营养素种类较多,为了保证机体最大限 度地利用各种营养物质,将各种营养素在体外混合在3L塑 料袋内(称全营养混合液)再输入的方法最为合理。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V1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V1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病人往往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来帮助身体恢复。
如果病人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康复时间会延长,病情可能会恶化。
因此,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对于外科病人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要点,旨在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帮助病人快速有效康复。
1. 确定营养需求
在为病人提供营养支持之前,必须确定病人的营养需求。
这意味着需要在血液、生理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养方案。
2. 选择合适的营养品
病人需要营养支持时,医生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营养品来促进身体状况的改善。
例如,可以使用高能量的饮食、蛋白质粉、氨基酸、维生素等。
3. 预防营养不良
外科手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这种现象如果经常出现,会严重影响病人康复。
因此,预防营养不良是极其重要的措施。
4. 避免并发症
营养支持有助于加速病人的康复,但有些病人可能存在另一种现象,即蛋白质丢失。
这种情况在营养支持中必须避免。
5. 单独定制营养方案
每个病人的营养需要是不同的。
因此,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特定状况定制营养方案,以确保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和效率。
总的来说,外科病人营养支持是关键的康复措施之一。
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状况和需求,制定出合适的营养方案,并进行严格的监控,以确保病人的康复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实现。
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05
营养教育与心理关怀在外科 护理中应用
提高患者对营养知识认知水平
营养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基本的营养知识,包括各种营养素的功能、来 源和摄入量等,提高他们对合理膳食的认识。
个性化营养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确 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营养状况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的营养 状况得到改善。
术前饮食指导
向病人提供术前的饮食指导,建议病人在术前一段时间内 避免高脂、高糖、高盐等不利于手术恢复的食物,增加蛋 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实施与监测
肠内营养支持时机
根据病人的手术类型和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通常在术 后24-48小时内开始。
肠内营养制剂选择
泻等。
代谢并发症处理
密切监测病人的血糖、电解质等 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代谢并发
症,如高血糖、低钾血症等。
感染并发症防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加强术 后伤口护理和引流管管理,降低
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04
特殊外科疾病患者营养支持 与护理
胃肠道疾病患者营养支持与护理
营养支持重要性
胃肠道疾病患者常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支持 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康复。
营养支持团队建设
建立专业的营养支持团队,为外科病人提供 全方位的营养护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营养支持方式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 营养和肠外营养。
护理措施
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监测营养支持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误吸、感染等。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护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护理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使用机器人辅助护理、远程护理等新兴技术,提高 护理效率和病人舒适度。
智能化护理系统的应用
通过智能化护理系统,实现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精准的护理方案 。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
术中护理配合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病人的 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确保营养供给
根据手术需要,合理安排营养供给 方式,如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 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与医生密切配合, 协助完成手术操作,确保手术顺利 进行。
术后护理与观察
等。
外科营养支持的方式与途径
方式
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 或鼻饲的方式给予营养物质;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的 方式给予营养物质。
途径
肠内营养的途径包括口服和鼻饲;肠外营养的途径包括中心 静脉和周围静脉。选择合适的途径取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和 医生的判断。
02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原则
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 理服务。
THANK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护理经验总结
01
02
03
04
加强术前评估和术后观察,及 时发现并处理营养风险。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 支持途径,确保安全、有效。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确保营养液配置和管理的
准确性。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治疗原则

外科病人营养支持治疗原则外科病人营养支持治疗原则导言: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对病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负担,包括术后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因此,在外科手术后,为病人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外科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包括营养评估、一般治疗原则、特殊情况的处理和预后。
一、营养评估为了确定病人是否需要营养支持以及适当的治疗方案,营养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包括体重指数(BMI)、肌肉量、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营养调查问卷。
通过综合评估,可以确定病人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一般治疗原则1. 目标热量和营养素摄入:一般来说,手术后的病人需要较高的热量和营养素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通过计算病人的基础代谢率和活动水平,可以确定合适的热量摄入目标。
此外,还需要确保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
2. 少量多餐原则:为了减轻手术后病人的胃肠负担,一般建议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将食物分为5-6餐,并控制每餐的容量。
这样可以方便病人消化吸收,减少胃肠道不适。
3. 注意饮食质地和营养素的选择: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情况,可以调整饮食的质地和营养素的选择。
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病人,可以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对于消化功能受限的病人,可以选择易于吞咽和消化的软食或流质饮食。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1. 肠道功能衰竭:对于存在肠道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这可以通过静脉给予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乳等来实现。
2. 肠道吸收不良:对于存在肠道吸收不良的病人,可以采用特殊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剂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例如,在乳糖不耐受的病人中,可以使用乳糖替代饮食。
3. 高代谢状态:某些外科病人具有高代谢状态,如烧伤病人和创伤病人。
这些病人需要更高的热量和营养素摄入,以满足其较高的代谢需求。
四、预后适当的营养支持对外科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
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肠内营养液给予的途径和给予的方式途径:1、经鼻胃管或胃造瘘口:适用于胃肠功能良好者,鼻胃管多用于短期(1个月内)肠内营养支持者;胃造瘘口者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者。
2、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适用于胃功能不良、误吸危险性比较大者,鼻肠管多用于短期(1个月内)营养支持者。
空肠造口者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者,后者可同时进行胃十二指肠减压或经口禁食者。
方式: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在胃内和胃肠道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100-3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
此方式易引起胃肠道反应。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助重力缓慢滴注。
每次量在2-3小时内完成,间隔2-3小时。
多数病人能耐受。
3.连续输注:装置与间隙重力滴注不异,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注。
接纳肠内营养输注泵可保持恒定的滴数,便于监控管理。
尤其适用于病情危重、胃肠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
肠内营养预防误吸的措施1.管道照顾护士:妥帖固定喂养管,注意观察喂养管在体外的标志;经鼻置管者妥帖固定在面颊部,造口置管者接纳缝线固定于腹部,当病人翻身、床上活动时避免压迫、扭曲、拉脱喂养管;输注前确定喂养管的位置是否得当,可用PH试纸监测抽吸液的酸碱度。
必要时借助X线透视、摄片确定管端的位置。
2.取合适的体位:经鼻胃管或胃造口途径肠内营养时,取30——45℃,半卧位有助于防止营养液的反流和误吸;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途径者可取随意的体位。
护理学基础知识: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护理学基础知识: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各位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外科病人的代谢变化;二是病人营养状态的评定。
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帮助大家了解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以及掌握病人病情的动态变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特别是对重点知识做到认真把握。
一、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之外科病人的代谢变化对于咱们正常人来说(也就是未患病状态),当饥饿或者禁食状态时,机体就会通过减少活动,降低基础代谢率等方式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维持生存。
但是对于患病的人群,像一些消耗性的疾病如甲亢等,还有外科手术、感染、创伤等的患者就会使机体呈现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降低的状态。
具体的代谢状态如下:1、高血糖伴胰岛素抵抗。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创伤之后糖异生活跃,导致出现高血糖;而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出现胰岛素抵抗的状态。
2、蛋白质分解加速。
当我们平时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也就是说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我们叫正氮平衡。
当氮排出的多与摄入的时候,我们就叫负氮平衡。
而外科病人就是处于负氮平衡。
3、脂肪分解明显增加4、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5、微量元素、维生素代谢紊乱二、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之病人营养状态的评定1、健康史:包括病人有无手术史、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注意观察患者的进食状态,定期进行测量体重,并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呕吐、腹泻等状态的发生。
2、测量:关于测量主要跟大家分享体质指数(BMI)的计算方法,BMI=体重(Kg)/身高(m)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中国成人BMI正常参考值为18.5kg/m2 BMI 24kg/m2,18.5kg/m2为消瘦,24kg/m2为肥胖。
3、其他:三头肌皮褶厚度是测量体脂储备的指标,上臂肌围用于判断骨骼肌或体内瘦体组织(其代谢可影响体重)群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饥饿时的代谢变化
内分泌及代谢变化
血
胰岛素
饥
糖
胰高糖素
饿
下
生长激素
降
儿茶酚胺
糖原分解 氨基酸自肌肉动员
与芳香族aa竞争通过血脑屏障,在肝性脑 病时有利于对脑内氨基酸谱失衡的纠正。
应激状态下可以作为肌肉的能源物质。
机体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合成—肌肉蛋白、血浆蛋白、血红 蛋白、白细胞。
热量充足的情况下,才有蛋白质合成。 正常机体的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
0.8~1.0g/(kg.d),相当于氮量0.15g/(kg.d)。 应激创伤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必需氨基酸(EAA) 非必需氨基酸(NEAA) 条件必需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酰胺、 组氨酸、酪氨酸及半胱酰胺) 临床营养角度,必需和非必需aa都很重要, 地位同等重要
谷氨酰胺(Gln)
组织中含量丰富,是小肠粘膜、淋巴细胞及胰腺 腺泡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为合成代谢提供底物, 促进细胞增殖,并参与谷胱甘肽的合成。
营养支持治疗的发展史及现状
外科营养治疗是外科学近40多年来最重要的 进展之一。
当前,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人重要 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是康复期的 辅助治疗,更是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手术前后应用营养支持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和病死率; 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
1.2~1.5g/(kg.d),约为氮0.2~0.25 g/(kg.d)。
(二)能量储备及需要
机体的能量储备包括:糖原、蛋白质、脂肪。 1. 糖原含量有限,供能900kcal,占一天1/2。 2. 蛋白质没有储备,是组织器官的组成部分,
被消耗后组织器官功能受损。 3. 脂肪是最大的能源仓库(约15Kg),供能
发展史
1945年Zimmerman描述了应用中心静脉输 注营养物质的方法;
1952年Aubaniac首次报道了10年中应用 锁骨下静脉插管的输液方法,这标志着人 们在肠外营养(PN)输入途径方面迈出 了决定性的一步。
发展史
1957年Greenstein研制成功适合于宇航员服 用的要素饮食,其成分为不需消化即可吸 收的单体物质。要素膳的发明促进了肠内 营养的迅速发展。
1913年Myers指出食物只有在被分解成 基本构成单位后才能被吸收,发现结肠能 够吸收一定量的游离氨基酸、葡萄糖和无 机盐等;
发展史
1939年著名外科学家Jonathan Rhoads 观察了狗的孤立肠襻对氨基酸的吸收情况, 认为在静脉应用碳水化合物的同时经肠灌 注氨基酸以满足机体蛋白质的需要是可行 的。同年Robert Elmen首次用酪蛋白水解 物输入静脉获得成功;随后1940年Shohl 等首次用结晶氨基酸输入静脉;
Dudrick于1968年提出了全胃肠外营 养(TPN)方法,开创了肠外营养的辉 煌时期。
发展史
1970~1974年美国外科医师Scribner和 法国外科医师Solassol相继提出“人工胃 肠”的概念。在随后的20年里,学者对禁 食状态患者所需营养素及其供给量进行了 广泛的研究,认识到过多的营养素输入和 营养素不够对患者是同样有害的
外科营养支持的目的:
营养支持目的是提供能量和氮源, 以保证机体的代谢需要,保持无脂 肉质(lean body mass,LBM), 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一节 外科患者的营养代谢
营养支持方式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机体代谢主要包括 蛋白质代谢 能量代谢
一 营养物质代谢及能量需要量
(一)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分类
对组织器官的供能影响不大,但同时要有 部分蛋白质氧化供能。
机体每天需要能量
每天所需热量:1800~2000kcal,即25kcal/kg。 热量来源:
氨基酸 15%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85% 营养支持时,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原料 非蛋白质热量与氮量之比为100~150:1
二 饥饿、创伤后的代谢变化
能提高病人对放疗或化疗的耐受力和治疗 效果; 对重症胰腺炎等危重病人进行有力的营 养支持后可使其度过漫长的危险期,并提 高治愈率。
发展史
早在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人们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每月 3天进行营养性灌肠保持健康的习惯;
1598年Capivacceus将空管插入患者的食管 ,为不能摄食的患者提供营养;
外科患者的营养支持
教学目的
掌握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了解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以及饥饿、创伤后 的代谢变化。
了解营养状况的判定标准与方法。
二十世纪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抗生素 输血技术 重症监护 麻醉技术 免疫调控 体外循环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发展史
1959年Francis Moore提出了外科患者代谢 治疗的最佳热量与氮的比例为150kCal∶1g;
1961年Arvid Wretlind研制成功渗透压较 低的脂肪乳剂,并可从周围静脉输入;
发展史
1967年Vars和Rhoads首次提出“静脉 高营养”的概念,虽然后来人们发现 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概念,但在PN史上 它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麻痹的 患者获得成功;
1880年Bliss统计文献后发现已有400多例患 者曾经通过直肠行营养支持的报道,所用营养液 多数为鸡蛋汤、牛肉汤、牛奶及白兰地酒等;
发展史
1882年Brown-Sequard用胰腺分解牛排 后经直肠灌注营养;
1886年Machenize对经直肠营养的灌注 器具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创伤应激很容易发生缺乏。
缺乏可导致小肠胰腺萎缩、肠屏障减弱和细菌移 位 、脂肪肝,骨骼肌缺乏可导致蛋白质合成下降。
Gln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亦是一种特殊药物。 临床有相应制剂—力太。
精氨酸
可刺激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促进蛋 白质合成。
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参与伤口愈合细 胞的能源。
支链氨基酸(BCAA) 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