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地家族首先必须要介绍地是我地姓:张.张姓是中国最大地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张姓,具有三个明显地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地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地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关于张姓地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濮阳.”b5E2R。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地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地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p1Ean。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DXDiT。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地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地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地黄帝之后,正是张姓地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地直系后裔,并不为过.RTCrp。

这位名挥地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地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地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5PCzV。

不过,当初地“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地.从此之后,挥地后代子孙有地姓弓,有地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地张姓,在谈及自己地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地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地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地一支.jLBHr。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庭)提到“中国近代史”这几个字,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最多想到的应该就是屈辱和反抗,在那样的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中无数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的只是心中的那一抹爱国的情怀,他们希望的只是拥有一个平等、自由、有爱的国家。

近代史这一段时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抹杀的,同样的在我们这些90后的父辈、祖辈心中那更是融入血液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北方,而张这一个姓氏在北方属于大姓,如若回顾家族的近代史,那么不妨再多回头看看,先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的出处。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是为河北张氏。

我的祖辈正是河北人,父亲年幼时从河北跑去山西,在山西成家立业。

但是,父亲任然记得祖父的教诲,记得从祖父口中得知的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的印记。

正如一些评论员所说的“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听父亲说,他从小就长在河北大平村,那是靠近西柏坡的一个小山村。

村里祖祖辈辈住着那些人,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每天都是正常的农民生活,交通落后封闭,整个村子的人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样的封闭环境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我没想到我们家族这样一个闭塞的村落也会成为一个深受鸦片迫害的一个典型例子。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高一(9)班王恒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在讲三代史前我先了解到了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来源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

(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

(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

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估量的。

★三代史我的爷爷,是湖北仙桃人,生于1940年。

由于家中贫寒,只读了几年书。

为了谋生,小时候为别人放鸭子。

3000字家族发展史

3000字家族发展史

3000字家族发展史篇一:我的家庭发展史我的家庭发展史聊起我们家的发展史,我的话就多了,可以说上整整一天也说不完,下面让我向你简单介绍一下。

我的太外婆出生在南京,当时的年代是中华民国,生活十分艰苦,别说是上学了,连吃饭都是每天考虑的问题。

战火的硝烟围绕着中国领土,每天能吃上稀饭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上海完全沦陷。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百姓手中一有钱,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上去购物。

上海的金融系统更是危机四伏。

而在上海的私营银行,犹如失舵之舟,惊涛之间,令人心悸。

那一幕幕的场景,凄惨的画面,让人寒心,现在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出。

当时的等级制度十分分明,高层官员贵族豪华奢靡,而低层的劳动人民被压迫作农奴,自己的劳动只能换来一日三餐的稀粥。

我的外公是党员,他出生于1943年,当时是刚刚解放,经济并不稳定,正当他青春年华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许多热血青年在那个时期因为受不了压制和屈辱都自杀了,那种被冤枉的扣上反政府的头衔,难以想象。

当时政府的不平等规定,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但结果是惨不忍睹。

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简直是一贫如洗。

到了我的妈妈那个年代,七十年代初,她正好迈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开始正常生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住在七八户人家在一起的拥挤的房子,共用的厕所和厨房,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用品简陋,以自行车为主。

虽然没有电脑和游戏机,但生活仍然很充实。

我——出生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高科技四处可见,上海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迈入新的时代。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房条件面积日益增长,装修越来越精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坐火车,飞机不再稀奇。

汽车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当街的叫卖声变成了汽车的鸣笛......这一切都见证了上海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何不珍惜着如此美好的生活呢?篇二:家族史中国近代史纲要家族史论文电子商务一班1254200103米瑞婷他们的故事家族史,这个题目让我有点束手无策,并非我的家族没有历史,只是少了知道历史的人。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有着波澜‎壮阔的起伏‎。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反‎抗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到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奋‎斗史。

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驶里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的家族也‎走过了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通过追溯家‎族更中国近‎代史的联系‎使我更加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关于我的家‎族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华‎第一大姓李‎姓的起源。

李姓是怎样‎来的呢?说来还有一‎段荣耀的历‎史。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为帝少昊的‎后裔。

皋陶在著名‎古帝尧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大理”。

他尽职尽责‎,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

他有一头独‎角奇兽,能辨善恶真‎伪,见有罪之人‎,就用角去冲‎顶,见人说假话‎就发怒,有了这样一‎个好帮手,皋陶断案从‎不出差错,威震朝野,名扬天下。

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于是以官职‎为姓,被人称为“理氏”。

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往伊‎侯之墟。

当时正值果‎实成熟季节‎,沿途的李子‎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

母子俩一路‎逃命,饥饿不堪,只得摘取路‎边的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便决‎定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谈到我的家‎族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闯关东顺应‎时代的潮流‎首先讲一下‎我姥爷当家‎闯关东的历‎史背景,当年黄河下‎游连年饥荒‎,地里的庄稼‎也不怎么长‎,在当时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每家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甚至有的婴‎儿生下来没‎几天因为没‎有奶吃或者‎孩子没有东‎西吃而活活‎饿死,而当时每家‎的孩子又有‎那么多,至少有四五‎个,我姥姥家就‎有五个,面对这种情‎况,我姥爷弟兄‎几个毅然走‎上了闯关东‎的道路。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电信1班邝培2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向前缓缓推进,留下了长长的痕迹,而这正是见证我们成长的回忆。

在人生的历程中,每走过的一段历史都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是我们的家族,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因而读透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家族的由来,才能才能改造今天,创造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我姓氏的由来。

说起我这姓氏,或许很少人听说过,但是它的由来也是有一段历史的。

邝氏源出有三:第一、出自古邝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

据《路史》载:“古邝国后有邝氏。

”古代邝国的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称为邝氏。

第二、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

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第三、“邝氏”之先,始自黄姓.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放了“株连九族”罪就着家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 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另外,我的故乡是广东省信宜市安莪镇,在我的故乡姓邝的人甚少,特别是在我的乡村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跟我同姓的。

当然要了解近代史与我的家族的关系还要了解我故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信宜市安莪镇位于两广群山环抱腹地的革命老区,是生我、养我、育我的故乡。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故乡的路,通往县城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运送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全靠肩挑,竹子两人扛,邮件靠人背,出入靠步行。

故乡出产瓷碗,靠人力挑出去,又从电城挑盐回来。

除了肩挑,背托,人抬以外,没有任何办法,难怪故乡世代贫穷。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前言关于中国近代史。

说来有点惭愧,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常人眼中的如同天之骄子一般存在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所谓的“中国近代史”这个概念依然是模糊不清------记得高考之前的历史课上是讲过,不过,大家心知肚明,那仅仅是为了高考而已,高考式的“过河拆桥”总是很常见的……抱歉,扯远了,说回中国近代史这个概念------上网以及到图书馆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总算得到了官方的还算权威的定义,现引用如下:“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定义。

通过这个定义,我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史,最晚也是六十二年前的事,彼时之我应该还是某颗原子、彼时之我的爸妈应该也还是某些颗分子,而彼时之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还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叙述需要,请原谅我的不敬。

)……总而言之,这是一段十分遥远的过去,于是如今要就《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这个标题写点什么就显得天方夜谭了,毕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代,能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并不是很多,很遗憾的,我也并不在那“并不是很多”的集合内,于是,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大概地就自己所知写写,经过从前爷爷的口头述说,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所以,内容方面多少有点擦边球的意思,还请谅解。

正文关于我的家族。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黄姓由来。

黄氏宗族,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648年。

“黄为赢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12里,犹有黄国故城。

黄既为楚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1从东晋末年开始(后在唐末至五代),远在江夏繁衍生息的黄氏,为避免战乱,大举向东南迁移。

到了宋代,已繁衍成为闽南八大姓氏之一,而且遍及福建各地。

南宋末年至元代间,黄氏又从福建南迁入潮汕。

大约在明末清初,黄氏其中包括我们这一支的6个宗支流入主要分布在、等十几个村落。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中国这艘巨船在近代已经航行了一百多年,经历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社会,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我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邯郸市赵国的古都。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而大名县来源于水浒传中大名府的。

我出生于1993年,却赶上当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的家庭成员及他们的生活。

我的爷爷,是河北邯郸人,生于1940年。

由于家中贫寒,只读了几年书。

为了谋生,小时候为别人放鸭子。

15岁时母亲病故,从小学会独立谋生。

听爷爷说,在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鱼肉吃,有时候家里收成不好,最艰难的时候还吃过米糠草根,菜粥,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的时候爷爷说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吃上几块肉。

解放前,爷爷他们村子里没有学校,直到快要解放了,来了共产党,才办起了一所学校,爷爷12岁才在这所学校上学,学校只有一间草房当教室,吃饭桌子当课桌。

学生没有课本,是爷爷的爸爸妈妈用鸡蛋到集市上换来纸张订成本子,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课文,学生用笔在本子上抄。

,爷爷不得不辍学帮家里做事,养全家。

爷爷做事可是一能手,放牛,喂猪,种菜做饭,种庄稼的所有活爷爷样样精通。

爷爷家当时五口人,两个劳力,分的粮食远远不够,爷爷的大姐经常给予接济,听爷爷说,亲戚给他一只母山羊,给爷爷家做了不少贡献,那只母羊真能干,每年要下两窝羊崽,每窝最少生六只,最多的时候生七只,反正没有生过五只一下,一只羊只有两只奶,生得多了也养不活,每窝羊崽留下两个,其余的都卖掉,那羊也真争气,下的羊崽都是烫发毛,每只羊羔可以买到三块钱,,三四个羊羔就可以买到十几块,那时红薯干一毛钱一斤,十块钱可以买一百斤红薯干,这样一来既可以迁就好长时间。

爷爷回忆起来,对他那只养了好几年的母山羊特别有感情。

他帮助爷爷度过了难关,有时候爷爷上学还是靠买羊羔的钱交的学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首先必须要介绍的是我的姓:张。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

张姓曾有43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

张,望出濮阳。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的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的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

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

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

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

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

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

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

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

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

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

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河南濮阳。

濮阳,是中国张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

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

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

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

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

《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

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

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

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而我的直属,大概由于并不十分显赫,长辈们也不怎么提起,所以我了解并不多。

但由于张氏大家族人才辈出,所以近代亦有很多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人物。

如清后有寸土不让的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

此地后又改称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甸屯,现改称大洼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

其实,这里现在只有一片房屋遗址,已经根本没有村落了。

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

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

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

关于寸土不让,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赏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

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

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

随从连忙凑近大帅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

”哪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那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这个“寸土不让”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现在,正是因为这些生动活泼听来过瘾的故事让张作霖的名字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家喻户晓。

也有策划西安事变的伟大爱国者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伟大的爱国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

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

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

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今并入辽宁、河北、内蒙古)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因代蒋介石受过而辞职。

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1936年4月,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于12日晨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抗日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

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

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协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同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宋子文谈判达成了停止“剿共”政策等六项协议,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走向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25日,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就亲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

蒋介石一到南京便立刻扣留了张学良,长期软禁,先后囚于浙、赣、湘、黔等地。

国民党撤往台湾,张学良被转至台湾继续软禁。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

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亦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军张自忠(盟军牺牲最高将领)。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

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1911年,张自忠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就秘密加入同盟会。

1914年,他投笔从戎赴东北。

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

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

自抗战时起,命运起落无常。

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

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

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除以上外还有“和平将军”张治中、新中国国名的提出者张奚若、前国家副主席张澜等杰出人物。

身为张氏大家族的一员,他们都参与和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