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淮安未来产业发展现状

淮安未来产业发展现状
淮安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具备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淮安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且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发展亮点。
在现代制造业方面,淮安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目前,淮安已经建成了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如南京依维柯重卡、江苏中联重工等,同时还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如阿尔斯通等。
与此同时,淮安还注重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现代服务业也是淮安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淮安已经建设了国家级软件园和创新创业基地,并加大力度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服务企业。
与此同时,淮安还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在现代农业方面,淮安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淮安还注重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淮安还积极推动农村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淮安未来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的趋势。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淮安的经济发展速度
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为淮安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淮安地区调研报告

淮安地区调研报告淮安地区调研报告淮安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了解淮安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经济发展淮安地区是江苏省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淮安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9年,淮安地区的GDP总量达到了7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8万元,同比增长9.2%。
这些数据表明,淮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工业结构淮安地区的工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尤其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为亮点。
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淮安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生产以及汽车出口等环节,具备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在机械制造和化工行业方面,淮安地区的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淮安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三、农业发展淮安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农业发展占据着淮安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在农业方面,淮安地区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经济作物为主。
此外,淮安地区的果蔬种植业也同样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力度,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旅游资源淮安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
京杭大运河是淮安地区的一大亮点,这条运河横穿淮安市区,景色如画。
此外,淮安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点,如淮安故城、盱眙龙虎山、楚帝王陵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综上所述,淮安地区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和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淮安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尚不完善、农业增效能力有待提高等。
因此,淮安地区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品质提升,让淮安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淮安的调研报告

淮安的调研报告淮安调研报告调研地点:淮安市调研时间:2021年9月调研目的:了解淮安市的现状和问题,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经济发展淮安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下游,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迅速,人口逐年增加。
该市以制造业为主,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企业。
调研数据显示,淮安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经济实力在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然而,调研发现,淮安市的经济结构仍然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淮安市需要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城市建设淮安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市区的道路交通便利,公共交通系统健全,人民群众出行方便快捷。
然而,调研发现,淮安市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日益加重,已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影响。
其次,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些建筑物和道路的规划不合理,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因此,淮安市应该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三、社会福利淮安市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福利政策得到了积极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调研发现,淮安市的社会福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医疗资源不均衡。
一线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人民群众很难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办学质量高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市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有限,学生们的教育资源不够充分。
因此,淮安市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投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淮安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淮安市主导产业分析

淮安市主导产业分析一、淮安市各工业部门区位商的计算: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门化部门。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当q ij >1时,可以认为j 产业是i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q ij 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q ij ≦1时,则认为j 产业是i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而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则必须要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 ij 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且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首先在《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查找江苏省2012年全年工业生产总产值和各工业部门生产总值,分别记为E 和E j ; 在“淮安统计信息网”中收集淮安市2012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及各工业部门生产总值,分别记为e i 和e ij 。
为简化计算过程,先分别算出e ij /e i 和E j /E ,最后再算出淮安市的区位商q ij :公式: E E e e q j iij ij //相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如下:二、计算结果分析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淮安市的工业产业部门19个部门的区位商值大于1,说明这几个工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可以认为这些工业部门是淮安市的专业化部门。
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这六个工业部门的区位商值都已经超过2,且这些部门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所以这61个部门可以看成是淮安市的主导产业部门。
而且在这6个部门中,非金属矿采选业和烟草制造业的区位商值都已超过6,说明这两个部门的专门化率已经非常高了,是淮安市主导产业部门中的重点部门。
除这19个部门之外的部门,区位商值小于等于1的,称为淮安市的自给性部门。
三、主导产业形成条件分析:由以上分析得知淮安市的主导工业部门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这6个工业部门。
淮安市场分析报告

淮安市场分析报告一、市场概况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江苏省对外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
淮安市市场规模庞大,涵盖了多个行业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淮安市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产业结构淮安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商贸和服务业。
制造业是淮安市的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电子、汽车、食品等多个细分行业。
农业是淮安市的传统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有大豆、小麦、棉花、玉米、猪肉、牛奶等。
商贸业发展迅速,淮安市有多个大型商场和批发市场,吸引了来自周边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者。
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多个领域。
三、消费市场淮安市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求多样化。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食品、家居用品、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等是淮安市一些热门的消费品。
此外,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也日益增长。
四、竞争环境淮安市市场竞争激烈,涉及到各个行业和细分领域。
制造业是淮安市的核心竞争力,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它们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农业现代化也是淮安市的发展方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商贸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商品价格、品质和供应链管理方面。
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在品质与服务上的提升。
五、市场机会与挑战淮安市市场机会巨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还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此外,淮安市的消费者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于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增长,企业可以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开拓市场。
同时,淮安市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待开发,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领域。
六、市场发展建议针对淮安市市场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市场发展建议:1.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淮安市种植业现状分析报告

淮安市种植业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淮安市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下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因此种植业在淮安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报告旨在对淮安市的种植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整体情况2.1 种植业面积和产量根据统计数据,淮安市拥有大片的耕地,种植业面积居江苏省首位。
在全部农业用地中,种植业占比达到80%以上。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其中以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
近年来,淮安市的种植业产量稳步增长,重要农作物的总产量也在逐年提高。
2.2 种植业结构淮安市的种植业结构较为合理,各类作物有机协调发展。
水稻是淮安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占据着较大的种植面积,同时小麦、玉米等作物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此外,淮安市还注重优质蔬菜、果树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
2.3 种植技术和装备淮安市种植业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装备,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民普遍应用了新型播种机、喷药机和收获机等农机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作物的质量。
种植业的发展还依赖于农业科技的支持,淮安市设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三、问题及挑战3.1 市场需求波动淮安市的种植业面临着市场需求波动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种植业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农产品的需求有所下降,而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
因此,淮安市的种植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对高质量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3.2 土壤质量和环境污染土壤质量的恶化和环境污染对淮安市的种植业造成了威胁。
由于长期的过度耕作和施肥不当,部分土壤出现了质量下降的情况。
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也会污染环境。
因此,淮安市需要加强土壤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绿色种植业的发展。
3.3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淮安市的种植业还面临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挑战。
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种植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需要种植业从业人员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淮安产业发展趋势

淮安产业发展趋势淮安是江苏省的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地级市,处于江苏省的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淮安市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推动科技创新,为淮安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分析淮安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淮安现有产业目前,淮安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是淮安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据了淮安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
淮安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农业是淮安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粮食、油料、蔬菜和水产品为主要农产品。
服务业是淮安市最新兴的产业,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领域。
二、淮安产业发展趋势1. 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发展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淮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淮安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同时,淮安将支持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2. 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上游,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优势。
淮安市政府将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同时,淮安市还将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大对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淮安市在新材料领域的竞争力。
3. 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淮安市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农业是淮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淮安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淮安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淮安还将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淮安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淮安将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
淮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涵盖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
近年来,淮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淮安农高区)已在高效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淮安市政府鼓励和引导淮安农高区大力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产业及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增强淮安市内生动力,做好产业衔接。
1产业选择原则1.1技术先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就必须在产业技术上占据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因此,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创新,拥有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则是产业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1.2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有需求,产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
只有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通过市场运作使企业盈利,从而使企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3错位发展选择农业产业时,要把握发展方向,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努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提升淮安市的发展竞争力。
2产业选择方向淮安市政府应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及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等,逐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功能构建,加强科技创新,避免与其他地方同质化,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2.1种子种苗产业推进种子种苗从抓高产向抓高产优质协调转变、从抓品种向抓产业链延伸转变,全面打造特色明显的优势企业集群、科学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及保障有力的种业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成适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种子种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子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稻麦、特色蔬果花卉、畜禽及水产品等领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加工保生产,扩大农产品销售途径;以加工促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收稿日期:2022-01-24作者简介:严丽敏(1989—),女,江苏宜兴人,硕士,主要从事科技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1前言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比例关系;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能够较多的吸收先进技术、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
淮安市属于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五市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淮安市定位为江苏苏北腹地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指标在苏北处于前列,而产业结构又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调整时期。
因此,研究淮安市的产业结构类型与特征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淮安市整体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苏北其他各市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
2淮安市产业结构分析2.1 淮安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1.1 淮安市三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优化升级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的过程,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上升。
由表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第一产业在淮安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第二产业在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始终占据最大比重,当然,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比较多,而且逐年上升。
由此看出,淮安市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低级向高级过度的优化升级阶段。
表1 2000—2007年淮安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 30.31 39.95 29.732001 28.64 41.25 30.112002 26.80 42.99 30.212003 23.07 46.51 30.422004 22.33 47.07 30.602005 21.34 45.52 33.142006 19.01 46.88 34.112007 17.07 48.14 34.79数据来源:淮安市统计局2.1.2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表1中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在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下降的幅度很稳定。
这符合淮安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即实施“551”产业提升项目计划。
每年滚动实施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项目50个、传统产业品牌化项目50个、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化项目10个。
虽然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了,但其对全市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3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一直是第一大产业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间,第二产业在淮安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且在此期间一直是第一大产业,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是比较合理协调的,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2.1.4 第三产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比重比较合理从表1中不难看出2000—2007年淮安市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势头很稳定,基本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内。
这符合目前淮安市的发展实情和实际。
2.2 淮安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2.2.1 淮安市产业结构和全省产业结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从表2中可以看出淮安市的产业结构演变和全省产业结构演变比较而言,各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很多;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但与全省的相比还有一段距离;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这一块发展的比较好,但和全省相比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2 全省和淮安市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江苏淮安江苏淮安江苏淮安2000 12.2 30.31 51.9 39.95 35.9 29.732001 11.6 28.64 51.9 41.25 36.5 30.112002 10.5 26.8 52.8 42.99 36.7 30.212003 9.3 23.07 54.6 46.51 36.1 30.422004 9.1 22.33 56.3 47.07 34.6 30.62005 7.9 21.34 56.6 45.52 35.6 33.142006 7.1 19.01 56.5 46.88 36.4 34.112007 7.0 17.07 55.6 48.14 37.4 34.79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7)2.2.2 第一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的优化,但距离农业强市还相差较远淮安市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较快,在全省是农业大市的地位,且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林牧业的结构也已比较协调,但淮安市距农业强市地位还相差较远。
对第一产业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种植业和林牧业,还应从产业垂直关系分析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系。
所以,淮安市尽管是江苏省农业大市,却远没有成为农业强市。
2.2.3 淮安市轻重工业比例欠协调以到2004年截止为例,淮安市轻工业产值为197.51亿元,而重工业产值为240.84亿元,这远远没有达到全省的比例,所以,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淮安市应该大力发展轻工业,挣取做到轻重工业的平衡。
3 淮安市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3.1.1 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能够较多的吸收先进技术、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
主导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综合性、序列更替性。
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趋势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未来发展规律;二是基础支撑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形成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系统协调的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具备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四是可持续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本文中将采用区位商法来确定主导产业的选择,所谓区位商是指地区某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与该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值.如果区位商大于1表示该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意义.反之如果区位商小于1则表示该产品不具备专业化意义。
3.1.3 淮安市主导产业的选择表3 淮安市区位商分析产业分类(2008)江苏省g2(亿)淮安市g1(亿)g1/g2Q1/Q2产业专门化率采矿业108.55 26.04 0.2399 0.0300 7.9909 非金属矿采选业108.55 26.04 0.2399 0.0300 7.9909 制造业61432.06 1190.32 0.0194 0.0300 0.6454 农副食品加工业1484.15 100.05 0.0674 0.0300 2.2455 食品制造业298.25 12.8 0.0429 0.0300 1.4296 饮料制造业395.98 20.37 0.0514 0.0300 1.7136 烟草加工业288.99 59.76 0.2068 0.0300 6.8883 纺织业4777.51 74.76 0.0156 0.0300 0.5213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09.62 42.25 0.0221 0.0300 0.7370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24.46 7.31 0.0172 0.0300 0.5737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687.27 18.9 0.0275 0.0300 0.9160 家具制造业135.50 0.44 0.0032 0.0300 0.1082 造纸及纸制品业892.70 24.89 0.0279 0.0300 0.9288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189.33 7.06 0.0373 0.0300 1.2421 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66.29 7.12 0.0194 0.0300 0.647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1062.35 44.92 0.0423 0.0300 1.4085 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6470.17 108.7 0.0168 0.0300 0.5596 制造业医药制造业828.98 13.32 0.0161 0.0300 0.5352化学纤维制造业1199.03 3.73 0.0031 0.0300 0.1036橡胶制品业552.52 48.32 0.0875 0.0300 2.9131塑料制品业1101.29 10.05 0.0091 0.0300 0.30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72.52 36.4 0.0218 0.0300 0.725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6282.09 190.71 0.0304 0.0300 1.0112 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2032.50 86.19 0.0424 0.0300 1.4126 加工业金属制品业2584.97 19.56 0.0076 0.0300 0.2521通用设备制造业4145.35 67.13 0.0162 0.0300 0.5394专用设备制造业1808.67 27.33 0.0151 0.0300 0.503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416.67 22.78 0.0067 0.0300 0.222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5225.93 85.84 0.0164 0.0300 0.5472 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9679.44 39.45 0.0041 0.0300 0.1358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1153.94 4.49 0.0039 0.0300 0.1296 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77.31 5.43 0.0196 0.0300 0.652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88.28 0.15 0.0017 0.0300 0.0566 回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38.52 0.0151 0.0300 0.5027 和供应业2552.7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2379.84 34.3 0.0144 0.0300 0.4801 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112.11 3.02 0.0269 0.0300 0.897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0.75 1.21 0.0199 0.0300 0.6635 数据来源:淮安市统计年鉴通过以上表3分析,区位商值大于1的产业部门有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淮安市第二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发展迅猛,因此,我认为淮安市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的道路,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迅速发展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整个淮安市经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