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2)

合集下载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本课件旨在介绍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树,揭示其特点、生长环境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棵神奇的树吸引了许多学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关注,并成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目录•树种•生长环境•生态影响•树种离太阳最近的树被称为“日光树”(或“太阳树”),其学名为Helianthus annuus。

这是一种属于菊科的一年生植物,原产于北美洲。

日光树的种子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它的花朵宽大且色彩鲜艳,常常被人们用于美化花坛和园艺用途。

生长环境日光树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湿度。

它们通常生长在温暖的气候地区,阳光充足的平原和草原是它们理想的生长地。

日光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很强,但对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更为适应。

在适宜的条件下,日光树可以迅速生长并达到一定的高度。

生态影响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帮助改善空气质量。

其次,日光树的根系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

此外,日光树作为食物链的重要一环,提供了许多动物所需的食物和栖息地。

对于农业来说,日光树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其种子可以榨取植物油,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化妆品工业。

此外,日光树还被用作饲料,为农业畜牧业提供了可持续的饲料资源。

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独特的生态和生理适应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需求的满足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日光树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生态影响,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认识。

注意:该文档为虚构文档,标题与内容之间无实际关联。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逶迤
bèi
背风
qiú jìng
遒劲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 第二部分(3-18段):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及其内在的美。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 “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 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离太阳最近的树》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这段对话生动刻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 的情态,从反面衬托司务长目光短浅、愚 昧无知,不顾长远利益,更深刻地揭示出 事件的可悲之处。
为了挖红柳,人们先后用了什 么工具?请在文中找出记叙人们挖 红柳的语句。
-《离太阳最近的树》
人们挖红柳的场景: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 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别名红柳。是怪柳科怪柳属的灌木或小乔 木状植物。多枝柽柳分布于中国西藏、新疆、 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地,俄罗斯、 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也有分布。其喜光,较耐 寒耐热,较耐干早耐水湿。
02
文学常识
WENXUECHANGSHI

离太阳最近的树正式ppt课件

离太阳最近的树正式ppt课件
50
全文回顾
红柳树
颂歌:红柳顽强奉献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
悲歌:生态环境破坏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环境恶劣 在荒漠的皱褶里 酷寒和缺氧
外观(貌) 根系强大 歌颂赞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小小的一蓬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 顽强精神
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奉献精神
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51
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 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 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 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怎样的态度? 作者对士兵毁柳的行为持怎样的 感情? (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20
品味红柳
一支红柳的颂歌
21
品味红柳
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22
品味红柳




一支红柳的颂歌
23
品味红柳
24
品味红柳
树树 叶干
树树 干叶
一支红柳的颂歌
25
品味红柳
26
品味红柳
树 树树 花 叶干
17
研读赏析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 傲然不屈的英魂。
上述3句运用比喻,从个不同的侧面 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 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 的赞颂。

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六离太阳最近的树课文分析课文题目中的“离太阳最近”有三层意思: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是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文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赞颂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通过叙述砍伐红柳的过程及其使用的方法,表达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红柳生长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环境极其恶劣,“冰峰林立,雪原廖寂”,“在荒漠的皱褶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柳却“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作者把它喻为“高原的精灵”。

在无边无恨的白茫茫的雪原背景下,红柳的外在美就显得非常醒目,“枝干”是“铁一样锈红”,“纷披的碎叶”像凤羽一般,“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整个红柳丛呈现出“苍蓝色调”,作者在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了红柳的外在精神。

一句“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引出了下文。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美。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挖掘红柳的事件是在一个充满喜剧效果的场面描写中开始的。

司务长和“我”“算账”,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那幅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挖掉红柳已经令人心痛,更为心痛的是,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在描写挖掘红柳的队伍时,作者用了“浩浩荡荡”一词,更给人类挖掘红柳的愚昧行为增添了讽刺效果,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回味那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1离太阳最近的树(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谢您的观看
节约用纸
减少不必要的纸张使用,采用电 子化方式存储和传递信息,减少
纸张浪费。
绿色出行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 等环保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
行,降低碳排放。
垃圾分类
学会正确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分类投
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如何在实践中保护树木
爱护树木
不随意砍伐、破坏树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碳汇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成 为重要的碳汇,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 影响。
树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采伐和破坏;加强科学研究,了解其生长规律和生态价 值。
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树资源,如开发为药用植物或生态旅游资源等 。
04
实践应用
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树的生态价值
01
02
03
04
保持土壤
红柳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 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
红柳的枝条密集,能够阻挡风 沙,保护地表土壤不被侵蚀。
提供栖息地
红柳林为一些珍稀动物提供了 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组成部分。
碳汇作用
红柳和其他高海拔树木能够吸 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
候变化有积极影响。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保护工作 。
对学习者的期望
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到离太阳 最近的树的保护行动中来。
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 保护地球家园。
学习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探索, 深入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相 关知识,为保护工作贡献自己 的力量。

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离太阳最近的树 (2)

关键词(特点) 作用 队伍 工具 浩浩荡荡 铁锨、镐头、 斧、高技术的 炸药 可怕 几天时间、漫 长 最有力气的男 子汉,最健硕 有力的小伙子 衬托红柳顽强 的生命力
工作量 工期 劳动力
突出人类破坏 自然的可怕、 可悲
环境
颂歌
关键词句
珍贵、固住 流沙有顽强 的生命力和 伟大的力量 作用
酷寒 缺氧
朗诵最后一段文字:
它引起了你的想像了吗?你都 想到了什么?
地球很小,我们只有一个地 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有 限的生存空间。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课文标题有 什么含义。
首先,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 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 太阳最近”,这是其表层意义; 其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 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 热的伟大力量; 第三,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 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 1952出生于新疆)国 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 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 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 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 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 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 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 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 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 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 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 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 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森林被砍光,鸟儿无处鸣唱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二课时

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二课时

体 感 知 课 文
沉痛悲哀的场景 司务长的所做所为
课 堂 任 务
引 早 讨 论 环 境 与 生 存
红柳-植被-藏羚羊
完 成 任 务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任务一◆在文中红柳给你留下的最美好印
象是哪一个?(用文中语句回答)为什么?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描写
红柳
树干
树叶
树根
对话 记叙 挖掘 红柳
可怕的 工作量
四个对不对 费几天
最有气力 高技术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描写和记叙的运用。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 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 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 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 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 残酷和无知而悲。
完 成 任 务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引申讨论
◆如果在一定环境中,你遇到了类似的关于“环保与 生存”的矛盾时,你会如何抉择?(提出一组图片, 由红柳—植被—藏羚羊,自然引出答案,但注意不能 陷入自相矛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 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 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 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拓展反思:
红柳树的悲剧让你想到了什么?
迷人的可可西里
素有“世界屋脊”美誉的青藏高原, 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可可西里国家 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意为 “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 夹在唐古拉山、昆仑山之间。被称为 “可可西里骄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藏羚羊就生活在这里。
红柳是高原上唯 一的绿树,人们为什 么还有挖它呢?
领导本应给无知 的百姓指明方向,而 这里的司务长却号召 着人们亲手毁灭这高 原上唯一的绿树,破 坏了生态的平衡,居 然还理直气壮、振振 有词,完成认识不到 自己行为的可悲 !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呀!
为了挖红柳红柳 的句段。
毕 淑 敏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它圣洁而神秘……
可是因为它的平均海拔5000米,自然环 境特别极端、恶劣,酷冷,缺氧,尽是沙 漠和戈壁,故此鸟兽绝迹、驼马遁形,人 迹罕至。
2002年,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 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 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 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
一支红柳的颂歌
树 杆
树 杆
一支红柳的颂歌
树 树 叶 干
树 树 干 叶
一支红柳的颂歌
树 树 树 花 叶 干
树 树 树 干 叶 花
一支红柳的颂歌

鲁迅说过:悲 剧就是将有价值的 东西撕碎了给别人 看。 红柳越美越有 价值,毁灭它的行 为就越可悲。
作者情感
作者在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 神以及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同时,更突出了红 柳的悲剧,表达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毕淑敏(女, 1952出生于新疆)国家一级 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 二卷,长篇小说《红处 方》、《拯救乳房》,中 短篇小说集《昆仑殇》、 《预约死亡》,散文集 《婚姻鞋》、《素面朝 天》,散文集《心灵处 方》、《我很重要》等。
红柳究竟是什么 样子?请大家从文中 找出描写红柳的句段。
在扎达的武警连里,每年都有新 兵因为高原的恶劣环境而突发死在 这片土地上
不满17岁的她,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 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 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 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处的,海拔5000于米 的高原阿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 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最 近她重回故地,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 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
也 许 , 这 就 是 人 类 未 来 的 模 样 ?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结论:
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 于全体生物。
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 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 他生物生杀予夺。 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合理地 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万 物和谐相处,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上述3句运用比喻,从个不同的 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红柳顽 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 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 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 颂。
环境如此恶劣,红柳这个高原上的精灵,顽强地 生存着,更重要地是它以自己强大的根系固定住了流 沙,无私的为人们做出自己的奉献。作为人类,人们 理所当然要珍惜爱护它。可事实又是不是这样呢?
然而,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荒唐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森林被砍光,鸟儿无处鸣唱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土地沙漠化,尘土高高飞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 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 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 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 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 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 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 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 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 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 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 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
她在苍茫的高原上,亲眼看到一些年
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 中的悲壮。在那里,“生与死的分界,再没 有比登山时更分明的了。向上是生,向下是 死;头上是生,脚下是死。每一下举手投足, 每一次吞吐呼吸,无不经历生死循环。这一 分钟不知道下一分钟、甚至下一秒钟的 事。 ” (《昆仑殇》)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乱 排 乱 放 , 河 水 污 浊 肮 脏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